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读者文摘精选全集——冬
13193900000041

第41章 环球采风(1)

怀念法国的食堂

张结海/文

从法国回来,常有人问我,最怀念法国什么?我回答是法国的大学食堂。

我为什么怀念法国的食堂?归纳起来法国食堂一共有四大好处:

亲切

有人说全世界的大学都是一样的。这话一点不假,对于一个在大学里呆了10年的人来说,大学里那独有的气氛一进去就感到特别亲切。

对法国食堂备感亲切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法国很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大学的命名方式就很社会主义:法国绝大多数大学是以城市的名字命名,然后用一、二、三加以区别,通常一大是自然科学,二大是社会科学,三大就有一点复杂。法国人很注意保护文物,两千年历史的建筑经常能见到,甚至许多法国的民居也有几百年的历史。偏偏法国的大学,多是战后所建,那些钢筋水泥,散发着和新中国建国后建立的大学同样的味道。在法国找大学非常容易,如果你发现一栋丑陋的建筑物,80%可能是大学,如果你发现几栋这样的丑陋建筑在一起,那一定是大学。许多大学有围墙,有铁门,有门卫,还时不时地查个证件什么的。总之,进了法国的大学感觉就像回了家。那种亲切感就别提了!

好吃

当然,好吃比较的标准不是中国菜。我是说它比大街上的大部分餐馆好吃,更准确地说是更对中国人的胃口。为什么?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还是先介绍一下法国学生食堂的大概情况,没有我的介绍,我保管你第一次去摸不着头脑。全法国的大学食堂不但价格差不多,套路更是差不多。早餐:茶/果汁/热奶,面包,水果/酸奶。午餐和晚餐:色拉,主菜,面包,水果/甜点/酸奶。通常总数限制,你可以每一类别中取一样。

别看就这么点套路,分量可不少。先说这色拉,一个小碟子自己取,如果你喜欢吃,碰巧你技巧高超,你能堆多高就堆多高。再说主菜,通常是鱼或者肉,最绝的是法国人把米饭当菜卖,所以每逢有米饭时,我就不要面包,法国人老搞不明白总问我为什么不要面包?其他东西都是自己拿,唯有主菜是师傅给。只要有人就有不公平,除了那些已经分好的,如一块鱼、一块牛排看上去公平,其他多少就由师傅掌握,如果你笑得比较甜,同时你前面的那个法国人又不喜欢米饭,你希望师傅多给一些米饭的要求通常是会得到满足的。顺带提一句,你最好是男性,因为卖菜的师傅通常是大妈。要说法国学生食堂最好的是水果,一日三餐,三餐都有水果供应,那些有牙龈出血、鼻出血毛病的人不久就好了,这全归功于水果。

刚去的时候,不喜欢那种又硬又没味道的面包,总是选择那些比较软的、甜的面包。时间长了,才发现真正耐吃的正是这种棍子面包。棍子面包就像我们的米饭,做成棍子形状主要是携带方便,拿张报纸一包,法国人走到哪里带到哪里。涂上黄油,真的味道不错。如果你还喜欢法国的臭豆腐奶酪那就更好了,法国的奶酪非常有名,品种繁多,号称一年下来每天不重复。

我还是赶快回答刚才的问题。为什么食堂里的菜好吃?因为食堂里的主菜有汁。

我在外面的多家餐馆吃过饭,发现餐馆的东西太干,难以下咽。有了汁就像中国菜,外形一像,感觉就像,感觉一像,味道就像。

接待我的法国学者,请我吃饭总是选择学校里的餐厅,而我总想把他往食堂里拉。我不愿去餐厅,他好像很讨厌食堂。最后大家只好都把实话说出来。我说,你们餐厅的饭还不如食堂里的好吃。他说,到食堂里吃饭要是被自己的学生碰到了那是很没面子的。

