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形之下,市场化、产业化运作已成为京城媒体发展的方向。这就促使媒体要大力增强新闻的时效性、贴近性,想方设法开辟新闻来源。为此,如何在面目同一的媒体中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如何在泛滥的消息来源中找到自己的独家新闻,如何抓住读者的眼球,并最终赢得市场……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找到了决胜的法宝。为求得在市场上生存,北京越来越多的媒体相继打出了“重奖征集新闻线索”的口号,于是在京城也随之出现了一批以此为生的人,他们总是最先出现在事故的第一现场,他们总是事件的直接目击者,他们总是第一个打进新闻热线电话的人,他们就是距离新闻最近的人--新闻线人。
据业界人士透露,随着京城媒体竞争的白热化,线人队伍不断扩大,各媒体都越来越重视“新闻线人”,非常看重这种“信手拈来”的新闻“情报”,千方百计物色线人,精心布设线人网络,想方设法提高其报料的采用率;对线人的争夺也日趋激烈,征集线人和报料的手段五花八门,悬赏也越抬越高。2003年11月,在北京新创刊的《新京报》打出了“首期万元线索大奖”的旗号后,很快就有人“拔得头筹”,一篇引起较大反响的核心报道的线索提供者吴先生和王先生获得奖金1万元,这是迄今国内最高的新闻报料奖;2004年7月11日,为《北京晨报》独家提供潮白河沙石遭疯狂盗采线索的姚先生,成为该报7月“明星线人”,一举获得5000元大奖……
2003年12月9日,伊拉克人贾迈勒,这位让新华社在伊拉克战争报道中领先全球10秒的新闻线人,前来新华社北京总部接受了新华社颁发的最高奖--社长总编辑奖。新华社运用“线人”模式让中国媒体首次实现了世界领先。2004年5月,作为新闻“龙头老大”的新华社,开始纷纷在新华网以及新华社旗下的各个报刊醒目位置公布有偿报料的热线电话,加入抢占新闻资源的行列,四处网罗线人,打造自己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再次把“新闻线人”争夺战推向白热化!
据统计,《北京晚报》热线新闻部每天24小时接听热线上百条,95%以上来自群众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新京报》平均每天接听热线200条以上,创刊半个月,就开出奖金23450元,除万元大奖外,最高一天开出1500元。一周内,京城各主要都市报的热线版新闻有80%来自线人报料。从京城各媒体新闻热线绞尽脑汁的电话号码到层层加码的报料奖金无不说明,“新闻线人”已成为媒体新闻源竞争的生力军,京城新闻线索大战已经成为媒体大战最为直接的表现。
“新闻线人”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早已在京城各类报纸的激烈竞争中粉墨登场了。
“新闻线人”神出鬼没
据记者了解,京城“新闻线人”无处不在,不管是乐事、趣事、好事、坏事、烦心事、倒霉事,他们都会以此为料向媒体抖露,并获得一定数量的报料奖金。同通讯员相比较,京城“新闻线人”的身份很难确定,也不固定,有些“新闻线人”
是北京本地人,而有些是出差来京的外地人,而且每家报纸的“新闻线人”群体也稍有区别,这和不同报纸培养的不同读者群有关。
一位在京城某报从事新闻热线工作的朋友这样告诉记者:“我们接触的‘新闻线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文化层次有高有低。他们报料的出发点也不尽相同,有的人是纯为获得报料奖金而成为‘新闻线人’,有的人则是看不惯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看不惯有损城市形象、有损市民利益的行为而踊跃报料。现在,京城的‘新闻线人’拨打新闻热线已经成为突发新闻、城市新闻的主要来源。”记者调查发现,京城的“新闻线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职业“新闻线人”。职业“新闻线人”自制装备,服务全市(指的是北京市)媒体,以此为业,养家糊口。数量不多,但他们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有敏锐的新闻意识,他们了解各报纸的版面设置和出版流程,已经能够按照各个媒体的要求提供新闻线索。这部分报料人提供的新闻线索比较成熟,但并不一定是独家的。除一般社会新闻外,有的“新闻线人”还研究国家、地方出台的新政策,提供深度报道线索,对于敏感话题,还会做一些先期调查工作。少数职业线人甚至还布起了自己的线人网。
