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感谢折磨你的人
13265900000020

第20章 感谢父母折磨你——感恩父母 孝敬双亲(2)

通常,老年人都有一颗不服老的心,他们好面子,自尊心强,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也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对老年人尊称一声“老师”,就会让老人觉得自己是有用的,是受到别人尊重的。

老年人也希望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余热,实现自身的价值或未完成的心愿,也能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这是他们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老年人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他们一方面希望儿女多关心他们、照顾他们,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因为自己而拖累儿女太多,成为儿女生活上的累赘;他们既希望孩子们能够守在他们身边,又希望能够每天都看到孩子。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老年人的脾气才会更加古怪,其实是他们内心缺乏爱,感到孤独造成的。作为儿女,一定不要以为自己的父母永远是自己的保护伞,等到他们两鬓斑白的时候,要知道,他们也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宠爱,就像当初他们宠爱我们自己一样。

当我们一天天变得更加独立的时候,我们的父母也在一天天老去。岁月不饶人,人年纪大了,各种各样的毛病也会随之而来。背驼了,眼花了,耳朵也听不清了。人们常说:“人老了,不中用了。”虽然当老人开心的时候,他们也会用这样的话来戏谑自己,但是从内心里,他们却不愿意承认他们越来越不“中用”了。

在经历了岁月和生活的种种磨难之后,老人们觉得自己是永远打不败的,只要他们努力,任何困难他们都能挺过去。然而,人都会老,老了身体的各个器官也会随之老化,各种各样的毛病也会不期而至。做儿女的,就要在生活上多关心、体贴老人,并且在跟老人沟通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使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像对待小孩子一样,注意说话的语气、语调等,在这里有如下四点与大家分享:

第一,学会邀请:“我们一起去旅游吧。”

对孩子说话,应该鼓励、赞美,要告诉他们,我们可以一起玩;跟老人说话也一样,你需要支持他、赞美他,还要邀请他们一起行动,不管是吃饭、运动,还是做其他事情,你都要谨记,不是自己需要如何,而是全家要一起行动。要对老人发出特别的邀请,给老人自己做出去还是不去的决定,而不要擅自将老人排除在家庭活动之外,这样会让老人觉得自己被重视和尊敬,会让他们的心境更加平和。

第二,学会感激:“您辛苦了,如果没有您,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大多数子女都是善待老人的,尤其是在经济上都对老人毫不吝啬,过年过节或者平常,都会给父母一些零用钱,希望他们的晚年生活过得舒适,可这样的心意不免显得太形式化。老人上了年纪,对吃穿等生活用品的需求己经不是那么强烈,他们更希望得到儿女心灵上的肯定和尊重。因此,这些形式化的东西有时对老人来说还抵不上一句贴心的话语更受用。当你表达对父母的感谢时,不妨大方地用语言来直接向老人表达,这对他们十分受用。

第三,学会赞美:“还是您做的饭好吃,要是天天都能吃到,该有多幸福啊!”

要善于总结父母的优点,并强化它。尤其是父母为你做的事情,你一定要用嘴说出来,让他们觉得值得,感受到你真心的赞美。千万不要认为父母为你做什么就是应该,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像个佣人,于是出现不甘心、不平衡。你由衷的赞美,最能让他们感到温暖。

第四,学会支持:“慢慢来,还有时间,不着急。您想去哪儿走走?我陪您。”

学会支持老人,会让老人感到子女值得信赖,也更能让老人体会到儿女的孝心。顺从、支持老人便是对老人最大的孝心。不要担心老人会因此得寸进尺,老人是不会被宠坏的,只有小孩才会,因为老人不会予取予求,知道节制,有分寸,也更懂得维护尊严。

此外,跟父母说话要讲究分寸。比如,如果你不断对父母强调:“我很忙!压力很大!”在父母看来,潜台词就是:你最好不要来烦我。不如换种说法:“我现在没办法处理,您可不可以下次提前点告诉我,我好安排?”这会让老人家了解,这只是被迫拒绝,而不是“孩子不想帮我”。

良好的沟通方式总能为人际关系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与老人沟通也是如此。老人的心思比小孩子的心思更难捉摸,而且更需要我们耐心地去仔细揣摩。只要掌握了上述沟通方法,相信你一定能够拥有和谐的家庭关系,你的父母也一定会非常幸福。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孔子曾经讲过为人子女者如何对待父母的缺点问题。作为子女,发现了父母的过错,首先应当委婉地劝说,发现父母的缺点不劝说是不对的,但同时也应当注意劝说的态度,要尽量做到温和且容易接受。孔子甚至认为,作为子女,如果发现了父母的缺点错误而不进行规劝,则不能称为孝子。

但是,当子女的规劝父母,而父母不听怎么办?孔子接下来说,在这种情况下,仍要对父母表示恭顺,虽然为父母不能改正错误和缺点而内心担忧,但不能心怀怨恨。

晚饭过后,母亲忙着似乎永远也忙不完的家务。刚上五年级的女儿大声嚷嚷道:“妈妈,问您一个问题,您的心愿是什么?”

