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大财经
12604300000070

第70章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Why?What?How?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主旋律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国改革开放第二个30年的主旋律。

“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当前中国官方宏观经济政策的最核心思维了,而且,经常又与“调结构”及“管理好通膨预期”三者相提并论。我今天这篇评论要谈的是:(1)为什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会成为中国因应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政策主旋律;(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3)如何进行“转变”?

首先,为什么?(一)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出口拉动增长开始面临巨大阻力,2008的金融海啸是个转折点。与此同时,欲以内需取代外需,却又深感内需拉动不易;(二)持续的出口扩张导致外汇储备激增,而后者,其实还有两个来源,“净外人直接投资”(FDI)及“热钱”。除了FDI外,其余两个都存在着问题与麻烦:出口竞争力超强的一部分来源是来自对资源、环境及社会(弱势者)的透支;热钱则与人民币汇率及资产泡沫双双形成因果关系;(三)不仅如此,外汇储备激增又产生了复杂的运用问题及保值问题,而这些,直接间接又牵动到时不时产生困扰的中美关系。把所有这个那个问题探本溯源兜在一道,就可以看到沿用了三十年的经济增长的模式是到了必须转变的时候了。

那么,所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指的又是什么呢?应该说,是“结构”的全面调整。

一国的经济增长乃由于需求面与供给面两个条件共同决定。理想状态是总需求(AD)与总供给(AS)恰好相等。若AD大于AS,就产生通膨,若AD小于AS,就出现产能过剩与失业。短期间,AS不变,经济增长主要与AD有关;长期,一国增长的来源则主要看AS。

所谓AD,又分为内需与外需。前者又包含民间消费、民间投资及政府支出,即所谓三驾马车;后者则是净出口(出口减进口)。所谓“调结构”,指的即是对所有这些需求项目中所存在的不理想现象进行调整,例如消费为什么拉不起来,就与没钱花(收入分配问题)、不敢花(住医教三座大山问题)及花不掉(准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有关;投资为什么拉不起来,就与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相对困难有关(涉及融资及垄断性行业进入问题);至于政府支出方面,就涉及政府职能定位是否恰当,有无“国进民退”政府投资偏高,支出效率,及公共产品提供的数量及品质等等。

当然,外需方面也有调结构的问题,如前已言之的不健康的出口竞争力(指对资源、环境与社会的透支)必须矫正。

至于AS,主要是生产函数中的四个项目,即资本、劳动力、资源与技术的数量及品质问题,就当前中国经济的调结构概念而言,如何充分利用劳动力,提高金融效率,增大对教育、技术研发的投资均属之。

由是观之,所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调结构”其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概念,都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及中国改革开放第二个30年的最大挑战及主旋律,它涉及到中国从经济到社会到政治的几乎每一个领域的改革。

最后,“转变”又该如何看?这里谈三个方面:

(一)发展的“理念”,在继续强调市场经济的同时,将更多地重视及回归到社会主义,关注社会公平、正义论理与环境品质。而“科学发展观”就是综合调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核心发展哲学。

(二)发展的“政策”,在继续强调宏观调控的同时,将更多地重视微观政策的设计与操作,这在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下,更多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是不可或缺的。

(三)发展的“主体”,在继续强调政府主导的同时,将更多地重视市场的功能。换言之,政府职能应作更好的定位,政府效率应有更大的提高,政府产出应有更佳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