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兵家
12713500000037

第37章 愚战例--失败的教训(2)

戏使者结怨

晋使欲至齐,正赶上鲁使、卫使、曹使也为齐国朝聘。四位使者碰到一块儿,十分高兴,先至客馆安歇,约好次日一早面见齐君。

第二天一早,齐顷公召见四国使臣,礼毕齐顷公定神一看,不由暗暗称怪,原来这四位使臣生得各具千秋;晋使郤克,眇一目,是个独眼龙;鲁使季孙行父,是个秃子,头上一根毛也没有;卫使孙良夫却是个跛子,走起路来一脚高一脚低;曹使公子首,是个驼背,两只眼只看地。齐顷公强忍住笑,对四位使臣言道:“各位暂回客馆,明日设宴招待。”

齐顷公和他的母亲关系极好,每次外面见了什么新鲜事,必定要回宫跟他母亲叙说,母子俩开心一笑。近日来,新奇事儿少一些,母亲一直郁郁不乐。这日拣了一个大乐子,他如何能忍得住,一踏进宫便大笑不止,上气不接下气,他母亲被他感染:忙问其故,他一五一十把四使的状况讲给她听,还说,你说怎么这么巧,四个人同时来到我们国家,又一同来见我。

他母亲本是个好奇之人,听他说得热闹,就要求让她见一见这“奇观”。齐顷公安有不允之理,马上说:

“一般使臣来方,公宴之后还有私宴。明天儿子让设宴于后花园,诸使赴宴,必定经过崇台,母亲坐在台上,用帷帐挡着,尽管看个够好了。”

第二天,为了更好地讨好母亲,齐顷公乃于国中密选眇一目者,秃者,破者和驼者,让他们分别为四位使臣驾车,瞎配瞎,秃配秃,跛配跛,驼配驼。大臣有劝阻的,说朝聘是国家之间的大事,应该恭敬,不可儿戏视之。但是齐顷公不听,结果使臣过崇台,双眇、双秃、双驼、双跛,顷公之母见状乐不可支,左右侍女也一齐大笑,笑声惊动了使者,他们这才发现给他们驾车的人竟与他们的缺陷一样,知道自己给人戏弄了,不觉大怒,别人犹可,这晋使郤克却是国中第一谋臣良将,此番受辱,遂恨齐顷公人骨髓,当即发誓,此仇不报,非君子!竟不辞而别。

齐国有识之士闻之,莫不叹曰:国祸自此要来啦。

兵连鲁国

郤克回国之后,想方设法怂恿晋景公伐齐。说要想成霸世,就得拿齐国开刀。但晋景公觉得,使臣受辱事小,楚庄王雄才大略,日夜威胁着中原,此时不可因小失大,与齐开战,如果齐楚联手,晋国难以招架。

这里郤克报仇之心虽暂时按下,那鲁、卫两国的使臣回国不久赶上变故,都开始执掌权柄,鲁国公室之衰尽人皆知,孟孙、叔孙、季孙三家权倾国中,而使臣季孙行父就是权势最大的季孙民之首。行父掌权后,也日思报一笑之仇,遂派人与晋卫联络;时郤克之正在晋执掌中军,一拍即合,遂劝晋景公联合鲁、卫两国伐齐。

之时,齐国与楚国关系很好,楚国为了孤立晋国,所以竭力拉拢齐国--这也是齐顷公不把晋使放在眼里的原因之一。晋景公觉得自己总是一厢情愿地结好于齐,却没有结果,也有些恼火,遂答应与鲁、卫联合。

鲁国在未得到齐国明确保证的情况下,执政委孙行父贸然出兵,进攻齐国,齐顷公马上反击,鲁军很快就被打了出来,齐军反攻杀人鲁境,这时卫国大将孙良夫为报当日一笑之殷也兴兵伐齐,齐顷公越战越勇,分兵抵御,直杀得鲁卫两叫苦连天,急忙向晋求救。这时楚庄王已死,楚国新君忙于整顿内部,无暇北顾。晋景公窥北机公,决定打击一下齐国,好让它从此背楚向晋。

