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病
12786900000025

第25章 幸福快乐:期待来敲门(3)

同时他还提出:“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2011年12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指出,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为了解居民对养老方式和观念的看法,《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民意调查研究机构--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于2012年2月14日到22日,采用系统抽样方法对3606名年龄在18岁以上的城市居民进行了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

本次调查覆盖东北、华北、华东、西北、西南和中南6大区域,所得数据显示,55.7%的受访者对自己老年生活方式的规划是和爱人独住,而政府、子女和个人是应该承担老年人养老的3大主体。

本次调查数据还显示,“身体不好,活动不便”是居民年老后最担心的生活困难;“紧急救助”、“家庭护理”及“保健康复”是老年人最需要的服务项目。

养老体系待完善

“谁家没有老人,谁敢说自己不会老?”与记者提及自己的养老问题时,家住北京市大兴枣园小区的张大妈并不轻松。

1956年出生的张大妈,老伴明年就要退休,老两口的养老问题突然变得急迫起来。“我一直没有工作,靠老伴每个月3000多块钱的工资生活,紧打紧算生活过得去。但老伴退休后,每个月只能领不到2000元的退休金,看着物价上涨,心里不那么踏实了。”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养老问题正困扰不少像张大妈家这样的普通家庭。2012年全国老龄工作会议于3月1日举行。会议透露,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的13.7%。

然而,中国养老体制还没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养老金保障水平较低,养老事业的发展速度低于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速度。正因此,养老问题也成为每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民生话题。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梅珍建议,顺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能力。

调查数据显示,居民对目前的养老保障现状有着深切感受,37.8%的受访者对中国养老保障现状表示满意,39.9%的受访者认为一般。

当被问及“您对自己老年生活方式的规划”时,55.7%的受访者选择自己或与爱人独住,26.9%的受访者选择和儿女待在一起,15.3%的受访者选择去敬老院。在养老方式上,67.1%的受访者最愿意由自己做主。

调查数据还显示,29.5%的受访者认为身体不好、活动不便是老年生活中的最大困难,22%的受访者认为生活没人照料,20.4%的受访者最担心经济困难,17.2%的受访者最担心孤独。

从本次调查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选择社会养老保险的比例呈递增趋势。在调查中,18~29岁和30~39岁受访者选择社会养老保险积累养老金的比例分别为71.4%和85%,而40~49岁、50~59岁和60岁及以上受访者该项的选择比例分别为94.5%、95.6%和94.4%。

“养老是一个服务体系,要按老年人养老生活需要设计,包括经济来源、生活照料、看病治病,等等。”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高级统计师周江分析说,“在农村养老,经济来源是个大问题,即便养老保险全覆盖,还有一个保障程度的问题。”

周江说,即使在城镇,因都是独生子女,老人生活照料是大问题,社会养老机构差得很远,官办的数量不足,民办的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多数中国居民储蓄中,大部分用在购房、子女教育、应对重大疾患和养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发展室主任李炜说,“以一对年轻夫妇家庭为例,中年以前的积蓄主要用来购房和为子女支付教育费用,过了抚养子女阶段,储蓄转向养老和预防重大疾患。老病相连,后两项的储蓄实际上是一回事。”

在李炜看来,除非是高收入群体,实际上大部分工薪者为养老而积蓄的资金并不充足。这种现实正在紧逼中国不断完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

传统观念受挑战

现在,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批人已陆续进入“知天命”之年,虽然他们不少人在工作中已经“独当一面”,但也不得不一边照顾年迈的父母,一边在为自己的养老做远景谋划。

2012年已满50岁的张先生,在一家公司做部门经理,每月薪酬不低。可一谈起养老问题,还是有些有苦难言。在母亲几年前逝世后,他年近80岁的父亲也重病缠身,请了家庭保姆来照顾。因工作忙,他一周去看望父亲一次。

前几年,张先生的独生子到国外留学,眼看着快要毕业了,孩子却希望留在国外工作。尽管张先生不情愿,但最后还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远走高飞,自己又感觉无依无靠。如果孩子没出息,整天在眼前晃悠,也令人郁闷。”张先生说,“再过10年,我和妻子就要退休了,到时谁来照顾都是个问题,‘养儿防老’已不切实际了啊。”

