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读者文摘精选全集——冬
13193900000010

第10章 人物传奇(1)

名人逸事

“猴人”史蒂夫·鲍尔默的激情

莫文力

网上一度流传着这样一段“猴人”录像:地动山摇的音乐声中,一个6英尺高、秃顶、大脑壳的男人跳上舞台,挥舞着手臂,上蹿下跳,不时像猴子一样仰天长啸。“Woope,Woope……”台下掌声应着呼声,沸腾成一片……别误会,这位仁兄可不是脱口秀明星,他乃是大名鼎鼎的史蒂夫·鲍尔默,微软CEO。台下扭动着身躯、鼓掌叫好的正是微软的数万员工,而此场景是取自一次普通的微软会议。40秒钟之后。他终于跳到讲台后,嘶哑着喉咙喊道:“我有四个字送给大家,”全场静了下来,“I love this……Company……”又招来一阵狂热的呼声……

“I love this Company!”

史蒂夫·鲍尔默逢会便以此开场。为表达对微软的热爱,他从不吝啬自己的能量。即使几年前因为在日本大叫“Windows”喊坏了嗓子,不得不接受治疗,也丝毫未能降低他的音量。会后,一位供职微软的年轻人在论坛上感慨:“我被我们的CEO鼓动得热血沸腾,那时候如果让我去为微软撞砖墙,我都会毫不犹豫。”虽然夸张,却道出史蒂夫·鲍尔默传播激情的功效。“我想让所有的人和我一起分享我对我们的产品与服务的激情,我想让所有的员工分享我对微软的激情。”

在微软的帝国中,他犹如一个秘密的武器,仿佛无所不在,个性鲜明,睿智、热情、奔放、开朗,激情四射,具有不可置疑的发展客户与合作伙伴关系的才能。敏锐的商业洞察力使他很少轻易放过任何机会,即使商机稍纵即逝。Microsoft.Net平台就是典型的成功例子。对待竞争对手,他毫不留情,惯用“绝不接受俘虏”的强硬政策,被业内冠以“尸体防腐者”的诨号。他又充满喜剧细胞,极尽搞笑之能事,不时抛出噱头:微软25周年纪念典礼上,身为CEO的他从一个巨大的蛋糕里跳了出来!

自1980年受比尔·盖茨之邀,加入微软之后,他大刀阔斧重组公司,与盖茨一起带领微软从一个只有30名员工的小公司成长为现在独霸世界的软件巨头。二十多年来,他几乎直接管理每一个微软部门。负责公司财务与经营,而盖茨主理产品与技术。一直以来,鲍尔默只做幕后的英雄,直到2000年比尔·盖茨卸任,委任他为微软CEO全权负责公司管理。现在的他已拥有资产约250亿美元,是美国唯一的一位为他人打工而荣登富豪排行榜的富翁。

“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学会思考”

1956年3月24日,鲍尔默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父亲在福特汽车公司工作,是一位瑞士移民,母亲为美裔犹太人。父亲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一直鼓励他追求学术目标。

他酷爱运动,只可惜天赋不佳,在运动方面成绩平平。但他也有一长,据和他比邻长大的朋友回忆,他的嗓门大得出奇,“几乎整条街都听得到他的声音”。于是,在进入底特律主日学校之后,他主动请缨做篮球队的拉拉队长。虽然不能亲自下场比赛,但总算和运动沾上了边。当年的教练回忆说:“鲍尔默是我所见到的最具煽动力的拉拉队长。”

在学业方面,父母从来没有给过他压力:但是现在,他清楚地意识到早期所受的教育在他的事业成功中起了重要作用。

“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学会思考,而不是题目、学科的累加。”在回忆自己的高中时代时他说,“经历、观察,并强迫自己分析不同的问题。我在主日学校的最大收获就是它帮助我学会了思考,并且为我创造了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

他愿意看到所有的孩子,无论贫富,都能够拥有相同的机会。所以微软一直热衷于慈善事业,迄今已捐献出数百万美金的计算器与软件,尤其针对那些贫困地区,以弥补因为贫富差异而造成的技术差距。当然这是后话。

鲍尔默在数学方面很有天赋,很早便立下做一名数学家或物理学家的志向。这个志向一直延续到他以高分被哈佛录取。“开学之后,很快我发现我需要更多的人际交往,而这些物理、数学根本给不了我。”课余的时间,他是个大忙人,参加了许多社团活动。

“盖茨给我的最好建议——辍学”

在哈佛宿舍的走廊中,鲍尔默与盖茨相识。一个是腼腆、内向,不善交际的计算器狂人,一个是开朗、随和、外向的社交积极分子。两人的性格完全迥异,好比两极,但却一见如故,颇为投缘,用盖茨的话说,两人是“高频段交流”,彼此能接受对方的全部信息。两人经常如两台联机的终端一样,或争论或玩笑或嘲笑或闲聊。想当年,如果鲍尔默没有硬拖着盖茨去参加派对,生性腼腆的盖茨恐怕没有机会去开展社交,只会躲在房间里与冷冰冰的计算机为伴。

