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一代
费胜潮:我和领袖零距离
比喻/文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如将不尽,与古为新”……2008年3月18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从容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声情并茂、文采飞扬。此时,温总理左边一位青年在纸上快速地记录着,每当总理话音刚落,他的英语翻译便从话筒传出,语音流畅,表述准确。
这位青年翻译名叫费胜潮,曾先后陪同国家领导人出访过50多个国家,在一些重大国际事件中,常常能看到他的身影。
“黑马”冯进外交部
1973年,费胜潮出生于武汉,在家排行老二。父亲费蒲生是一名大学教师,十分注重对子女的栽培。费胜潮的中学生涯是在武汉外国语学校度过的,那时他对航空、船舶、兵器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翻阅了学校图书馆里大量的中文版图书,他还觉得不过瘾,又找来相关的英文版图书阅读,无意中激发了他学英语的热情。很快,费胜潮成为学校里的英语佼佼者,常常参加校园里举办的英语辩论赛。
一进入大学,费胜潮除了主课外,还选修了经济学的双学位,并先后加入学校多个社团。足球场上,肤色较深的他常常在对方的严密防守中找到空当,给对方制造“危险”,同伴们都叫他“黑马”。
1996年初夏,当同学们正忙着看招聘广告时,出类拔萃的费胜潮已经拿到了某国际顶级外企的录用通知。但紧接着,外交部来武汉大学招收翻译人才,费胜潮一路过关斩将,凭借极富磁性的嗓音、出色的口语、扎实的学科基础赢得考官的好感,顺利通过海选、初试、复试。
本以为大学期间的优异成绩能使自己在外交部大展宏图,谁知艰苦的军训结束后费胜潮得知:每年像自己这样被招进外交部的名校尖子生有200多人,通过半年的“魔鬼训练”及层层考试,最终只有4至6人能进入翻译司英文处。
一天,一位前辈把大家带进一个房间,里面放着一台小电视,滚动播出英国BBC和美国CNN两个频道的新闻。就在大家疑惑不解为什么一个电视机要不断地换台时,前辈发话了:“你们先听着吧。”几分钟后,前辈再一次发话:“现在你们把原话记下来。”他们一愣,原来是变着法儿考试,当底气十足的新人们拿起笔时,立马傻了,刚才听到的一句也没记住,两个台的新闻在脑海里不断地滚动,根本分不清哪是哪。大家这才理解外交翻译的要求:不仅要翻译功底好,而且还要有超强的记忆力,能在第一时间把过去几分钟内听到的话一字不漏地翻译出来。而这些,绝非一朝一夕就能练就。
经过近半年的训练,费胜潮脱颖而出,正式成为外文部英语翻译。
与领袖零距离
现任国家领导人大多有极强的工科背景,熟悉工业领域,提问非常专业,而外交部翻译们又多为纯语言或者文科出身,所以每次提前几天接到任务后,费胜潮要立即展开准备工作。有一次,他得知温总理在行程中有可能参观某光纤厂,便立即上网查看那家企业的概况,并且将所有专业词汇牢记在心。尽管费胜潮苦下工夫,但是在翻译时还是遇到了“拦路虎”,不知道一个新出现的专业词语怎么翻译。情急之下,他只好询问身边的陪同人员,了解清楚后才根据意思翻译出来。事后,温总理并没有责备费胜潮,而是温和地告诉他:“不会翻译不要紧,翻译错了可不行。”总理的严谨宽容深深地感动了他。
经历了这件事,费胜潮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了。
随着经验的丰富,费胜潮的表现愈加出众,并逐渐有了在记者招待会现场翻译的机会。如果说陪同翻译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还可以询问身边的人,那么,记者招待会上同声传译则要求准确、高效、高质。记者招待会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直播,关乎国家形象,容不得半点儿差错,对翻译人员的挑战难度可想而知。
费胜潮不打无准备之仗,但因为事先不知道刁钻的记者们会问什么样的问题,也不知道领导人会做出什么样的回答,所以日常的准备工作显得尤为辛苦——为了熟知政策,必须阅读中央有关会议档、《人民日报》社论;为了补充信息,要关注媒体报道、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阅读外电、外报,上网浏览信息等,一切可能在记者会上被涉及的内容都要做到未雨绸缪。
虽为高级翻译,但费胜潮也出过差错。有一次记者招待会,接近尾声时,凤凰卫视的记者用汉语提了一个问题,翻译起来并不难,费胜潮脱口而出,但全场大笑,领导人也笑了,顿时他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是用汉语把问题重复了一遍。下来后,他自嘲道:“脑子里的扳道工扳错了道。”
因为工作属性,费胜潮有幸零距离接触领导人,欣赏领导人,揣摩领导人。他说:“日积月累中,我增长的不仅仅是翻译水平。”
