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教给孩子的人生第一堂课:男孩篇
13197200000014

第14章 培养良好“小”习惯,成就男孩“大”未来(3)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其实,这不仅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很重要,同时也有助于培养男孩的责任感,使他能对自己的生活、行为负责。当然,更重要的是,培养男孩从小就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独立意识,是对男孩进行生存教育的基本前提。因为只有在男孩树立了独立自主的精神之后,一切发展才有可能实现。

第三,父母要热情鼓励男孩。

对于男孩来说,赞扬与鼓励尤为重要。当男孩成功地完成了一件事情,不管这在大人看来多么简单,都是他勇敢尝试的结果,父母应该及时表扬;即使男孩做得不够完美,父母也不能苛求。如刚学会穿鞋的男孩不会在乎自己是否颠倒了左右脚,他们高兴的是“我终于学会了”,若父母及时给予鼓励,祝贺男孩“学会了”,男孩下次就会做得更好。父母的肯定,将给男孩的尝试带来很大乐趣,有助于逐步引导男孩学会自我管理。

竞争中成长起来的男孩最优秀

在现代社会中,竞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不管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学会竞争已经成为男孩将来在社会上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一个缺乏竞争能力的人很难在现代社会得到发展。因此,及早引导男孩学会竞争、正视竞争、勇于竞争、善于竞争,是每个家长眼前的重要课题。

给男孩快乐的童年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但同时要努力培养男孩的竞争能力,让男孩在未来的人生中获得成功。

相声演员牛群有意识地为儿子制造了一个竞争的环境,引导儿子与别人比学习、比进步,结果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牛群36岁得子,取名牛童。在牛童很小的时候牛群就开始积极引导他的好胜心。牛群认为,儿子将来要面对的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给他留下财产,不如让他学会一身本事。

为了培养牛童的好胜心,牛群特意把妹妹的孩子接到自己家抚养。妹妹的儿子比牛童大一岁,两个年龄相仿的孩子生活在一块儿,既能淡化独生子女的优越感,又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小哥哥语文好,喜欢看课外书,因此作文写得很好,经常在全校广播。牛童不喜欢看书,更不喜欢写文章,小哥哥就笑话他。牛童爱面子,于是就开始抱着书本看,时间一长竟然也喜欢上了阅读。

牛童的数学很好,尤其是计算机学得特别好。为了让两个孩子竞赛,在孩子参加计算机大赛前,牛群特意买了一些扣子,黄扣子当金牌,白扣子当银牌。他又找来两面小旗子,一面旗子上面画牛头,一面旗子上面画老鼠,因为两个孩子一个属鼠,一个属牛。牛群让两个孩子比赛计算机,谁赢了就挂金牌,升谁的旗子。“鼠”哥哥得了金牌,升“鼠”旗,“牛”弟弟得了金牌,就升“牛”旗。在这样的竞争机制的推动下,小哥儿俩都充满了竞争的激情,每天都努力地学习,然后一较高下。这一年,小哥儿俩双双夺得全国比赛一等奖,一人抱回一台计算机。

从著名相声演员牛群的教子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好胜心是一种力求取胜、积极向上的性格特质,它是男孩前进的动力。和女孩相比,男孩的好胜心更强一些,他们总是希望自己是最优秀的。一般来说,健康的好胜心理和竞争心理确实可以促进男孩的健康发展,让男孩变得更优秀。正如拿破仑说的那样:“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男孩的好胜心需要父母的科学引导,才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然而,并不是每一对父母都知道如何正确地引导男孩的好胜心。比如,有的家长总是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所以在男孩与伙伴发生矛盾时总是告诉他们要“以牙还牙”;有的家长则鼓励甚至纵容男孩在穿着打扮上与其他孩子攀比,这些教育方式都是十分不明智的。这样做只会将男孩引入“歧途”,使他们的好胜心无形中被扭曲。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男孩养成良好的竞争习惯呢?

