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归于好
[释义]言:句首助词;归:回归,回到。比喻彼此重新和好。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孙权传》
[同义]和好如初破镜重圆
[例句]他们过去闹了一些小矛盾,现在又言归于好了。
[故事]三国时期,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称帝,就是魏文帝。在曹丕乖尔帝的第二年,刘备在四川也称帝。
东吴孙市又也想成就一番帝业,就投靠势力强盛的曹丕。曹丕封孙权为吴王,还想立孙权的儿子孙登为王太子,却被孙权以孙登尚年幼为理由婉言相拒。
这一年,魏文帝向吴王孙市又索要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以及犀角等古玩珍奇。这一过份要求遭到东吴众臣一致反对。可孙权却另有别论,说道: “魏文帝立我的幼子孙登为王太子只是一个幌子。他这样做是要把孙登接到魏国都城许昌,来要挟我。魏文帝索要的这些珍玩宝器对他来说,也许是不可多得的宝贝,可对于我来说,我儿子的性命要比任何宝贝都重要。把这些珍玩给他,又有什么呢?”
于是,孙市又便派沈珩携带珍玩宝贝去拜见魏文帝。魏文帝十分高兴地招待了沈珩,并试探他:“寡人这样是否让吴王感到厌烦,说寡人贪得无厌?”
沈珩答道: “不会的。陛下信守承诺,与东吴言归于好,互不侵犯,吴王怎么会有不满之心呢?如景陛下背弃盟约,与东吴为敌,那么东吴也许会心存不满。”
魏文帝听了沈珩的话,心中一惊,但仍不动声色地问道:“你是否听说了寡人要封吴王的幼子孙登为王太子的事情?”
沈珩沉着地说道: “臣虽在东吴,但早晨不入朝议事,酒宴很少参加,臣从未听过这件事情。”魏文帝见沈珩机智勇敢、能言善辩,便与他谈了很长时间。最后又把封孙登为王太子的事情放宽,声称孙登不必前来许昌朝拜。
沈珩不卑不亢,完成使命,受到孙市又的表扬,并为他升了职。
掩耳盗铃
[释义]掩耳:捂住耳朵。捂住耳朵偷铃,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了。比喻不能欺骗别人,只能欺骗自己。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
[同义]自欺欺人
[例句]他这样说,只不过是掩耳盗铃,哄人而已。
[故事]春秋末年,晋国的智伯杀掉范氏,并把范氏家中的财物洗劫一空,但有一口大铜钟却遗漏在范氏家的院子里。
一天,一个好吃懒做的人在范氏家附近闹逛,意外地发现了院子里的这口大钟。这可把他乐坏了。他心想:这口钟可是铜的呀!要是把它背走卖掉,一定能卖不少钱。于是他就想去背那口钟。但是,这口钟太篙重了,他用尽全身力气,也无法把它背走。后来,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把钟砸碎了,分批拿回去。 为了不让别人发现,他在午夜时分,扛着一把大铁锤来到那口铜钟边。他举起大铁锤,用力砸了下去。 “当——”铜钟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巨响,把他吓了一跳。他想:这么洪亮的声音,别人不是都听到了吗?他们要是知道我在这里砸钟,一定会把我抓起来,那这口大钟也就要被别人夺走了。这下可把他愁坏了,他坐在地上,想了好一阵儿,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想:我找块布把耳朵堵起来不就昕不见砸钟声了吗?我在这么近的地方都昕不见,别人在那么远的地方,肯定也听不见了。
于是,他撕下两块布塞在了耳朵里,然后抡起大锤试着砸了一下,果然听不到砸钟声了。他十分高兴,使劲地砸起米。
住在周围的人们昕到了钟声,都跑了过来。他们看见一个人正在使劲地砸钟,就问他怎么回事。那个人猛然看到这么多人,感到很奇怪,问道: “我都听不到砸钟声,你们怎么会听到呢?”
邻居们这时才看到他耳朵里塞着东西,明白了他的用意,忍不住大笑起来。
夜郎自大
[释义]夜郎:汉代我国西南方的一个小国。比喻人无知,妄自尊大。
[出处]汉·班固《汉书·西南夷列传》
[同义]妄自尊大自高自大
[反义]虚怀若谷妄自菲薄
[例句]清朝末年,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的清政府已经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近一个世纪了。
[故事]汉武帝时期,为了寻求一条通往古印度的道路,汉武帝派出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十几批人马多次从蜀郡出发,抄小路前往西南夷。经过长达四年多的时间,他们到达了滇地(云南)。滇王热情地招待了这批汉朝的使者。
滇王从末去过汉朝,以为汉朝的疆土不够辽阔。他就大声向使者们介绍滇国的气候地形、物产、人口、风土人情,并让汉朝使者多住几天,开开眼界。然后,滇王情不自禁地问: “你们说,你们汉国和我们滇国谁大啊?”使者们都不屑回答,只是有礼貌地微笑着。
后来,使者们离开滇地,继续跋涉,来到一个小小的国家夜郎国,也顺便拜见夜郎国的君主夜郎侯。当步入宫殿时,只见夜郎侯高高坐在一张装饰着各种珠宝美玉的宽椅上睁眼斜视着使者们,轻举右手示意坐下,很傲慢的样子。他问使者: “你们汉朝能有多大?你们可曾听说过夜郎国吗?我们夜郎国土地辽阔,牛羊成群,人民富裕,要比你们汉国大得多吧?”