母亲先是一愣,接着不耐烦地回答:“心愿很多,跟你说没用。”

女儿执拗地要求:“您就说说看,这对我很重要。”

母亲看见女儿坚持的样子,就回答说:“好吧,就说给你听听。第一,希望你努力学习,保持好成绩;第二,希望你听话,不让大人操心;第三,希望你将来考上名牌大学;第四……”

女儿打断母亲的回答:“哎,妈妈,您不要总是说对我的期望,说说您自己的心愿吧?”母亲有滋有味地历数着,沉浸在对美好未来的种种设想之中:“我嘛,一是希望身体健康,青春长驻;二是希望工作顺心,事业有成;三是希望家庭和睦,美满幸福;四是……”女儿再次打断母亲的回答:“妈妈,您说的这些又大又空,说点儿实际的吧,比如您想要……”

母亲好像猛然发现了什么似的,有些恼火地打断女儿的话:“我就知道你跟我玩心眼儿,一定是老师留了关于心愿的作文题目,你写不出来就想到我这里挖材料对不对?实话告诉你吧,我的心愿多着呢!我想要别墅,我想要小轿车,我想要高档时装,看,我的手袋坏了,还想要一只真皮手袋,你看这些实际不实际?这些你都能满足我吗?跟你说顶什么用?好了,心愿说完了,你去写作业吧。”

女儿回到自己的房间,母亲觉得意犹未尽,又站起身来推开女儿的房门。女儿正在写作业,串串泪珠滚落,不停地用手背擦着。母亲的无名火又上来了,比刚才的声音还要高出几个分贝,吼道:“你还觉得挺委屈是不是?你想偷懒是不是?你故意气我是不是?”

女儿解释:“妈妈,我不是……”

“还敢顶嘴!告诉你,9点钟之前写不完这篇作文有你好瞧的!”母亲很权威地命令着, “嘭”的一声把门关上了。

第二天晚上吃完饭,女儿照例进屋写作业,母亲照例重复着每日必做的家务。

蓦然间,她发现茶几上多出一束鲜花,鲜花旁放了一个包装袋,包装袋上放了一张小纸条,纸条上面写着:

妈妈:

今天是您的生日,我用平时攒的零花钱和这两年的压岁钱给您买了一只真皮手袋。让您高兴,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想给您一份惊喜却不小心惹您生气的孩子

母亲的手颤抖了,呆呆地坐在沙发上说不出一句话来。

说到自己的父母,也有可能是“君子”或者“小人”,但是,如何才能让他们远离“小人”的习气而靠近“君子”的行为呢?这就需要做儿女的用温和的语气来劝谏他们放弃不良习惯,委婉说服。即使是说服不了,那也照样要对他们恭敬行孝,任劳任怨。因为他们毕竟是自己的父母亲人,绝不能因为他们不明白道义、有过失就不行孝,否则,自己连孝顺都做不到,又怎么去要求父母行义和道呢?也许在自己的孝心感召和耐心劝说下,父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加以改进的。这样一来,何愁家庭成员之间不能和睦相处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任继愈先生在谈及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时,曾经提到:“处理家庭关系要求同存异,人不能完全一致的。完全一致,限制了两个人的自由,都不舒服。她有她的天地,我有我的天地。到现在为止,写给她的信我不拆,既不看,也不问。对我的信,她也同样如此,除非我主动有什么事跟她商量,一直是这样。”

的确,求同存异不仅是处理好国与国之间政治关系的良方,对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也起着重要作用。夫妻之间,相互尊重,相敬如宾,彼此保留一定的空间,对两人的感情有百利而无一害。子女与父母之间也是如此。

父母年纪大了,需要儿女在身边照顾,但是当父母尚能够自理个人的生活时,他们往往不喜欢与儿女住在一起。因为他们也了解,两代人之间有代沟,在生活习惯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做儿女的,也要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行凌驾于父母之上。

因为写书,我曾经结交了一个忘年之交的朋友,刘文英老师。她今年74,身体还很硬朗。刘老师退休前在一家化工厂工作,自己是学习化学的高级工程师,但是从年轻时开始,她便酷爱养花,自己曾经住在一楼,后院有一个80平米的小花园,刘老师在这片花园里种下各种各样自己喜爱的花朵。并且在年轻时利用多次到外地出差的机会,搜集了上百个花瓶。刘老师说:“没办法,我一看到漂亮的花瓶,就拔不开腿了。”

退休后,刘老师读了社区的老年大学。在与其他老年人交流时,刘老师知道了用彩色的丝网制作好看的丝网花的事情,于是兴致大发。打电话询问到购买制作丝网花的材料,开始精心钻研。凭着自己多年养花的经验以及对各种花朵的仔细观察,刘老师自己制作出了很多漂亮的花朵。当我第一次走进刘老师的家时,不禁为那些漂亮的花朵而震撼!