于是,晋景公顺水推舟,即派郤克为元帅统率兵马6万,兵车800乘前去伐齐,以救鲁、卫之急。

灭此朝食

闻知晋军出发的消息,正杀得一路顺风的齐顷公的收兵回境,准备迎敌。

晋军很快抵达卫国。卫将孙良夫与鲁将季孙行父俱率兵马前来,三军会师于卫国的新筑,由晋军之帅统一指挥。大军绵延三十余里,向齐国杀来。

齐顷公一向好战,回国后精选精兵5万,战车500乘,说要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让国中百姓受到惊扰,遂昼夜兼程,长驱五百里,到达齐鲁边境上的鞍地扎营。

齐军刚一下营,就有探马来报,说晋军在前面山下。齐顷公不顾鞍马劳顿,马下派人前去下战书,晋帅郤克许以来日决战。

战前,齐将高因对顷公说:

“晋齐从未交兵,不知晋人勇怯,我先去探听一下。”

于是他独自驾车入晋垒挑战,正碰上一晋将也驾车出来,高固腾身一跃,跳到晋车上,杀死晋将,掳其车而还。回来得意扬扬地对将士们说:

“我可以出卖我剩下的勇力!”然后又去见顷公,告诉他说:“晋军兵马虽多,能战者少,不用畏他们。”齐顷公本来就瞧不起晋军,加上刚刚打了几个胜仗,就更不知天高地厚,听了高固的话,十分高兴,厚赏之,并说:

“你们大家想立功吗,学高将军的样子好啦!”

第二天一早居然,居然宣布:

“我们先把他们消灭了再吃早饭!”

说罢,竟然真的不吃早饭,而且也不给马披甲,就仓促击鼓向晋军发起进攻。齐顷公自视其勇,身着绵袍绣甲,驾车挥戈,杀人敌阵,一时间齐军蜂拥而上,如排山倒海一般,齐人善射,弓弩齐发,箭如飞蝗,晋兵死伤极多。晋军之帅郤克也被箭伤左胁,流身不止,左右驭者中箭,郤克带伤擂鼓不上,渐渐有支持不住的迹象,御者解张马上说:

“擂鼓是军中的号令,鼓停则将士们不知进退,请勉力击鼓!”

郤克遂拼命顶住,连连击鼓不止,解张与卫士以身护卫,身中数箭犹不到。郤克又让左右一齐击鼓,一时鼓时大作。晋军只道是中军已经获胜,士气大振,奋勇争先,加上人多势众,拼命反扑过来。本来齐军之锐过于晋军,故一冲之下晋军几为不支,但因一来跋涉疲劳,二来没吃早饭,所以后劲不足,一旦晋军顶住了冲击,反扑过来,齐军就顶不住了。齐之中军先败,齐顷公也无法再逞威风,驾车退了下来。

齐军一路退下,到了华不注山,遂据山而守,晋军追至,将山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起来。顷公见不对头.忙率残兵突围。结果自驾的金马车被晋兵盯上,齐将逢丑父连忙与顷公换了衣甲车马,这才得以逃脱,回归本营。此时齐三军之中,只剩下上、下两军,不得已,收兵回到临淄据城坚守。

晋军进逼临淄城下,齐顷公无奈,遣使具金币请和。郤克此时还念当日一笑之仇,非要齐将顷公之母为质方可。齐使闻之大怒,告诉郤克,齐尚有余力,一战不行再战,再战不行三战,不要欺人太甚。说罢拂袖而去。晋国将领也觉得郤克太过分,忙劝郤克收回成命,追回齐使。。最后,以齐归还侵占的鲁、卫两家土地为条件,罢兵言和,从此两国竟言归于好。这也是始料未及的事,不过却正合晋景公当初的设想--联齐抗楚。

简 评

晋军此役,并无谋略可言,两家正面交战,兵强者胜。齐军之锐远胜于晋,只因齐顷公骄狂过甚,先欲御敌于境外,空白劳军赶赴五百里,继而又不吃早饭,以至全无后劲,一冲不成功,遂为晋军所乘。晋军之胜,乃齐顷公送礼,齐军之败,乃自败而已。

齐顷公之过,不止为“骄”,骄兵一般不过懈怠而已,而齐顷公简直是意气用事,如二人决斗,一人自恃武技,自缚一臂。战争是危事,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方可不败,轻视对手,哪怕对手并无才略,也是危险的事。

