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交通与秦汉经济的运行
傅筑夫认为,“在经济上,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国民经济体系的确立时期。而国民经济体系则是建立在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所谓发达的商品经济,是指商业经营和商品生产都打败了地域性限制,这时商业是以远程贸易为主的全国性商业,各个地区的各个生产部门也都是以供应全国市场为主的商品生产。总之,任何一个经济区或任何一个生产部门,这时都不再是孤立地存在和经营,而是交织在整个国民经济的体系之中,成为它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一种经济结构,显然是以便利的交通为其前提条件的”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2卷,49页。。对于秦汉时期商品生产的性质和作用,史学界尚存在不同意见,例如当时是否形成了“发达的商品经济”,当时是否“各个地区的各个生产部门也都是以供应全国市场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均可以商榷。然而确实“任何一个经济区或任何一个生产部门,这时都不再是孤立地存在和经营”,而是成为统一的经济共同体的组成部分,这种经济形势,也确实“是以便利的交通为其前提条件的”。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论各地物产即所谓“天下物所鲜所多”分布之大势:
夫山西饶材、竹、谷、、旄 、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瑇瑁、珠玑、齿革;龙门、竭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自秦汉大一统政权建立之后,“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史记·货殖列传》),生产及消费都冲破了地域局限。所谓“农工商交易之路通”(《史记·平准书》),正是以交通建设的成就为基本条件的。
云梦睡虎地秦简《田律》中有政府要求各地及时上报农田受雨、受灾及作物生长情形的内容,规定近县由“轻足”专程递送,远县通过邮驿系统转送,必须在八月底以前送达:
雨为澍〈澍〉,及诱(秀)粟,辄以书言湗〈澍〉稼。诱(秀)粟及豤(垦)曰毋(无)稼者顷数。稼已生后而雨,亦辄言雨少多,所利顷数。早〈旱〉及暴风雨、水、 (螽)蛇、群它物伤稼者,亦辄言其顷数。近县令轻足行其书,远县令邮行之,尽八月□□之。田律
政府凭借交通条件,可以及时了解全国各地包括“近县”及“远县”农业生产的全面的情况,“轻足”,指行走捷疾者。《淮南子·齐俗》:“争升陵阪,上高丘,轻足先升。”《群书治要》引文作“轻足者先”。
《汉书·地理志下》说西汉疆土:“凡郡国一百三,县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国二百四十一。地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提封田一万万四千五百一十三万六千四百五顷,其一万万二百五十二万八千八百八十九顷,邑居道路,山川林泽,群不可垦,共三千二百二十九万九百四十七顷,可垦不可垦,定垦田八百二十七万五百三十六顷。民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汉极盛矣。”《续汉书·郡国志一》刘昭注补引《帝王世纪》指出这是汉平帝元始二年(2)的统计数字。《续汉书·郡国志一》刘昭注补引《帝王世纪》:“元始二年,郡国百三,县邑千五百八十七,地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定垦田八百二十七万五百三十六顷,民户千三百二十三万三千六百一十二,口五千九百一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人,多周成王四千五百四十八万五十五人,汉之极盛也。”《续汉书·郡国志五》刘昭注补引“伏无忌所记,每帝崩,辄最户口及垦田大数”,其垦田数如下表。
年代垦 田 数
和帝永(元)兴元年(105)
7 320 170顷80亩140步
安帝延光四年(125)
6 942 892顷13亩85步
顺帝建康元年(144)
6 896 271顷56亩194步
冲帝永嘉元年(145)
6 957 676顷20亩108步
质帝本初元年(146)
6 930 123顷38亩
垦田数精确至于“步”,由顺帝建康元年、冲帝永嘉元年、质帝本初元年的资料可知,这种统计是每年都进行的。中央政府对于全国农耕生产如此严密的注视,当然是为了进行必要的管理与指导,而如果没有完备的交通系统,则不能了解各地生产进度,也无从进行具体的规划与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