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与发展
巴基斯坦的陆军特种勤务大队简称为特勤大队(PPR),集中了巴基斯坦武装力量的精英,是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经验丰富、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优秀部队。佩戴金质伞训徽章和绿色贝雷帽的特勤队在巴基斯坦军中号称“精锐中的精锐”。
在美国积极帮助下,巴基斯坦第一支特种部队于1953-1954年(印军专家认定为1956年)开始组建。为掩饰真实身份,最初命名为“俾路支团第19营”,但该营却不在俾路支团中心进行训练,而是与其他营分开单独训练。首任营长米特哈中校,后逐步晋升为少将军衔。营部设在西北边境省切拉特市,距印巴边界处旁遮普省阿塔克市50公里。
1964年3月,由美军特种部队成员组成的机动教练班抵达巴基斯坦,帮助巴军在白沙瓦市建立了一所空降兵学校,专门训练俾路支团第19营。该营随后改称“伞兵营”,所有官兵都要进行伞降训练,一些人还开始学习初级航空机械师专业。
1964年,该营一个专门训练在沙漠地区作战的连,与美国特种部队机动教练班一起举行了作战演习。蛙人分队专程赶赴卡拉奇地区参加特种培训。1964年,俾路支团第19营正式改称为“特勤大队”。1965年印巴战争爆发前,该营约有700人,分为7个连,每人都有自己的专业,分别擅长在沙漠、山区、水下、两栖(成为海军陆战队员)作战。
特勤大队指挥部常设在切拉特市,有5名高级军官归大队长直接指挥,各负责一个方向,其中3人负责特种行动的计划和实施,侦察,培训,人员的挑选和分配,1人负责行政经济事务,1人负责财政。目前,特勤大队编成中共有4个特种作战营和4个独立连。4个特种作战营没有常驻地,经常轮换。据巴基斯坦消息人士透露,两个营大部分时间部署在切拉特市,第3个营负责边界、重要战略目标(包括核目标)的防护。
4个特种作战营:第1营主要负责在印度南部查谟和克什米尔邦进行的行动,一旦发生战事,预定投送地点为印度旁遮普邦帕特,汉科特市,那里有战略上非常重要的公路,是连接查谟、克什米尔与印度其他邦的要道。第2营负责印度拉贾斯坦邦沙漠地区行动,该营有两个连部署在卡拉奇。第3营负责在印控克什米尔北部地区(克什米尔谷煳行动,有1个连部署在白沙瓦空降兵学校内)。第21营是1995年10月至12月间组建的,官兵来自巴基斯坦陆军第30军,营部设在锡亚尔科特市。
4个独立连:独立蛙人连(穆圣连)主要负责水下特种行动,摧毁海上目标,也能登陆实施破坏行动,该连共4名军官,1名准尉,60名士兵。独立反恐连(扎拉拉连)主要负责反劫机、反恐、解救人质,随时处于战备状态,共有3名军官,4名准尉,90名士兵,常驻在卡拉奇。独立通信连的主要任务是为特种营提供无线电联系保障,共有4个排,在实施特种行动时分别归4个特种营指挥。独立战勤连负责特种行动的计划和实施、人员的挑选和分配,共有两名军官,3名准尉,50名士兵。
和平时期,巴基斯坦特种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反恐,反劫机,解救人质,镇压骚乱,恢复爆发大规模骚动地区的法律和秩序。战时任务主要是在敌后摧毁敌军事目标、油井、机场、桥梁、无线电和电视通信设施、电站、雷达站、船只、俘获政府高级官员或军官。
2、队员选拔与训练
特勤大队是在自愿基础上经过严格选拔组建而成的,人员全部来自各军兵种部队和准军事部队(边防、巡逻等)。志愿者前往特种部队设在切拉特、阿塔克市的训练中心参加选拔,经过各种考核后,大部分人会被淘汰,返回各自部队,符合要求、顺利通过所有训练选拔的人员,要签署同意在特种部队服役的合同,期限3-5年,期满后返回各自原部队继续服役。特种部队中军官的选拔更严格,候选人服役期限至少要在两年以上。
一般来说,特勤大队队员的严格训练,通常包括战斗、野外生存与防护、渗透、侦查谍报以及心理对策等技能。其中,战斗技能训练是为了使每一个特勤大队的队员能够熟练掌握本国军队以及外国军队的各种武器装备,如各种枪械、手榴弹、枪榴弹、小口径火炮和反坦克武器的使用,以及掌握巷战、夜战、搜捕、脱险逃生等技能;野外生存与防护技能训练要求所有队员掌握在深山老林、荒原沙漠、冰天雪地的环境中或者是水断粮绝的条件下生存的方法,并且学会各种突发疾病的治疗;渗透技能训练包括跳伞、坠降、潜水、攀登、滑雪、穿越雷区、通过封锁区以及识图辨别方向等;侦查谍报技能的训练主要包括学习掌握潜伏侦听、捕俘、照相、测绘等各种获取情报的方法、手段以及利用先进的现代通讯设备进行情报传送的技能;心理对策的训练包括外语学习、胆量心智训练等,学会如何应付审讯,司机逃跑,以及掌握新站、策反、安抚、颠覆等方面的技能。
为了提高队员的素质,特勤大队还要求自己的队员学习犯罪心理学以及其他文化课程。接受完这些“魔鬼训练”,学员们还需要参加最后一场考试,这次考试将最终决定,经过一年的训练,哪些人可以留下为巴基斯坦效命,又有哪些人是不合格的。
