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年斯佗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佗夫人晚约50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革命,科学革命。它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夫对原子结构的探秘。导致了原子弹的爆炸。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更重要的是这项发现的哲学意义。哲学家说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西方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公元1082年东方哲人苏东坡赤壁望月长叹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现在。居里夫人证明镭便是这样“不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质,它会自己不停地发光、放热、放出射线,能灼伤人的皮肤,能穿透黑纸使胶片感光,能使空气导电,它刹那间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哲理就渗透在每个原子的毛孔里。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激光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而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她得到了永恒。“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就像化学的置换反应一样,她的青春美丽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庞坏的人。”她实事求是,超凡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一般人要做到这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逞其力;有的人止于心,而有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刃;毛泽东指挥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却从不受军衔,不背一枪。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恃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爱就一个准星
莫非/文
到了38岁,蒙哥马利才“春心”怒放。之前,他的眼里只有作战地图,指挥枪的准星一直瞄准战场,没有歪向美女,虽然有如云的美女倾心于他。
往往,战术是在休闲的时候忽发奇想而产生的,蒙哥马利的爱情却也表现了这一点。他到瑞士休假,卡佛太太与他相遇。作为军人的遗孀,她的爱情画了一个血腥味的句号,剩下的是她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出乎想象,面对这样的女人,蒙哥马利听见了自己怦然心动的声音,类似于远处的枪声。
接下来,这位指挥千军的名将和一个拖儿带女的寡妇相爱了。麾下将士一边擦枪,一边细嚼他令人不可理解的爱情:世上最美丽的少女才配得上蒙哥马利啊!怎么一个色衰的妇人就把他迷住了呢?
寡妇也怀疑,以为蒙哥马利在同情她,或者说,她是军人的遗孀才被他施予让世界震惊的爱情。军人就是军人,蒙哥马利果断地说:“爱就是爱,还管什么别的!”并隆重地向爱情行了一个军礼。不久,他很英雄地与这个女人结婚了。
后来,蒙哥马利奉调回国指挥作战,他把妻子安排在滨海的一家旅馆里。一天,妻子到海边沙滩上散步时,一只脚不知被什么虫咬了一口,晚上腿就肿了起来,而且病情很快就恶化。闻讯后,蒙哥马利告假赶到妻子身边。可病毒沿着妻子的腿向上漫延,败血症已使她病入膏肓,最后,她躺在蒙哥马利的怀里去世了。在她病痛期间。蒙哥马利听着远处的炮声,还经常为她诵读《圣经》。此时,他们的儿子才9岁。他不忍让儿子幼小的心灵受到折磨,在妻子剧痛和弥留之际,他没让孩子来看望他的母亲。安葬时,亦没让儿子参加。
从照顾妻子到安葬妻子,蒙哥马利没流泪,哪怕是一滴。由此,人们开始怀疑他对妻子的感情。于是,若干的美女就梦想把自己的一生靠在他的胸前,靠他的功勋让自己的脸像阳光一样灿烂。蒙哥马利的胸口从前停泊过妻子的发丝,也曾让战俘伤口的血淌过,可就是不能让其他女人身上的香味萦绕。他说,爱了一个女人,他就不会再爱另一个女人。人们还是不大相信这段爱情,问他为何面对亡妻不落一滴泪。他说了一句话:爱就一个准星。见人们还在疑惑,他补充了一句:眼泪不是表达爱情的唯一方式。
和彭德怀当面唱反调
董保存
随便开炮违规定
1955年9月,国防部长彭德怀率领一个视察团,前往与国民党斗争的前哨阵地福建,检查作战准备工作。
5日,在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等人陪同下,彭德怀一行来到闽江口的黄歧半岛,这里与国民党军占据的马祖列岛一水之隔,近在咫尺。
彭总仔细观察马祖列岛的情况,一位驻军领导说:“这些天,美国军舰不断进入我沿海,国民党海军也在马祖一带频频活动,他们仗着有美国老子撑腰,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彭总,战士们气红眼,憋足劲,要收拾他们。请彭总批准,让我们开炮教训这帮家伙。”
“我看可以。”彭总也被激怒了。
“彭总,千万不能打。”彭德怀的话音刚落,有人马上接一句。在场的人,不约而同地望去,原来是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
“怎么不能打?”彭德怀厉声问道。
“军委有规定,不能随便打。”罗舜初说。
“什么时候规定的?”彭德怀眉头一皱。
罗舜初不慌不忙地说:“去年7月,军委下发过一个《关于保卫领海主权及护航注意事项的指示》。确认国民党匪帮的飞机、军舰,对我护航目标有敌对行为时,应坚决攻击外,对一切公海上的外国飞机、军舰,均不得攻击。这个指示讲得很清楚,到现在也没有通知改变。”
陈赓走到彭德怀跟前,插了一句:“罗舜初说得对,主席还对这个档亲自做了修改。”
彭德怀想起来了,当时发生一起中国为苏联油轮“和平号”护航,飞机误击外国客机的事件。毛泽东称是犯罪行为,要求处理有关人员。
彭德怀提高嗓门:“我刚才讲过的话不算数,以军委的指示为准,谁都不许违反。”
与会者对罗舜初说:“你怎么敢当面让彭总下不了台?”
