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何容易
[释义]原指向君主进言并非容易的事,现指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出处]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同义]来之不易
[反义]垂手可得易如反掌
[例句]当一个优秀的演员谈何容易,没有严格的训练,没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才能是不行的。
[故事]汉武帝是一个很有头脑的皇帝。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有一批文武之才。因此,他即位不久,就下令各地向朝廷推荐人才。厌次人东方朔闻讯,到京都向武帝上书自荐。武帝看了他的自荐文书,觉得他不错,就给了他一个常侍郎的官职,留在殿前昕用。
不久,武帝下令把长安附近的一大块土地划为上林苑,供皇家游猎享用。东方朔竭力反对,他认为这样做对国家和百姓都不利。但武帝没有理睬他的意见。随后,东方朔又上书武帝,提出耕战强兵的建议,依然没有被采纳。
东方朔是个诙谐幽默的人,又善于文章写作。两次进谏受阻,于是他决定换币中方式来让武帝重新认识自己。他写了一篇《非有先生之论》的文章,讲了下面的故事。
非有先生在吴国当了三年官,一向默默无闻,没发表过任何政见。吴王感到奇怪,就问他: “先生如景有高明的见解却看谈,就是你不忠诚:如景谈了我不采纳,就是我不高明。先生什么看法也不谈,难道是我不高明吗?”非有先生仍不开口,吴王就说: “你谈谈吧,我一定昕你的意见。”非有先生叹了口气说:“可以了吗?可以了吗?臣子向君主进言不那么容易呀!”接着,还说了夏朝的贤臣关龙逄多次向夏桀进谏;商朝的忠臣比干规劝商纣王,最后都惨遭杀害,再一次重申向君主进言的不容易。最后又讲了伊尹和姜太公如何遇到商汤和周文王两位贤君,采纳他们高明的主张,使国家兴旺发达。
武帝看完东方朔的这篇《非有先生之论》,很欣赏他的文钧也明白了他的用意,开始注意听取他的意见了。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释义]螳螂一心捕捉蝉,却不知黄雀在后面正准备吃它。比喻只贪图眼前利益却不知祸害就要降临到自己头上。
[出处]汉·刘向《说苑》
[同义]聪明反被聪明误
[例句]老师给我们讲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我们做任伺事都不能只念图眼前利益,而留下后患。
[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寿梦准备攻打楚国。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对大臣们说: “谁要是来劝,我就处死他!”一些大臣认为,攻打楚国即使取胜,但后方空虚,别的诸侯国可能乘虚而入,结景仍然不妙。因吴王已下了死命令,谁也不敢再去进谏。
在侍候吴王的人中有个少年,也认为攻楚会造成后患,应该劝吴王取消计划。他当然不能直接劝阻,于是采取了另一种办法。
一天,这位年轻的侍卫官拿了一只弹弓,在王宫后园寻找目标打鸟,钻来钻去,一连三天都是这样。第三天的时候,他的行动被吴王发现了。吴王觉得他这样做很奇怪,就问他: “你每天跑到花园里去干什么?把衣服都弄湿了。”侍卫官一本正经地回答说: “我在打鸟,但没打着。可我却见到了件非常有趣的事”吴王便起了兴致,一定要侍卫官讲给他听。于是侍卫官讲道:
“我在打鸟的时候,看到园子里一棵树上有只知了。知了高高地停在树上,悲哀地鸣叫着,同时饮喝露水。这知了不知道螳螂正在它的背后。那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将要去捕捉知了,却不知道黄雀正在它的身后呢!”
“那黄雀要干些什么呢?”吴王插话说。
侍卫官接着说: “那黄雀伸长脖子,正想把螳螂吃掉,却不知道我的弹弓已对准了它,即将把它弹死。知了、螳螂和黄雀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它们的后面有祸患啊!”
吴王这时才理解到,原来这少年是在规劝自己不要贸然出兵攻打楚国,以免造成祸患。这个道理讲得对,于是,他下令停止出兵。
同仇敌忾
[释义]仇:仇恨;忾:愤恨。指抱着同样的仇恨,一致对付敌人。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文公四年》
[同义]戮力同心同心同德
[反义]同室操戈自相残杀
[例句]全国军民同仇敌忾,愤怒声讨美军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罪行。
[故事]春秋时期,秦国日益强大。秦穆公做秦王的时候,更是招贤纳士,广用人才。
有一回,卫国有个名叫宁武子的小吏因为在国内受到不公平待遇,又听说紊穆公礼贤下士,便一气之下跑到秦国,想谋份差事,以展示自己的才干。
秦穆公果然接见了他,并设宴招待宁武子,并叫近臣瞎宴。宴席上气氛十分热烈,秦穆公一高兴,就让乐官为宁武子演奏一支曲名叫做《湛露》的乐曲,以示欢迎。并向宁武子郑重地赠送了大红色的雕弓。按照礼仪,这是君主对臣子最隆重的待遇。如景臣子受此隆重的礼遇,应该起身致谢并作诗答赋才对。可是直到宴席结束,宁武子也末作任何表示。
宴席结束后,宁武子和众臣散去。秦穆公十分不解,以为自己对宁武子有什么不周到之处,便派人从侧面去问宁武子。
宁武子告诉秦穆公派来的人说: “在过去,诸侯去朝拜天子,为的是接受天子的教诲;天子设宴款待诸侯,在宴席中才会演奏像《湛露》这祥的迎宾曲。那意思是说,天子好比天上的太阳,诸侯好比地上的露水。诸侯于是遵照天子的命令;回去各自率领军队,把天子的敌人当成自己的敌人,把天子的仇恨当成自己的仇恨,同仇敌忾,奋勇杀敌。打了胜仗后,天子向诸侯颁发雕弓和箭支,以示表彰。今天,我不过是个谋求差事的微民,没想到秦穆公给我这么高的礼遇,我实在是不敢接受啊!否则那不是辱没了你们的君主吗?”
