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秦汉交通史稿(增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12679800000122

第122章 秦汉产业布局及运销区划(二)

西河郡盐官以“盐官”名县。《汉书·地理志下》:雁门郡沃阳,“盐泽在东北,有长丞,西部都尉治”。《水经注·河水三》:“沃水又东北流,注盐池。《地理志》曰‘盐泽在东北’者也。”“池西有旧城,俗谓之‘凉城’也。”“《地理志》曰‘泽有长丞’,此城即长丞所治也。”《汉书·地理志上》:越嶲郡定莋“出盐”。《华阳国志·蜀志》:定笮县“有盐池,积薪以齐水灌,而后焚之,成盐。汉末,夷皆锢之”。张嶷往争,夷帅不肯服,“嶷禽,挞杀之,厚赏赐余类,皆安,官迄有之”。当地富产盐,元置闰盐州,明置盐井卫,清置盐源县。“汉末,夷皆锢之”,西汉时则有可能为官有。《水经注·江水一》:“江水又东迳临江县南,王莽之盐江县也。《华阳记》曰:‘县在枳东四百里,东接朐忍县,有盐官,自县北入盐井溪,有盐井营户。’”《汉书·地理志下》:朔方郡朔方,“金连盐泽、青盐泽皆在南”。《水经注·河水三》:“县有大盐池,其盐大而青白,名曰青盐,又名戎盐,入药分,汉置典盐官。”居延汉简可见所谓“戎盐”,如“治马欬涕出方取戎盐三指掫三□”(1558)。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也有取“戎盐”入药的例证。《汉书·地理志下》:朔方郡广牧,“东部都尉治,莽曰盐官”。东平国无盐,“莽曰有盐亭”。《史记·吴王濞列传》说,吴王刘濞“煮海水为盐”致“国用富饶”,《货殖列传》也说广陵“有海水之饶”。《后汉书·马棱传》:“章和元年,迁广陵太守,时谷贵民饥,奏罢盐官,以利百姓。”是广陵也有盐官。

如此西汉盐官可知位于30郡国,共43处。其中滨海地区19处,占4418%。《史记·货殖列传》:“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领南、沙北,固往往出盐,大体如此矣。”沿海盐业出产实际上满足了东方人口最密集地区的食盐消费需求。海盐西运,与秦汉时期由东而西的货运流向的基本趋势是大体一致的。由于海盐生产方式较为简单,在其生产总过程中运输生产的比重益发显著。《北堂书钞》卷一四六引徐幹《齐都赋》:

若其大利,则海滨博诸,溲盐是钟,佥赖是肤。皓皓乎若白雪之积,鄂鄂乎若景阿之崇。

又引刘桢《鲁都赋》:

又有盐池漭沆,煎炙赐春。焳暴沫,疏盐自殷。挹之不损,取之不动。

其盐则高盆连冉,波酌海臻。素鹾凝结,皓若雪氛。

盐生海内,暮取朝复生。

形容齐鲁海盐生产的盛况。所谓“挹之不损,取之不动”,“暮取胡复生”,都说明运输实际上是海盐由生产走向流通与消费的重要的转化形式,又是其生产过程本身的最关键的环节。

“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大体说明了秦汉时期盐业的产销区划。“盐卤”,张守节《史记正义》:“谓西方咸地也。坚且咸,即出石盐及池盐。”不过,“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并不宜作绝对的理解,史籍中还可以看到南阳地区食用河东池盐的实例,如《后汉书·贾复传》记述“南阳冠军人”贾复的事迹:

王莽末,为县掾,迎盐河东,会遇盗贼,等比十余人皆放散其盐,复独完以还县,县中称其信。《太平御览》卷八六五引《东观汉记》:“贾复为县掾,迎盐河东,会盗贼起,等辈放散其盐,复独完还致县中。”

《说文·卤部》:“盬,河东盐池也。袤五十一里,广七里,周百十六里。”段王裁注:“《左传正义》、《后汉书注》所引同。惟《水经注·涑水》篇引作‘长五十一里,广六里,周一百一十四里’为异。《魏都赋》注:‘猗氏南盐池,东西六十四里,南北七十里。’《郡国志》裴松之注引杨佺期《洛阳记》:‘河东盐池长七十里,广七里。’《水经注》曰:‘今池水东西七十里,南北七十里。’参差乖异,盖随代有变。”除池沼水面随代变迁外,历代尺度有异,可能也是导致记述“参差乖异”的原因之一。《太平御览》卷八六五引作“袤五十里,广六里,周一百十四里”,又附注:

戴延之《西京记》曰:盐生水中,夕取朝复,千车万驴,适意多少。

也说运输实际上是“盐卤”生产的关键环节。《后汉书·第五伦传》说,第五伦“将家属客河东,变名姓,自称王伯齐,载盐往来太原、上党,所过辄为粪除而去,陌上号为道士,亲友故人莫知其处”。《太平御览》卷一九五引《东观汉记》:“第五伦自度仕宦牢落,遂将家属客河东,变易姓名,自称王伯齐,常与奴载盐北至太原贩卖,每所止客舍,去辄为粪除,道上号曰道士,开门请求,不复责舍宿直。”《续汉书·郡国志一》:河东郡安邑“有盐池”,刘昭注补引杨佺期《洛阳记》:“河东盐池长七十里,广七里,水气紫色。有别御盐,四面刻印如印齿文章,字妙不可述。”左思《魏都赋》有“墨井盐池,玄滋素液”句,李善注:“河东猗氏南有盐池。”或可理解为反映东汉末年盐业经济的信息。结合前述贾复“迎盐河东”故事,可知中原政治文化重心地区邺、洛阳、南阳皆仰仗河东安邑盐产。而太原郡晋阳有盐官,第五伦仍由河东“载盐往来太原”,说明河东安邑盐池出产丰饶且交通条件便利,其市场范围之扩展可以形成对其他盐官的冲击。

《九章算术·均输》中有关于“取佣负盐”的算题:

今有取佣,负盐二斛,行一百里,与钱四十。今负盐一斛七斗三升少半升,行八十里。问与钱几何?

答曰:二十七钱十五分钱之十一。

术曰:置盐二斛升数,以一百里乘之为法。以四十钱乘今负盐升数,又以八十里乘之,为实。实如法得一钱。

可以反映当时盐运的通常形式。《说文·巾部》:“帣,囊也。今盐官三斛为一帣。”段玉裁注:“举汉时语证之。”以为与《手部》“掊”字下所谓“今盐官入水取盐为掊”《续汉书·百官志五》:“凡郡县出盐多者置盐官,主盐税。”刘昭注补引胡广曰:“盐官掊坑而得盐,或有凿井煮海水而以得之者。”同样,“皆汉时盐法中语”。看来,盐官产盐之包装形式乃至转运形式,都有统一的规格。

《太平御览》卷八二引《尸子》:“昔者桀纣纵欲长乐以苦百姓,珍怪远味,必南海之荤,北海之盐”《太平御览》卷八六五引作“南海之辇,北海之盐”。,虽然作为“此其祸天下亦厚矣”的非常之例,然而也反映中原人早已有“北海之盐”的消费经验。讨论汉代盐官的交通布局,不能不注意到北边地区盐官之密集。上文列举43处盐官中,北边盐官计16处,占3721%。北边盐业资源得以开发,除用以满足边防军民的需要外,北边道便利盐运的交通条件也是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