近年来,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已受到挑战。调查数据显示,49.8%的受访者同意“养儿防老”的养老观念,47.6%的受访者则明确表示不同意,还有2.6%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不同意,二者合计占50.2%。调查数据显示,当被问及“您是否赞同晚年与子女同住”时,50.7%的受访者表示同意,47.6%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同意,还有1.7%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不同意。如果年老后不与子女同住,受访者最普遍的居住方式仍是与老伴一起,选择比例为77.8%,还有15.2%的受访者选择养老院,6.7%的受访者选择独居。

在现实中,独生子女家庭已成为中国家庭结构的主流。针对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受访者认为,生活照料风险和经济供养风险是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中最突出的困难,二者的选择比例均在3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多元化养老已成为当前广大居民的共识。调查数据显示,当被问及“您认为老年人的养老应该主要由谁承担”时,35.5%的人选择政府,25.4%的人选择子女,22.5%的人选择自己,还有9%和7.7%的受访者分别选择所在单位和非政府社会组织。

调查数据还显示,4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最应该选择的养老方式是自己养老,22.5%的人选择由子女来养老,18%的人选择养老院养老,还有11.5%的受访者认为应该是社会救助机构。

“靠独生子女‘养儿防老’不现实。”周江解释说,“如果两个独生子女成家,照顾四个老人,还要照顾一至两个小孩,经济上、精力上肯定都不够。目前城镇普遍接受的养老观念,是老人经济上自立,有事时子女能帮助一下。但更多的时候,是父母在给子女一些经济支持。”

在周江看来,本次调查48%的被访者表示靠自己养老,本身就说明已经发生了从“养儿防老”到“养儿防不了老”的观念变化。同时,“啃老族”并没有引起受访者太多担忧。调查数据显示,81.2%的受访者不担心自己的子女成为“啃老族”,只有18.8%的受访者表示担心。

居家养老空间大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单一化养老模式被打破后,需尽快建立多元支撑的养老保障体系,尤其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最终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随着家庭日趋小型化,独生子女的父母也将步入老年,养老问题的全局性影响会更突出。”南开大学教授齐善鸿说,“国家要可持续发展,老龄化问题不可回避,养老问题要上升到国家层面,需要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补充、日间照料和公寓性养老为外延的思路,被普遍视为中国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务实之举。“发展居家养老,既减轻家庭、社会负担,又能够扩大就业,推动养老市场体系建设。”全国人大代表、扬州陆琴脚艺三把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陆琴说。

目前对许多老年人而言,居家养老还是比较现实的选择。调查数据显示,75.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所在的社区尚未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已开展但不完善的比例为15%,还有9.5%的社区已开展并且较为完善。当被问到“老年人最需要的服务项目”时,16.4%的受访者选择紧急救助,15.5%的人选择家庭护理,13.7%的人选择保健康复,选择陪护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的比例也在12%以上,还有8%以上的人选择社交服务和心理健康服务。

调查数据显示,居家养老发展空间很大。在调查中,17.3%的受访者选择家政服务,15.5%的人选择子女照料,10.2%的人选择送餐配餐,选择家庭病床、邻里帮助和代购代买的比例也都接近10%。

近年来,有些地方对居家养老做了有益的尝试。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黔西南州委书记陈明鸣介绍说:“目前黔西南州农村和城镇60岁老人每月能领养老金60元。2009年开始试点,当时定的是农村,随着政府财力的增强,这项利民举措已经推向城镇。2011年全州已全部覆盖。”

在李炜看来,全部覆盖只是基本工作,不断提高养老金保障水平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由于人口基数大,无疑会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压力。更重要的是,在养老社会保障方面养老社会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

李炜说,对于老人而言,提供养老保险金,解决的是老人的生活支付能力问题,但老人还迫切需要的是日常的照料和服务,如洗衣、买菜、看病、陪伴等,这些只靠有钱是不能奏效的。

“还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当前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数以亿计的流动人口和独生子女问题,加剧了家庭养老的困境。”李炜说,“在大城市打拼的人们,越来越难以和身在故乡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了。农村地区由于老年人聚集、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不足、养老机构的匮乏、养老服务的缺失,问题则更为突出。社会养老的供需矛盾是越来越迫在眉睫了。”

