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读者文摘精选全集——冬
13193900000003

第3章 成长足迹(2)

这时候的“盛大”。已经今非昔比,陷入了创业以来的低谷。许多员工借机提出辞职,最困难时,公司只剩下了二十几名员工,而公司所持现金只够支撑两个月。有人评价这一时期的陈天桥——他的商业智慧已经开始显现,但他的财富积累还没有真正启动。

最初和陈天桥一起创业的弟兄们一个都没走,他们对陈天桥的信任雷打不动。那时候,他们常常加班到深夜,一个个都像上满了发条的机器。陈天桥相信一句话:“胸襟有多宽,路就有多宽。”他相信自己可以承受即便比当时再大十倍的困难。在公司陷入困境的时候,他依然会安排时间和员工们一起度假,他玩儿起来像个疯狂的孩子,可以把一切抛在脑后……

2001年11月底,《传奇》游戏开始收费。

一个月之后,有人开玩笑说,陈天桥出门应该有人保护了。因为,就在这一个月内,《传奇》的投资全部收回,也就是说,从这时起,陈天桥的个人财富,爆炸一样发展起来。

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的陈天桥,脸上多了几分成熟与睿智。他常常在员工会上讲,年轻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宽广的胸襟。换句话说,你的眼光、胸襟到了什么程度,你的事业就能发展到什么程度。

人生可以适当游戏,但不可以游戏人生

“别人游戏的时候,你在干什么?”

“有时候我也在线,和大家一起玩;更多的时候我在为公司的发展做更多的尝试,为我们产业的人性化道路做一些努力。我在2002年初推出了一种面向青少年的优惠卡,这是一种限时卡,到了午夜12点就强制断线,我希望有更多的收入,但不希望以青少年沉迷其中为代价。”

陈天桥涉足网络近十年,对网络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觉得,网络世界中有着最真实的人性,因此,“盛大”在国内率先推出了许多亲情化服务。比如上面提到的限时卡。比如为会员提供在线疑难解答,等等。

他挺讨厌那些拿网络时代当幌子的“假另类”,穿着稀奇古怪的服装,醉生梦死、游戏人生。那些人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做真正的人生,很可悲。人生岂是可以随便游戏的?

不熟悉“盛大”发展史的人会认为陈天桥是一下子暴富的,“是一个二流游戏成就了一个超级富翁”。陈天桥对此不置可否,“管那么多别人的评价干什么?创业路上甘苦自知。”刚到浦东的时候,他想做一块结实的好砖,不经意间,他却成了一座大厦。

胡润统计出陈天桥的财产是40个亿,业内有人质疑。陈天桥说,这种猜测和争议不会改变他的生活,因为在一年前。他接受“阳光卫视”杨澜的专访时,杨澜曾经问他,你是一个有钱人吗?他说,应该是吧,因为他觉得自己比以前有钱了。可是有钱说明什么问题呢?仅仅说明人生成功了一部分。陈天桥告诉记者:“‘盛大’不仅是网络游戏的运营商、开发商和销售商,还要做无线娱乐、平面娱乐、周边产品开发等一系列的新业务。”2002年底,“盛大”完成了一轮数目可观的私募活动,以不到20%的股份融到了4000万美元,公司海外上市的计划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陈天桥有一个梦想,就是要做中国的“网络迪斯尼”。

“有梦想是一种幸福”,他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投射出他之所以“传奇”的思想基础。喜欢在网上玩游戏的陈天桥对人生有着很严肃的理解。比如幸福,他觉得自己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帮助别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的一个朋友,在甘肃省自学成才,立志搞基地建设,但是政府批的钱不够用,便在陈天桥这里寻求帮助,一路摸爬出来的他深知创业的艰辛,便毫不犹豫地解囊相助……

滕有玺:挣脱贫穷的梦魇

沙楚/文

滕有玺出生在江苏阜宁县农村,家中兄弟姐妹七人,他是最小的一个。从记事起,贫穷就在他的生命中烙下了深深印记。由于穷,山芋管饱曾经是他幼年时最大的梦想;由于穷,点不起油灯,他没上过一次晚自习;由于穷,他总是穿哥哥们的旧棉鞋,破旧且不保暖……

与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读书高考跳出“农门”是滕有玺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为了读得起书,同龄人玩耍时,滕有玺拿起了镰刀,跟着大人上苇滩割芦苇。

寒冬腊月,苇滩里的水结冰了,脚踩上去,薄冰裂开,脚浸在冰水里钻心刺骨。割芦苇是体力活,出汗多,北风一吹汗水又成了冰屑。汗不停地出,热汗融化了冰屑;融化了的冰屑又与刚流出的汗水混在一起,被刺骨北风又吹成了冰屑。一次次水成冰、冰成水、水又成冰。一天下来,里外衣服全湿透了,结成了冰,仿佛套了一件厚重的盔甲。就这样每天起早摸黑,整整一个寒假,才能勉强凑足一年的学杂费。

“贫穷就像梦魇一样缠绕着我,学习中那些带‘穷’的字句,像一把把无形的刀割着我的心,就连常见的‘穷乡僻壤’、‘穷山恶水’、‘穷困潦倒’、‘穷途末路’等成语,也让我毛骨悚然。唯有‘穷则思变’给我鼓舞,给我力量!就这样,我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高考’这根救命稻草上。”