我前后在大约10所大学的食堂吃过饭,要数法国南部城市蒙培里埃的一家食堂最好,品种多,味道好。食堂里的装潢还很不错,四周的墙上贴着电影海报,为数不多的海报中,中国电影就占两部,一是《花样年华》,一是李连杰的一部什么电影,不知道这是不是与那里离戛纳比较近有关。

清楚

由于工作关系,在国内我经常接待外宾。接待外宾别的还好,最怕吃饭,因为老外对中国菜都非常有兴趣,问这问那,弄得我总吃不好饭,因为菜很难翻译,清蒸鳜鱼?我曾经查过字典,现在又忘了鳜鱼怎么说。什么叫清蒸?你还得解释为非红烧,那什么又是红烧呢?美国人说女人用法语点菜最能体现女性的优雅和性感。法国餐厅的法国女人都是用法语点菜的,这样的风景我当然也想欣赏,可惜她们讲的什么我听不懂。讲的法语不懂,写的法语同样不懂。法国人讲究情调,没有一份菜单上的字母是规规矩矩的。后来我想就将点菜权当学习吧,便带着一本法语字典,打开一看才傻了眼,我这本字典是在法国买的法英字典,不认识的那些法语菜名,英语同样不认识。

我一进食堂就备感轻松,不用点菜。所有东西都摆在那里,一清二楚,想吃什么自己挑。不认识法国字,难道还不认识法国的东西?还有,在食堂里吃完饭,你也不需要用法语说“埋单”。

吃食堂还有一个好处。法国人生活悠闲,迟到一刻钟不用解释,迟到半小时说声对不起就可以了。中午休息还有两小时,我问他们两小时干什么?打扑克吗?回答说吃饭。有一次我们从西班牙回法国,在边界一个小镇停车1小时吃饭,我们专门挑了一家顾客最少的饭店,等我们的大客车要走,甜点还没有来。最后一人送了一个冰激凌了事。尽管我们点菜时间是长了点,但主要责任还在饭店。我们大骂法国人真能磨蹭,骂了半天突然有人发现刚才那个小镇还在西班牙。不过这也怪不了我们,谁叫他们把边境检查取消掉,弄得我们什么时候过境也不知道。

省钱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啊”一声,原来真正的原因在这里。把最好的留在最后,这算不上丢人。

法国食堂的价格同样全国统一,两块五到两块七,当然是欧元。这有多便宜?在法国一个麦当劳的巨无霸汉堡包3欧元。不过这种优惠有些地方不是人人能享受的。法国的大学生活区和教学区分开,生活区有食堂,教学区也有,像巴黎有些食堂独立在大街上,所以吃饭时不大有“本校学生”的概念,但是有时“本地学生”要更便宜一点。

法国大学的食堂,外人也可以去吃,但价格贵一些。像巴黎,学生两块五,非学生翻番五块,食堂入口处站着一个黑人,很严格地查每个人的证件。不过我觉得就是五块钱,也比外面的餐厅便宜。外地的食堂,大概是游客不多,所以管得不严。

由于我先前在一个名叫欧洲中心的语言学校上过课,有一个那个学校发的学生证,而这个欧洲中心在巴黎也有分校,所以我就算本地学生,享受两块五的优惠。因此我在巴黎游玩的那些日子,无论到哪儿参观,都赶回到食堂吃饭。这当然还得感谢巴黎便捷的地铁,只要在市区,半小时就可以了。

说到食堂的价格,就不得不提他们浪费人力的付款方式。第一次进他们的食堂,感觉自己挑好饭菜之后,最后到收银台付款,挺像在超市,倒也没什么不妥。后来发现同时他们也在一个专门的售票处卖菜票。既然卖菜票,为什么又收现钞?我至今不知道答案。因为收银台还要找零,经常光是等付款就要多排5分钟到10分钟的队。如果规定只收菜票,这个队就没有了。

