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看见未来
1316700000015

第15章 2015,“第二人生”传奇

到2015年,2%的美国公民将在虚拟世界里结婚……

传统的婚姻家庭模式在21世纪将逐步终结。在2030年,生育权将逐渐淡化,家庭将解体,每个人都可以单独生活。家庭将不再需要孩子来维系,女人甚至男人都可以找生子公司代孕后代。

1. 2015,一次虚拟相遇

家长式家庭模式将会被什么样的家庭模式取代?50年、100年或200年后,孩子将以何种方式出生?是以试管的方式还是以传统的母亲生产方式?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社会学家、人口统计学家、心理学家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传统的婚姻家庭模式在21世纪将逐步终结。

2007年,全球最具权威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美国高德纳公司著名分析师亚当·萨莫预测称,到2015年,2%的美国公民将在虚拟世界里结婚。他们与从未见过面的人结婚,甚至在结婚之后也可能永远也不见面。这些在线虚拟婚姻将与“离线”世界的婚姻具有相同的法律意义。

亚当·萨莫指出,虚拟新娘和新郎也许永远不会让婚姻圆满。但是,他们将拥有与你的父母一样的共同财产权。医院探视权也是一样的,尽管这需要亲自会面。如果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面的虚拟人在某个地方的医院里死亡,他们将有权去探视那个人。

亚当·萨莫预测,到2020年,企业向虚拟人做产品和服务广告的开销将超过现实世界。到2020年,至少会有一个城市选举“虚拟的匿名人”担任市长。

亚当·萨莫的预测在某些方面已经成为现实。人们可以在“第二人生”的虚拟游戏中结婚。但是,这个婚姻在现实世界没有任何法律意义。

亚当·萨莫表示,如果虚拟婚姻要有现实世界婚姻的法律效力,美国或者州的法律就必须要修改。他表示,他的虚拟婚姻的预测有些特别,但是,他认为事实会证明他的预测是正确的。他说,人们现在已经建立在线友谊,减少面对面的直接联系。

由于科技带来的奇迹,对很多人来说驾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已变得不足为奇。每个人都有第一人生,即只有死去才能逃脱的物理存在。现在很多人有了第二人生,其实很久以前人们就能通过写作来创造不同的人生,尽管人们能创造另一个自己,但第一人生依然占主导地位。

从范围和普及性上来说,人们的第二人生已发展到了能与第一人生比肩的地步。更具深刻影响的是,数字世界中的全新自我也能拥有高度的重要性和保真度。大部分的人都有网友,虽然素未谋面,但能心灵相通。当科技让第二人生中的体验得到前所未有的丰富时,第一人生和第二人生之间的平衡正迅速地发生变化。

第二人生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使得数字网络对人们来说也越发处于主要位置,数字网络已不再是“房间里的个人电脑”,而是自我的一种延伸——没有它就像没穿衣服一样。现在人们使用的是20世纪60年代创造的人机互动方式,而未来10年人机世界将发生重大变革。

触屏技术的突破引领了这一趋势,人们通过触摸与计算机互动,而数百万年来人类与物品产生互动也是依靠触摸,这是一种微妙的回归。不足的是,目前人们使用计算机需要熟悉并掌握其自有的界面,但人们并不生活在由计算机界面组成的世界里,而是生活在三维世界中。为什么人类能学习、融入计算机的世界,而计算机不能融入人类世界呢?计算机本质上是“盲人”,它们不知道坐在它们面前的是谁,也不知道周围环境的任何基本信息。未来人们的目标如同游戏中的场景一样,“教会”计算机在人类世界中与人们进行交流。微软公司即将发售的纳塔尔项目也是一个类似的例子。纳塔尔项目以3D摄像头与动作识别软件为基础。纳塔尔项目令人们能够与计算机“交谈”。

当信息处理技术深深融入人们的认识、思考、决策、身体甚至意识中时,人类就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概念会被拓展,第一人生和第二人生将永远纠缠在一起。

