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分析及防治
12973600000008

第8章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防治(二)

【第二节】完善青少年认知结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原理,心理认知构成中的不健全因素可能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要有效防治青少年网络犯罪,就必须重视改变青少年认知结构,通过改变青少年的认识,从而调节人的情绪和行为的治疗方法。加强教育和辅导以改变青少年认知结构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网络犯罪的青少年,年龄多在16~30岁之间。该年龄阶段的人精力旺盛,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喜欢模仿、爱冒险、头脑灵活、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极强。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新事物,由于传播速度快、联系广泛等特点,必然受到青少年的喜爱。青少年的心理没有完全成熟,其识别能力差、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往往瑕瑜不分。青少年人生、社会阅历不足,真实的社会体验还较弱,加上富于幻想,容易被引诱、教唆,产生将虚拟世界转化为现实世界的心理。同时,由于他们缺乏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淡薄,在网络游戏、不健康信息的不良影响下,没有意识到会产生危害家庭和社会的严重后果。犯罪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法制观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犯罪学理论认为,教育对犯罪具有较强的遏制作用。

因此,对青少年要做好青少年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

一、夯实青少年认知结构的基础,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自我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综合各种关于心理健康的观点,其中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与绝大多数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无心理疾病;二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能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完善个人生活。基于以上观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参照现实社会生活及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现代人和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标准应以从下七个方面来考虑: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健全;4.人格统一;5.人际关系和谐;6.与社会协调一致;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在预防青少年高科技犯罪人群中,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不少青少年学生心理、心态偏激,很多人将自己封闭起来,不善与人交往,学校也不够重视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传统的讲课方法也不适用于青少年学生。一旦遇有契机,特别在计算机犯罪很容易实施的条件下,可能导致走向犯罪的道路。因此,必须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学生抵御犯罪的能力。

(一)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必要性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曾指出,“离开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教育这个外因或外部矛盾是无法起作用的”;以科赫特为代表的美国“self心理学”派也认为,“自我是发展的心理生活的中心”,“自我的组织和发展,自出生起就具有中心轴的作用”,自我组织的目的是要尽可能的维护“内聚的、牢固的、远离分裂衰竭经验的自我”;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创立者罗杰斯也提出“自我协调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这表明,主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自组织和自主构建过程,外力只是辅助力量,根本动力来自内部,来自自我教育。另外,学校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目标也是要促进青少年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如心理咨询是“助人自助”,咨询的最高境界是授之以“渔”,而不局限于授之以“鱼”。也就是说,最好的心理辅导方法和技术都离不开当事人的自我教育与努力,“解铃还需系铃人”,一切问题关键在于自己去解决。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与自助结合,就是要让青少年学生成为自己心理的主人,学会自主自立、自己处理问题,自觉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能力。综上所述,要提高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素质,需要其进行自我心理保健,加强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这是解决其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的根本方式,是提高其自身心理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在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偏重于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忽视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教育;仅着眼于矫治的层面,只为少数有困难的青少年学生提供服务,注重补救性的工作而忽视对正常青少年学生的辅导;偏重于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和帮助,忽视受教育者个体的自我教育;因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是“被动补救式”的,具有被动性和不及时性,教育效果很不理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应充分重视加强和引导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引导其自觉培养心理健康能力。

也就是做到防治与发展双管齐下,这是变单纯的“被动补救式”心理健康教育为以预防性、发展性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这不但可以减少心理障碍发生率,而且可以普遍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效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

第一,青少年群体正处在一个身心发展和急剧变化的特定发展阶段,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差并存在着成长期所特有的矛盾和不稳定性。如独立性与依靠性交织,情绪与理智同在,自卑与自豪感交织,强烈的求知欲与相对较差的识别力并存,理想与现实脱节等。

他们这种不成熟和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由此导致心理偏差和行为怪癖。所以,急需加强青少年群体的自我心理修养和自我意志训练,提高其自我适应和适应环境的心理健康能力,以避免各种心理危机,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在个体的健康人格和行为的形成中具有主动调节与完善的重要作用。

第二,青少年群体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并趋于成熟,为自我教育提供了心理基础。青少年群体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在学习和生活上要求独立自主、不受限制和约束,要求被人尊重和信任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要求自己独立地行动和处理所面临的问题。他们要求了解自己,关心自己,开始有了主动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虽仍不稳定、不成熟。正因为这样,他们往往对教育者的教育有戒心甚至对立反抗情绪,逆反心理较强。所以,要加强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能力和心理素质,还必须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们,即充分利用其自觉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充分运用他们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潜力,开发其心理潜能,有效增强其心理素质。

(二)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基础和内容:青少年群体自觉培养心理健康能力

心理健康能力就是运用健康科学观念,自我把握内容和方法,调节认知,实现自我控制的心理条件和心理特征。也就是说,是个体运用心理知识及时处理心理问题保证心理健康的能力。青少年学生应自觉努力做到:

第一,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培养自我认识能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认识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培养自我认识能力是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情绪,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基础。这里的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各方面的观察和评价,是自我体验的基础和自我调控的前提,制约着自我的意识。自我评价是对自己本身的思想、能力、水平、个性等方面所作的判断和评估,是自我控制的前提。自我评价的结果及对待评价结果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自我接纳与否,决定着自我扬弃的内容,制约着主体的自我形象,内心情绪体验。只有保持对自己的客观观察,才能产生符合实际的评价,明白自我扬弃的方面,并确立自我发展的方向。过高的自我评价,会使人盲目自大、孤芳自赏,形成傲慢、自以为是的不良个性。而过低的自我评价,会使自己丧失信心,导致自卑、怯弱,从而影响参与社会表现自我的勇气和积极性。所以,一个人自我评价的客观性反映着其心理成熟的程度,我们要提高心理健康能力,要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1)自己对自身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就是对于自身的现实能力,既要看到自己的客观优势,树立自信;又要看到自身客观存在的局限性,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陷,避免盲目自大。不能对自己过分挑剔,过分的苛求自己,专找自己的劣势,以至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感过低,产生自卑,总陷于自责和忧郁的情绪中。

有些青少年群体就是因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定位过高所以跟自己过不去,总是自责和焦虑。所以要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悦纳客观的自我,以免影响情绪。

(2)在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与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紧密相关。在人际交往中,人总是愿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有利评价,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的自我体验与他人的评价一致时,人格就能正常发展,但若一味地去满足别人的期望而不惜改变自身的准则,就使自己忽视内心愿望的作用而失去自我,造成适应不良的结果。所以,不要为别人的评价所左右,要能冷静地看待别人的评价,并把别人的评价与自我评价结合起来,力求更好地认识自己。对别人的评价要做实事求是地分析,加以批判地接受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以至失去自我。正如罗杰斯指出的,“心理健康者所表现的是他们真正的自我,他们不会以非自我的形象出现”。

第二,明确情绪对人的影响,自觉培养良好的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心理体验。研究人类情绪的心理学专家认为,在人的情绪发展中,童年与青春期是最为重要的阶段,是奠定情绪的关键期,一个人该时期的情绪状况及发展趋势如何往往对其未来发展,甚至一生的成败造成深远的影响。可是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目前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全球问题,说明该时期是易闹情绪,甚至是情绪泛滥的高峰期。所以青少年群体应自觉认知情绪并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避免和化解不良情绪,以保持心理健康。

青少年学生的心身健康发展、学习效率、生活质量与情绪密切相关。良好的情绪如满意、高兴、欢喜、愉快等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有助于人的心理发展,而且能提高效率,增强活动能力。而不良情绪如紧张、憎恨、愤怒、不满、烦躁、苦恼、忧愁、羞耻、悔恨等消极情绪,则有害于心理健康。不良的心境和激情会降低和消融人的活动能力,降低学习、工作活动效率。长期的情绪不良会逐渐恶化为各种心理疾病如焦虑症、忧郁症等;引起神经衰弱症等神经症及躯体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同时由于情绪容易泛化,进而容易影响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可见不同的情绪状态对身心健康、学习、工作以及人际关系都有直接的影响。罗杰斯指出,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当人们陷入情绪障碍时,是他们自己使自己感到不快的,是他们自己选择了这种情绪取向的。也就是说自己是自己情绪的主人,自己应能管好自己的情绪。所以青少年学生自己平时也要加强自我情绪修养,注意情绪的自我调适,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和恶化,自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加强自我心理保健。

“生命像一面镜子,对着它皱眉,它回以皱眉;对着它微笑,它回以微笑。”快乐地生活,生活也给你快乐。所以,要拥有良好情绪,首先自己要学会保持愉快的情绪。(1)对一切不要期待太高,不苛求于人于己于事,保持理性情绪。给自己的定位要符合实际,这样就会为自己的成绩和进步而快乐;不苛求十全十美,这样才不会为小事患得患失或自责。在罗杰斯看来,导致个人心理失常的原因主要是每个人内心的自我冲突,即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重合状况决定了人们心理健康的状况,两者间距离过大即理想自我过于崇高而无法实现,就往往使人陷入痛苦,造成心理失常。(2)如有些青少年学生就是因为对自己期望太高而产生非理性情绪,给自己压力过大而导致忧虑、抑郁,影响正常学习生活,有的造成严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甚至自杀。所以不妨学会知足常乐以保持理性和愉快情绪。(3)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会寻找快乐。“也许我们并不缺少生活的勇气,也许我们缺少的只是一种生活技巧。”其实生活中美好快乐的事很多,其实快乐很简单,在于你能否去发现。要学会从光明面来看待一切,保持一颗轻松愉快的心,积极参与生活,享受生活的乐趣;发展业余爱好,忙里偷闲、找寻生活的乐子;学会幽默,以乐观主义精神去迎接困难,克服困难。这样,就能预防不良情绪,保持愉快的心情。

第三,加强对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为了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对有越轨行为和犯罪倾向的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矫正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不良的行为习惯为主要内容。首先是引导他们矫正自己的需要结构,学会区分正当需要与不正当需要,并找到满足正当需要的最佳途径。其次是引导他们矫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形成对社会对他人对自我的客观认识和正确评价。再次引导他们学会区分良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改之。最后是引导他们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防止盲目释放自身能量而导致灾难性结果。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使他们明白人生道路虽长,关键处只有几步。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要把冷静的思考置于行动之先,在法纪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正确的行为选择。另外还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念和良好的自信。只有充满自信和坚强信念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水平,从而有效地克服困难并最终取得成功。因此,加强信念与自信的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积极利用学校教育阵地,多渠道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是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青少年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例如,校风学风不振、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第一,应多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普及活动,为青少年学生积极关注和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提供途径。学校可进行广播、校报、板报宣传,丰富图书馆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书籍读物,举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心理剧、角色游戏、主题讨论会等活动,定期进行集体咨询或个别辅导及心理调查测验,通过这些途径引导青少年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激发青少年学生自我教育,增进其心理健康。在这些宣传活动中要注重发挥青少年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功能,组织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主动负责组织各种活动,以增强心理教育的活力和效率。