1977年盖茨放弃学业,创建了微软公司。那时的鲍尔默对加入微软不感兴趣,而是继续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哈佛经济与数学学士学位。其间,他兼职为哈佛Crimson校报卖广告,并为文学刊物《鼓吹者》成功重建了财务结构。后来,他应聘宝洁公司,任产品经理助理。两年后,申请斯坦福商业学院,攻读MBA。

1980年,盖茨打电话给鲍尔默,希望他加入微软,却不明说。“嗨,我们需要一个经营的人……真糟糕,你在学校待了这么久;真可惜,你没有双胞胎弟弟让我雇……”

鲍尔默当然明了他的意图。两天之后。他回电话给盖茨,讨论加入公司的事宜,最终达成5万年薪、7%原始股的协议。然而,当时最难的不是说服他自己,而是他的父亲。

“父亲觉得我居然要放弃学业,简直荒唐,我一定是脑子出了毛病。”鲍尔默回忆当时的情景,“他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知道哈佛商学院。在他工作的福特汽车公司,从哈佛毕业的学生一般混得都不错。他实在搞不明白,我怎么会决定放弃这么好的机会,去西雅图那家24岁毛头小伙开的、忙起来昏天黑地的小公司打工。”

后来,父亲终于明白了微软到底是干什么的公司,可那已是4年之后。鲍尔默为他申请了Email账户,并教他在网上下象棋。其后,鲍尔默又花了整整4年向父亲解释什么是“Internet”。

1980年的微软只有23名员工,年销售额1250万美金。鲍尔默早期的工作便是考虑公司的底线。“新官”上任,他的第一把火便是重新设定公司加班政策并扩招员工。从那时起,世界最著名的搭档之一开始了珠联璧合的事业生涯。二人戏称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犹如计算器高人与商业精英的联姻,是天作之合。

“最好的即将来到”

二十多年的微软生涯,鲍尔默犹如盖茨的左膀右臂,主管过许多公司部门。包括运营、运营发展、销售与客户服务等。他的最大特点便是认准目标,勇往直前。虽然他不精通软件技术,但却能拿出当篮球拉拉队长的鼓动本事率领大家开拓市场。

1998年鲍尔默任总经理,主要负责公司日常的经营;2000年被任命为CEO全权负责公司管理,包括向世界传播公司的理念:“通过先进的软件使人们获得力量——随时随地,在任何设备之上。”

“我衡量团队的标准之一便是客户的满意度。”公司内外皆知,鲍尔默潜心致力于建立与微软客户和合作伙伴之间的良好关系。“每一个微软员工都应该聆听、理解并满足客户的需求。”而这个良好关系的基础(也许同样是微软制胜的法宝),便是可信而强大的Windows2000平台。另外,便是真诚、正直、可信、尊重、乐于接受和追求挑战,对技术和客户充满激情以及擅长自我批评与提高的公司核心文化。

他的个人魅力与激情不时感染着微软员工,鼓励他们无论在顺境或逆境都能游刃有余地应对。譬如2000年“反垄断案”中,微软被控非法建立并试图垄断行业,一时可谓四面楚歌。但是鲍尔默对此却充满信心,并努力将乐观传递给每一个员工。“我对微软的未来毫不怀疑。”他在给员工的备忘录中写道,“无论报纸头条怎么说,为客户和美国经济做了这么多贡献的微软绝不会垮掉,盖茨和我对此充满信心。微软生来就是一个竞争者。我们有许多不可思议的新产品,未来充满了机遇……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将继续全力致力于两件事——向客户提供软件产品与服务,使股值最大化。”这篇言辞激荡、充满乐观的公开信显然鼓舞了险些涣散的士气。

鲍尔默认为技术与经营部门的合作创新是微软投资策略的核心。鲍尔默在公司实行每月碰头制,讨论部门之问合作细节,协调各部门合作。对技术创新,鲍尔默一贯富有激情。“希望存在于新的技术之中。”他说,“每个公司都必须致力于创新、改进产品,这是公司发展的最基本要素。努力开发,保持低价,为客户创造价值。”鲍尔默与盖茨大力投资研发,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不断更新。也许微软的未来就像其广告中说的,“最好的即将来到”!

“拥有事业之外的生活非常重要”

鲍尔默这个秃顶的中年CEO虽然拥有数百亿资产。在商业界的地位举足轻重,但却拥有一颗最平常的心,对生活充满激情。他说:“拥有事业之外的生活非常重要。”

作为3个孩子的父亲,鲍尔默的最大乐趣便是与妻子和孩子在一起。每年他出差在外的时间是12到13周。不过,只要在家中,他的一天经常这样开始:5点半起床;6~7点慢跑,洗漱;8点零5分开车送孩子上学;8点15分准时出现在微软办公室。

鲍尔默每天的日程往往排得很满,但是他会留出一个小时的思考和收发Email的时间。每当他晚上6点回到家中与家人共进晚餐时,他的妻子会非常高兴。不过,他自己承认,“有时候会拖到6点40分左右。”