要说在食堂里吃饭最大的好处是不用付小费。我设身处地地想,如果我是服务员,我一定不会接受别人的小费——那可是钱,不是礼品什么的。因此,在饭店吃饭每到结账时我都紧张得不得了,还好法国有些餐馆将小费直接打到账单上,所以我总是看账单的最后一行,如果上面有小费,我就轻松了。

据说,法国的各大企事业单位很多也有自己的食堂,供自己的职工就餐,价格当然比外面餐馆便宜得多。所以别看法国人工资比美国人低,但是这个免费那个优惠的,日子过得很滋润。

伟大的德国精神

宇路/文

我最早知道的德国人,就是自诩为太阳的尼采。鲁迅偷偷告诉我们,“他疯了”。我十分纳闷,这样一个将自己比喻成太阳,并不断给别人光与热的人,没有中国人那种“好死不如赖活”的人生信念,却选择了精神崩溃这匪夷所思的行为。这种民族的特殊性,我想,只有亲自到德国走一趟,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才能一识庐山真面目,掀开日耳曼民族那伟大之民族精神的红盖头来。

平等之思想

当“天赋人权”的自由思想传遍西方发达国家各个角落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形中就潜入日耳曼民族每个人的毛孔中。

一天,午夜时分,热闹的酒吧文化吸引着我们同德国人一起泡酒吧。在这里吃着意大利的通心粉,点根白沙烟,尽情品尝味道纯正的慕尼黑啤酒,同德国朋友一起畅谈两国文化与思想。他们常常瞪大了眼睛听我们谈中国的计划生育、交通状况、农村与城市的巨大差别等;他们同我们谈起了一则小故事,轮到我们目瞪口呆了:“在德国,政府是不鼓励离婚的,一旦男方提出要离婚,他今后必须将他收入的一半给他的妻子。像结了四次婚的总理施罗德,日常生活就不容乐观。星期一到星期五,他可以坐着豪华的奔驰去会见各国政府首脑;可一到周末,他却只能驾驶着属他自己的旧大众车,在保镖开的豪华奔驰一前一后保护下,去美丽的吕贝克海滩度假。”如果在中国早就成了不可思议的轰动新闻,而在德国仅是茶余饭后的花边新闻,德国人认为这是每个公民理所当然遵守的事,政府总理没有理由不受国家法律法规约束,他们坚信“法律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

自觉之意识

人少、车多、准时,是德国这个高效率国家的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

德国的大城市都有一个地铁总站,通过这个枢纽,你可以到你想去的任何地方。德国政府为了鼓励德国人坐火车,常常给予周末旅行的团体特别优惠。像有一种票叫“weekend ticket”(周末票),你只要花上28欧元(人民币为265元)就可以周游德国境内,时间是星期五下午5点到下周星期一早上。但是如果你单独坐火车从汉堡到慕尼黑,单程都需要56欧元。

下班后,我们来到汉堡的地铁总站。站台上,你看不到一个售票员、检票员,或是穿着制服四处潜伏、随时准备抓那些吐痰、翻越座位的旅客的治安人员,这里只有一个信息咨询总台、几台自动售票机和熙熙攘攘的旅客。

自动售票机上的德文自然不认识咱们几个中国人,好在德文同英文一样属拉丁语系,连蒙带猜,我们猜出应该买一张团体票,票价7.2欧元,这是最省钱的方法。这张票,好像一张特别通行证。在汉堡市内,凭这张票,我们坐了六次地铁,四次公共汽车,一次观光轮渡。

奇怪的是,不管是乘地铁、公共汽车、轮渡都没有一个人来查票。一个荒唐的想法跃入我们的大脑:是否以后可以不买票,这点钱也可以省下来?当我们将这个想法说给德国朋友听时,她连忙摆手:“的确,有时你不买票也可以搭乘所有的公共交通工具,但是,地铁或公共汽车上仍然有人不定时查票,一旦查到你没买票,将处以巨额罚款,同时在你的个人档案中将有一笔黑色记录,以后你出国签证、贷款买房或其他大的活动,需要政府帮忙的事,就很难得到同意。那将得不偿失,因此不要占这个小便宜。”