第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心理环境,满足青少年群体的精神需要和心理需要。一方面创建优美的花园式校园,创建各种健身娱乐活动设施,使青少年学生能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自身的调节和放松;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改革应试教育体制,改革考核和评估制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使青少年学生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下解放出来,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和谐的教育氛围。

第三,加强班集体建设,利用青少年学生的朋辈关系,鼓励他们积极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带动,自觉培养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

同时积极健康的班集体自身也有利于塑造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二、完善青少年网络认知结构,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一)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信息犯罪活动也频频发生。其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犯罪主体以青少年介入为主,在调查许多的青少年计算机犯罪分子时,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犯罪,而把它看作是一种智力的“游戏”或“挑战”,如一些中学的青少年学生利用黑客入侵学校的试卷网页盗窃试卷等,这种现象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忧虑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少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网络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超时空性等特点,网络行为需要一定的秩序和规则,当人们跨越时空,尽享网上新生活时,应该具有这样一种共识:遵守网上道德与网上文明。2001年由团中央发起的“网络?道德?文明”青少年学生论坛以及《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系列活动,对树立青少年良好的“网德”、提高青少年修养具有重大意义。

道德规制网络游戏是预防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根本。道德缺失已成为青少年暴力犯罪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而现有的充斥着暴力因素的网络游戏提供给青少年的虚拟环境又不尽如人意,这就要求我们要花大力气加强道德宣传教育,改善我国网络游戏的现状。胡****总书记提出的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起“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青少年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注入了新的内容,也为新时期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如果在研发游戏的过程中和网络经营场所运营时都能有效引导广大青少年“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将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占领网络游戏,并成为网络游戏的主旋律,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教育广大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正确对待网络游戏,使青少年自觉摒弃网络游戏中暴力因素对他们的侵蚀和毒害。

我们相信,在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指导下,青少年暴力犯罪问题一定会有所遏制。要使广大青少年认识到遵守网络行为规则、维护网络秩序是每个网民应尽的职责与义务。同时要培养青少年的自省、选择、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使他们能在浩如烟海、精芜并存的信息大潮中分清良莠、去伪存真,抵制那些庸俗、低级、劣质、反动信息的侵蚀与诱惑。要充分发挥网络本身所具有的优势,深入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动态,随时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对网上的一些灰色的信息,如宣扬颓废思想的信息,要积极进行正面引导。

要遏制青少年高科技犯罪,法律制裁是不得已而为之,关键还在于预防。利用计算机进行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一般天资聪颖,在电脑技术方面有一技之长,引导得好是难得的人才。现代的青少年对高科技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他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实践科学,敢想敢干。但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尚未完全形成。一些学校和家长只是一味地对孩子的考分异常关注,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却很少问津。一项对上海的部分小学做的调查显示,42.5%的小学生崇拜黑客,32.5%的小学生有当黑客的念头。在问及学校是否专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时,多数校长和教师表示“好像还没有必要”,因为“学生们学得还很浅,不会造成什么破坏”。而多数家长也尚未意识到网德教育的紧迫性。

青少年问题研究学者呼吁家长和学校,对孩子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在青少年网络犯罪防治的环节中,道德具有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使人们内心形成道德情感、信念和善恶是非观念,从而支配人们的行为,以此实现内在的自我约束。在网络安全法尚不健全的今天,虚拟的网上世界,提倡网络道德尤其必要。因此,我们要从网络道德教育入手,加强青少年个人道德修养,重点培养青少年的自律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他们的思想上建立一道防止网络犯罪的“防火墙”,让青少年在多元化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选择。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网络道德,青少年才能做到上网聊天时语言文明,发布信息时内容健康,不浏览“黄色”网站,不轻信、不传播反动言论,不因为网上聊天、网络游戏影响正常的生活,做有正义感、责任感、上进心的合格网民。

(二)加强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

对青少年要进行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网络组织专门的讨论、交流和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以不断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

要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增加网络道德方面的内容,并把它的教学内容引入计算机教育中,使青少年将网络伦理和网络信息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认真学习并加以遵守,以培养青少年内在的网络道德责任感,要通过教育让青少年树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精神,促使他们成为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主体,承担起维护网络文化秩序的重任。

必须大力加强网络道德和法规的宣传,以在校园形成一种扬善祛恶、扶正驱邪的网络舆论环境,这样才能尽量避免和防止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

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的伦理道德规范,也要吸收、借鉴国外有关的网络伦理道德准则,构架出适合国情的、具有实际教育意义的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编成教材教授给青少年群体。帮助他们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健全的网络人格和正确的性伦理道德观念。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提出的“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的“五要五不”要求,不断加强自身网络道德素养,完成道德的他律到自律的过程,自觉抵制网上的黑色、黄色和灰色信息,自觉遵守有关网络规则,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

