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根据江苏赣榆徐福村地名的发现,以为这里是徐福故乡,而徐福东渡的起航地点是距此不远的海州湾的岚山头或连云港附近朐山沿岸地带。参见罗其湘:《徐福村的发现和徐福东渡》,见《从徐福到黄遵宪》(《中日关系史论文集》第1辑),24~51页;汪承恭:《“海州湾偏西说”质疑及其他》,见《日本的中国移民》(《中日关系史论文集》第2辑),67~68页,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3月。关于徐福东渡,古代地理文献也有相关遗存。唐代的地理书《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二《沧州》写道,饶安县,原本是汉代的千童县,就是秦代的千童城。“始皇遣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莱,置此城以居之。”宋代地理书《太平寰宇记》卷二四《密州》引《三齐记》说到“徐山”,也是因徐福东渡而出现的地名:“始皇令术士徐福入海求不死药于蓬莱方丈山,而福将童男女二千人于此山集会而去,因曰‘徐山’。”宋代诗人林景熙《秦望山》诗则在“会稽嵊县秦始皇登山望海处”发表“徐福楼船不见回”的感慨。徐福浮海,并不限于一次,关于其出海港的传说涉及许多地点,是可以理解的。近年来,若干地方相继形成了徐福研究热,如果超越地域文化的局限,进行视野开阔的深入研究,应当能够深化对中国古代航海史的认识,推进中国古代文化交流史的研究。
目前有关所谓徐福遗迹的资料尚不足以提供历史的确证。不过,从秦末齐人曾为“避苦役”而大批渡海“适韩国”(《后汉书·东夷列传·三韩》)以及汉武帝“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击朝鲜(《史记·朝鲜列传》)等记载,可以知道当时的海上航运能力。参见王子今:《秦汉时期渤海航运与辽东浮海移民》,载《史学集刊》,2010(2);《论杨仆击朝鲜楼船军“从齐浮渤海”及相关问题》,载《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收入《登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从今山东烟台与威海至辽宁大连的航程均为90海里左右。从威海至杨仆楼船军登陆地点洌口(即列口,今朝鲜黄海南道殷栗)约180海里。前者是齐人渡海适韩国的最捷近航路,后者则是楼船军渡海击朝鲜的最捷近航路。而由朝鲜釜山至日本下关的航程不过120海里左右。显然,以秦汉时齐地船工的航海技术水平,如果在朝鲜半岛南部港口得到补给,继续东渡至于日本列岛是完全可能的。而由今山东、江苏沿岸浮海,也确有可能因“风引而去”《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遭风流移”《三国志·吴志·孙权传》:“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后汉书·东夷传》:“会稽东冶县人有入海行遭风,流移至澶洲者。所在绝远,不可往来。”,而意外地直接东渡至于日本。徐福东渡的传说,可以说明早在秦始皇时代,中国大陆已经有能力使自身文化的影响传播到东洋。参见汪向荣:《徐福东渡》,见《学林漫录》第4集,154~16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3月;汪向荣:《徐福——日本的中国移民》,见《日本的中国移民》(《中日关系史论文集》第2辑),29~66页。
《汉书·地理志下》中已经出现关于“倭人”政权的记述: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在带方东南万里。”又谓:“《魏略》云倭在带方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国,度海千里,复有国,皆倭种。”所谓“百余国”者,可能是指以北九州为中心的许多规模不大的部落国家。自西汉后期起,它们与中国中央政权间,已经开始了正式的往来。日本学者角林文雄认为此所谓“倭人”指当时朝鲜半岛南部居民(《倭人傳考證》,见[日]佐伯有清编:《邪馬台國基本論文集》第3輯,東京,創元社,1983年),沈仁安《“倭”、“倭人”辨析》一文否定此说(载《历史研究》,1987(2))。
《后汉书·东夷列传》中为“倭”列有专条,并明确记述自汉武帝平定朝鲜起,倭人已有三十余国与汉王朝通交:
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
所谓“乐浪海中”、“带方东南”、“韩东南大海中”以及武帝灭朝鲜后方使驿相通,都说明汉与倭人之国的交往,大都经循朝鲜半岛海岸的航路。
成书年代更早,因而史料价值高于《后汉书·东夷列传》的《三国志·魏书·东夷传》中,关于倭人的内容多达两千余字,涉及30余国风土物产方位里程,记述相当详尽。这些记载,很可能是根据曾经到过日本列岛的使者——带方郡建中校尉梯儁和塞曹掾史张政等人的报告《三国志·魏书·东夷传》:“正始元年,太守弓遵遣建中校尉梯儁等奉诏书印绶诣倭国,拜假倭王,并赍诏赐金、帛、锦罽、刀、镜、采物”,八年,“遣塞曹掾史张政等因赍诏书、黄幢,拜假难升米为檄告喻之”。,也可能部分采录“以岁时来献见”的倭人政权的使臣的介绍。
《后汉书·东夷列传·倭》记述,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1784年在日本福冈市志贺岛发现的“汉委奴国王”金印,显然已可以证实这一记载。一般认为“委(倭)奴国” 地望,在北九州博多附近的傩县一带。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说,“自郡至女王国万二千余里”,而“女王国东渡海千余里,复有国,皆倭种。又有侏儒国在其南,人长三四尺,去女王四千余里。又有裸国、黑齿国复在其东南,船行一年可至。参问倭地,绝在海中洲岛之上,或绝或连,周旋可五千余里”。有人认为“黑齿国”方位与《梁书·诸夷列传·扶桑》中沙门慧深所述扶桑国情形相合,其所在远至太平洋彼岸的美洲参见赵评春:《中国先民对美洲的认识》,载《未定稿》,1987(14)。。而又有学者指出,所谓扶桑国若确有其地,“其地应在中国之东,即东北亚某地离倭国不太远之处”罗荣渠:《扶桑国猜想与美洲的发现》,原载《历史研究》,1983(2),1984年修订稿见《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选》第2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5月。。今考裸国、黑齿国所在,应重视“南”与“东南”的方位指示,其地似当以日本以南的琉球诸岛及台湾等岛屿为是。我国云南傣族、佤族、布朗族、基诺族等族,古称黑齿民,至今仍有染齿风习,或称与服食槟榔的传统习俗有关。海上黑齿国亦应为槟榔产地,清人陈伦炯《海国闻见录》中《东西洋记》关于台湾风习,也有“文身黑齿”的记载。
《太平御览》卷三七三引《临海异物志》所谓“毛人洲”,卷七九〇引《土物志》所谓“毛人之洲”,以及《山海经·海外东经》郭璞注所谓“去临海郡东南二千里”的“毛人”居地,其实大致与《三国志·魏书·东夷传》所谓“裸国、黑齿国”方位相近。这些生活在大洋之中海岛丛林的文明程度较落后部族的文化状况,中国大陆的居民通过海上交通已经逐渐有所了解。而对于这一地区文化面貌的最初的认识,是以秦汉时期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条件而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