然而,她说:“实现自己制作丝网花的愿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起初,无论刘老师的老伴还是自己的女儿,都不支持她做。女儿劝她:“您都这么大岁数了,没事散散步,锻炼锻炼身体,自己琢磨做点儿好吃的,多好的幸福生活。干嘛非去弄那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费眼睛不说,做出来了又有什么用呢?”

刘老师听了很不高兴,她心想:“我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啊。自从搬了家以后,我就失去了养花的条件,但是对花的喜爱之情却丝毫未减。如今找到了这种好的方式,我一定要试一试。”

于是,刘老师不顾女儿的阻拦,硬是开始了丝网花的制作之旅。女儿见到妈妈如此喜欢,也就没再阻拦,而是主动帮妈妈联系如何购买材料,并且帮助妈妈拍摄照片等等。

在母女两人的共同努力下,刘老师自己完成了七十多种丝网花的制作。女儿看到妈妈的劳动成果,还建议让刘老师口述、自己用电脑记录的方式,详细记录了每种花的制作方法,并且拍摄了许多精美的图片,最终结集成书出版了!

刘老师高兴得不得了,说自己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为此还特别感激女儿为自己做的一切。后来出书的稿费,刘老师全部以小外孙的名义存到了银行里,作为她给小外孙的教育基金。

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在母女两人共同的精心营造下,变成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大事。刘老师一家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其实,与老人一起相处,跟与小孩子相处一样,要懂得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尊重他们的个人爱好。可能有些习惯年轻人不喜欢,对有些爱好也嗤之以鼻,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就否定别人。要知道,虽然他们是自己的父母,再亲近不过的人,但是我们仍然是两个不同的个体,需要相互尊重彼此。相同的爱好,共同发展,相同的生活习惯,互相尊重。对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爱好,我们更要彼此宽容,就像当年父母宽容我们一样。更重要的是,在我们眼里老人不好的习惯,多数是因为他们年纪大了,行动不便,或者因为生活条件不同而形成的,我们做儿女的,更应该多加体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对自己弟子说的话,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理由牢记这句话所揭示的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些法则。没有人愿意因别人的意志而转移;没有人愿意因他人而改变自己。既然如此,不如让我们试着放开心胸,求同存异,多尊重、体谅老人,让他们按照自己的习惯度过一个幸福而愉快的晚年。

沟通要懂得换位思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找不到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无论是你和你的兄弟姐妹还是生身父母,你们都是不同的个体,拥有各自的思想、生活和习惯。“一千个读者眼中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待一个戏剧人物尚且如此,所以更别说是对待整个鲜活的人生了。

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人面前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比如,你既是父母眼里的孩子,又是孩子眼中的父母,还是工作中的同事,配偶眼中的爱人。在每个不同的人生阶段,每个人扮演的角色又不尽相同。小时候,我们是父母眼中的孩子,父母正是我们心中的依靠,像山像水,父母无所不能。等我们长大了,工作了,成家了,再回头看自己的父母时,他们不仅是容颜上的改变,改变的还有他们的内心,他们不再强壮,不再独立,我们成了他们的依靠。

世间的事情就是如此,斗转星移是一种规律。世界在改变,我们也要随之改变。而如何能让我们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在得失之间找到平衡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则便是要学会换位思考。

在足球王国巴西,不会踢足球的男孩子绝对不会招人喜欢。在那里,富人的孩子有自己的足球场地,穷人的孩子也有穷人踢足球的方式。球王贝利就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里,他的父亲是一个因伤退役、穷困潦倒的足球队员。

贝利从小就显现出非凡的足球天赋,他常常踢着父亲为他特制的“足球”——用一个大号的袜子塞满破布和旧报纸,然后尽量捏成球形,外面再用绳子捆紧。贝利经常光着黑瘦的脊梁,在家门前那条坑坑洼洼的小街,赤着脚练球。尽管他经常摔得皮开肉绽,但他仍然不停地向着想象中的球门冲刺。

渐渐地,贝利有了点儿名气,许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常常跟他打招呼,还给他敬烟。像所有未成年人一样,贝利喜欢吸烟时那种“长大了”的感觉。

终于有一天,当贝利在街上向人要烟时被父亲看见了。父亲的脸色很难看,贝利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眼睛。因为他看到父亲的眼睛里有一种忧伤,有一种绝望,还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怒火。

父亲说:“我看见你抽烟了。”

贝利不敢回答父亲,一言不发。

父亲又说:“是我看错了吗?”

贝利盯着父亲的脚尖,小声说:“不,你没有。”

父亲问:“你抽烟多久了?”

贝利小声为自己辩解:“我只吸过几次,几天前才……”

父亲打断了他的话,说:“告诉我,味道好吗?我没抽过烟,不知道烟到底是什么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