(三)开展网络知识普及教育,推进网络生活主流化

目前,虽说互联网在我国正迅速普及,但它毕竟还没成为国民主流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它的影响主要在城镇,主要在青少年网民中。正是由于它尚未主流化,人们对它的认识、关注、介入、管理和规范的力度还不够,对其中的危害行为是罪或非罪、罪轻或罪重以及罪之因果等认识还很模糊,仅仅凭感性判断,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了所谓的“数字鸿沟”,产生了沟通的隔膜,以至于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青少年迷恋网络这一空间,而大人们即极力呵斥、封堵,结果非但没有消解网络的不良影响,反面更增添了它的神秘感。因此,开展网络知识普及教育,推进网络生活主流化,能让社会上更广泛的人,更高层次的人科学地认识和看待网络新事物,真正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做到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其造福于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否则,感性的道德恐慌无助于解决生活中理性的深层次危机,青少年群体也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滑向网络犯罪的深渊。因此要防治青少年网络犯罪,就必须从青少年网络认知结构的矫治出发,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第一,帮助孩子认清网络世界的复杂性和虚拟性,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使网络真正成为青少年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得力助手,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第二,教育青少年不要把上网作为唯一的课外娱乐活动,而应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第三,教育青少年上网要有目的性和时间性,切忌盲目性和随意性。上网前,应该把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及大概需要的时间列在纸上,并用闹钟或其他能定时的东西来提醒自己的上网时间。

第四,教育青少年不要把上网当作逃避现实生活或排遣消极情绪的工具。虽然上网能暂时忘掉烦恼,但下网后问题仍在。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去解决,仅靠虚拟网络是无法解决的。

第五,教育青少年慎交网友。不要把自己的真实住所、家庭和经济状况轻易告诉网友,不要轻易与网友会面,必要的网友会面时,一定要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四)完善青少年法律认知结构,加强青少年普法教育

法制观念淡薄是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由于青少年涉世不深,对法律常识了解得非常有限,法律意识淡薄,对自己的行为正当性、合法性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控制。有的青少年利用网络攻击公众计算机信息系统,浑然不知后果严重已触犯法律。他们往往在被法律追究、受到法律制裁时才恍然大悟。

所以,应在传统法制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创新网络法制教育形式,办好法制宣传教育网站。

政府网及各门户网站要专门开辟法制宣传教育栏目,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要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法制教育网络,充分利用各种教育阵地,增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引导性、互动性和趣味性;要努力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守法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着力培养网上法制观念;要加强预防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教育,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使青少年认识到,网络中人的行为是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的镜像,在计算机网络中同样要遵守法律和法规,否则,必将受到法律的严厉打击。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很多案例反映出青少年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的严重欠缺,因此,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尤为必要。在这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相关方面都要利用好自己的阵地,帮助青少年学法懂法。要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让青少年建立起适应现代生活的法律观念,使他们明白网络犯罪尽管有别于传统的暴力犯罪,其危害程度是相同的,都是对社会公共安全、他人人身财产权利等的侵害,都是违反法律的,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在青少年中加强法制教育,净化社会环境。法律意识淡薄是青少年计算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青少年甚至不知道修改IC卡、下载传播********是违法行为,有些具有高学历、计算机知识比较丰富的青少年,制造电脑病毒,破坏他人电脑系统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现在计算机技术成为每个人都要求掌握的技能,学校、家庭及用人单位,对青少年除了要求技术和知识的学习之外,应当让青少年掌握与之相关的基本法律知识。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也是原因之一。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社会上一些腐朽颓废的文化不断滋生蔓延。一些思想不太成熟的青少年良莠不分,经不起诱惑,最终坠入其中,不能自拔。

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成长。一些学校在高科技知识教学时,忽略了必要的法制教育,法律法规和自我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很少涉及,使青少年学生对使用高科技时非法与合法行为认识不清。有些家长对子女缺乏正确的引导,将社会上一些消极的或不宜的内容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子女。社会是青少年成长的大环境,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为了防止和治理青少年高科技犯罪,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积极采取措施,加大管理力度,防患于未然。要加强社会综合治理,政府、司法部门、社会、学校、家庭要共同参与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行动,建立多重防线,净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网络安全防范教育工作,从根本上遏制网络暴力案件不断上升的趋势。

【第三节】规范和引导青少年网络行为,戒之以规,导之以行

行为疗法就是运用条件反射的原理,指导病人学习训练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从而改变原有的不良行为方式的治疗方法。人的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人的行为可以了解人的心理活动,同样,通过矫治人的行为,也可以矫治心理不良或犯罪心理。根据行为治疗模型,我们在青少年网络犯罪防治中采用“行为训练法”,即通过对错误行为的惩罚和对正确行为的奖励,戒之以规,导之以行,使犯罪等不良行为得以遏制,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强化和养成。戒之以规,是指遏制青少年不良行为和恶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由于犯罪行为中存在错误的认识、消极的情绪情感、不良的意志品质以及行为恶习等,同时缺乏自我矫正的需要,所以必须使他们处于严格的纪律和制度的约束与监督中,以此为基础,奖励青少年正确方向上的行为,惩罚他们在错误方向上的行为。这种奖惩机制,可以强化青少年因正确行为产生的快乐或因错误行为产生的痛苦,从而自动选择正确的行为、放弃错误的行为。

导之以行,即引导青少年将正确的认识、积极的情感外化为实际的行为,并通过不断实践,使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和强化,通过实践养成并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其中包括以下主要方式:

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对重复不良行为的要严加惩戒;提供良好的榜样,让罪犯模仿;启发和引导青少年有意识、有目的地练习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及时给与奖励,使其从中获得愉快体验;引导罪犯增强改造信心和与不良行为恶习作斗争的决心,交给青少年矫正不良恶习的具体方法,加强青少年自我监督与相互监督等。

