书城经济中国大财经
12604300000038

第38章 欧债危机与中国契机

世局的发展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欧债危机的严重程度从三件事上可以充分感受得到:一是意大利对中国大陆一向不太友好(形容中国的海外并购为“逆向殖民”)的财长,希望中国伸出援手协助解决欧债问题;二是美国财长盖特纳(Timothy Geithner)首次参加欧盟财长会议“下指导棋”;三是欧美英日瑞五大央行联手救欧洲银行。

中国该不该出手?如果该,又要如何出手?不但成了大陆各界的热议课题,而且动见观瞻,也成了全球金融市场敏感的指标。

这样的机会,相信北京是会审慎评估与掌握的。第一,市场普遍认为希腊违约的几率已逾九成,差别是“有秩序的”还是“失控的”违约;希腊之后,就是国债占国内生产毛额(GDP)比重达120%、仅次于希腊的意大利,意国的GDP排全欧第三;如果希、意都出了问题,法、德等欧洲大银行因持有大量希、意国债也跟着遭殃,再接着就是持有欧洲银行的美国各大基金……,形势严峻可见一斑。

环顾欧美,有能力出手相救者,除了德国都是泥菩萨,大家的目光自然转向中国。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要不要出手就是一个买方市场,议价空间极大。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呼吁欧洲要有战略眼光,尽早认可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传达的就是一个可商量的信息。

其次,当前全球权力大棋盘是一个三方博弈之局,中国与欧洲有一个共同利益,就是不愿见到美国独霸。是以欧洲及欧元有难,中国出手助欧,其实也等于助己。第三,中国越来越清楚,目前持有的3.2兆美元外汇储备,相当大的部分将随着美国的弱美元政策而缩水,形同被美国绑架,必须想办法脱绑。第四,或许是最重要的,却也是尚未注意到的:加速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在2008年金融海啸后成了中国重要的全球大战略之一,但人民币欲成为国际货币,不管是贸易结算货币、投资货币还是储备货币,都须有一个最关键的前提:大量流通。人民币在国际间的大量流通如果靠贸易释出,数量太少,缓不济急,更何况中国贸易基本上是顺差,总体而言很难大量释出。于是,外援或外贷,一如二战后的美国与日本,即不失为一个最好的途径。

针对欧债危机,如果其他方面条件谈得差不多了(例如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可以采取的具体做法是:一、欧洲缺钱,中国可以借人民币;二、中国借出的人民币,可以象征性买一些欧洲个别国家的国债(如果欧元债券上路,则另当别论),但主要是交换资产,不管是国有资产或国家控股均可;三、人民币目前仍非流通货币(估计最早可能在2015年实现资本账项目自由兑换),但欧洲国家仍有诱因持有人民币,因为可以此人民币向中国购买商品,也可以此人民币到香港等人民币离岸中心兑换所需要的外汇,甚至可通过建立一套机制,让他们在必要时,以所持人民币换取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

以上的做法,对中国大陆有很多好处,包括:一、确保借出去的是人民币,将来还回来的也是人民币,而不是一些会贬值的货币;二、有助于减持手中巨量的美债;三、有助于更快、更大量地让人民币流出,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发表评论文章(作者是Arvind Subramanian)认为,欧美经济危机令迟早会发生的事更早出现,西方过去300年在经济上领先的地位将被中国取代,人民币更可能在未来十年左右取代美元成为储备货币首选。这样的论点,三年前或许是无稽之谈,但现在,已有一定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