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大财经
12604300000099

第99章 人民币大战略:区内化·区域化·国际化

2008年的世纪金融海啸爆发于中国大陆举办的奥运之后,世界慌恐,中国政府断然采取救市政策,对世界经济新格局、全球结构的转变,也进行了新的观察、评估与分析。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一连发表三篇文章,首次向全球提出呼吁及主张,建立一个“超主权”的国际储备货币。中国作为一个全球大国,又是西方金融危机最大的被波及者之一,这样的呼吁及主张有理有节。但中国人深知,超主权国际货币从理想发展到事实,是一条漫漫长途;与此同时,中国要自求多福,为自己面对的国际金融困境打开出路,而唯一的出路,就是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只有一个选择: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一种货币要能成为国际货币,须同时具备“内在”及“外在”两套条件。内在条件有三:一、经济规模要够大,美、日、欧、中均符合此一要件,至于小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经济、金融素质均佳,但规模不够;二、政经体系对内统一,美、日、中符合此一要件,欧元区略逊,此番欧债危机即暴露了此一弱点;三、货币对外能自由兑换,美、日、欧货币均可,独人民币还不能,此即为人民币国际化工程中最大的挑战。要通过此一挑战,就关乎人民币国际化的“外在”条件了。

“外在”条件也有三项,包括成为贸易结算货币、成为国际投资货币,以及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这三条,在世纪金融海啸发生前,人民币基本上都不具备;因此,为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国政府必须在让人民币能被国际间更广泛地接受作为一种结算货币、投资货币与储备货币做积极的努力。于是,在2008金融危机之后:

——大陆加速与包括香港、周边地区国家,甚至更远的如智利等贸易伙伴签订“自主选择贸易结算货币”的协议,或者,干脆就决定以本币结算;

——加速与越来越多的贸易及投资对象签订“货币互换协议”;

——与此同时,也选择一批国内城市为试点,进行人民币贸易结算的业务,并不断扩大试点范围。

很明显,在这些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过程中,从地缘的角度看,由近而远,似乎有一个顺序,即“区内化”→“区域化”→“国际化”。国际化是最终目标。之前是区域化,从大陆周边地区开始;再之前,是区内化,这个“区”是指“大中华区”,香港是最佳例子。

“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天生就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最佳实验室。人民币在香港,算是境外,直接与国际金融接轨,进可攻;但香港与内地,金融上又有防火墙,退可防。因此,在大陆当局的金融发展大战略中,香港自然成了重中之重。

早些年,中国政府已允许香港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包括存款、兑换、汇款,目前人民币存款已多达5,500亿元,“池子”规模越来越大,但主要是“进”而没有“出”。

2011年8月中旬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访港,又宣布了RQFII(让香港可以用人民币在大陆投资股票及债券)、RFDI(让香港企业可以用人民币在大陆进行直接投资)、ETF(让大陆投资人可透过追踪指数的方式投资港股)等,这一来,两地之间人民币流动的任督二脉就打通了。香港作为大中华区的一环,人民币在股市、汇市、债市、投资的大范畴全流通,已具雏形。

香港之后,可能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还有新加坡及台湾。大陆金融当局的运筹帷幄,功力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