在这些理论中,操作疗法是能够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防治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操作疗法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理论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疗法。当行为良好是,就给予肯定性评价和奖励,使自发行为被强化成为经常性的自觉行为。当出现不良行为时,就给予否定评价和惩罚,使这种自觉行为受阻止,变为间歇性的偶发行为而逐渐消退。操作疗法具体的方法包括:

一、建立青少年网上行为的监控机制

网络提供给人们的极大自由,已超出了现有社会道德和法律水准所能适应的范围。因此当前对网络管理必须实行政府行为,以加大网络安全的管理力度,各级各类学校要尽早建立网络信息管理机构,统一协调网上信息的管理工作。人员必须由网络技术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共同组成,各司其职,明确责任。网络技术人员要规范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建立更为完善的管理规章和制度。对涉及政治、军事、宗教、民族、外交和易引发社会争议的焦点问题要及时进行审查,对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要尽快清理,对发表违规文章和散布不良信息的用户要予以警告,严重时要坚决追究其法律责任。在敏感时期要加强监控并安装电子邮件过滤系统,以抵御境外敌对势力的信息攻击,堵截反动电子刊物对青少年的侵扰,专门负责思想政治教育或学生工作的老师,要善于从网络中收集信息,并对网上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监控,及时发现上网青少年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对查实确有问题的青少年,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对上网青少年要加强管理,建立信息反馈渠道。若发现有违反网上道德与法规的,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通过监控,青少年可以明白虚拟空间的规范性,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可以得到有效的约束。

二、设立网络服务业规范,约束和引导青少年健康的网络行为

现有的法律、法规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网络游戏法律规制还存在继续完善的空间。如果相关法律对网络游戏的暴力性程度进行分级管理,暴力性网络游戏玩家登陆采用实名制以及限制玩家每日游戏时间等方面予以细化规定,对违反法律、法规的法律责任加以确定,对于网络游戏特别是对暴力性网络游戏的管理将更加全面,一方面防控青少年暴力犯罪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引导和规范青少年行为。

一些行政法规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对网络游戏及其服务市场都进行了相应的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严格审查面向未成年人的游戏软件内容,查处含有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和恐怖、残忍等有害内容的游戏软件产品。

譬如网吧设置开机程序,提醒他们上网交友的注意事项,不要浏览非法、色情、暴力网站,展示一些恶性网络暴力案件,提醒他们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规范青少年网络行为。

对网吧经营时间进行规制。现阶段很多网吧经营者为贪图经济利益,违反相关规定擅自延长营业时间的现象屡见不鲜,有关行政部门虽然投入很大的成本进行管理却收效甚微。解决这一问题最经济的办法就是设置程序在每日24时后断开网吧经营的服务器连接,至次日早8点再将其自动恢复。这样,既节约管理成本又能保证违规现象的有效杜绝。

(一)强化对网吧等互联网上营业场所的控管力度

作为互联网的延伸,网吧这一服务场所在我国发展迅速,对网络的普及起到过积极的推进作用。由于缺乏可操作的相关监督管理办法,致使网吧经营无序的状况较为突出,对社会治安带来不利影响。公安、文化、工商、邮电等部门的监管人员应相互配合,监督检查网络经营者遵守《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的情况。配备专职网吧安全专管员,担负起对上网者的安全检查、巡视和控制等职责。根据需要,在网吧里可安装监控系统,也可组建“网上警察”,来形成对青少年网络不良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形成对良性行为的鼓励和强化。

(二)正确引导和管理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登陆采取实名制。在网络游戏分级的基础上,对暴力性较强的游戏实行实名游戏制,玩家需用本人身份证才能登陆游戏。这样就能有效地防止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接触暴力色彩浓重的网络游戏。而且,采用实名制后,更方便有关部门管理和控制玩家玩网络游戏的在线时长,进而可以对玩家每天在线游戏的时间加以限制,超过一定时间玩家就被迫下线,或者基于超时游戏对其在游戏中的成果加以惩罚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青少年健康上网,减少网络成瘾现象的发生,预防青少年因网瘾而引发暴力犯罪。

建立网络游戏的暴力性评估和分级制度,约束和引导青少年网络行为。这是目前中国网络游戏规制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国外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例如韩国就明确规定16岁以下人群适宜的网络游戏不能存在PK内容。美国和日本也有类似的年龄准入和销售规定。鉴于我国目前网络游戏市场境外进口游戏比重较大的现状,把好进口游戏的准入关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建立网络游戏的暴力性评估和分级制度,把好进口游戏的准入关,是技术规制网络游戏、预防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关键。

(三)运用科技手段来规范青少年网络行为,防范青少年网络犯罪

从犯罪学意义看,堵塞性预防是预防各类犯罪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为此,要充分利用现有网络防护技术来堵塞漏洞,主要措施有:防火墙(firewall)技术、数据加密与数字签名技术、身份认证技术、通信协议。通过这些措施,青少年网络行为能够得到有效的规范,达到预期的预防犯罪的效果。