纸上谈兵的后果--秦赵长平之战

秦昭王时代,秦国出了一文一武两位能臣,文的是范雎,武的是白起。两人将六国玩弄于股掌之上,远交近攻,掠地占城,六国日削,秦国日强,天下将有一统之势。

公元前263年,白起进攻韩国,斩敌五万,下城九座。次年又攻下韩国的野王城,使其战略要地上党郡中断了与本土的联系,成为孤悬于外的孤城。

韩国面对越来越大的军事压力,感到力量难支,急派使臣入秦,愿意将上党献出,以换取和平。但上党郡守冯亭却抗命不遵,自己率部下把上党交给了赵国,认为这样才能转移秦国的压力。

赵国得上党后在喜,旋即派平原君带5万人马前去接收。平原君是著名战国四公子之一,门下人才甚众,但觉得还是应让冯亭为上党郡守,将带来的5万兵也交给了他。冯亭告诉平原君,上党是兵家必争之地,请回去再作准备,选兵派将增强守备,秦国可能就要来进攻了。

用间换将

平原君回到赵国之后,随即提醒赵王注意秦兵动向,不要使上党得而复失。可是这时的赵孝成王是个昏君,只顾享乐,没把上党之事放在心上。

韩将冯亭献土以移祸赵国,这其实正中秦国的下怀。经过多年征战,韩、魏两国主力被歼,奄奄一息,而楚国也遭受多次打击,损师丧地,一时半会儿也难恢复,只乘赵、齐两国还有力量,而齐国较远,赵国因上党之事变成秦之邻国,军事力量最强,要想统一,必须先将赵国的军事屏障打破。

公元前260年,秦将王乞率军进攻上党,上党郡守连连向赵国告急,可是援军动作慢了一点,冯亭顶了两个月,率残兵败将带着上党的难民退往长平,正好碰上赵将廉颇带领的二十万援军。廉颇见上党已失,秦军税气正盛,决定采取坚壁防御的战略,以消耗困疲敌人,最后再发动进攻。

于是他沿金门山列营数十里,依山傍险设垒,在敌人必攻的主阵地设垒数重。传令让各营将士凭垒据守,不许出击。

秦将王乞得了是党,旋即向长平猛扑过来,不顾损失,一次次猛攻赵军阵地,赵军并不出战,只是凭险抛下滚木擂石,用弓弩拒敌。王乞恼羞成怒,自己一马当先,令秦军全线出击,虽然攻破了几处赵军营垒,却发现后面还有数重,在精疲力竭之后又被赵军夺了回去。王乞苦苦攻了四个月,无论怎样挑战,廉颇就是抱定主意不出战,你要攻我就守。

眼看粮草将尽,王乞无计可施,只得将实情禀报秦昭王。秦相范雎,见秦军受挫,遂施起战争之外的功夫,双管使者,游说齐、楚,打消了它们合纵抗秦的念头。其次使出一手最辣的,派出闻谋去越国,设法使赵王走马换将。范雎认为廉颇老于阵战,经验丰富,不去掉他,就别想攻入长平。

秦国的间谍甚是厉害,到了赵都邯郸以后,很快接近了赵王的左右,并买通了他们。秦国间谍通过他们散布说:

“廉颇太老了,根本就不敢与秦兵对阵,所以才坚守不出。若是换上了年轻有为的赵括,秦国这点兵还够他打吗?”

这些流言蜚语传到赵王耳朵里,好大喜功的他本来就对廉颇坚守不攻感到不满,听到这些话就更是有气,于是派人上前线促廉颇进攻。廉颇不知京城已经有间谍作怪,仍旧抱定既定方针,坚守阵地不出击。

赵王见状,大为不快,左右趁机又添油加醋,赵王遂把赵括召来,问计于他。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平时饱读兵书,夸夸其谈起来连他老子也难不住他。可是,赵奢临死时却告诉他母亲:

“打仗是危险的事,可赵括这小子却把它看得很轻松,夸夸其谈目中无人,如果将来赵国要用他为将,很可能要坏事,到时候你可要阻挡,至少不要让他祸及全家。”

赵括见赵王来召,心中大喜,就将生平所学,兵书战策,头头是道地侃了一通,也把个赵王侃了个心花怒放,觉得这小子真是胸怀韬略可以治国平天下,所向无敌。于是就向他能不能将秦兵打败。赵括回答说:

“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一下,而如今来的只是王乞,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碰上我,不是自吹,也就是落叶碰上秋风,被一扫而尽。”

