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年到了文久元年(1861年2月19日改元)
让公武间的分歧表面上暂时偃旗息鼓的和宫下嫁问题,私下里却是暗流涌动,矛盾愈演愈烈。
草莽之间点燃的倒幕之火,通过岩仓具视的深谋远虑,烧向了公卿公家之中。
经历了背井离乡,为了打倒井伊直弼而奔走呼号的志士们的行为,是不会受到和宫下嫁一事制约的。
“幕府终于胁迫主上,把和宫当作关东的人质了……”
这一逆主上意志而动的行为,深深地撞击着心系宫廷的草莽的胸膛。
而且,一旦这些呼声形成了时代的潮流,那么任何力量都无法将其阻止。
“幕府将和宫当作人质,实乃大逆不道!真不知为何还不早点打倒它!”
“是呀。幕府已经开始命人查找昔日承久之时的先例,”
即“承久之乱”
考虑废帝了。我们不能不为宫廷着想呀!
如此的流言飞语越传越盛。
从结果看,为实现公武合体而做出的和宫下嫁的决定,反过来却成为了让志士们热血沸腾的动力。能够算计到如此结局的,除岩仓具视之外当时还能有何人?
到了约定的春天,幕府又不得不向宫廷请求,推迟和宫东下的时间了。
根据他们遍布各地的情报网报告,暴徒的行径日趋猖獗,已经威胁到和宫从京城前往江户的旅途。
于是,3月2日,幕府奏请延期至8月,到了8月3日,进而再次请求延期至10月中旬。
当时风云变幻之激烈,由此可知。
8月30日,幕府将和宫东下之际的沿途警备委以相关大名,严令不得出现猥琐妄动之人。
9月14日公布东下的日期为10月20日,25日又公布了东下的路线。
和宫东下事关幕府的威信。然而此时,已无法沿着东海道堂堂正正地前往江户了。
最终的选择,是经过严禁西部大名通行的关原,走赤坂、加纳、马笼、盐尻、下诹访、轻井泽,过碓井峠进入信州的这条非常不便的中山道。
就在世间局势日趋险恶之中,和宫亲子内亲王的东下时间终于确定下来。
“听说和宫殿下就要东下了,走的是中山道。”
“真是命苦呀,听说殿下每日在桂御所以泪洗面呢!”
“谁说不是呢。强行拆散与有栖川若宫殿下的姻缘,如此不讲理,是要遭报应的呀!”
谣言未必就是事实。不过庶民们对幕府的反感及对和宫的同情,逐渐汇入到日渐汹涌的时代洪流中去了。
京城的人们大都痛恨幕府。即便不痛恨的人,在全城高亢的激情中也是左右为难。
10月3日。和宫东下之前,前往祇园作告别参拜。
这是和宫自己的希望。不过在所司代酒井忠义及其下属的安排下,参拜仪式的规模盛大了许多。
酒井忠义深知,京城的人们同情和宫。而对和宫的同情,就意味着对幕府的反感……
要是可能,应该让和宫殿下盛装出行,堂堂正正地走东海道前往江户。然而,这一切已经不可能了。
于是,让和宫参拜祇园,就成了显示幕府威严的唯一机会。
那一天风和日丽。为一睹哀婉的和宫在京城的最后芳容,京城的街道被挤得水泄不通。
事前公示的路线两旁人头攒动。许多人轻声低语,向和宫送去同情,同时也感同身受般地流下了泪水。
此时,各种流言飞语依旧势头不减,因此警戒也异常严格。
“四面八方的志士都来了,说是要夺回和宫!”
“那他们会在哪里袭击队列呢?”
“大概会在参拜结束返回的路上吧。”
这些流言立即被上报到所司代和町奉行那里。于是,仪式的规格被再次提高,这场祇园参拜仪式的规模之盛大,超出了当时京城人们的想象。
据说,为了一睹和宫卓雅的风姿,主上那天也特意出了南门,观摩了这场盛大的典礼。
深秋万里无云的蓝天下,乘坐微微挂起车帘的唐式蓝毛绒厢车从街道走过的和宫高雅的身姿,美得超凡脱俗。
在围观的民众中,或许真的如流言所说,混杂着虽满腔愤怒,却只能目送和宫离去的志士。在幕府严厉的护卫措施下,参拜总算平安无事。
10月15日,和宫入宫向主上告辞。10月20日,和宫按原定日期离开了桂御所。
当日的计划是夜宿大津。过三条大桥时已是上午10点……当时的人们是洒泪送别和宫长长的东下队列的。
“和宫殿下真是太可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