(四)优化网络环境,引导青少年网络行为

首先,要切实加强技术手段,严格控制不良信息源头,严密监控网吧,加强安全检查和管理,净化网络环境。要尽可能地将安全上网的技术手段教给孩子和家长,让网络的经营者和消费者共筑安全上网的平台。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教唆、引诱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组织和人员,建立专门的规范青少年网络活动的办法。我国颁布了一些有关信息网络安全的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在刑法中增加了有关计算机犯罪的内容,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网络管理办法》,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保障和促进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面对形形色色的计算机犯罪,我国应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计算机安全、数据保护、信息犯罪、网上知识产权以及保护网民的个人隐私等方面内容的法律、法规。对于造成国家和社会重大损失的罪犯要依法处罚,真正形成“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良好运行机制。

但是,由于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广泛性和犯罪主体低龄化等特殊性,必须尽快建立健全有关青少年网络的专项法律法规,预防和打击青少年网络犯罪。最后,要加快我国网络警察队伍的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侦破,加大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切实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使新一代青少年在安全、科学、高效的网络世界中获取健康的知识,成长为新世纪的主人。

(五)加强对网络犯罪的惩处和打击

为了打击网络犯罪,公安机关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警察队伍,以强化网吧日常监督和安全管理,加强计算机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保障网络安全,如发展和推广应用网络过滤高新技术,利用过滤软件跟踪封锁计算机病毒传入,以及控制色情淫秽和危害青少年的有害信息,使用户下载信息得到过滤,限制用户调阅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要提高预防和发现网络有害信息和黑客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案件的水平和调查取证能力,坚决查处打击电脑网吧传播有害信息以及经营赌博游戏等违法违规行为。对网吧经营者放任引诱或恶意唆使青少年浏览有害信息网站的,给予停业整顿或者查封,并课以相应的经济处罚,情节严重的直至追究其刑事责任。要坚决打击黑客软件、黑客刊物的出版和销售;要加强防御防止黑客侵入,要加强惩治网络犯罪的国际协作,与国际刑警组织、大网站联手共同预防、侦破和处理一些影响较大的跨国网络犯罪案件。通过这些渠道,我们可以有效的规范和引导青少年网络行为,帮助青少年更好的成长。

大量不良传媒的文化污染,导致青少年受传者心理扭曲。在打击计算机犯罪,包括青少年计算机犯罪的同时,应加强打击教唆青少年犯罪的行为。在现代化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以往那种“成年人教唆少年犯”的口传身教式犯罪逐步被现代技术的“全方位、随时随地、高效化”的方式所代替。要严格执法,管理好网络社区,使一些不法分子无容身之地,对诱导青少年高科技犯罪的不法分子严惩不贷。

【第四节】以网络犯罪的青少年为中心进行防治

培养青少年自我矫治能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作为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两大学派的反对力量而出现在心理学舞台上的。它一方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从对心理障碍患者的观察去推论人性,认为这样看人得到的是“病态的人”;另一方面又反对行为主义者从动物观察的角度去推论人性,认为行为主义者眼里的人是“大一点儿的白鼠”。人本主义者主张应该从健全发展的人身上去观察人的基本属性,这样才能正确把握“人是什么样的”这一根本属性。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建立在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和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基础之上,肯定了人的价值,肯定了人在自我发展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个人中心疗法

罗杰斯认为,人格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正确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心理变态者主要是因为他的自我概念被歪曲,或者很消极,如果要获得心理健康,关键在于帮助患者创造一种有关他自己的更好的概念。罗杰斯通过自己的临床经验得出结论,人的本性是“建设性的、可以信赖的”。他从人性善出发,指出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实现倾向,这种倾向使人不仅要在生理、心理上维持自己,而且要不断地增长和发展自己。人不仅仅追求原始欲望的满足,即使在所有的欲望和冲动都得到满足和发泄后,仍要不懈地前进,且满足生理上的基本需要以后的活动,才是真正的“人”的活动。人永远不会满足已有的成就,总是不断地去创造、去建设。也只有在这种积极主动的创造活动中,人才能体验到只有“人”才能享有的快乐,自我才能由此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总之,罗杰斯深信,人最基本的生存动机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潜能,以使自己成长并达到自我实现。这种积极的人性观对心理咨询与治疗有着深远的意义。

患者中心疗法的基本做法是鼓励患者自己叙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不为患者解释行为原因,也不对患者的自我报告做出评价,只是适当重复患者的话,帮他澄清思路,使患者自己逐步克服自我概念的不协调,接受和澄清当前的态度和行为。据此发展了“青少年中心疗法”。罗杰斯认为,要使患者中心治疗方法的效果得以实现,关键在于治疗时的心理气氛。他认为有三个条件是在治疗过程中所必需的,即:(1)无条件的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治疗者应该真诚、热情、尊重、关心、喜欢和接纳。(2)真诚一致(congruence),即治疗者的想法和他对患者的态度和行为应该是一致的,这样才能得到患者的信任,使治疗有效。(3)移情性理解(empathic understand)。治疗者要设身处地站在患者的立场思考,理解他内心的想法。来访者中心疗法一改治疗者主宰治疗全过程的做法,仅仅作为一个促进者,促使患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治疗,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①咨询者自己要体验到内在的协调,要做到对自己真诚一致。即咨询者所意识到的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与他实际体验到的情感和态度是一致的。

②不对来访者这个人以及他的感受和行为作评价,不把外在的价值观和标准强加给对方。

③满怀热情、全身心投入地倾听来访者,以共感的态度,用来访者的眼光来理解来访者,尽可能准确,甚至比来访者自己还要准确地体察对方,并把自己的这种体察表现出来。

④无条件地接纳对方,把对方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人来接纳,而不仅仅是接纳他的(符合咨询者自己的态度的)哪一部分。