老年问题学者郭苹在2009年底做了一个调查,在510位低收入家庭的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老年人中,选择入住养老机构的占65.8%,而如果政府提供一定的补贴,想入住的将达81.7%。

在对养老机构价位档次的选择上,需求也呈现多元化趋势。调查数据显示,53.7%的受访者选择中档(2000~4000元/月),35.5%的人选择低档(1000~2000元/月),10.8%的人选择高档(4000元以上/月)。在对养老机构所有制性质的选择上,76.5%的受访者选择公办性质,11.1%的人选择民营,另有8.4%和4%的人分别选择外资和合资。

调查数据显示,服务质量是居民选择养老机构时最关心的因素。23.4%的人在选择养老机构时最关心服务质量;其次是绿化环境,选择比例是19.8%;再次是服务价格,选择比例为18.1%;交通便利位居第4位,选择比例为17.3%;11.5%的人选择硬件设施。

现实与巨大需求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养老床位总数仅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9%,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至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

鼓励民营资本准入

当前,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对照料和护理的需求,有着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据推算,2015年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4500亿元,养老服务就业岗位潜在需求将超过500万个。

而记者调查发现,一方面目前中国的养老服务业是潜在的“朝阳产业”,另一方面它还是个“微利行业”,造成了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与养老机构民间投资较冷的严峻现实。

“为弥补养老力量不足的问题,除了加大政府投入外,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大力引进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事业,相关部门需在财政、土地、人事、贷款等方面更多地支持老龄事业。”李炜说。

“政府和民政部门不能只把目光盯在开设养老机构、增设床位上,应多采用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鼓励民间机构投入养老领域。”李炜建议,“还可以考虑对一些社会服务业进行定向的扶植、改造,使之规范化和专业化。比如,大中城市的家政服务业、社区的养老社会工作、社区的卫生保健机构,等等。”

姜华原来在吉林省一家媒体工作,后辞职想开办一家养老院。前期筹建开始后,他发现资金和土地成了困扰他的最大难题。“国家在这方面有不少优惠政策,然而实际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建个养老院的梦想还是很遥远。”姜华说。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黄石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王林也认为,由于现有政策不够完善,使得民营资本还不敢贸然进入。“应该加强政府的主导地位,消除各种政策性障碍,为民营资本提供广阔空间。”

“实现13亿人口大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是史无前例的伟大工程。”周江说,“在此基础上,还需加强社会养老力量的培育,以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多层次发展。”

“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要在照料上下功夫。”周江建议,“一是建立健全家庭养老护工培训管理制度,将来城乡需要成千上万的家庭养老护工;二是规范和扶持官办、民办养老机构,既要严格考核使之达到合格标准,又要在税收、补贴方面给予支撑。”

“中国财政收入近年来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有了日益增强的财力,政府创造环境引进民营资本,可让政府与大家共同承担起居民的养老责任。”齐善鸿说。

需要注意的是,西方养老体系既给我们提供了经验,亦有教训,对于中国数量庞大的老年人群体而言,“老有所养”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个人的责任。如何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和全民支持的社会化养老体系,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新课题。

附:调查说明

调查机构: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

调查时间:2012年2月14日至22日

有效样本量:3606

调查范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南京、沈阳、西安、昆明、太原、兰州、吉林、秦皇岛、临沂、延安、绵阳、鹤壁、鸡西城市市区

抽样误差:95%置信度下抽样误差±1.6%

样本构成:男性50.9%,女性49.1%;18~29岁13.6%,30~39岁24.4%,40~49岁24.0%,50~59岁21.4%,60岁及以上16.6%;小学及以下9.5%,初中21.5%,高中27.7%,大学本专科39.2%,硕士及以上2%

你的房子抗得住地震吗

北京在防震减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在地震知识的普及、信息的公开,以及相关标准的执行和监督方面,还有相当大的改进余地。

电影《唐山大地震》以逼真而撼人心魄的画面,再现了那场24万人罹难的旷世灾难: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一场7.8级大地震,仅用23秒,就将唐山变成一片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