北大、清华是滕有玺的目标,贫困却令他与梦想失之交臂。“父亲当时70多岁,干不动活了,我是靠哥哥姐姐资助才完成学业的,不能再增加他们的负担了,”他说。师范学院学杂费全免,还有生活补贴,滕有玺最终选择了扬州师范学院化学系。

进了大学之后,贫穷的梦魇依然未能摆脱,甚至因此差点错过了读研的机会。“复习考研时,由于营养不良和连续熬夜,我受凉感冒了。为了省钱,我没有去医院,自己找了几颗药,以为可以扛过去。谁知病情加重,转成了肺炎,不得不住进医院。”住院半个月,滕有玺落下了政治复习。结果,总分远远超出录取线,政治成绩却差了3分。

如果没有陈文建老师极力推荐,如果不是苏州大学曹阳教授爱才心切,争取到一个特批名额,滕有玺或许就永远被挡在苏州大学门外了。

寻找“脱穷”的秘诀

1997年研究生毕业后,滕有玺进入苏州固锝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当时,这只是一家300人的校办企业,却有着成为“世界二极管行业第一”的雄心。

“进公司后,他从一名普通技术员做起,从部门助理、部门经理、部长一步步走来,直到成为主管生产的厂长、公司的副总经理和监事会主席。这么多年,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力争第一,做到最好。”苏州固锝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念博如此评价他。

滕有玺的第一个目标是做好一名技术员。别人练习一遍,他练习三遍;别人白天学,他白天、晚上都学;别人按照老师讲的做,他还要问为什么。

为了做到“第一名”,滕有玺四处向大师学习:到南京参加陈安之举办的总裁班,兼修营销;赴新加坡听安东尼·罗宾的“释放心中的巨能”课程;前往深圳参加杰·亚伯拉罕的“亿万美元周末营销研习会”;到上海听汤姆·霍普金斯讲“如何当亿万富豪”……即便是刚结婚、收入不是很高的时候,他也要借钱外出听课。

不仅如此,滕有玺更舍得花钱投资自己的“大脑”——买书。“参加工作后,我搬了三次家:第一次搬家时,家具装了一板车,书却装了一卡车;第二次搬家时,书装了两卡车;时隔不久第三次买房搬家,书已经要装两卡车半了。”他说,“这些书绝不是买来摆样子的,每一本我都认真读过,每一次阅读都有自己的收获。”

终于有一天,他忽然发现自己已经摆脱了贫穷,过上了很多人梦想的生活:拥有自己的事业、别墅、车、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份……这一年,滕有玺38岁。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开始一直在通过各种方法、路径去寻找‘特别的高招’,但屡屡碰壁。直到有一天,我才恍然大悟,其实‘脱穷’的秘诀非常简单。”回顾自己的奋斗历程,滕有玺总结出“脱穷”的秘诀是掌握六大要素:不断积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决定发展高度的素质,面对问题的悟性,持之以恒的实践,和要做就做到最好的信念。

成功“脱穷”之后,滕有玺决心写一本书,把自己成长的历程、感悟、个人改变的方法及实践结果整理出来,帮助更多的人走向富裕。

问对问题太重要

穷人与富人最大的差别是什么?是资金、人脉、学识,抑或是各种因素的综合……滕有玺的答案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在他看来,只要在每件事上都“问对问题”,即便没有高学历、好背景、好爸爸、好专业、好工作,人人也都可以成功。

不同的提问,不同的角度,结果迥然不同。例如,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这么穷”,如果改成“我怎么才能变得富裕起来”,就会大不一样。

好的提问,好的回答,会把人带向好的方向。譬如,你希望自己多学些知识,就会问自己:“我要如何善用这个机会,来让自己的未来变得更好呢?”这样一问,你很快就会振奋起来。当你为某件事难过时,不妨这么问自己:“10年后,这件事情还这么重要吗?”这样一问,心情就能很快改变。与别人相处不愉快时,你可以这样自问:“还有没有办法可以影响这个人,我要怎么做才好呢?”这么一想,很快就能找到双方的差异,进而化解这种差异,找到对话的方法。

对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大脑都会准备一个答案。问答之间,就会找到你想要的解决方法。在前行的路上,滕有玺问了自己很多问题:

确定人生目标时,他问自己:“如何成为世界第一?”

寻找工作时,他问自己:“如何快速在将要从事的行业中实现我的价值?”

失败时,他问自己:“发生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好处?”

取得成绩时,他问自己:“还有哪些可以改善,让我做得更好?”

训练推销能力时,他问自己:“我要给予什么?我要给人带来什么好处?提供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选择终身伴侣时,他问自己:“如何给她一生幸福?”

寻找朋友时,他问自己:“与他在一起,我们是否快乐而有进步?”

研究世界第一名时,他问自己:“什么导致了我和他们的差距,如何复制他们的模式?”

思考“脱穷”时,他问自己:“我要如何帮助和我曾经一样的穷人,以最小的投入来帮助他们快速‘脱穷’?”

