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秦汉交通史稿(增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12679800000106

第106章 秦汉主要文化区的交通结构(十三)

陈寅恪在题为《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的著名论文中曾经指山,汉时所谓“齐学”,“即滨海地域之学说也”。认为神仙学说之起原及其道术之传授,必然与滨海地域有关,自东汉顺帝起至北魏太武帝、刘宋文帝时代,凡天师道与政治社会有关者,如黄巾起义、孙恩作乱等,都可以“用滨海地域一贯之观念以为解释”,“凡信仰天师道者,其人家世或本身十分之九与滨海地域有关”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本第四分册,又收入《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8月。。可见滨海地区自成一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系统,是汉代起即已存在的显著的历史真实。

实际上自秦始皇时代起,滨海文化的神秘主义色彩就已经产生广泛的历史影响。《史记·封禅书》:“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菑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莱山。皆在齐北,并勃海。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八曰四时主,祠琅邪。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所谓“八神”大多在滨海地区。秦始皇在滨海地区除祷祠山川日月之神,“临照于海”,“昭临朝阳”而外,又有入海求神仙奇药等活动。海上“三神山”传说及“鬼神之事”,体现出滨海文化的重要特色,“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这种神秘主义意识形态,长期对上层政治集团表现出显著的影响。“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他最后一次出巡,曾“登会稽,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不得,还至沙丘崩”。汉武帝也曾经“求蓬莱安期生莫能得,而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更来言神事矣”(《史记·封禅书》)。

《汉书·地理志》所记各地设祠的县凡38,其中滨海地区16县,占421%。滨海地区与关中地区同样,是神祠最为集中的地区。

以并海道为主干的贯通南北的交通体系,是滨海文化区形成的重要条件。

由有关帝王东巡路线的记载,可以认识秦汉并海道的走向和规模。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5次出巡,其中4次行至滨海地区,往往循并海道而行。秦二世东巡,也曾经行并海道,“到碣石,并海,南至会稽”,又“遂至辽东而还”

《史记·封禅书》:“二世元年,东巡碣石,并海南,历泰山,至会稽,皆礼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书旁,以章始皇之功德。”可见亦行经之罘、琅邪等地。。《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也曾经自泰山“并海上,北至碣石”。《汉书·武帝纪》也记述,元封元年(前110)“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元封五年,由江淮“北至琅邪,并海,所过礼祠其名山大川”。可见,沿渤海、黄海、东海海滨贯通南北的并海道,其通行条件可以往复经行帝王乘舆。

秦始皇曾“上会稽”,“望于南海”。陆云《答车茂安书》:秦始皇“南巡狩,登稽岳,刻文石,身在县三十余日”。推想并海道南端当在今浙江镇海一带。据《汉书·地理志上》,会稽郡有由拳县,谓“吴、越战地”。王先谦《汉书补注》引《吴记》:“秦始皇恶其势王,令囚徒十余万人汙其土,表以汙恶名改曰‘囚卷’,亦曰‘由卷’也。”又有曲阿县。《汉书补注》引《太康地记》:“曲阿本名云阳,秦时望气者云有王气,凿之以败其势,截其直道使之阿曲,故曰曲阿。”这些传说当有符合当时交通状况的根据。考察秦始皇在江东之行迹,可以大略了解并海道南段的走向。

秦始皇曾“从江乘渡,并海上”。《汉书·郊祀志》记载汉宣帝置江水祠事。王先谦《汉书补注》引应劭《地理风俗记》:“岁三祭与五岳同。”据《汉书·地理志下》,祠在广陵国江都县。

《续汉书·郡国志三》:广陵郡“江都,有江水祠”。《汉书·地理志上》:临淮郡海陵县“有江海会祠”。《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前106)诏:“朕巡荆扬,辑江淮物,会大海气”,当即“北至琅邪,并海”经过此地时颁布。“会大海气”,颜师古注引郑氏曰:“会合海神之气,并祭之。”颜师古又解释说:“集江淮之神,会大海之气。”《汉书·枚乘传》说到吴王刘濞拥有“海陵之仓”,其交通条件,较中央政府“转粟四乡,陆行不绝,水行满河”还要优越。颜师古注引臣瓒曰:“海陵,县名也。有吴大仓。”《续汉书·郡国志三》则说:“(广陵郡)东阳故属临淮,有长洲泽,吴王濞太仓在此。”王先谦《汉书补注》据此以为东汉时海陵并入东阳。既设有规模宏大的仓储设施,自当有水路、陆路交会的交通条件。

江苏邗江胡场5号汉墓出土年代为西汉宣帝时期的木牍,正面有文字12行:

十一月二日道堂邑入

十日辛酉□□□道□来

十六日丁卯□□□□□高密来

十七日戊辰陈忠取敦于□狗□□来

廿八日己卯□□□剧马行

卅日辛巳□□□□行

十二月十三日甲午徐延年行陈忠取狗来

十五日丙申□□□□行

十六日丁酉青□随史行

廿日辛丑徐延年来

廿三日□□来

廿五日丙午行□实道堂邑来

“高密”在今山东高密、安丘之间。“敦于”,清理简报执笔者以为“即淳于县,在今山东安丘县东北”扬州博物馆、邗江县图书馆:《江苏邗江胡场五号汉墓》,载《文物》,1981(1)。木牍文字释文又参见李均明、何双全编:《散见简牍合辑》,101~102页。。“剧马”当与所谓“剧骖”有关,《尔雅·释宫》:“七达谓之剧骖”,郭璞注:“三道交复有一歧出者,今北海剧县有此道。”汉时剧县在今山东昌乐县西。“陈忠取狗来”,疑当作“陈忠临朐来”“取”字可能为“临”字缺笔误释;“狗”字疑为“朐”字俗写。,临朐在今山东临朐,正与高密、淳于、剧县临近且大致呈弧线横列于琅邪以北。“堂邑”在今江苏六合西北。这一木牍提供的资料,可以反映当时并海交通便利的实际状况。堂邑亦归于并海交通体系中。《隶释》卷九《堂邑令费凤碑》有“除广陵之郡,守东海□□”的文字,又《费凤别碑》亦可见反映当地交通的内容:“道阻而且长,望远泪如雨,荚马循大路,搴裳而涉洧。”参见王子今:《胡场汉牍研究》,见《考古文物研究: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40周年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