2. 2030,“离线”世界组合

与“第二人生”相对应的是传统婚姻中居高不下的离婚率。美国2010畅销书《定终身》预言世界将迎来巨大的离婚潮,中国离婚率将超30%。在过去的40年里,从欧美开始,世界各国陆续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离婚高潮。

随着人们对婚姻质量、感情需求的上升,以前“凑合着过”的想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放弃。特别是近些年,在东方国家,因为一些看上去并不大的家庭矛盾引发的离婚冲动明显增多,有人形容这样的“气头上离婚”就像因小疮而做了一个没必要的切除大手术一样。

根据中国民政部2009年7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共办理结婚登记1 098.3万对,离婚登记226.9万对,相当于每天离婚6 216对,离婚结婚比达20.6%。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逐渐过渡到无责离婚时代,30年间离婚人数增长了五倍。在国内离婚结婚比最高的十大城市中,北京高居榜首,曾高达36%,后面依次为上海、深圳、广州、厦门、大连等。

全球的情况都不容乐观。美国一直是离婚“大国”,根据美国离婚改革组织估计,美国40%至50%的婚姻会以离婚告终。在英国,离婚已成为一种“自然”现象,有媒体还测算出每年的1月20日前后是英国人离婚的高峰期。

2008年,日本厚生劳动省研究机构预测,到2030年,日本单身家庭将达1 824万户,占全部家庭总数的37%,到2030年,3人家庭(夫妇和1个孩子)将成为日本最普遍的家庭形态。同年,韩国统计厅发表的数据显示,2030年韩国1人家庭数量将占全国家庭总户数的约1/4,其中近一半1人家庭将是65岁以上独居老人家庭。资料显示,出生率持续低迷使韩国人口总数将在2018年后逐渐减少,但1人家庭数量的增加会使韩国的家庭总户数持续呈现逐年增长态势。

家庭问题方面的专家一直认为这种离婚普遍现象背后的一个原因就是男人不成熟,他们不想承担养活伴侣和孩子们的义务。然而美国一些研究结果显示,许多发达国家政府的一些福利制度是离婚现象普遍的“罪魁祸首”之一。由于这些国家对众多妇女制定了慷慨的社会福利制度,致使妇女有经济能力与孩子独自生活,不靠前夫养活。同时,“感谢”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妇女可以在没有男人的任何“帮助”下自己生孩子。

在2030年,生育权将逐渐淡化,家庭将解体,每个人都可以单独的生活。家庭将不再需要孩子来维系,女人甚至男人都可以找生子公司代孕后代。男女将不再需要结婚来成立家庭,家庭将因此而解体,每个人都可以独立的生活,独立繁育后代。只要妇女能获得她们喜欢的人的精子,她们就可以通过试管受孕的方式产下婴儿,她们甚至能产下带有各类“名人”基因的孩子。克隆技术也日益成熟,妇女们如果想不靠任何一个男人生下孩子,越来越有可能。如今,妇女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孩子和事业之间做出抉择。也许,妇女还有可能在绝经期后生产下她们的第一个孩子。

人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步入21世纪,至死不渝的爱情和忠诚誓言似乎真的面临消亡。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曾在其著名的《第三次浪潮》中预测:在第三次浪潮到来时,形式单一的家庭结构将被打破,核心家庭将不再是社会仿效的理想家庭形式,我们将生活在一个包括独居、不育、离婚、单亲、多父母、同居等各种文化构成的,有多样化家庭形式的社会中。

3. 高仿真人,网络时代“人鬼爱情”

美国《时代》周刊2010年评出了100位最具影响力的人, 49岁的计算机科学家,被誉为虚拟现实之父的杰伦·拉尼尔入选,同时作为一位思想家的拉尼尔,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出了21世纪网络时代的预言,“个人的本性将消逝在网络中,未来的人们可以置身于计算机所表示的三维空间资料库环境中,并可以通过眼、手、耳或特殊的空间三维装置在这个环境中‘环游’,创造出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包括虚拟家庭的出现。”