罗舜初淡淡地说:“他的脾气,我清楚。”
让老总虚心道歉
1953年,身为海军副司令员的罗舜初和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陪同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前往华东,检查战备工作。
彭总兴致极高,不论是乘坐军舰出海,还是登上岛礁视察,他都仔细地看,详细地询问,从舰艇性能、港口水深、码头建设,到海岸防御等……
2月11日,彭德怀一行来到上海的门户、长江口的要冲崇明岛。驻守这里的海岸炮兵团团长,请彭总先到团部休息,彭总一摆手:“先到阵地看看。”
彭总问长江口过往船只的情况,以及外国军舰上的火炮性能等,团长没能全部答上来。彭总嘴上不说,心里已经生出几分不快。
在岸炮阵地上,彭老总转了一圈,一言不发。罗舜初知道情况不妙,原来,炮位和弹药库距离太近,且无任何防护措施。
彭总站在弹药库边,说:“这是你们的弹药库?”
“是。”连长回答。
“离你们的炮位有多远?”
见连长不回答,彭德怀火冒三丈,吼道:“为人民服务,你这个连长就是要为全连服务。弹药库离火炮这么近,一发炮弹击中了,全连的人和炮都完了,你还服个鸟务?”连长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吓呆了。
彭总越说越气,一转身,正好看见团长,劈头就是一句:“你这个团长是怎么当的?像你这样的应当撤职,送军法处。”
在场的人大气不敢出。
罗舜初清楚,彭总骂头一两句时,绝对不能插嘴,否则就是火上浇油。等他骂过了,你再解释,他不是听不进意见的人。罗舜初瞅准时机,对彭德怀说:“老总啊,火炮阵地的设计是上面定的,是学来的,责任不在他们。”
“嗯?”彭德怀想起什么。
以前,罗舜初向彭德怀反映说,苏联专家提供的火炮阵地图纸有问题,不大适用于我军战备的实际。那时要求以苏军为榜样,不走样地学,学一整套。彭德怀有自己的看法。
同行的领导同志当场提出改进方法,上海警备区司令员兼防空司令员郭化若说:“炮阵地和弹药库的补救,我们可以提个改建方案和预算。”
在路上,罗舜初再次提醒团里的干部,午饭千万不能搞得太丰盛,菜要是准备多了,彭总不但不吃,还要发脾气。
吃饭的时候,彭德怀一看饭菜十分简单,非常满意。落座后,彭德怀发现没有团长,说:“团长呢?”
人们忙把团长找来,彭总指着身边的位子,说:“到这里来。”
团长不敢坐,彭总拉他坐下,说:“上午,我说了错话,不该说把你撤职、送军法处,现在,我向你道歉。如果你认为我说得不对,也可以批评,但饭还是要吃啊。”
团长结结巴巴地说:“首长批评得对,是我错了。”
饭桌上的人都笑了。
宋庆龄迁新居不快乐
汪金友/文
20世纪50年代初,宋庆龄经常在北京、上海两地工作和生活。她在北京的寓所,位于方巾巷。那里道路狭窄,环境较为嘈杂。
1960年,政府安排她迁入西河沿居所,但由于房屋潮湿,常引起她关节疼痛。有关部门考虑到宋庆龄是国家领导人,经常要在住所会见中外宾客,应该有一处适宜的居住地,决定破例为宋庆龄新建住所。
中央派人带着刘少奇请夫人王光美代写的一封信,以及新宅设计方案,到上海征求宋庆龄的意见时,她再次婉言谢绝了。
在给王光美的回信中,宋庆龄说:“国家正在建设初期,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为了我个人的住所,增加国家的开支,这样将使我感到很不安。因此,我不打算再迁新址了。”
后来,周恩来受中央委托,还是在北京后海北沿一座已经荒芜的旧日王府,辟出一处幽静花园,为宋庆龄新修了一幢中西合璧的两层寓所。
第二年春天,宋庆龄迁入新居。这座门牌为后海北沿46号的院落,成为她生命中最后18年的安居地。
1966年,曾有一位美国朋友格雷斯·格兰尼奇,在给宋庆龄的信中问:“听说你现在住在一座宫殿里,是真的吗?”
宋庆龄回信说:“是的,因为是国家副主席,人民政府拨了一个旧日的王府给我做寓所。我确实在享受着‘皇家’的待遇,但我并不快乐,因为有许多比我更有价值的人,现在还住在简陋的小屋里。”
宋庆龄的两封信里,表达了两个观点,一是“不安”,二是“不快乐”。为什么“不安”?因为她不想多花国家的钱。据说,宋庆龄每天看的《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和《参考消息》,全都是自费订阅。给外宾送礼品,也是自掏腰包,并一再嘱咐秘书:“公就是公,私就是私。公私不分,就是贪污行为。”
她为什么“不快乐”?因为她不愿意与群众拉开距离。在工作上,她和那些贡献大的人比;在生活上,她和那些更艰苦的人比。她穿的一件棉背心,就是她与阿姨用26块碎布拼成的。宋庆龄没有留下什么物质遗产,却留下了平民化的思想,留下了慈善仁爱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