对某些人而言,衣冠楚楚似乎是他们形象的重要一面。但史蒂夫·鲍尔默对此却不以为然。虽然在一些重要的商业场合,他会穿上优质西装;然而在大多数新品发布会上他却选择穿衬衣,平时更是穿着随意得仿佛是刚刚参加完周五高尔夫俱乐部活动。也许雇一个着装顾问,将不失为鲍尔默的一项好的投资。

鲍尔默至今热爱运动,坚持每天跑步。虽然事务繁忙,他依然能够挤出时间观看底特律活塞队的比赛,是绝对的球迷——可能是童年未尽的梦想在作祟吧。

邓小平搬文山

任龙

报告如冰糖葫芦

1944年8月,邓小平以书面报告形式,答复毛泽东所询减租减息等十个问题,毛泽东看后赞道:“内容极好,除抄给此间许多同志阅读外,并转发各地参考。我同意你们的路线,望坚持下去。”

1948年1月14日,毛泽东致电邓小平。询问新解放区的各项事宜。于是,邓小平连续向中央发了两个报告,详细介绍大别山各方面的情况,提出搞土改要分区域进行的主张。毛泽东对此极为重视,亲自复电,并批转各地参照执行。

对此,毛泽东曾表扬邓小平报告写得好,他说:“邓小平同志在大别山紧张的环境里,亦做了几次很好的报告……看他的报告,好像吃冰糖葫芦。”

文件长了无人看

邓小平要求,哪怕是重要文件,都要压缩文字,重复的话要省略,可以不说的话要坚决压缩掉。

1950年9月,西南财政部起草了《西南军政委员会对1950年农业税征收工作的指示》,送邓小平审核。邓小平做过很多修改,并写下一段评语:“这个指示内容无问题,但重复的话很多,至少可省略掉一半。请你们重新写。”

1950年10月,西南司法部起草一份人民法庭组织条例,请邓小平审定。邓小平阅后,于11月3日写信给孙志远:“中央所颁《人民法庭组织条例》,眉目清楚,司法部所拟条例,除个别具体问题外,并无新问题,故无另发一条例之必要。”此外,他还特别指出:“下面深感文件太多的痛苦,我们应加注意。”

1951年5月,重庆市总工会王维纲、邵子言写信给邓小平,请他修改在首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稿,准备在大会会刊上登载。5月12日,邓小平覆信讲了两点意见,一是“讲话记录无法改,除非重写一篇。所以退给你们,不用登了。如真有必要,可摘其中的三二百字放于报刊”;二是“我不主张每会必出会刊,既费人力财力,又无多大用处,请考虑”。

1951年10月,西南局会议结束,西南财政部召开省委书记座谈会。大家要求西南财政部每月或每季度,向西南局和各省委书记作一次财政收支情况的书面报告。西南财政部请示邓小平可否采纳这个意见,并送上1月至9月的财政收支执行情况报告。邓小平当即指示:“以后每季写一个,但均以不超过一千字、至多1500字为宜,长了无人看。”

开短会讲短话

“文山”与“会海”存在着一种内在联系,要搬“文山”必须先填“会海”。解放后,邓小平一直都很注意这个问题。

1980年2月29日,邓小平说,开会要开小会、开短会,不开无准备的会。会上讲短话,话不离题。议这个问题,你就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赞成或反对,讲理由扼要一点。不开空话连篇的会,不发离题万里的议论。”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也讲到会议多、文件太长的问题。他说:“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会议多,文章太长,讲的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毛主席不开长会,文章短而精,讲话也很精练。周总理四届人大的报告,主席指定我负责起草,要求不得超过5000字,我完成了任务。5000字,不是也很管用吗?我建议抓一下这个问题。”

解决公文旅行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严厉批评公文旅行是官僚主义的重要表现。邓小平说:“为什么非把档传过来传过去,尽画圈,还不是官僚主义?有的事画圈画了半年还解决不了,究竟是赞成还是反对,也不知道。”

邓小平认为,公文旅行和现行的体制有关。他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实行的是“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长期缺少严格的从上而下的行政法规和个人负责制。缺少对于每个机关乃至每个人的职责、权限的明确规定,“以致事无大小,往往无章可循。绝大多数人都不能独立负责地处理他所应当处理的问题,只好成天忙于请示报告,批转文件。”

邓小平要求:“中央和国家要带头搞集体办公制度,不要再光画圈圈了。”

仰视的理由

[美]沙克·奥尼尔/文王流丽/编译

我记得,那时我刚刚升入中学,正是把友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年纪。可偏偏我长得太引人注目了:我的个子太高了,要比身边所有的同龄人都高很多。身高常常让我备感孤独,毕竟,有谁愿意一直仰着头和朋友说话呢!为了不让同学们过于注意我的高个子,甚至为了不让有些人取笑我是“傻大个”,我加入了罗克斯的小帮派。我们的目标与乐趣就是尽可能地给队伍以外的所有人都安上又损又搞笑的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