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秦汉交通史稿(增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12679800000129

第129章 秦汉产业布局及运销区划(九)

四林产品与渔产品转输

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中,可以看到有关“入材”及“出入材”的内容例如:“阴日利以家室祭祀家(嫁)子取(娶)妇入材大吉”(甲种六正贰),“外阴日利以祭祀作事入材皆吉”(甲种10正贰),“毋以申出入臣妾马牛货材”(甲种一一○正贰)等。,说明当时民间木材转输贸易已经相当活跃。

秦始皇营建阿房宫及骊山陵墓,“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陵附近采集的夔纹瓦当,面径约60厘米,为一般秦汉瓦当的3至4倍,可知陵园建筑多使用规格超过宫殿建筑的巨型材木。仅陵园东侧兵马俑坑使用的立柱、棚木、枋木、封门木等,1、2、3号俑坑共用木材即达8 000余立方米。参见袁仲一:《秦俑坑的修建和焚毁》,见《秦俑馆开馆三年文集》(1982年10月)。其中可能也有远输自巴蜀和江汉地区的所谓“蜀、荆地材”。

汉灵帝修治宫室,曾“发太原、河东、狄道诸郡材木”,宫室连年未成,“材木遂至腐积”(《后汉书·宦者列传·张让》)。董卓欲迁都长安,有人以“关中遭王莽变乱,宫室焚荡”加以反对,董卓则以“陇右材木自出,致之甚易”坚持原议(《后汉书·杨彪传》)。

墓主推测是燕王刘旦和华容夫人的北京丰台大葆台西汉木椁墓,是典型的具备“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形制的墓葬。《续汉书·礼仪志下》:“方石治黄肠题凑便房如礼。”刘昭注补引《汉旧仪》说,武帝陵“内梓棺柏黄肠题凑”。这座墓采用五棺二椁,椁室木料用油松,内棺用楸木、檫木和楠木,共达数十立方米。《汉书·霍光传》:“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颜师古注引苏林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大葆台汉墓的“黄肠题凑”由15 880根黄肠木堆叠而成,仅此即用材122立方米。黄肠木经鉴定可知确系柏木。在清理西壁黄肠题凑时,发现一根黄肠木上覆置一枚竹简,上书“樵中格吴子运”六字,可能即标记运送黄肠木的工役人员的姓名。参见北京市古墓发掘办公室:《大葆台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77(6);鲁琪:《试谈大葆台汉墓的“梓宫”、“便房”、“黄肠题凑”》,载《文物》,1977(6)。

《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中山简王焉》记载了刘焉入葬时动员民众运输黄肠木的情形:刘焉薨,朝廷于“赙钱千万,布万匹”常制外,再“加赙钱一亿”,又“大为修冢茔,开神道,平夷吏人冢墓以千数,作者万余人,发常山、钜鹿、涿郡柏黄肠杂木,三郡不能备,复调余州郡工徒及送致者数千人。凡征发摇动六州十八郡”。

安徽天长北岗汉木椁墓采用楠木、杉木、樟木等耐腐性较强的木材制作棺椁。参见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安徽天长县汉墓的发掘》,载《考古》,1979(4);唐汝明等:《安徽天长县汉墓棺椁木材构造及材性的研究》,载《考古》,1979(4)。扬州邗江胡场1号和3号汉墓木棺棺身也是由“整段楠木刳凿而成”扬州博物馆、邗江县文化馆:《扬州邗江县胡场汉墓》,载《文物》,1980(3)。。江苏连云港花果山1号汉墓的棺木,则是“用整段楸树刳空而成”李洪甫:《江苏连云港市花果山的两座汉墓》,载《考古》,1982(5)。。这三处墓葬的年代大约都可确定为西汉晚期前后。扬州凤凰河汉墓棺具“是用完整的两段楠木凿成”苏北治淮文物工作组:《扬州凤凰河汉代木椁墓出土的漆器》,载《文物参考资料》,1957(7)。。类似情形又见于扬州西郊七里甸汉墓。参见南京博物院、扬州市博物涫:《江苏扬州七里甸汉代木椁墓》,载《考古》,1962(8)。看来,《盐铁论·散不足》所谓“今富者绣墙题凑,中者梓棺楩椁”的记述,井非夸张之辞。这种情形东汉时益为突出。《潜夫论·浮侈》:

