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皮萨里德斯教授的药方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A.Pissarides)继另两位共同得主戴蒙德(Peter A.Diamond)、摩坦森(Dale T.Mortensen)之后,也应本报之邀来台访问,参加“跨越百年·再造荣景”高峰会,并发表两场演说,主题是“欧债危机的成因与药方”。皮萨里德斯教授的来访,正是时候,演讲主题,也正中时弊。
为解决欧债危机,欧盟27个成员国领导人上周举行峰会,讨论如何联合起来支持实施一个严厉的预算监管计划,以拯救欧元区。欧盟27个成员国中有26国表示愿意加入新财政协定,以化解这场可能导致欧元区解体危机,英国则拒绝对欧盟的基础性立法《里斯本条约》进行修改,从而陷入相对孤立的境地。
德国总理默克尔说,她“非常高兴”多数国家赞同这份协定,该协定包含对债务和赤字超过规定的国家实施近乎自动制裁的方案。新协定将在明年3月以政府间协定的形式签署,将约束所有国家,以维持团结。欧债危机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欧元危机,似乎出现了一线曙光。
皮萨里德斯在欧盟峰会尚未举行前接受本报系专访时表示,欧元区需要更紧密的财政整合,才能让整合顺利走下去。欧元区创立之初对成员国设定的财政标准,如赤字、负债比率等,现在证明太容易超标,必须重新规范,这些问题都反映更紧密财政整合的必要性。这次欧盟峰会的结论,虽然未能取得所有27个成员国的一致共识,但也获得了26国的极高度共识,为新财政协定共同努力,应可视为欧债危机的解决跨出了积极正面的一步,相信也符合皮萨里德斯教授的期待。
虽然跨出了正确的一步,但也必须看到,由于新协定要对预算进行监管,所以欧盟相关成员国接下来必须消除政府间协定造成的复杂法律问题,无疑前景还存在着不少挑战与不确定。
其次,由于欧盟领导人在修改《里斯本条约》的问题上出现分裂,英国首相卡麦隆基于维护英国的利益,担心条约的修正有可能加强对伦敦庞大金融服务业的管制,从而采取强硬路线。这当然可能产生使英国面临被排除在布鲁塞尔的决策过程之外的风险,也埋下了欧盟今后运作上的不确定因素,特别是在防范金融风险的监督管理上。
第三,还必须看到,同意签署新财政协定,对于当前仍处于危机状态的欧债危局而言,最多是远水,远水难救近火。救近火,要靠货真价实的子弹。乐观地看,新财政协定的共识或有助于说服欧洲中央银行动用“全部”弹药来解决这场危机,欧洲央行(ECB)总裁德拉基在欧盟峰会举行前即呼吁提出新财政协定。但现实是,手握印钞权的欧洲央行会不会这么做,关键又回到了原处,要看德国总理默克尔,后者又取决于德国的政治生态及默克尔的政治计算。
除欧洲央行外,另一个可能的救火队是国际货币基金(IMF),但随着欧债危机范围的扩大,IMF的子弹已不像美国财长盖纳早前声称的“足够”。欧盟峰会前,盖纳临时决定访问欧洲,对欧盟下指导棋,要求他们对IMF注资。美国自己不愿(或无能)出资,又不愿中国大陆出资,生怕提高了中国在IMF的影响力,只好逼欧盟出资了。这一场政经博弈还将持续下去。
从大历史的角度看,这次欧债危机的发展将会牵动到三个趋势:一、欧元区或欧盟究竟是“向上提升”(朝向一个超级政府)还是“向下沉沦”(最终崩解)?二、欧盟内部政治结构与全球范围内美、欧、中的政治结构变化;三、美元、欧元及人民币三者之间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
皮萨里德斯教授来访,正是一个让我们来共同探索及思索这些重要课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