使者们听了,很是不服气,但深知夜郎侯从末离开过自己的国土,不知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便耐心地对他说: “大王,我们汉朝疆域辽阔,东临大海,南至有群岛的海峡,大汉朝共有十三个州府,每个州府又有几十个县,而夜郎国的领土不过只有汉朝一个县那么大。”
夜郎国君主听了,大吃一惊,表示不相信,使者们便打开了自带的地图指给他看,夜郎侯这才相信,并同意了使者的建议,接受汉朝的赏封,把夜郎国改为汉朝的一个郡。
一丘之貉
[释义]丘:小土包;貉:一种与狐狸相似的野兽。同一个山里的貉。比喻彼此相同,没有差别。
[出处]汉·班固《汉书·杨恽传》
[同义]一路货色沆瀣一气
[例句]秦桧和赵高虽然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但他们臭味相同,都是一丘之貉。
[故事]杨恽是汉宣帝时期的中即将,是司马迁的外孙。他的父亲是朝中有权有势的大官,他也因告发霍光谋反有功,被皇帝封为半通侯。
畅恽为人清高直率、目中无人,经常批评别人的缺点,还常常讽刺、议论皇帝,因此遭到许多人的嫉恨。有一次,太仆戴长乐被人告发,被捕入狱。他认为是杨恽告的他,就在狱中给皇帝写了一封信,去揭发杨恽。他在信中写道: “杨恽昕说匈奴的单于被人杀了,就议论说: ‘昏庸的皇帝不肯采纳忠臣良将的建议,自然会落得如此下场。秦二世胡亥宠信奸臣,屠杀忠臣,所以灭亡了。如景他能任用贤臣,也许现在还是秦朝的天下呢!总而言之,古往今来的昏君全都是一丘之貉。’”戴长乐总结说:“这是杨恽借用古代亡国之事,诽谤朝廷.咒骂当今皇帝,是违背作臣子应遵守的礼节。”
宣帝听到杨恽这样议论,非常生气,但忿在他过去曾为朝廷立过大功,就没有杀他,只是把他削职为民。
可是杨恽还是改不了随口批评人的毛病。有一次,他对着古代暴君夏桀、商纣的画像,信口说道: “如果当今皇上能看到这幅画像,从他们身上吸取教训,就可以避免亡国改朝了。”
谁知这句话又传到宣帝的耳朵里,宣帝忍无可忍就把杨晖杀了。
貉是形似狐狸的小兽,喜欢夫妻住在一起,有时也有许多只貉住在一起,因此人们常常在一个小山丘上看到几只貉。所以才有了“一丘之貉”这个成语,人们用来形容彼此没有差别,都是怀人。
一朝一夕
[释义]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很短的时间。
[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力命篇》
[同义]一时半刻转限之间
[反义]千秋万代经年累月
[例句]他现在所取得的这些成绩,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是他长期努力的结果。
[故事]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名叫杨朱。他广读诗书,博学多才,十分受人尊敬。
有一天,他来到朋友季梁的家里做客,恰巧季梁身体不舒服,卧床不起。季梁的儿子看到杨朱后,眼含泪水说: “杨伯伯,我父亲身梁重病,你是否能帮我请医生来为他诊治一下?”
杨朱看看面容憔悴的季梁,心理万分难受,安慰季梁的儿子说: “贤侄别太着急了。依我看,你父亲的病并不十分严重,只要好好调理,很快就会痊愈的。”
但是,季梁的儿子却心有疑虑,一次就请来了三个医生。
第一位医生给季梁诊治了一下,说: “你父亲得病的原因是冷暖没有节制,虚实失调,阴阳不和,平日里饥饱不均。只要按时吃几贴药,即可药到病除,平安无事。”
季梁听到了摇摇头说: “你是位普通的医生,请回吧!”
