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大财经
12604300000081

第81章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金融海啸历史观察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破产揭开了世纪金融海啸的序幕,到今天满三周年。这个被索罗斯(George Soros)形容为“百年一遇”、被格林斯班(Alan GreensPan)描述为“自进入职场以来所仅见”的世纪金融风暴,虽然未重演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但全球经济迄今仍远远尚未复元,甚至不断还有新的麻烦出现。陷于新危机(如欧猪五国)的政府焦头烂额;体质还过得去的国家如德、法,对于提供援助显得有心无力;传统经济大国如日本与美国,不但面对危机束手无策,连执政当局都已被更迭或面对被更迭的巨大压力。相较之下,中国大陆还算是最稳定的经济体之一,虽然其疑难杂症也不少。

形势何以发展到此地步?有两个主要原因或解释。首先,这次金融大海啸本就是长久以来全球经济结构大失衡的结果;就像大海啸源自于地震,而地震是长久以来全球地壳板块能量大失衡的结果。

这个全球经济结构大失衡至少还可分成三层次。第一层是中国与美国之间,或储蓄与消费之间;也就是中国储蓄过多、消费太少及顺差太大,美国则是消费太多、储蓄太少及逆差太大。中国过大的储蓄与顺差体现在巨大的外汇储备积累上;美国过多的消费与逆差体现在巨大财政赤字及国债余额上。

第二个层次是全球分配大失衡。当代资本主义的运作,在公司法的设计下,总产出或总报酬或总所得中,分配给资本家的资本份额远多于分配给劳动者的劳动份额,这不但造成各国贫富差距愈来愈大的普遍现象,也导致各国乃至于全球的需求不足。

不仅如此,分配结构中资本份额的快速累积,在全球需求疲弱下缺乏出路,于是形成了一个愈来愈大的“资本运作”空间,大量资本流入了金融产业,使金融产业从一个寻常的服务业逐渐“异化”成了一个以金融游戏为主要内涵的务虚产业。这个产业不但持续吸纳愈来愈多的资金,也吸纳愈来愈多的优秀人才,不但误导了全球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也成了全球金融高度不稳定的最主要源头,这是全球第三个层次的巨大失衡。

其次,正由于全球经济在生产、分配及金融三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结构失衡,从而导致了全球经济金融大危机,那么,危机爆发之后,除了在第一时间必须止血救急外,更必须针对结构性的失衡做必要的诊断,并进行调整。但事实上,多数国家除了救急还是救急,还病急乱投医,滥用货币政策,不但未拉起投资,反而埋下全球通货膨胀的隐忧,及方兴未艾的汇率战争。七年之病,怎能求三年之艾呢?末日博士罗比尼(Nouriel Roubini)预言,2013年全球发生“完美风暴”,恐怕不完全只是一种感觉。

怎么办?这里提出几条思路:

一、当前全球最缺的就是“需求”,偏偏各国所有可以拉动需求的政策几乎都已用尽——只剩一个,却又是最大的一个,就是中国。中国可以拉动两种需求,一是中国自己庞大的内需,此处从略不谈;二是中国3.2兆美元外汇储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贷款、投资、购买所创造的需求。但前提是各国需要“解放思想”,欢迎及允许中国去创造这样的需求。

二、20国集团(G20)是金融海啸后的产物,但三年来乏善可陈,与成员太多及成分太复杂有关;七大工业国(G7)未包括中国也不成,且成员中还有陷入主权债危机的意大利,更难成事。全球亟须构建一个新的机制,精简、有代表性、有效率,才有意义。

三、就像上世纪大萧条后有凯因斯(John M.Keynes)的“一般理论”一样,21世纪也期待有革命性的、思想性的大经济学家出现。圣人不出,奈苍生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