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一日一解
12927200000058

第58章 第五十七卦 巽·刚柔并济

【原文】

《巽》①: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彖》曰:重巽以申命。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象》曰:随风②,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注释】

①巽:顺,伏,归顺服从。本卦的卦象是巽下巽上,巽为风,风可以使东西倒伏,这就是顺服。②随风:跟随。指的是两个象征风的巽卦前后相随。

【译文】

巽卦:小顺利,发展下去有好处,见到大人物有好处。

《彖》说,两个巽卦相重,可以发布命令。阳爻能得中得正而意志得以实现,阴爻都顺从于阳爻,所以“小顺利,发展下去有好处,见到大人物有好处”。

《象》说,两个巽风卦前后相随,就构成了巽卦。君子看到这个卦象,就要以谦逊之德发布命令,推行政事。

【心解】

巽为风,风善于变化:它能随空间而变,能在每一个角落和缝隙中穿行;它也能随时间而变,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方向和强度。巽也为逊,有谦逊、顺从的意思。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巽卦都强调了一种适应性,一种流动性,这对于为人处世有非常大的启发意义。

一个现代人,如果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会有很大的活动能力,办事左右逢源,极易成功。体悟巽卦所含的易理,学会像风一样,处世谦逊而顺从,就可以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能尽快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故此,谦逊、顺从是做人应有的态度。

但是,谦顺不是卑顺,不是无条件地一味地服从。无论是顺从别人,还是被别人顺从,都要讲究原则,持正不阿。《易经》向来是反对绝对化、走极端的,所以提倡柔顺之道的时候,不能忘记做人刚正的原则。毫无原则地阿谀曲从,可能会一时得利,但终究会让人看不起。

【爻辞解析】

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象》曰:“进退”,志疑也。“利武人之贞”,志治也。

此句的意思为,进退犹豫,像军人那样勇敢地作出正确的决策有好处。《象》说,“进退”,是心中犹豫。“像军人那样勇敢地作出正确的决策有好处”,是思路得到了理顺。虽说柔顺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如果体弱性柔、卑顺过甚就不好了。那样会导致性格犹豫,不能决断是进是退。应当像军人那样,刚正果断,勇敢地作出正确的决策,合理安排做事的程序,优先处理重要的问题。总之,如果过于逊顺,进退犹豫,就不好了。

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象》曰:“纷若之吉”,得中也。

此句的意思为,害怕得蜷在床下,让史、巫多次求情,吉利,没有坏处。《象》说,“多次求情的吉利”,是因为位置得中。本来是刚健的,却居于阴柔的地位,有过于谦卑之嫌。屈于他人的威势,“害怕得蜷在床下”,还请求他人多次传话,来疏通关系。其实,居中就没有过刚之弊端,辅以逊顺就可以了。但需要注意:“逊顺”是外在的,内里应当有“诚”,而不是“卑”。

九三,频巽,吝。《象》曰:“频巽之吝”,志穷也。

此句的意思为,顺服,但是眉头紧皱,这样会不好。《象》说,“眉头紧皱的不好”,是把他衰弱的意志表露无遗。性情刚健而高亢,而且处于适当的位置(得正),因而是刚猛有余。然而却处于小人之下,于是不得不屈辱顺从。由于自己的抱负难以伸展,所以虽然顺从于小人,却眉头紧皱,表现出非常不情愿的样子。谦逊是应当的,但是过于违背自己的感受也没有必要,装出来的顺服是不自然的。

六四,悔亡,田获三品。《象》曰:“田获三品”,有功也。

此句的意思为,悔恨没有了,打猎还有很大的收获。《象》说,“打猎还有很大的收获”,是有成就的。得不到他人的呼应,会很孤独,本来应当有悔恨的。但是由于性柔而处于阴位,位置很恰当,于是“悔恨没有了”。如果所处的位置恰当,而又能积极进取,就会取得很大的成就,所以爻辞说,“打猎还有很大的收获”。可见,位置是否恰当对于成功很关键。

九五,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象》曰:九五之吉,位正中也。

此句的意思为,正确而吉利,悔恨没有了,没有不利的,开始虽然不好,但是结局不错。三天的审察,三天的揆度,吉利。《象》说,九五的吉利,是位置得中又得正。刚健中正而居于尊位,身为决策者,好像有不够“谦逊”之嫌。起初可能未能服众,但是后来却有好的结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发布命令时非常慎重——要经过“三天的审察,三天的揆度”,然后才发布,这样当然会非常吉祥的。本爻所表现的“逊顺”,是对天的“顺”,是对自然规律的“顺”。

上九,巽在床下,丧其资斧,贞凶。《象》曰:“巽在床下”,上穷也。“丧其资斧”,正乎凶也。

此句的意思为,害怕得蜷在床下,失去了钱财,正确也凶险?《象》说,“害怕得蜷在床下”,是顺服得过了头。“失去了钱财”,正是凶险的。柔顺也是要恰如其分的,如果过了头,一样没有好结果。如果对他人逊顺到了极点,听到一点风吹草动,就“害怕得蜷在床下”,一样会凶险的。人们常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过于柔弱,只能被他人欺凌。中正之道最吉,过柔也是有失偏颇的。

【巽卦例析】

唐朝初年有一个读书人叫苏味道,他的文采有一点儿小名气,人们把他与当时的另一位文士李峤并称“苏李”。这个苏味道,据说小的时候特别聪明,二十岁时就考上了进士,做官做到了吏部侍郎;武则天执政的时候,还担任过宰相。可是这个人办事缺乏决断,往往这样也行,那样也好,从来不肯表示明确的态度。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不得罪人,不犯错误。即使错了,也可以不担责任,这样就可以永保个人的名誉和地位。《新唐书·苏味道传》曾记录了他的一句话,这句话典型地道出了苏味道圆滑的处世哲学。他说:“处理事情不要明白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否则出了错就会后悔不及,能够‘摸稜持两端’为最好。”

“稜”通棱,就是“棱”角。一根方柱有四个棱,用手抚摸任何一条棱,可以同时摸到两个面,而并不肯定摸到哪一个面,所以叫做“持两端”。苏味道的这种“摸稜持两端”的态度,自己以为很聪明,其实就是在当时的社会里也不被人们所欣赏,而常常遭到人们的讥笑。人们叫他“苏摸稜”,也叫“摸稜手”或“摸稜子”。但他后来仍不免出了错误,被人告发,贬官到四川,最后就死在那里。

苏味道遇事不表明自己的态度,而顺从他人,这与“巽”卦的顺从他人有相似之处。但是,《易经》讲究“刚柔并济”,顺从他人却不能丧失原则。像苏味道这样,就是丧失了原则,并没有按照“巽”卦的易理行事,自然下场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