“我除卖报送报外,提供新闻线索一个月大概能挣到七八百元,干这一行挺好的。”看得出来,小王已经越来越喜欢“新闻线人”这个职业了。小王只有初中文化,从南方到北京多年,平时靠卖报、送报为生。这个来自农村的青年,虽然没有读太多的书,但是按照他的说法,他最大的优点就是“经常爱思考思考问题”。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会想起做“新闻线人”时,他笑笑说:“一次我在送报过程中看见有一辆出租车在路上着火,把路都堵死了,就灵机一动,觉得报社应该会登这种新闻,就顺手拿起自行车后的一份报纸,打了一个热线电话,对方说马上派记者去采访,并让我留下联系方式。后来我忙,就走了。想不到第二天下午,这家报社打电话给我,让我去领50元新闻报料奖金。当时我很激动,想不到一个电话,我就赚了50元,这可是我卖报送报两天的收入啊。从那开始,我就多了一个心眼儿,空闲时间喜欢看报纸,知道哪个报社喜欢哪类新闻,遇到了就给报社打个电话,用不用就是报社的事情了。不过,我报的新闻线索,基本还是被报社采用了。”接着,他从上衣口袋拿出一个小本,打开给记者看,里面密密麻麻地记着许多电话号码。他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北京各家报纸的热线电话。提供过新闻线索后,一般他都有个记录。然后针对每条新闻,逐一进行分析,找出被报纸采用或是不被采用的原因,时间一长,提供新闻线索就更有针对性,采用率也逐步提高。小王告诉记者,现在每月的报料收入已经超过他卖报的收入了。
经过在一家媒体做热线电话接待工作的朋友介绍,记者在西单一咖啡屋见到一个叫杨华的中年男人,他早在2005年3月就投身于职业“新闻线人”。杨华说,现在各大媒体对新闻线索看得很重,有价值的跟古董差不多,没有最高价。以前他在老家贵阳一家工厂做企业宣传工作,每月工资只有四五百元钱。后辞职到北京,开始在一家报社做记者,每月很勤奋地写稿,工资才2000元。后来发现,自己根据“新闻线人”提供的线索所写出来的稿件,稿费反而还没有报社给“新闻线人”的报酬高,后来干脆辞职出来做职业“新闻线人”,每天早早起床出门,骑着自己40元钱买来的旧自行车到处转悠,每月只要发现几条好的新闻线索,收入就比原来做记者的时候高出许多。最后,杨华说:“在当‘新闻侦探’的过程中,我发现报料要想命中率高,除了第一时间报出外,还要使报料具有较完整的新闻要素,尤其是给电视台的报料最好能有现场图像。因为不少新闻的发生就在片刻之间,事后很多情况口说无‘像’,会降低报料的现场感和使用价值,我下一步就是要把自己装备起来,买一个数码相机。另外,现在这个手机效果不是太好,等有钱的时候,我也想重新换一个。”
来自湖南省永州市的刘军,原来是一家快递公司的职员,在送货途中,因为偶然目睹了一场车祸,给一家报社在第一时间提供了新闻线索。文章见报后,他意想不到地获得了100元报料奖。谁想这一偶然的发现,竟使他找到了致富的门路。从此,他辞掉快递公司的工作,每天骑着自行车大街小巷地寻找新闻线索,然后“卖”给多家新闻媒体。现在,他每月能挣到2000元左右。为了更好更快地掌握线索,刘军还新添置了一台数码相机,遇到紧急情况他立即拍下第一现场,再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报社的记者,而且哪条新闻发给哪个报社,这里面的学问也不小。记者问:“你同时给几家媒体提供同一个新闻线索吗?”“当然,因为每个报社选择标准不一样,如果你要等有结果才决定是否再给另外一家媒体提供时,这个新闻已经过时了。新闻最主要的就是要有时效性。”想不到刘军说出的话,还真有点专业性。刘军告诉记者,他有时间就看一些有关新闻的书,现在已经掌握一些新闻的基本知识了。
王先生以前是个出租车司机,也许和职业有关,王先生本人是远近出名的热心肠。2002年,王先生的车到期了。他在家里闲不住,爱打抱不平的个性再加上有时间,他成了一位职业“新闻线人”。王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是“老北京”,在北京有许多亲戚朋友,他有事没事都会打个电话,亲戚朋友发现什么新闻线索,也会主动和他联系。他跟北京的各类媒体都打过交道,甚至有几个哥们儿还在报社工作,平时互相都通气。王先生说,他会根据各种媒体的不同类型和风格选择提供不同的新闻线索。为了应对日益繁忙的工作,王先生买了一部数码摄像机,又购置了一辆二手的夏利车,有事儿的时候去跑现场录像,那劲头一点不比记者差。没事的时候,他就待在医院、路边等信息集中、容易出新闻的地儿,碰上问题自己先调查一下,然后再给记者打电话。