⑤尽力向来访者传递对他的无条件的关注,不戴专家、权威的面具,没有“我帮助你”这种疏离态度,像两个平等的朋友那样,关心对方,喜爱对方。

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向对方传递出这种独立性;同时向来访者传递自己对对方独立性的尊重,相信来访者拥有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能力。

以上各点常常可以归纳为共感理解、真诚一致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三项关系条件。这些要求也是来访者中心疗法中的一些基本技巧。

事实上,来访者中心疗法不追求特殊的策略和技巧,而是把重点放在创造一种良好的关系氛围上,使得来访者能够自由地探索内在感受。因此,咨询者最好的策略就是把他自己作为一种手段,把整个人投入到关系中去,通过表现自己的真诚、关切、尊重、善解人意来创造出咨询所需要的那种关系。在技巧方面,主要是倾听,还有开放式提问(不常用)、释意、情感反映、鼓励、自我揭示等。其中,情感反映又是比较重要的技巧,指的是咨询员对来访者通过言语或非言语行为所表露出来的情感活动给予准确、及时的理解和反应,从而帮助来访者了解自我情感。

二、青少年自我矫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个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本性是中性的或善良的,并且这种中性或善良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是本能的。因此,他们在“人性是怎样形成的”这个有关教育实质的问题上,主张人格发展的自我实现理论。“自我”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重要概念。关于自我的发展,罗杰斯认为,尽管自我与生俱来,但却被深深地埋藏在人性最深层的地方,最初是知觉不到的,所以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与环境不断发生交互作用,便开始慢慢把自己和非自己区分开来,开始以自己为中心,走向独立。然而,人是社会的产物,在自我变化的初期,每个人主要是生活在一种已有的价值体系之中,是从成人世界里得到的价值标准,是一种外来的价值体系,它机械地作用于儿童,如“女孩子应该文静,不要太调皮”这个价值观念的形成是因为父母觉得女孩子应该满足这种要求,而不是儿童内心的真正呼声。此后,随着教育的进行,个体开始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觉得自己有能力权衡事情,从而完成了自我发展的历程。据此理论我们发展了“青少年自我矫治”的方法。

青少年自我矫治,指青少年人员在犯罪防治工作者的指导下,自觉运用心理科学知识和技术,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活动。自我调控能力主要是指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对行为后果的预测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能力。“自我调控是心理发展的动力,个体通过心理自我调控,使自己的心理意识从绝对的非平衡状态向相对的平衡状态转化。”一切外部控制只有内化为自我控制时才能发挥作用,因此自我控制能力是保持心理平衡的根本动力,它也是个体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青少年群体可以学会自我控制:(1)调节认知。自我控制能力的重点在于对自我不当行为的控制,由于人的理智行为取决于知、情、意,认知是基础。运用认知调节法,就是要学会冷静思考,三思而后行,引导自己进入理性状态,产生正确的认知,以避免出现盲目、不计后果的冲动行为。在这一过程中,要同时配合自我调适,进行心理行为的自我监控。(2)想象后果。“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可在别人的暗示和提示下,回忆自己以往的惨痛教训或耳闻目睹的悲惨事例进行自我提醒,借以警告自己。为了避害,而忍住一时之气,自我克制自己的行为冲动。也可以采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提醒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等,实现自我发展。

在有了良好的自我认知、自我调适和自我控制的心理基础后,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成为可能和必要。罗杰斯把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学基础,相信人的本身有一种向上攀登的潜能,人总是向着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的。马斯洛也认为“自我实现的人也就是任何时候都不会感到焦虑和孤寂,也不会有自卑或卑微等不健全的感情的人。”“潜能是人的价值基础,只有人的全部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人才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心身健全的人。”这种潜能也就是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它是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最终归宿和体现。所以青少年群体要努力实现和完善自我,要做到:(1)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要想达到自我完善,首先根据自我需要,结合社会要求和自己的价值取向,联系自我的现实能力,确立适合自己的自我完善目标,结合目标找出自己的差距,扬长补短,明确努力的方向。(2)应自我激励付诸行动。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脚踏实地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并通过自我激励克服懒惰、畏惧等阻力,通过自我监控,自我鼓励,保持耐心和坚强的意志力,从而使自己得到锻炼和提高,实现自我价值,也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心态的平衡和人格的健全。

青少年自我矫治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

1.内省法:即自我分析法。古语有云,“吾日三省吾身”。根据理性情绪疗法的创始人艾里斯的观点,与其说给人带来不适应的是事情本身,还不如说是对事情的看法,困境是自己制造出来的。那么随着人对事情的认识的改变情绪就会跟着发生变化。因此要冷静地找出引发这一情绪的客观原因,关键是弄清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看法,可进行自我反思:事情是否客观存在,自己的态度认识是否合理,表现方式与程度是否合适,可能造成怎样的后果,对人是否有利等。通过自我辩驳,对该事件进行重新认识,在新的合乎理性的观念指导下,选择新的行为模式,可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并进而矫正自己的认知、态度、行为等。