这就是滕有玺的思考习惯。他说,每次问这些问题,都能让他成长、进步。如果每次问的是另外的问题,而且方向是错误的,肯定无法取得今天的成绩。问错了问题,对人生也好,事业也罢,得到的答案必然不正确,就会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获。

杨威:十年磨一剑的扬威世界

山水梅子/文

2008年8月14日,在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体操队队员杨威以领先对手3分的优势,以近乎完美的发挥毫无悬念地夺得了期待已久的奥运会男子体操全能冠军。站在世界体育的最高领奖台上,要强的杨威洒下了激动的泪水。为了这一天,这一刻,他付出了23年的努力,为了实现奥运全能梦,他等待了整整9年,其间无数的辛酸与眼泪,无尽的挫折与酸楚,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独自啜饮……

被远房表哥选中,开始了个人体操的艰苦训练

5岁时,杨威就被招进了湖北省仙桃市业余体校。那时候,刚开始当体操教练的彭友平到幼儿园挑小孩儿,一下子就看中了小杨威,觉得他小身板儿既匀称又灵活,于是,他就写了张纸条给孩子,让他带回去给父母。纸条上写的是让杨威父母送孩子来练体操。当时,彭友平并不认识小杨威,直到杨威的爸爸妈妈送他来体校,双方这才知道大家原来是亲戚,算起来,小杨威是彭友平的表弟。

跟着表哥练体操,小杨威并没有得到任何的优待,反而因为自己的腿形受了不少苦头。别看小杨威的上肢很匀称、也很有力,但是他却生有一双“马腿”。这个“马腿”的意思,可不是说他的那双腿很有力量,适合跳马;而是说他的腿长得跟马腿一样膝关节突出,而且腿形不好看。体操运动是讲究力与美结合的运动,如果不及时纠正小杨威的腿形,将会直接影响到他以后的运动生涯,甚至直接断送他的前程。为此,彭友平决心想办法纠正他的腿形。因此,杨威每天比别人多了一个训练任务,那就是让彭友平坐在自己的腿上练习压腿——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双腿间承受着一百多斤的成人体重,其耐力和艰辛可想而知。起初,小杨威还有点儿抵触情绪,他没想到教练对自己这么狠心,但是当他知道教练是为了自己的体操前程考虑时,也就能慢慢接受了。就这样,不爱说话的杨威默默地承受着比别的小朋友更多的痛苦。一年后,他的一双“马腿”逐渐有了改善。

随着年纪渐长,他的各项体能和单项训练成绩均达到稳定,9岁那年,他被挑进了武汉体育学院体操班。第二年,他被选进湖北省省队,6年后,他正式进入国家队,成为我国体操队伍中的种子选手。

少年不知愁滋味

1999年秋天,杨威参加了天津世锦赛。在此前的多次赛事中,杨威均表现出色,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所以,在参赛前,成为世界冠军,扬威世界,在自信满满的杨威看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遗憾的是,在那年的体操全能比赛中,他因为出现了严重的失误,与奖牌失之交臂。那时候的杨威,才19岁,他对全能冠军还没多少概念,多少渴望。他没有想到,这个开头的失误,成为了弥漫在他心头长达9年挥之不散的阴影,也注定了他在追求“全能王”上的无限艰辛。而当时,对于第一次参加世锦赛就如愿拿到冠军的杨威来说,内心的兴奋、激动远大于其他——世界冠军可以来得这么轻松,全能冠军恐怕也不远了!

没错,机会多的是。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由他率队的中国男子体操队一上场就出现多次失误:体操队多名主力在自己的冲金点上没能晋级决赛,中国体操队原本最保险的男子跳马金牌,还没开始正式争夺,就没有了;当然那天他们的失误还不止这些。这支最被看好的队伍,预赛仅仅排在第二位。不过还好,这样的混乱仅仅持续了一天,到了决赛,杨威他们又振作起来了,在悉尼体操男团决赛中,杨威领队的中国男子体操队终于拿出了气势,顶住巨大的压力一举夺取了男团冠军。

团体夺冠,杨威紧张的情绪得到一定的释放,但他并不能因此就松掉一口气,因为接下来,他还要独自面临全能之战。比赛前,杨威特别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绪,对自己说,只要把平时训练的水平最好的一面展示给观众就可以了。

那场比赛,杨威表现得很不错,他几乎把自己平日所练的最高境界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可上天又是如此的刻薄,应了三国中的一句话:“既生瑜,何生亮?”尽管问心无愧,但杨威最终还是稍逊俄罗斯涅莫夫一筹,拿到了银牌。面对第二的结果,很多人认为杨威失利,但他却对此十分满意。

失之毫厘,去之千里

如果说1999年与全能王失之交臂,是懵懂,2000年,是满足,那么,到了2001年,以及此后的几年,对杨威来说,那才真的是一场场泪与血的洗礼……

2001年世锦赛,因为备战全运会的缘故,中国男子体操队没有派主力参赛。冯敬奇迹般地拿回了全能冠军,这无疑给了杨威一个刺激、也给了他动力:“冯敬能拿全能冠军,我更应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