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北边交通
与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战争是一种人类交往的行为”[德]克劳塞维茨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战争论》,第1卷,179页。的论点类似,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经指出:“战争本身”“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他们特别重视民族关系在这种“交往”中的动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对野蛮的征服者民族说来,正如以上所指出的,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在传统的、对该民族来说唯一可能的原始生产方式下,人口的增长需要有愈来愈多的生产资料,因而这种形式也就被愈来愈广泛地利用着。”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版,第1卷,2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秦汉时期北方草原地区具有军事强势的“征服者民族”匈奴,就曾经“广泛地利用着”这种“交往形式”取得战利。如《汉书·西域传上》记载,“西域诸国”“皆役属匈奴”。“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常居焉耆、危须、尉黎间,赋税诸国,取富给焉。”参见王子今:《“匈奴西边日逐王”事迹考论》,载《新疆文物》,2009年(3~4)。对中原边缘地方的侵扰,也取得了物产、劳动力,以及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文化。
秦汉时期,长城防御体系的构筑和维护,以及利用这一体系组织对北方草原游牧族的战争,长期被中央政府视为第一军政要务。
秦统一后,将原有燕、赵、秦的长城连贯为一,在全国征调劳役,开始进行规模宏大的长城工程。《史记·六国年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筑长城河上,蒙恬将三十万”。《史记·蒙恬列传》:“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筑城工程仅“河上”一段,就用卒30万。司马迁亲自行历这段长城后,曾感叹道:“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淮南子·人间》说,秦皇“发卒五十万,使蒙公、杨翁子将,筑修城,西属流沙,北击辽水,东结朝鲜,中国内郡车而饷之”。这里所谓“三十万”、“五十万”者,当仅指“卒”而言,工程征发罪徒,应当更不在少数。《史记·六国年表》:“谪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史记·秦始皇本纪》:“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裴骃《集解》:“如淳曰:‘《律说》:论决为髡钳,输边筑长城,昼日伺寇虏,夜暮筑长城。城旦,四岁刑。’”
张维华曾估计,长城工程劳役用工“总在伍士兵及戍卒与罪谪计之,当不下数百万人”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上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2月。。姑且不考虑施工时木石等建筑材料的运输以及工程人员来往的需要,仅“中国内郡车而饷之”的施工人员的口粮,以100万人计,每年至少需3 000万石以上。云梦睡虎地出土秦《仓律》简:“城旦之垣及它事而劳与垣等者,旦半夕参。”则筑城者每月口粮合2石5斗,每年计30石。据居延汉简所提供的资料,汉代戍边吏卒月食粟三石三斗三升少,计每年40石。据汉代运输车辆装载粮食的一般定额每车25石推算,转运这些粮食,需调发运车120万辆。以人力车“六人共车”《九章算术·均输》关于“均赋粟”的算题中,说到粮食运载的定额:“六人共车,车载二十五斛,重车日行五十里,空车日行七十里。”这一装载规格得到居延汉简的证实。参见裘锡圭:《汉简零拾》,见《文史》第12辑。计,“中国内郡车而饷之”者,当多达720万人。如果考虑运程多日的情形,运输压力则更为沉重。
不仅为施工人员输送给养要求沿线交通道路的畅通,长城作为军事防御设施也以交通道路作为辅助结构。秦汉之际,长城沿线巡边防卫以及出击时兵车、骑队与步兵军团的集结运行,也必然要求交通道路的平整与畅通。
在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已经出现了所谓“北边”的地域概念。《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述,“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又《封禅书》:天子“巡自辽西,历北边至九原”。《平准书》:“天子北至朔方,东到太山,巡海上,并北边以归。”《蒙恬列传》:“吾适北边,自直道归。”《刘敬叔孙通列传》:匈奴“数苦北边”。《酷吏列传》:“孝文帝欲事匈奴,北边萧然苦兵矣。”《平准书》“匈奴绝和亲,侵扰北边”,“北边未安”。此外,又有“北边郡”(《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北边骑士”(《平准书》)、“北边良将”(《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说法。而这一地区地位之重要,并不仅仅由于其军事意义。北边地区对于秦汉大一统帝国而言,作为经济区与文化区的历史存在同样应当受到重视。
在构筑长城边防工事的同时,秦汉政府都相当重视北边新经济区的建设。秦始皇时代已经开始向北边大规模移民,据《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
(三十五年)益发谪徙边。
(三十六年)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