赵王大喜过望,不顾一些重臣的反对,马上任命赵括为大将,替下了廉颇。

赵括的母亲见赵国真的用她的儿子为将,想起赵奢临终的嘱托,就去见赵王,要他收回成命。并告诉赵王,赵括与他父亲根本不同,他父亲为将,得到了钱财就分给将士,而他得到了钱财就去置良田美宅。他父亲认为他不宜当大将,如果大王执意要用他,出了事可别牵连我们全家。

赵王答应了赵母的请求,随即尽起倾国之兵40万交于赵括,让他去反攻。

空谈误国

这边施用反间计成功,秦国闻知赵括就怕白起,于是真的起用白起替下了王乞,让后者为副手。为了保守秘密,麻痹赵军,秦王还特地下命令:有敢泄武安君(白起)为将者,斩!白起到军中为帅,却仍然打着王乞的旗号。

公元前206年,赵括到达前线,替下了廉颇,不仅一改廉颇苦心经营的防御部署,而且大量更换军中将领,用一批平日与他奢谈兵法的少年纨绔子弟担任各级将校。大张旗鼓,布置进攻,准备一显才华,好让国人瞧瞧。

白起亲自深入前线,化装侦察了赵军的行动,判定眼前这个对手是个没有作战经验,志大才疏,轻率浮躁之人。于是,面对这种情况他决定只要赵军来攻,就放他们进来,然后加以包围歼灭之。

该年8月,经过一番准备,赵括命令集中力量,向秦军发起进攻。这时原上党郡守冯亭劝阻赵括不要冒险,认为廉颇的做法是有道理的。赵括听罢,轻蔑地说:

“你们这些老头儿能有什么胆量?”

言罢,即下令出击。说也奇怪,赵军冲出营垒后,由那些纨绔子弟率领的士兵居然连连得手,当面的秦军节节败退。赵括一见,得意忘形,马上大军压上,阵地上几乎不留什么部队,全部用在进攻部队上。赵军进一步秦军就退一步,一直退到秦军预先设好的坚固阵地前,秦军不退了,这是一线易守难攻的山梁,赵括几次组织进攻,都被秦军打退,正在胶着状态,忽见秦军两翼齐出,迅速插到赵军之后,把进攻的赵军后路截断,与此同时,白起又看准赵军之间的空隙,派一支精锐骑兵迅速地嵌了进去,把赵军分成两块。这下,目中无人的赵括才开始着慌,马上掉转头来,向回撤退,可是几次突围,又被蓄锐已久的秦军击退。这时,只见秦军阵地上,一夜之间全部换上了武安君白起的旗号,赵括一见,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半天爬不起来。

秦昭王见赵军已被围,唯恐秦军人少,遂下令征发国内十岁以上的男子,组成军队来增援长平。这一下,赵括就被围得更严实了。

白起料定赵括进攻之军所带粮秣不多,只够坚持几天的,而且赵国又一时无力再派援军,所以并不急于解决战斗,只是围而不攻,坐待其粮尽自降。

直到这时,赵王才知道用错了人,但是为了挽救赵国那四十万生力军,又不得不四处求救,他遣使去齐国,由于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齐秦关系正好,所以不肯发兵,而魏刚刚得到秦的好处,也不出兵,楚国新败,正惧于秦,也不敢动。这样,赵括就只好坐着等死了。

白起一直围到9月下旬,这时赵军已断粮40多天了,周围山上的草根树皮都啃完了,战马也杀光了,甚至发生了人相食的事情。赵括为了杀出一条生路,组织了几支突击队,轮番出击,可是均为秦军挡回,赵括急了,决定孤注一掷,亲选精锐,亲自率领突围,结果半途被秦军乱箭射死。白起令人挑着赵括的脑袋来到赵军阵前,他那班儿纨绔将校见了,魂飞魄散,纷纷放下武器向秦军投降,老将冯亭自杀,一时四十万人齐解甲,兵器甲仗堆积如山,只有苏射率极少数人敌人忙于受降,逃出了包围。

白起将投降的赵军士兵分散于秦营看管,先以好言抚慰,说可以放他们回家,继而飨以酒食,然后密令秦兵将酒醉熟睡的四十万赵兵捆绑起来,推人事先掘好的大坑,全部活埋了。只留下年纪最轻,吓得半死的240人放回赵国,让他们宣扬秦国之淫威。