这件事传开后,许多人才都被秦穆公这种不拘一格的态度所吸引,纷纷跑到秦国效力。
周舟共济
[释义]济:渡河。大家坐一条船过河。比喻在圃难的环境中同心协力,共渡难关。
[出处]春秋·孙武《孙子·九地篇》
[同义]风雨同舟同心同德
[反义]分道扬镰各自为政
[例句]在这困难的时候,大家只有同舟共济,并肩作战,才能渡过难关。
[故事]春秋末期齐国出了一个叫孙武的人,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善于兵法、军事。孙武后来来到吴国,受到吴王阖闾的赏识,重用孙武训练吴国的军队。孙武不负众望,景然把吴国军队洲练得日益强大,最终打败了强大的楚国军队,使吴国一时声名显赫。孙武把他多年的军事经验写成一本书,便是著名的兵家奇书《孙子兵法》。
有一次,一个将领带着迷惑的神情向他请教: “如何布阵才能不被敌人击败呢?”
孙武答道: “你如果打蛇的头部,它会用尾巴反击你;你如果去打蛇的尾巴,它又会用头部来袭击你;你如果打蛇的腰部,它就会用头尾一齐来攻击你。所以善于布阵排兵的将才,也应该把军队摆成蛇一样的阵势,头尾能互相救援,使全军形成一个整体,前、中、后彼此能照应,这样才不会被敌人击溃、打败……”
这个将领恍然大悟,明白军队摆成蛇一样的阵势便会打胜仗,但还有些疑问,便又问: “那么军队的士兵们会不会像蛇一样,首尾互相照应,遇敌互相救援呢?”
孙武说: “这是毫无疑问的。战场是生死之地,战争迫使军队必然齐心协力。这好比两个仇人,平日仇恨得彼此似乎要吃了对方。但是他们一旦同乘一条船渡海,遇到了狂风骇浪,眼看就要葬身海底之时,他们就会忘记旧仇,同心协力与风浪搏斗以遛免发生生命危险。连仇人在危险之中尚能同舟共济,何况同一个战壕中情同手足的将士呢?所以军队的将士必然会像蛇一样成为一个整体,首尾相顾,彼此救援的。”
土崩瓦解
[释义]崩:倒塌:解:分解,破裂。像土崩塌、瓦破裂一样。比喻彻底崩溃,无法收拾。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泰族训》
[同义]分崩离新
[反义]固若金汤坚如磐石
[例句]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国民党军队土崩瓦解,毫无斗志,纷纷夺路而逃。
[故事]商纣王是商朝的末代君王,是一个暴虐无道又极端残忍的昏君。他贪恋酒色,荒淫无度,寻欢作乐,不理朝政;他听信谗言,重用奸臣,残害忠良,戮杀无辜;他强征暴敛,动用巨资,强迫百姓为自己修建宫苑;最令人发指的是,他惨无人道,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酷刑,其中最著名的一种叫“炮烙”,就是一种用来活活烫死人的刑罚。他以观看人受刑后的痛苦挣扎为乐。在他暗无天日的统治下,百姓们人人自危,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对他是恨之入骨。
虽然说商朝的疆土辽阔广袤,左起东海,右至杳无人烟的沙漠,南从五岭以南的交趾,北至遥远的幽州,军队驻扎从容关一直至蒲水,士兵不下数万。但是商朝的统治已如大厦将倾。商纣王众叛亲离,不只是天下的百姓纷纷起义反对他,就连他手下的兵士,也不愿为残暴的纣王战死,所以“倒矢而射”,意思是指射出的箭箭尾朝向敌人,箭头却朝向自己。他的士兵都背叛他,投向他的敌人反而攻打他。他的军队士气如此低落,商朝的统治自然是岌岌可危了。
所以,当周武王左手擎着用黄金作装饰的大钺,右手拿着用牦牛尾装饰的白色旌旗,坐着战车,率领天下各路诸侯,势不可挡地杀来时,所到之处百姓欢迎支持。周武王的大军一路披靡,直打到商朝首都,商纣王军队渍不成军,彻底失败。《淮南子·泰族训》评价说,商纣王政权的垮台,就如同泥土的倒塌、瓦片的碎裂,迅速而无法挽救。后人便用“土崩瓦解”来比喻彻底地垮台或溃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