2.转移法:所谓转移,就是面对心理症状和困扰暂时有意识的逃避,让其他内容来冲淡和缓解眼前的不良境遇。转移是对青少年自我矫治的一种常用方法,有助于帮助网络犯罪的青少年保持良好的心境,应付各种令人困扰的问题。转移的内容很多,比如兴趣、注意、行为、感情等的转移等。通过强迫性的转移,可以使犯罪特征强烈的青少年主动摆脱困境,并在新的兴趣、注意、行为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习惯。当产生忧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时,不如去放松一下自己,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可以去较静的地方走走,如公园、海边、山上,享受大自然;可以从事一些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可以找朋友聊聊天,说笑一阵;也可以去购物或独自一人听听音乐,使自己心情舒畅,从而缓解不良情绪。

3.自我宣泄法:所谓宣泄,是指通过任何一种外显性反应去释放内心的紧张和焦虑,如放声大哭、捶打物品、破碎的声音刺激等,达到减轻内心痛苦和悲伤的心理调节和矫治方法。适当的宣泄,可以避免不良情绪郁积而引起的各种心理障碍。宣泄的方式,一类是依靠外在物品进行宣泄,比如猛击沙袋、锤击橡皮人等,后者如奋笔疾书、运动、呼喊、哭泣等。从心理卫生的角度讲,过分压抑自己的情绪,只会使情绪困扰加重,不利于心身健康。而适度的疏泻可以把不快情绪释放出来,从而使紧张、痛苦、悲哀等情绪得到缓和。

如向自己的父母、朋友倾诉心中的烦恼和忧虑,一吐为快;在悲痛时,想哭就哭;以运动或大声喊叫的方式将烦恼和不快抛在脑后等。当然宣泄要有节制,注意方式和场合,防止情绪泛化,影响他人。建立一定的宣泄场所,使青少年受到挫折和产生不良情绪的时候,能够把攻击性倾向通过合理的方式宣泄出来而不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性后果,帮助青少年自我矫治。

4.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自我暗示是运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

言的形式来调解自己情绪的方法。例如考试失败时可告诫自己“没事,这次只是疏忽,下次细心些肯定会成功的”,来安慰自己,保持情绪的稳定;情绪激动时暗示自己“冷静下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一切会好的”、“还是不发火好”等来抑制自己的情绪。当然当情绪困扰较严重,而自己又难以调节时应及时寻求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通过充分肯定自己的优点,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来激发鼓励自己去争取进步,取得成绩。自我激励的方法有多种,比如通过自己设立的目标来激励自己,或通过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荣誉来激励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或以名人名言来激励自己,或以自己承担的责任进行勉励等等。

5.自我安慰法:自我安慰是指在挫折产生时,给自己一个不生气的理由,从而达到平息愤怒情绪、调节心理平衡的一种方法。运用自我安慰法,要注意把握自我安慰的“度”,不能时时事事都给自己寻找解脱的借口,以求得自我满足而不思进取。正确运用自我安慰方法的前提是已经做出最大努力,在努力后仍旧无法达成预期的目标或效果,就要求我们能够正视自己的缺点,并能够运用自嘲、幽默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通过否定为达到的目标的意义,夸大其对自己的弊端,以维护心理平衡,即所谓的“酸葡萄法”;或者有意夸大既得结果的好处,否认或缩小其缺陷即所谓的“甜柠檬法”,安慰自己,以减轻未能实现目标所带来的心理痛苦,恢复心理平衡。还可以采取其他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如升华、补偿等,避免消极逃避或自我孤立,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良情绪或行为。

6.团队训练法:根据青少年心理的相容性特点,加强良好的群体培养。青少年群体之间的心理具有很大的接近性和相容性,彼此容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群体,形成健康成长的群体舆论和集体意识,对帮助青少年改变不良品行和形成优良品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认真分析青少年同伴群体的地位、性质和作用,根据不同的群体加以区别对待:支持和保护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同伴群体;对消极型的群体,要加强教育、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对于具有破坏性的群体,应当坚决予以分化瓦解。要注意青少年的同伴关系,防止他们不良交友。有调查表明,中学时期是一个人交友愿望最强和交友最多的时期。对于中学生,同学和同龄伙伴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成人对他们的影响。关注未成年人的人际关系情况,应当是学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方面,而良好的校风、班风无疑是促进青少年学生形成良好同伴关系的最好举措。这是由于青少年学生的同伴关系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发生在学校,特别是他所在的班集体中。良好的班风可以使一个班级有比较持久的、稳定的心理氛围,这对每一个青少年学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应当说,积极、友爱、团结、信任的班风会有助于良好的同伴关系,反之则对未成年人的同伴关系具有不良影响。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当根据未成年人这一时期的特点,帮助青少年学生处理好同学关系,并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帮助青少年与他人建立联系,引导他们重新与他人生活在一起,回归社会,并回报社会。

7.高峰体验法:通过体验式拓展训练的方式,培养青少年自我挑战、自我控制、自我调整等能力,实现对自我目标的追求和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的方法就是高峰体验法。目前在很多监狱、劳教场所或旅游地区,都建设了“体验式拓展基地”,开发了高空断桥、空中单杠、毕业墙等很多训练项目,参与性体验性很强,对青少年自我矫治能力的培养有很好的效果。

8.因材施教法:根据青少年的不同性别、年龄、犯罪类型以及不同的个性,开展针对性的分类教育和个别教育。根据个别人差异因材施教,是一项极其细致复杂的工作,要求了解每个个体的情况。因此要求我们建立青少年,尤其是犯罪青少年的心理档案,为因材施教的实施提供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