2005年4月,温总理在访问印度时,应邀在德里理工大学发表演讲。德里理工大学在排名和水平上相当于我国的清华大学。演讲之后台下学生开始提问,有一位印度大学生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温总理,相信您也了解,德里理工大学在印度乃至世界的地位很高。我知道现在中国发展很快,那么究竟还需要多少年时间,中国才能有像德里理工大学这么好的大学?”这个提问或许在我们中国人听来有些可笑,但从他热切的表情上看,并不存在故意挑衅或者轻视,只是反映出印度大学生对中国大学情况的不了解。
温总理并没有正面反驳那名印度学生的提问,而是貌似风马牛不相及地简单介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中国大学现在有1000多所,在校学生有1900多万。”这两个数据刚一出口,在座的印度大学生都发出惊呼声,显然,他们没有想到中国大学教育是这么一个水平。然后,温总理才提到北大、清华的定位。最后,温总理还不忘说:“我们中国大学生也非常希望加强与印度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当时现场的气氛非常好,提问的印度大学生可能会为自己的提问而感到懊悔,可是他不会觉得受到了嘲笑,也不会带着负面情绪离开会场。
费胜潮不无感慨地说:“作为一名身处现场的翻译,我从总理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当别人向我提问,甚至提出让我难堪的问题时,我也不一定要跟人争论一番。争论不一定是好事,有时候完全可以通过和缓、迂回的方式达到更好的效果。”
将总理的话翻译给全球观众
由于工作繁忙,结婚3年来,费胜潮一直没有机会带妻子和女儿回武汉老家,直到2007年5月才如愿以偿。虽然在老家只待了三四天,但费胜潮仍时不时看新闻、上人民网关注温总理的活动,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他来说,工作几乎贯穿在生活中的每一天,但他从不把工作中的紧张情绪和压力带回家。每次进屋前,他一定是以满脸的笑容等待妻子的开门。
2008年春节临近,费胜潮向妻子许下心愿:这个春节,一定抽空陪她跟女儿出去度一次假。然而就在春节前一周,曾在2006、2007年连续两年担任温总理“两会”记者会现场翻译的费胜潮再次接到任务: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中担任总理的翻译。每年“两会”中的总理答记者问都是我国最为重要的记者招待会之一,也是最受海内外媒体关注的记者招待会之一,全球有十多亿观众收看现场直播。在这个舞台上担任翻译,是翻译人员毕生的追求!
为了全身心投入准备工作,费胜潮放弃了度假的打算,他心疼地对妻子说:“佳佳,对不起……”没等他把话说完,妻子俞佳抢先道:“你就放心准备去吧,一定不能让总理的话打了折扣。至于度假,等你这次忙过了,我们再另作安排……”
费胜潮感受到了妻子理解自己的深情。
费胜潮与俞佳是中学同学,大学期间确立恋爱关系。虽然工作地点都在北京,费胜潮却不像其他人那样常常陪在女友身边,高峰时候他一年当中有140多天都在世界各地飞。
那年他们结婚时,外交部有27对新人结婚。当天早晨,新人、嘉宾还有外交部各级领导都聚集在外交部驻通州的基地,等待主婚人唐家璇部长到来。可是左等右等,唐部长始终没有出现,等来的是王国章书记,还带来一个惊人的消息:美国刚刚袭击了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不过婚礼没有取消,照常进行,王书记主持了婚礼。当天下午,王书记作为特别行动小组的组长,乘专机飞往南斯拉夫,而费胜潮也积极投入到对美交涉索赔的谈判。
游戏制造陈天桥
李阳泉/文
人要耐得住寂寞,也要耐不住寂寞
17岁时,陈天桥就已经是上海复旦大学的学生了。这说明他和大多数同龄人比起来,至少跳了一级。陈天桥对此淡然一笑,说,我的大学也是跳出来的。1993年,包括他在内的18位优秀学生获得了提前毕业的机会。同年,他又成为整个上海市唯一的“市优秀学生干部标兵”,不但学习优秀,而且社会工作出色。这种提前毕业的机会有着更深层的意义,也就是说,仅仅上了三年大学的他们同时具备了直升硕士、出国留学、去外企工作等多种好机会。
“那时候,感觉自己像这个世界的宠儿,被一种幸福包围着,似乎一切理想抱负唾手可得……”陈天桥回忆起那个时候,脸上依然泛着兴奋。
和他同时获此殊荣的同学们有了出路,但他,选择了在幸福中的突围——最终把这些好机会统统放弃了,而是选择留在了上海浦东新区的陆家嘴集团公司,他觉得大上海这几年的变化实在太大了,他感受到了自己的血管正在和这个时代的血脉一起剧烈地跳动着,于是,决定融进去,化为一块结实的砖……
他加盟陆家嘴集团公司后,被安排在公关部门,而直接由他来负责的工作便是放映录像片。放映的目的是让客户了解企业以及企业的产品,这种工作的新鲜感在他的脑际只停留了两天,而他,硬是干了十个月。这十个月最没有创造力的工作让陈天桥一时间”威风扫地”。了解内情的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出国呢?外面的学术环境好。为什么不去外企呢?那里比这里更重视人才。为什么不读研究生呢?有了高学历,你就不会做这样底层的工作了……
陈天桥当然不会满足于这份放映录像片的工作,他之所以没有马上做出其他的选择,缘于他的“寂寞理论”的前半部分——人要耐得住寂寞。