第一,帮助孩子端正心态。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解释,参与竞争的意义在于:一是学会接受失败,二是诚心诚意地祝贺赢家。

第二,父母的表率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育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思考和行为。如果父母能以身作则,孩子自然会接受父母观点,从而正确地面对竞争。

第三,培养和发展男孩的个性。

个性与竞争能力是紧密相连的,从男孩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发展男孩的个性,让男孩不但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还要掌握几种特殊的才能和本领,形成较完善的人格。个性突出的男孩往往蕴涵无穷的竞争力量,能够自立、自主、自律、自信,其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往往强于他人。

第四,对男孩的好胜心不能一味地满足或压制。

如果父母为了满足男孩的好胜心,让他们轻而易举地获得胜利,那么他们就失去了锻炼体力意志和开动脑筋的机会,进而渐渐变得唯我独尊、目中无人。但是如果总是压制男孩的好胜心,只是让他们不断体会失败的滋味,那么男孩的自信心和好胜心很可能会消失殆尽。

及时行动,不拖延

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得到的宠爱比较多。有些男孩自我感觉全世界都是以他为中心,正是这种想法造成了很多男孩没有时间观念,没有紧迫感,做作业、做事情磨蹭、拖拉。有的父母经常抱怨:男孩动作缓慢,做什么事情都要反复催促。如果男孩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在竞争这么激烈的今天,是难以适应生存的,长大后势必会被社会所淘汰。

俗语说:“时间就是生命。能够管理自己的时间,就是掌握自己的生命。”不过,对孩子来说,时间是—个摸不着、看不见的抽象概念,要教会他们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一位妈妈在网上发表了一篇博客写最近她所遇到的烦恼,引起了很多妈妈的共鸣:

这些日子我过得真是异常艰辛。原因在于那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这个学期开始,他经常完不成作业,老师找我沟通,要求我找到孩子完不成作业的原因,并且监督孩子。

我悄悄留意起孩子,发现他写作业的时候,很不专心,明明只需要15分钟的作业他却要用两个小时。一会儿出去倒杯水,一会儿看电视,一会儿又去鼓捣鼓捣他的小玩意儿。

因此,我决定在一旁监督孩子写作业,当他开小差的时候,我就提醒他。但是这样的效果还是很不好,他依然磨磨蹭蹭的。我只能不断提醒他,他想出去玩会儿,我就说等作业写完就可以去玩。

有时候我出去接个电话回来再看儿子,发现儿子又把作业放在了一边,不是抠手指就是在玩文具。我压在心里的火一下子就上来了,狠狠教训了他一顿。挨揍之后,他边哭边写作业,依然还是磨磨蹭蹭。

每天晚上,监督他写作业就跟打仗一样,弄得我筋疲力尽。我知道孩子心里也不好受,可是他写作业为什么就不能快点呢?

他什么时候才能懂事点,不让我这么操心?而这样战斗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这位小男孩的妈妈所遇到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妈妈都有深刻的体会。为此,还有一些妈妈这样说道:“摊上磨蹭、拖拉的孩子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倒霉的妈妈。”这话听来让人觉得很心酸、很无奈,好像有一个磨蹭、拖拉的孩子就得自认倒霉一样。其实,很多孩子都有拖拉、磨蹭的习惯,我们不能武断地将其总结归于孩子的天性,认为不可改变。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拖拉、磨蹭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习惯。它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快速反应能力,不利于孩子发展思维的敏捷性,不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拖拉还会使孩子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进而导致孩子产生惧学、厌学的情绪。不仅如此,磨蹭、拖拉导致孩子做事的效率不高,拖拉的习惯比喜欢等待的习惯还要严重好几倍。

孩子做事拖拉、磨蹭并不是性格上的缺陷,只能算是一个不良的习惯,只要父母加以正确的引导,孩子慢慢会改掉的。所以,当孩子出现学习磨蹭的不良习惯时,父母一定要设法帮助孩子找出磨蹭的原因,对症下药,及早让“小磨蹭”快起来。下面几种方法可供父母参考:

第一,适度增加孩子的紧迫感。

缺乏紧迫感是孩子难以按时完成一件事的主要原因。因此,家长要给孩子灌输正确的时间观念,让孩子不要随便浪费时间。这样,时间一久,小男孩就会改变拖拉、磨蹭的坏习惯。

第二,给男孩找个竞争伙伴。

男孩的拖拉、磨蹭很大程度上和性格有关系,对这样的男孩,父母可以多带领他们进行一些相关的比赛活动或计时活动。做某件事情,需要多长时间,事先设定,然后以最快速度保质保量地进行。事后父母可以和男孩一起评价,调整要求,争取下一次做得更好。

第三,适当给予惩罚。

父母可以给予适当的惩罚,如,当孩子想把今天的学习任务拖到明天时,就要小小地惩罚他一下。比如贴着墙站10分钟。在这10分钟内,孩子也许会想:与其接受惩罚,还不如完成学习任务呢!只要坚持下来,相信对于改变男孩拖拉、磨蹭的不良习惯很有帮助。

第四,掌握好时间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