精神高度紧张的“魔鬼训练”,使得这支特勤大队赢得了“王者之师”的美称。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特勤大队的领导将其分为两个小分队,第一小分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搜寻目标并伺机破坏目标的军事行动,所以得了“破坏超人”的绰号。这一小分队的座右铭就是“搜寻,交战和摧毁”。在一定程度上,这支小分队会领导正规军去摧毁他们的目标。第二支小分队也因为战功赫赫得了一个“模范精英”的美称。
3、武器装备
巴基斯坦特勤大队的建设,美国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勤大队的许多武器装备、技术设备、制服等都由美国提供。每个特种作战营都装备有各型坦克装甲和汽车装备,如“侦探”BRDM装甲伞兵战车、MPZ履带式装甲、BTR-80装甲输送车。作战武器包括P-38“惠特”手枪、G3型7.62毫米步枪、MGIA3型7.62毫米机枪、RPG-7型反坦克火箭筒、反坦克导弹系统、60毫米PMT轻型迫击炮(每个排1门)、106毫米无后坐力反坦克火炮等。
单兵最大战斗负荷约20千克,包括7日口粮,还有各式装备,具体组成由特种部队官兵专业(蛙人、反恐等)而定。在实施空降行动时,可以调用空军C-130运输机,陆军航空兵或空军“美洲豹”米一8、UH-1H等型直升机,每架直升机上可空运5-20名伞兵。
4、在印巴战争中洗礼
1965年印巴战争期间,特勤大队首次拥有实战经验,可惜有点苦涩,出师不利。1965年9月6日至7日,约100名特勤大队官兵在印度乌哈姆布尔、帕特汉科特、哈尔瓦尔空军基地附近空降,任务是破坏机场跑道,摧毁停机坪上的印军飞机。由于情报侦察不充分,行动计划不周密,实施情况更糟糕,特种部队官兵在行动中未能摧毁印军飞机,几乎所有士兵都被印军俘虏,只有—小部分人成功突围返回巴基斯坦。
1966年,特勤大队实力增加到3个营。20世纪60年代末,这3个营轮流在东巴基斯坦(今天的孟加拉国)进行战斗巡逻,并参与了逮捕反对派代表、镇压当地居民骚乱的行动。1971年1月,3营被投送到既定地区替换第2营。1971年3月25日至26日,该营一个排发动突袭,在当地反对派领导人拉赫曼家中将其逮捕,从而引发了整个东巴基斯坦地区人民的起义浪潮。在随后的8个月内,第2营、第3营参加了城市条件下的战斗,试图控制局势。
1971年12月,印巴再次开战,第3营主力撤出东巴基斯坦,第2营被用作常规步兵部队,在巴基斯坦东部地区作战,成功实施了几次袭击行动,但该营大部分官兵不是战死就是俘虏,最后所剩无几。第3营中有一个“蛙人”排,隶属战前组建的“蛙人”独立连,为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该连被命名为“穆圣连”。战争期间,巴基斯坦东部军区司令尼阿济将军曾计划派出这支蛙人部队攻击印海军运输舰“法拉卡”号。第1营官兵在西线作战,战争期间针对印陆军炮兵团发动了几次突袭行动,摧毁了数门火炮。
在1971年的印巴战争中,第一突击营奇袭印军一个炮兵团,将数门大炮捣毁,并给印军造成了严重伤亡。在反恐行动中,特勤队的表现也可圈可点。阿富汗反恐战争中,该部队积极配合美军,为摧毁塔利班武装和歼灭“基地”分子立下了许多战功。萨达姆被捕后,美军加强了对拉登的搜捕,3月16日,以121特遣部队为首的美军锁定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交界的山区,展开了拉网行动。由于特勤队山地作战经验丰富,这片地区又是他们的“主场”,对地形以及当地部族语言、风俗等都很熟悉,因此美军点名要他们当帮手。3月24日,巴军在包围“基地”分子时,遭袭造成12人死亡、15人受伤,其中就有特勤队的成员,但是拿美军一名指挥官的话来讲:“离了他们不行,在这里我们全是陌生人”。
2004年10月12日,由于绑架主使马哈苏德出尔反尔地没有参加事先约定的族长谈判会议,并且扬言开始在中国人质身上绑炸弹,看似缓和的气氛骤然间再度紧张了起来。12日深夜,200名巴基斯坦特勤大队精锐突击队分乘10-11辆军车紧急飞驶人质现场,做好万一谈判失败、情势危机的情况下,不得不武力营救人质的准备。
巴政府向马哈苏德部族全面施压,伤害中国人质将造成“严重后果”。直到10月13日,特勤大队在南瓦济里斯坦部落地区展开了追捕绑架中国工程师的武装头目马哈苏德的行动并取得重大进展,马哈苏德武装的多处“藏身地”被夷为平地,攻占了马哈苏德武装的一些据点,并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但狡猾的马哈苏德再次躲过了追捕。
不过,在这次的追捕行动中,巴军方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共有3名特勤大队队员在行动中丧生,另有22人受伤。但是,猖狂的马哈苏德武装在逃亡途中伺机发动袭击,进行垂死反扑。从12日凌晨起,共有4个旅约7000名官兵在6架武装直升机的支持下,参与了在这一地区展开的武装搜捕行动。军方控制了南瓦济里斯坦所有地区并封锁了所有的路口,还设法切断了马哈苏德的后援。
直到2004年10月14日中午,特勤大队再次发起了一场闪电式的突袭,与马哈苏德绑匪团伙进行了激战。5名绑匪被击毙,一名人质得到解救。然而,另一名人质在解救行动中不幸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