虚拟现实技术,也称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虚拟现实(VR)属于第三代仿真技术。VR技术发展目标是观察者在VR境界中进行的观察和同物体相互关系,与他在真实境界进行相同观察和同物体相互关系达到“完全浸没”,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除了虚拟现实技术之外,仿真机器人也将进入了人类的生活,并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2007年,英国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家戴维·莱维在《与人工伙伴的亲密关系》一文中,预测人类将会在2050年和仿真机器人结婚。他在文中认为,科学家已经基本弄明白人类为什么会互相产生爱慕,包括大致12个基本原因,而这些原因也几乎同样适用于人类和机器人之间的关系。

2009年,英国学者古普塔拉在其文章中预测,到2020年,日本将是全世界机器人领域当之无愧的霸主,韩国三星经济研究所也做出预测,到2020年,世界机器人市场规模到将达到1.4万亿美元,韩国信息与通信部甚至曾定出2020年每家都有一个机器人的惊人目标。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高性能计算资源的成本迅速下降。在20世纪70年代,一兆赫处理能力的成本超过7 000美元,今天却只值几美分;一兆比特的存储容量,也经历了类似的价格暴跌。以这样的速度,要在2020年将机器人的成本和功能发展到可以实现家用化的水平,并非不可能。

机器人领域的专家、《大英百科全书》机器人词条的撰写者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的汉斯·莫拉维克认为,到2020 年,机器人的处理能力可以达到10万MIPS(百万条指令/秒,是衡量电脑处理能力的重要指标),而处理能力达1亿MIPS从而达到人类级别的机器人可能要到2040年才会出现。

人型机器人中真正“形似”人类的一个分支被称为仿生人(Android),这类机器人追求与人类在外形与动作方面的高度相似。它们有足以乱真的体型、皮肤和五官,理想中的仿生人无论静态还是动态看上去都同真人无异。Android一词在希腊文中的词根专指男性,除了政治不正确的因素外,也与现实中男性主导的机器人工程界对美女仿生人孜孜不倦的追求相违背,于是Gynoid这个专指女性外表仿生人的单词就应运而生了。

以目前“仿真人机器人”研究领域最为领先的日本的估计来看,早稻田大学开发的家用机器人“TWENDY-ONE”预计的上市时间为2015年。

不过,如果我们适当放宽“机器人”的定义,或者并不是那么苛求机器人的外观和功能的话,到2020年,能够从事简单辅助功能的智能化家用机器人就应当已经进入普及阶段。比如可以根据室内环境变化来变化清扫方式的机器人,或是可以帮助你洗碗的机器人,应该可以进入家庭。甚至我们可以设想,机器人进入家庭的第一步,不是作为功能性的助手或是仆人,而是作为玩具和宠物类型的设备。

通过高性能的内置传感器和计算装置、微型摄像机和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新型的太阳能或生物微型发电装置等等的应用而开发出来的、具备初级智能化和自主移动能力的专门领域使用的辅助用机器人,应当会在2020年左右进入商用阶段。

赛博格(Cyborg),在电影字幕中常常被翻译成机械化人、生化人或改造人,是对任何机械生物结合体的统称。此类形象频繁地出现在各类科幻小说和影视作品中,例如《终结者》中的阿诺·施瓦辛格扮演的未来战士,《蜘蛛侠》中身上长满钢铁触角的大反派以及《星际旅行》中善用纳米探针的博格人。同部分科幻作品中人类进化到赛博格再进化到仿真人的进程不同,以上三类智能体的研究现在可谓是全面开花。在仿生学、机器人、人工智能、认知学等领域的共同推动下,智能体的明天将走向何方?人们将拭目以待。

【本章专家】

迈克尔·罗杰 美国通信技术科学家

考利·昂卓卡 美国林登实验室原首席技术官

托尼·特拉弗斯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

雷姆·库哈斯 荷兰著名建筑师

雅各布·范赖伊斯 荷兰著名建筑师

约耳·加罗 美国著名学者

萨斯基亚·萨森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

奥尼尔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