第二个医生为季梁诊了脉,对季梁说: “你的病是先天不足而形成的。用药来治你的病,难度很大。”
季梁赞许地说: “先生,你是一位良医。”
第三位医生只看了下季梁的气色,说: “你的病是由精神引起的,是心病,只要好好修心养性,不用吃药就会好的。”
季梁满意地说: “你真是位神医呀!”
季梁的病果真是那位“神医”所说的因精神忧郁而引起的。不久,他的病经过妥善的调理,果然好了。
以貌取人
[释义]根据外貌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或决定对他的态度。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例句]招聘人才应以人品、能力为依据,而不能以貌取人。
[故事]孔子有一个弟子名叫宰予,生得相貌堂堂,能言善辩,很得孔子的欢心。可是时间一长,孔子就发现了他的许多缺点。宰予为人品德不高,又极为懒惰,他经常白天睡大觉,也不肯用心学习,被孔子称为“朽木不可雕”。
一次,宰予问孔子: “父母死了,儿子服丧三年,是不是太长了?”孔子听了很生气,回答说: “君子服丧,吃饭不觉香,昕音乐不觉得快乐,你却觉得时间太长了,你真是个不仁不义的人。儿女生下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为死去的父母服丧三年,这是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应遵守的礼仪,你却不以为
然,实在是不可救药了。”
宰予后来在齐国做了大夫,他与田常台谋造反而被杀死了。
孔子还有一个徒弟,名字叫子羽,是鲁国人,容貌很丑。开始孔子并不喜欢他,认为他长得这么难看,一定很愚笨,不会有什么大出息,就并不太关注他。可事实与孔子的主观预测恰好相反,子羽的品德极为高尚,办事又很公正,学习也极为用功,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人慕名前来拜他为师。后来子羽去江南游学,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多人。他的声誉很好,各个诸侯国都知道有子羽这个人,都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孔子昕说了这件事,心中感慨万千。他说: “我仅凭言语衡量人才,在宰予身上犯了错误,我仅凭相貌衡量人才,在子羽身上又犯了错误,看来仅凭外貌的好坏评价一个人的优劣实在是有失公正,不足为取啊!”
蝇营狗苟
[释义]营:营营,苍蝇的叫声;苟:苟且。像苍蝇那样到处飞逐,像狗一样苟且偷生。比喻为追求名利而到处钻营,不顾羞耻,不择手段。
[出处]春秋·佚名《诗经·小雅》、唐.韩愈《送穷文》
[例句]他为人正直,做事光明磊落,从不与蝇营狗苟之辈
[故事]《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诗集,里面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并且有的诗歌里寓含着极为深刻的道理。
其中在小雅部分有~首题为《青蝇》的诗,共三节,每一节都以“营营青蝇……”起句。第一节的四句原文是:
诗的大致意思是说:
绿头苍蝇真正讨厌,把它赶出篱笆外面。
和善明理的正派人,决不听信挑拔离间营营,形容往来频繁的样子;青蝇,即绿头大苍蝇,是蝇类中最让人讨厌的;樊,义和“藩”,即篱笆;恺悌,兄弟般和睦的意思。
这首小诗是用来讽刺那些昏君和奸臣的。诗人把那些搬弄是非、颠倒黑白,不辨真相的人比成“蝇营”,说他们让人感到厌恶就如同厌恶绿头苍蝇一般。把那些贪贿舞弊、争逐微利的人也称作“蝇营”。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他的《送穷文》中也这样写道: “蝇营狗苟,驱去复还。”他在“蝇营”二字之后添上“狗苟”,便形成了今天流传下来的成语。狗,是贪婪、善于偷偷摸摸的畜生,和讨厌的青蝇并列,很是恰当。而且“蝇营”二字同音, “狗苟”二字也同音,这句成语,在字面上组合得相当巧妙。
有名无实
[释义]指空有虚名而没有实际内容或本领。
[出处]春秋·左丘明《国语·晋语》
[同义]徒有虚名名不副实
[反义]名副其实名不虚传
[例句]行政工作多年,已经是一个写不出作品的有名无实的作家了。
[故事]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叔向,有一天去拜访老朋友韩宣子。韩宣子是当时晋国的六卿之一,职位很高。但他见了叔向,不住地唉声叹气,说自己很穷。
不料,叔向见韩宣子一脸忧郁的神色,不仅不加以安慰,反而笑嘻嘻地对他说: “如果这样,我应该祝贺你了。”
韩宣子惊异地说:“你祝贺我什么呀?现在,我虽然身居卿位,却是有名无实,根本无法跟其他大夫相比。我正在为我的贫穷感到犯愁呢,你倒来取笑我……”
叔向一本正经地说: “我就是来给你的穷道贺呀!穷并不是坏事呀,你只要想想栾武子就知道了。”
栾武子是晋国上卿,可他的俸禄还没有大夫的多,家里连祭器都不齐全,可是他处事公正,德行高尚。所以,他在大臣中很有威望。昏庸无道的晋厉公,听信奸臣的话,一天之内杀了三个忠于国家的上卿,国内一片混乱。栾武子果断地采取行动,调集军队,包围王宫,杀死了厉公,立公子姬周为国君。当时,臣弑君是大逆不道的。但挛武子一贯清正廉洁,忠于职守,因此并末受到责难。可是他的儿子栾桓子就不同了。他骄横暴虐,贪得无厌,财产积累得很多,结景却身遭其祸。
叔向最后说: “我看你像挛武子一样贫困,就想到你已经有了他那样的德行,所以才表示祝贺。不然,我只会担心,哪会再向你表示祝贺呢?”