据记者了解,职业“新闻线人”在线人中占的比例还很小,但是随着京城各报竞争的激烈以及报料奖金的层层加码,人数有迅速上升的趋势……
第二类,兼职“新闻线人”。据调查,兼职“新闻线人”基本是报纸的热心读者,他们有自己的职业或是稳定的收入。但他们比较注意收集新闻线索,只提供给自己喜欢的媒体,并希望通过媒体来表达自己的声音。
对于“有奖报料”,西城区甘家口居民伍先生说:“我退休后就喜欢看报读书,有时候在外面看到发生一些不平事,就想到给报社打电话,希望报纸出来说说话,主持主持公道。其实对于我而言,如果自己报的新闻线索能被采用已经心满意足了,我可从来没有奢望过拿多少奖金,因为我现在的退休金已经让我不愁吃不愁穿了。”他同时补充道,如果“新闻线人”报了极有新闻价值的“料”,报社给予适当奖励也是合情合理的。
“我以前学的专业是历史,但一直喜欢写东西,毕业后也从事过新闻工作。”东城区的王先生在一家保险公司做业务员,他说他当学生时,还曾在媒体实习过。“我不是刻意想做新闻线人,只是觉得打个电话,并不费什么力气。”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王先生在外面接触很多人。一次在他的公司里,一位26岁的年轻客户因为压力太大导致身体损伤而猝死,受益人获赔70万元。王先生得知此事后,十分感慨,觉得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事件,于是就给自己喜欢的一家报纸打了热线电话。报社根据他提供的线索,立即派记者深入采访,做了一个深度报道,他也因此获得了200元的报料奖金。对于奖金,王先生直言不讳:我觉得这是一个必要的手段,是市场化的一个标志。但他表示:“我不缺这个钱,也不是为这个钱,这只是举手之劳。”
北京东城区的杨大妈,以前是单位的骨干文书,负责对外宣传工作,雅号“一支笔”。1995年从单位退休以后,主要就在家里为全家做饭,老伴儿去世后,中午儿孙们都在单位吃,就自己一个人。那么多时间干啥呢?于是她想到做个“新闻线人”。杨大妈除了调动起在单位积累下的所有这方面的资源外,还把视野向身边的社区、菜场、马路拓展,渐渐演变为比较专业的“新闻线人”。至今,她的大小报料见报数量已接近百篇,曾与京城四五家媒体保持合作,用她的话来说,那是与记者们培养起了感情。杨大妈说,每次看到自己报料的新闻出现在报纸上,觉得自己在这个社会上还有用处,甭提多高兴了。“我做‘新闻线人’不是为钱,我也不缺这个钱,只是找点事情做,不至于使自己在家憋出毛病来。看时间到点,我还是赶回家给儿孙们做饭。”
记者有一位朋友,和其他的许多报料人不一样,报料既不为钱,也不为个人的恩怨。朋友以前给报社报的料都是一些有关损害公众利益的现象。一家报社根据朋友的报料,先后写了两篇稿件,根据报社的规定,该报让朋友到报社领300元报料奖金,朋友却连连推辞,不肯去领,反而要感谢这家报纸把这些不合理的现象曝光了。后来,报社派人把奖金送来,经过再三解释,朋友才收下了这笔钱。
据记者了解,兼职“新闻线人”中,许多人并不是为了钱。正如一位线人所说:“有时候看到自己报的‘料’登报后,所反映的问题得到了重视和解决,比如身旁苍蝇飞舞的垃圾堆清理了、马路上的井盖盖上了、一直黑灯瞎火的路灯亮了、短斤少两的现象得到了遏止等,我真的有一种成就感,觉得北京的进步也有我的一份小小功劳,那种自豪感真的无法用语言表达。”
第三类,客串“新闻线人”。客串“新闻线人”本身就是事件的当事人,因为自己碰到棘手的事情解决不了,想借助媒体的力量解决问题。2004年6月,新华社北京分社接到一位读者关于北京市长热线电话难打的线索后,记者立即采访并先后写成了《市长电话难打缘于设备老化》和《北京将强化市长热线电话的服务功能》两篇核实新闻,国内部评论室配发了时评《政府莫因小事而失信》。北京市对这一情况十分重视,有关方面表示将安排156万元更新设备,加大电话受理力度。《北京青年报》等媒体在采用新华社的报道时,还配发了社评。
据新华社北京分社热线电话值班编辑黄威介绍,每天他们接到的热线电话里,有90%都是诸如上述的客串“新闻线人”的电话,比如被商家欺诈、拆迁问题得不到解决、工资被拖欠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其他一些麻烦事情,等等。黄威老师说,另外还有一些是对某方面不满出于正义感揭发黑幕客串“新闻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