京师贵戚必欲江南檽梓豫章梗楠,边远下土,亦竞相仿效。夫檽梓豫章所出殊远,又乃生于深山穷谷,经历山岑,立千步之高,百丈之谿,倾倚险阻,崎岖不便,求之连日,然后见之,伐斫连月然后讫。会众然后能动担,牛列然后能致水。漕溃入海,连淮逆河,行数千里,然后到雒。工匠雕治,积累日月,计一棺之成,功将千万。夫既其终用,重且万斤,非大众不能举,非大车不能。东至乐浪,西至敦煌,万里之中,相竞用之。

为制作葬具远输江南良材的风气,弥漫至于“东至乐浪,西至敦煌”的广大地区。

秦汉刑名有所谓“鬼薪”、“雇山”等,其劳作服刑内容即砍伐运送林木以为燃料。秦汉时期,又有专门“艾薪樵”、“担束薪”、“卖以给食”等以伐运薪柴为营生手段的人(《汉书·朱买臣传》)。居延汉简中,还可以看到有关戍卒运薪的简文。例如:“四百廿人代运薪上转薪”(EPT 59:15)等。又如:“为君舍取薪山材用”(13638),也与取运薪材的劳作有关。

《史记·货殖列传》在分析秦汉基本经济区的主要物产时,说到“山西饶材、竹”,“江南出楠、梓”。周人早期开发关中,曾“自漆、沮度渭,取材用”,于是有了最初的经济积累,“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司马迁以为“周道之兴自此始”(《史记·周本纪》)。张守节《正义》:“公刘从漆县漆水南渡渭水,至南山取材木为用也。”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木板地图标识文字有“山格”、“杨谷材八里”、“多材木”、“大松材”、“松材十三里”,“松材十五里”、“七里松材刊”、“松材”、“大桯”、“大松”、“阳有剑木”、“阳尽柏木”、“去谷口五里材”、“上杨谷”、“下杨谷”、“阳尽柏木”、“谷口可八里大楠材”、“上杨”、“下杨”、“有苏木下获思”,“大柴枞”、“大柴相铺谿”、“大杺”、“小杺”,可以看做秦人在这一地区经营林业的信息。参见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放马滩秦简》,108~109页。秦人有经营林业的历史,作为秦早期经济发展基地的西垂之地,长期是林产丰盛的地区。《汉书·地理志下》:“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故秦诗曰‘在其板屋’。”原生林繁密的生态条件,成为特殊的物产优势的基础。《汉书·地理志下》说秦先祖柏益事迹,有“养育草木鸟兽”语,经营对象包括“草木”。所谓“养育草木”,说明林业在秦早期经济形式中也曾经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参见王子今:《秦汉民间信仰体系中的“树神”和“木妖”》,见《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3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11月。陇山秦岭由于与主要消费区接近因而转运便利的关系,成为秦汉时期比较著名的林业基地。《汉书·地理志下》说:“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汉灵帝征调狄道木材修治宫室,董卓所谓“陇右材木自出,致之甚易”,都是以当地林业资源之丰富和运输路线之捷近为依据的。关中“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汉书·地理志下》),也强调关中之富足,有林产饶衍的背景。“南山”即秦岭“崇山隐天,幽林穹谷”(班固:《西都赋》),正是丰产林区。所谓“褒斜材木竹箭之饶”(《史记·河渠书》),也肯定秦岭林木之繁茂。

巴、蜀、广汉以多有“山林竹木”等条件而地称“沃野”(《汉书·地理志下》)。当时流行“蜀、陇有名材之林”的说法,“蜀汉之材”与陇山秦岭林区出产并享盛名(《盐铁论·通有》)。所谓饶“竹木之器”,也是巴蜀之地经济实力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史记·货殖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