他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一路扶摇直上的学生时代造就了他的自信与激情,但同时,浅薄的社会阅历也需要不断磨炼和充实。他把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当成了迈入社会大学的敲门砖——他利用放映录像的机会接触客户、向客户学习……在寂寞中为自己悄悄积累着经验。
十个月后,总公司派他到分公司挂职锻炼,担任副总经理,管理200多人的一个大摊子。当朋友们向他祝贺“脱离苦海”的时候,他觉得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一个21岁的副总经理,这在上海滩也算得上是个不小的新闻了。这时候,摆在他面前的应该不再是选择的痛苦了,按照公司既定的方针慢慢做,不错的收入和地位足以让他成为一个风光无限的人物。
但是,陈天桥在这时候开始履行他的“寂寞理论”的后半部分了——人还要耐不住寂寞。他对此的解释是:拥有了舞台,一定要发挥到极致。他用简单而快速的语言回忆了自己挂职锻炼期间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那些方案他至今回想起来依然是值得骄傲的,是对任何一个有生机的企业都有益的,不久,出色的他直接晋升为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的秘书。
在陆家嘴集团公司的四年中,陈天桥学会了“传统行业企业家独立、务实的管理风格”,“比一般人更早地接触到了互联网”和“迷上了游戏”。
后来,集团老总被提拔为浦东新区副区长,想带着他,说:“小陈,去给我当秘书吧!”陈天桥说:“谢谢您,那不是我的理想。”就这样,陈天桥去了一家证券公司。
胸襟有多宽,路就有多宽
1999年一个秋天的午后,26岁的陈天桥和他的几个哥们儿聚集在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中。就是在这个下午,一家名为“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的新型民营企业诞生了。陈天桥和他的团队选择了“互动娱乐”这样一个没有物流的产业方向。用东拼西凑来的50万元,开始了他们崭新的事业。公司创办了stame.com.以动画、卡通为主,还开发出了“天堂归谷”(HomeValley)的虚拟小区(当时尝试的虚拟小区就是日后网络游戏小区的前身)。
当时的外部环境对这个刚刚开始的企业并没有太多的宽容。网络虚拟小区被人们认作旁门左道,许多人对此并不看好——给人提供一个游戏的场所,这么边缘化的产业,如何赚钱?
最初的几个月,陈天桥和他的团队经历着最刻骨铭心的寂寞。公司便是在这种寂寞得让人窒息的环境中慢慢发展着,陈天桥把公司员工数扩大到50人,分成四个事业部。产品开发、宣传等方面齐头并进。
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有市场的。这家最早从事专业网络卡通的商业企业,在短短几个月中竟拥有了100万左右的注册用户。正是这些用户和他们的Pageviews,使“盛大”在2000年1月获得了中华网巨额的风险投资。
“收购价是300万元。不过,是美元!”
接完中华网的电话,陈天桥的脸上绽开了欢笑——50万元投资,几个月换来300万美元,也就是2400多万元人民币!捡钱也就这个速度了。
2000年1月,陈天桥拿到了中华网300万美元的投资,中华网得到的是相当于它总浏览量30%的Pageviews。
2000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网络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萧条,许多网站的经营开始走下坡路。“盛大”在此期间购买了《黑猫警长》的版权,还办起了多期的卡通杂志,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全国性的卡通比赛,后来又陆续拿到了为奥迪、飘柔等大牌厂商做网上动画广告的单子。尽管如此,投资方中华网对“盛大”的互动娱乐仍然看不到任何信心,经多方权衡之后提出撤资。
这对于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团队而言,无疑是当头一棒。陈天桥的心情一下子变得无比沉重。也是在这种沉重中,他获得了暂时的宁静,他把自己关在家中,静静地思考着自己创业一年以来的得失,发现“互动娱乐”这样一个概念还是太大了。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放弃投入期长、回报期也长的网络动画,回到网络游戏的经营中。说来也巧,那时刚好有一个叫做ACTOSSOFT的韩国公司来到上海,寻求网络游戏《传奇》运营商,经上海动画协会推荐,双方于2001年6月29日签订授权协议,“盛大”用30万美元的入门费和27%的分成获得运营权。但是中华网并没有因此看到“盛大”的未来,坚持撤资,在协商之后同意给陈天桥留下几十万美元,而陈天桥也拿回了公司的掌握权,开始正式运营《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