纸上谈兵,不可一世的赵括,就这样葬送了四十万赵军的性命。从此之后,唯一可以在后力上与秦抗衡的国家一蹶不振,秦亡六国只是时间问题了。

简 评

赵国是秦之劲敌,秦兵纵横于楚、魏、韩、燕,独于赵有所忌惮。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骑兵之盛一时天下无双,后世君主,虽乏英才,但余威尚在。长平之战,秦军跨国远征,利在速战,一反用兵的常识,所以老将廉颇用坚壁不出,以长期据守的战略对付之。这种占法虽然既不巧,也不好寿,而且显得懦弱,却非常实用。

赵括毫无作战经验,好大喜功,改防守为进攻已是失着,进攻时中敌诱兵之计而不知,又不注意保护侧翼,结果倾军而进,陷于死地,军无辎重,粮道又绝,困也困死了,何劳秦军费力?

秦军白起名冠诸侯,从来作战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纵横天下,用兵之巧,无与伦比,可是长平之战,却是白拣的胜利,这仗让王乞来打,结局也差不多。坑杀四十月降卒,残暴过甚,落下千古骂名,大约是仗没打过瘾,借此泄力罢。

不知兵者强言兵--唐与安史潼关之战

唐玄宗晚年,暮气日重,为政昏乱,任用奸相李林甫,内政不修又好大喜功,以至于边帅手握重兵,而内地承平日久,空虚无备。早就心怀异志的安禄山、史思明乘机谋反,以精锐的边地兵马十五万自范阳南下,河北诸郡或开城投降,或一攻即下,几天之内就兵逼东都洛阳。

年老昏愦的唐玄宗原本十分宠信安禄山,在接到安禄山造反的消息时还不肯相信,后来消息确实了,才匆忙布置防务,以老将封常清和高仙芝临时招募了十几万士兵,前去抵御。由于承平日久;内地人人不知兵,能招到的无非是城市里的无赖和小贩,战斗力较差。安史叛军打到荥阳,守城士卒听到震耳欲聋的鼓角声,竟然吓得失魂落魄,纷纷掉下城去。封常清和高仙芝抵挡不住叛军的锐利攻势,丢了洛阳,退守潼关天险,总算把叛军的进攻之势遏制了一下。

斩将换将

诗人白居易《长恨歌》里谈安史之乱有“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之句,但实际上,渔阳鼙鼓并没有一下子惊散唐玄宗享乐的好梦。安史叛军南下之初,他并没觉得有什么了不起,朝廷上下还在幻想着封常清和高仙芝一下子就能敉平叛乱,斩安禄山之头献到陛下。因此,他对封、高二人期望很高,不想一出马就败退潼关,心中老大不乐意。

封、高二将率领着毫无训练之师,与叛军久经阵战的少数民族悍军对阵,自然是宜守不宜攻,而且守也只宜凭山川之险方可。二将均系沙场老将,自然明白这个道理,遂在潼关组织士兵加修城墙,增设坚垒,同时积极训练士兵,教他们如何守城,大置守城战具。叛军多次进攻,次为他们打退,潼关之防,日见坚固。

可是这时,监军的太监边令城却因私欲没有得到满足,回到长安汇报时遂大进谗言,说封常清夸张敌情,动摇军心;说高仙芝不战而退,又克扣军饷。唐玄宗闻言大怒,也不调查一下,就令边令诚在军中诛杀二将。

封常清临死上遗表说,我死不足惜,希望朝廷不要轻视安史叛贼,谨慎用兵。高仙芝临死大呼冤枉,说他们并无克扣之事。边令诚得意洋洋,公报私仇。二将被杀后,军士不服,军心更乱。

杀掉了封、高二将,唐玄宗强令年过七旬,又患中风的老将哥舒翰为将代掌潼关之军。哥舒翰勉强奉诏,被家人扶在车上走马上任。朝廷又拔给八万新募的兵,再加上他当年的一些亲军和少数吐蕃兵,来到潼关。

这些军队加到一块儿,一共有近二十万人马,都是杂凑起来的新兵,而底下的将校出自不同系统,互不相容,明争暗斗。上面的统帅却是个不能行走的病人,所以军心更加涣散,坚守都成问题,可是唐玄宗却幻想着迅速击败叛军,指望哥舒翰出击,完成封、高二将未竟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