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自危
[释义]每一个人都想到自己有危险。形容因局势紧张恐怖而使人们惶恐不安。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同义]人心惶惶
[反义]高枕无忧安之若泰
[例句]在旧中国,白色恐怖弄得人人自危
[故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视出游,随行的有丞相李斯和小儿子胡亥。当行到沙丘时,秦始皇不幸染病,不治而亡。
临死前,秦始皇留下遗诏,命令太子扶苏将统领兵马的大权交给大将蒙恬,他本人则立即到成阳去主持葬礼,并继承皇位。
这时,遗诏和皇帝玉玺都在中车府令兼符玺令赵高处保存。赵高是个有野心的人,他找到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阴险地说:“皇帝的遗诏是让太子扶苏继承皇位,而你连尺寸的封地都没有,你会甘心吗?”
胡亥认为这是父亲的遗命,谁也无可奈何。赵高却说: “只要你愿意,诏书和玉玺都在我手上,只要将诏书上扶苏的名字改成你的名字,你就是皇帝了,这事只有你和我,还有丞相李斯知道。”胡亥心动了,决心篡位夺权。于是,赵高又去找丞相李斯商议,李斯起初坚决不同意,但经不住赵高软硬兼施,最后也同意帮助胡亥夺位。
三人伪造了秦始皇的遗诏:命太子扶苏交出兵权,赐剑自杀;将军蒙恬也一起自杀;封胡亥为皇帝。使者将诏书送到上郡后,太子扶苏和大将蒙恬都自杀而亡。
胡亥篡夺皇位后,惧怕群臣不服。便开始大肆屠戮功臣,并实行严峻的律法和残酷的刑罚,并宠信赵高。在赵高的怂恿下,杀死了掌握兵权的将军蒙毅等人,又把十二个兄长全部在成阳街头斩首,还将十个姐姐五马分尸。一时间,秦国上下笼罩在一片血腥之中,使得新老朝臣惶惶不可终日,人人自危。
这种残酷的统治终于激怒了百姓,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使秦朝走向了灭亡。
忍辱负重
[释义]忍受屈辱,承担重任。形容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而暂时忍受屈辱。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同义]卧薪尝胆含垢忍辱
[例句]文革期间,许多同志蒙受了不白之冤,但他们忍辱负重,仍忘我地为革命工作。
[故事]公元221年,蜀主刘备不顾将军赵云等人的反对,出兵攻打东吴,以夺回被东吴袭夺的战略要地荆州,并为大意失剂州而被杀的关羽报仇。东吴孙权派人求和,刘备拒绝。于是孙权任命年仅38岁的陆逊为大都督,率领5万兵马前往迎敌。
次年初,刘备的军队水陆并进,直抵夷陵,在长江南岸六七百里的山地上,设置了几十处兵营,声势十分浩大。陆逊见蜀军士气高涨,又占据有利地形,便坚守阵地,不与交锋。当时,东吴的一支军队在夷道被蜀军包围,要求陆逊增援,陆逊不肯出兵,并对众将说,夷道城池坚固,粮草充足,等我的计谋实现,那里自然解围。
陆逊手下的将领见主将既不攻击蜀军,又不援救夷道,以为他胆小怕比,都很气愤。众将领中有的是老将,有的是孙权的亲剑说: “刘备天下知名,是我们的劲敌。希望诸位以大局为重,同心协力,共同消灭敌人。主上之所以委屈诸位听从我的调遣,是因为我还有可取之处,能够忍受委屈担当重任的缘故。军令如山,违者要按军法从事。”
陆逊这一席话,把众将领都镇住了,从此,再也不敢不听从他的命令了。
陆逊打定主意坚守不战,时间长达七八个月,直到蜀军疲惫不堪,他利用顺风放火,取得了最后胜利。刘备逃归白帝城,不久病死。
如火如荼
[释义]荼:茅草的白花。像火一样红,像茅草花一样白。原形容军容壮盛,后引申为气势旺盛或气氛热烈。
[出处]春秋·左丘明《国语·吴语》
[同义]轰轰烈烈风起云涌
[反义]灰飞烟灭日暮途穷
[例句]美国悍然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澈起了全国人民如火如荼的反美浪潮。
[故事]春秋后期,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和齐国,吴国国力日渐强盛,夫差就想当中原霸主。公元前482年,夫差率军来到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炫耀武力,想让其他诸侯国准选他做霸主。
黄池距晋国非常近,两国军队能遥遥相望,还能昕到互相营地中鼓角的声音。晋国也是个强国,并不甘心让吴王做霸主,面对吴军的逼近,晋国严阵以待。
一天夜里,吴王夫差命全体将士持锋利的兵器,穿上鲜明的铠甲,出营列队。他把带来的三万士兵分成左、中、右三部分,每部分一百行,每行一百人,组成一个万人方阵。中间的部分叫中军,夫差亲自高举斧钺, 以熊虎为旗号,指挥中军前进。中军的将士们,全都穿着白色的战袍,披着白色的铠甲,打着白色的旗帜,插着带有白色翎毛的弓箭,在灯火的照耀下,格外醒目,远远望去就像是广阔原野上盛开的白花;左边的部分叫左军。左军将士都穿着一样鲜红的战袍,披着红色的铠甲,打着红色的旗号,带着红色的箭翎,远远望去好像一片燃烧的火海;右
边的部分是右军。右军穿着、佩戴得都是黑色的,打着黑旗,带着黑箭犹如一片乌云。
吴王夫差带军行进,大军浩浩荡荡来到了晋营附近,摆开阵势。夫差跳下马,亲自指挥擂鼓,鼓号声,呐喊声连成一片,惊天动地。
晋国的国君晋定公从睡萝中惊醒,来到营处,看到吴国军队如此整齐壮观,吓得心惊胆战,连忙跑去向吴王表示臣服。
吴军在晋国以及其他诸侯国面前展示了强大的阵容,让诸侯们心存敬畏,都推选夫差做霸主。吴王夫差终于如愿以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