恰巧,我们遇到一个中国留学生,他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当我们提到这个逃票的事,他笑着说:“刚到德国来时,逃票太容易了。你只要做到胆大,心细,脸皮厚,就可免费到德国各地旅游。可现在,随着对德国文化的认可,我觉得逃票是一种懦夫的表现,是一种耻辱。每次出门,就自觉地遵守这里的规章制度,它像一只无形的道德之手来规范每个人荒诞的、不合法则的行为。恐怕这就是中国传统的‘近朱者赤’之说法。”

纪律之遵守

在德国,无意中读到一则这样的故事:一群大学生在德国某城市街头做了个试验。他们把“男”、“女”两个字分别贴在马路边两个并排的电话亭的门上。结果发现,来打电话的男士都走进了“男”电话亭,女士则都进了“女”电话亭。一会儿,“男”电话亭爆满,先生们宁可在门外排队,也不去光顾正空着的“女”电话亭。这时又一位先生匆匆走来,当他看到“男”电话亭爆满时,便毫不犹豫地进了“女”电话亭。大学生们上前一问,排在“男”电话亭外等候的全是德国人,那个闯入“女”电话亭的是个法国人。

在中国人看来,德国人是有点古板,法国人的浪漫与随意很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像德国人经过路口时,只要他碰上人行道上亮起红灯,就会很习惯地站在人行横道线外等候,不管是否看到汽车从他面前的马路上经过。德国人信奉的是:“既然有规定,就必须遵守,否则规定还有什么意义。”

自傲之精神

一日,我们乘坐德国的有轨观光电车尽情欣赏路两侧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建筑,这些建筑隐藏在各种绿色植物的倩影中,在其间行车如同泛舟在绿色的海洋中,令人神清气爽。电车停在一个不知名的小站,上来一个超级大胖子,他一屁股坐在两个人的位置上,才感觉刚好够用,他的胳膊——我随意地瞟了一眼——竟然比我的大腿还粗,我发现整个车厢的人都用一种特别的目光斜看着他。

到站后,超级大胖子颤巍巍地站了起来,一步步挪下车去。当他的身影从我的目光中消失时,我的思维与认识仍集中在这个人——我出生以来所见到过的最胖的人的身上。当电车开动的一刹那,同事指着窗户外——只见那个超级大胖子,一只脚站在铁轨上,另一只脚斜靠在站台边上,正吃力地弯下腰将铁轨上的一个空矿泉水瓶拾起来。这个镜头像历史的画卷牢牢印在我的头脑中。拾起一个空矿泉水的瓶子,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简直是轻而易举之事,而对于一个手都摸不到自己肚脐眼的超级大胖子来说,却是一件相当费力的事。何况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子与他毫无关系,可他在日常生活中,牢记的是他作为一名普通德国人必须遵守的环保法则。

结尾

我想,德国的魅力与富饶只是给我这样的过客一个表像,但德国人平等之思想、自觉之意识、纪律之遵守、自傲之精神却真真实实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细细品味,德国这个古老与现代、思想与行为相结合的国家,不仅圣者如云,而且以思潮繁荣而著称于世。他们的民众从小就熏陶在这些伟大精神之中,他们相信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上帝的注视中。至于那位宣称“上帝死了”的尼采,只不过是德国伟大精神的祭祀者而已。

非洲人眼中的中国人

袁岳/文

在非洲访问期间,有一些实地的观察与发现。发现非洲民间对于中国人的看法很有意思,试收集一些带有某种负面成分的看法,与大家共享:

——中国人不是白种人,也不是黑种人,所以不知道他们是什么人,他们和白人与黑人都不大一样。但不管白人还是黑人得势,都应该和中国人无关。

——中国人很有钱,特别是很有现钱,他们是活的提款机,他们能像贩毒或者做其他不法生意的人一样大把用现金交易,部分的这也是为什么抢劫中国人收益最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