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默克尔进行了上任以来第五次的中国之行,官式理由是中德建交40周年,但因时机特殊,使她这次访问行动备受各方关注。第一,欧债危机日益深化,良策难寻;其次,经由此次欧债危机,德国俨然成了欧洲老大,默克尔访中,代表的因此不仅是德国,也是欧洲;第三,欧债危机牵动欧元,也因此牵动了未来国际货币权力格局的变化。
默克尔会见了中国的主要领导人,在智库社科院发表了一场演讲,重头戏是与总理温家宝的对谈,各方关注的也是这一部分。
温、默二人有多次交换意见的机会,包括正式会谈、在温的陪同下赴广州访问,并共同出席中德企业家座谈会。综合相关报导,温家宝的发言重点有:一、解决欧债问题十分紧迫,中方正对中国通过国际货币基金(IMF)出资的具体方式,以及通过欧洲暂时性的纾困基金(EFSF)和永久稳定机制(ESM)等管道,更多参与解决欧债问题的对策进行研究和评估;二、针对有人表示中国打算买下欧洲,温表示这种担心与事实不符,中国无意也无能力;三、温家宝还说,中德与中欧经贸关系完全是平等互利的。欧洲是中国对外出口的最大市场,也是中国吸引外资与科技的最主要来源。中国帮助欧洲,其实就是帮助自己。
另一方面,默克尔访中前,在瑞士达沃斯出席世界经济论坛时曾发表演说,呼吁欧洲必须加强整合,否则将只剩下「度假胜地」的价值。在中国期间,她也针对温家宝的发言做出响应:一、德中合作是互利双赢的,德方愿进一步扩大对中国投资,并欢迎中国企业到德国投资;二、欧洲和德国不会把经济往来政治化;三、欧元仍是坚挺货币。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稍早,当欧债危机开始明显恶化时,国际舆论曾推测或主张中国应积极伸出援手,特别是增加对国际货币基金的注资。当时各方的反应颇令人玩味:中国官方有人表态或明确暗示,中国的作为要视乎欧洲能否承认中国为市场经济地位、能否解除对中军售、能否协助中国在国际机构如IMF中的影响力而定。欧、美的反应也同样耐人寻味,美国财长盖纳意有所指地说,国际货币基金的子弹(财源)足敷使用;默克尔也曾呼应,欧洲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半年左右过去了,现实的发展是,欧债危机还在继续朝坏的方向发展;无论是国际货币基金、EFSF或ESM,在子弹筹码上都有捉襟见肘的顾虑;总的形势看来,似乎还是需要中国出手助欧洲一臂之力。
早前,美国(盖特纳)表态的动机是很明显的,不希望中国出手助欧,因为这不但有利于稳住欧元地位——从长期而言,这对美元霸权的巩固是不利的,而且会提升中国在欧洲及全球的影响力。德国与欧洲的利益与立场显然与美国未必完全一致,特别是在欧元的前途上,因此当时默克尔的表态比较含糊,主要强调欧洲应该更多地靠自己。
无奈形势逼人,欧债危机的持续恶化,显示最终用来解决欧债问题所需的资金规模也愈来愈大,对中国能否出手的期待与依赖也愈来愈高。就在此时,中、德两国领导人的表态反而更含蓄了。默克尔不再强调欧洲人可以解决欧洲自己的问题了,对中国愿意考虑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等管道出手相助,也不像美国财长一样地明言婉拒了。至于中国这边,温家宝也绝口不提条件说,并一再强调平等互利,强调帮助欧洲其实就是帮助自己了。
这一切变化,折射的就是新世纪全球的三角战略博弈:美国、欧洲与中国,以及美元、欧元与人民币。看戏就要看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