韩宣子听了叔向的话,顿时愁云消散,向叔向行礼道: “多谢你对我的指教,要不我连自己将走向灭亡也不知道呢。”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释义]鹬:一种长嘴的水鸟;蚌:一种硬壳的水生动物。鹬和蚌相争,渔人得到了好处。比喻双方相持不下,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
[同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例句]我们如果再这样固执己见,互不相让,就会造成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结果,那就得不偿失了。
[故事]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到了战国末期,秦国的强势地位已经非常明显了。此时,其他各国却仍战争不断,他们的实力也在战争中不断削弱。
有一次,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国的外交家苏代,急忙赶到赵惠王的宫殿去劝咀。为了说服赵惠王,他先讲了一个故事。
一天,天气很晴朗,一只蚌张开两片硬壳晒太阳。有一只鹬发现了,立刻把嘴伸进去啄蚌壳里的肉,蚌连忙把两片硬壳紧紧的闭住,夹住了鹬的嘴不放。鹬吃肉不成,反而受制于蚌,就威胁蚌说: “我劝你最好松开壳,否则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早晚会被干死。”蚌不仅不放赤公,还回敬说: “我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不久你就会饿死。”
就这样,蚌和鹬在河滩上争持不下,谁都不肯让步,没过多久它们就都精疲力竭了。这时候,有一个渔翁经过这里,见鹬和蚌缠在一起,谁都不能动,他非常高兴,得意地说: “现在你们都是我的了。”说完就把它们一起捉进渔篓中带走了。
苏代讲完这个故事,对赵惠王说: “如果赵国去攻打燕国,燕国必会全力抵抗,双方这样僵持下去,就会耗尽两国国力,当燕、赵都疲惫不堪的时候,强大的秦国就会像那个渔翁一样坐收其利。请您三思而后行。”
赵惠王听了苏代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放弃了攻燕的计划。
后来,人们从苏代讲的故事中,总结出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句成语,并用来比喻双方相争,第三者从中获利。
约法三章
[释义]共同规定法律三条。后指约好或规定几点,共同遵守。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例句]出去郊游之前,老师和我们约法三章:一切行动昕指挥;爱护环境;对人有礼貌。
[故事]秦末,刘邦与项羽约定,谁先攻入成阳,谁就称王。譬景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攻入关中,率先进入成阳,结束了秦朝的统治。
刘邦的军队进至霸上的时候,秦王子婴见无力抵御只好捧着印信出来投降。有人主张杀死秦王,但为了收买人心,刘邦没有
同意,只是把他看管起来,就带领人马进入了成阳。
刘邦出身微末,见到成阳的宫室华丽,美女如云,珍宝无数,便想据为己有。但手下谋士为他分析了利害关系,使他清醒过来,下令封闭了皇宫和藏有无数财宝的仓库。
为了笼络人心,刘邦的军队纪律严明,对百姓币火毫无犯,还召集了当地百姓的代表举行会议。刘邦当众说道: “各位父老们,你们已经被秦朝的暴政折磨够了,所以我现在宣布废除秦朝的一切苛捐杂税和残暴的法律;地方的官员仍任原职并照常工作。我们的部队已经撤回了霸上,希望大家不要害怕。”为了安定秩序收买人心,刘邦还宣布了约法三章。他说: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意思是说杀人者要偿命,伤害了别人要依法治罪,偷盗抢劫的人也要受到处罚。
刘邦又派出许多人与秦朝官吏合作,在各县各乡宣传约法三童,安定民心。当地百姓对刘邦的政策非常欢迎,纷纷拥护。从此以后刘邦深得民心,为自己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民众基础。
后来,项羽也来到成阳。他违反了原来谁先入成阳谁称王的规定,自己称王,把刘邦派到了偏僻的地区,而且他也没有执行像刘邦这样有利于人民的政策,所以最后失败了。刘邦夺取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