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和徐驸马乐昌分镜记南宋有《乐昌分镜》戏文
周文质孙武子教女兵宋舞队有《孙武子教女兵》
赵善庆孙武子教女兵同上
无名氏硃砂担滴水浮沤记浮沤传永成双浮沤暮云归
同逞风流王焕百花亭宋末有《王焕》戏文
同双斗医双斗医
同十样锦诸葛论功十样锦
今元剧目录之见于《录鬼簿》《太和正音谱》者,共五百余种。而其与古剧名相同,或出于古剧者,共三十二种。且古剧之目,存亡恐亦相半,则其相同者,想尚不止于此也。
由元剧之形式材料两面研究之,可知元剧虽有特色,而非尽出于创造。由是其创作之时代,亦可得而略定焉。
九元剧之时地
元杂剧之体,创自何人不见于记载。钟嗣成《录鬼簿》所著录,以关汉卿为首。宁献王《太和正音谱》以马致远为首。然《正音谱》之评曲也,于关汉卿则云:“观其词语,乃可上可下之才。盖所以取者,初为杂剧之始,故卓以前列。”盖《正音谱》之次第,以词之甲乙论,而非以时代之先后。其以汉卿为杂剧之始,固与《录鬼簿》同也。汉卿时代,颇多异说。杨铁崖《元宫词》云:“开国遗音乐府传,白翎飞上十三弦,大金优谏关卿在,《伊尹扶汤》进剧编。”此关卿当指汉卿而言。虽《录鬼簿》所录汉卿杂剧六十本中,无《伊尹扶汤》,而郑光祖所作杂剧目中有之,然马致远《汉宫秋》杂剧中,有云:“不说它《伊尹扶汤》,则说那《武王伐纣》。”案:《武王伐纣》乃赵文殷所作杂剧,则《伊尹扶汤》亦必为杂剧之名。马致远时代在汉卿之后,郑光祖之前,则其所云《伊尹扶汤》剧,自当为关氏之作,而非郑氏之作。其不见于《录鬼簿》者,亦犹其所作《窦娥冤》《续西厢》等,亦未为钟氏所著录也,杨诗云云,正指汉卿,则汉卿固逮事金源矣。《录鬼簿》云:“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明蒋仲舒《尧山堂外纪》(卷六十八)则云:“金末为太医院尹,金亡不仕。”则不知所据。据《辍耕录》(卷二十三)则汉卿至中统初尚存。案自金亡至元中统元年,凡二十六年。果使金亡不仕,则似无于元代进杂剧之理。宁视汉卿生于金代,仕元,为太医院尹为稍当也。又《鬼董》五卷末,有元泰定丙寅临安钱孚跋云:“关解元之所传”,后人皆以解元为即汉卿。《尧山堂外纪》遂误以此书为汉卿所作。钱氏《元史·艺文志》仍之。案:解元之称始于唐;而其见于正史也,始于《金史·选举志》。金人亦喜称人为解元,如董解元是已。则汉卿得解,自当在金末。若元则惟太宗九年(金亡后三年)秋八月一行科举,后废而不举者七十八年。至仁宗延祐元年八月,始复以科目取士,遂为定制。故汉卿得解,即非在金世,亦必在蒙古太宗九年。至世祖中统之初,固已垂老矣。杂剧苟为汉卿所创,则其创作之时,必在金天兴与元中统间二三十年之中,此可略得而推测者也。
《正音谱》虽云汉卿为杂剧之始,然汉卿同时,杂剧家业已辈出,此未必由新体流行之速,抑由元剧之创作诸家亦各有所尽力也。据《录鬼簿》所载,于杨显之则云:“与汉卿莫逆交,凡有珠玉,与公较之”;于费君祥则云:“与汉卿交,有《爱女论》行于世”;于梁进之则云:“与汉卿世交”。又如红字李二、花李郎二人,皆注教坊刘耍和婿。按:《辍耕录》所载院本名目,前章既定为金人之作,而云教坊魏、武、刘三人鼎新编辑,刘疑即刘耍和。金李冶敬斋《古今》(卷一)云:“近者伶官刘子才,蓄才人隐语数十卷。”疑亦此人,则其人自当在金末,而其婿之时代,当与汉卿不甚相远也。他如石子章,则《元遗山诗集》(卷九)有《答石子璋兼送其行》七律一首;李庭《寓庵集》(卷二)亦有《送石子章北上》七律一首。按寓庵生于金承安三年,卒于元至元十三年,其年代与遗山略同。如杂剧家之石子章,即遗山《寓庵集》中之人,则亦当与汉卿同时矣。
此外与汉卿同时者,尚有王实父(甫)《西厢记》五剧,《录鬼簿》属之实父(甫)。后世或谓王作,而关续之(都穆《南濠诗话》,王世贞《艺苑巵言》);或谓关作,而王续之者(《雍熙乐府》卷十九,载无名氏《西厢十咏》)。然元人一剧,如《黄粱梦》《骕骦裘》等,恒以数人合作,况五剧之多乎?且合作者,皆同时人,自不能以作者与续者定时代之先后也。则实父(甫)生年,固不后于汉卿。又汉卿有《闺怨佳人拜月亭》一剧,实甫亦有《才子佳人拜月亭》剧,其所谱者乃金南迁时事,事在宣宗贞祐之初,距金亡二十年。或二人均及见此事,故各有此本欤?
此外元初杂剧家,其时代确可考者,则有白仁甫朴。据元王博文《天籁集序》谓:“仁甫年甫七岁,遭壬辰之难。”又谓:“中统初,开府史公,将以所业荐之于朝。”按:壬辰为金哀宗天兴元年,时仁甫年七岁,则至中统元年庚辰,年正三十五岁;故于至元一统后,尚游金陵。盖视汉卿为后辈矣。
由是观之,则元剧创造之时代,可得而略定矣。至有元一代之杂剧,可分为三期:一、蒙古时代,此自太宗取中原以后,至至元一统之初。《录鬼簿》卷上所录之作者五十七人,大都在此期中(中如马致远、尚仲贤、戴善甫,均为江浙行省务官,姚守中为平江路吏,李文蔚为江州路瑞昌县尹,赵天锡为镇江府判,张寿卿为浙江省掾史,皆在至元一统之后。侯正卿亦曾游杭州,然《录鬼簿》均谓之前辈名公才人,与汉卿无别,或其游宦江浙,为晚年之事矣)。其人皆北方人也。二、一统时代,则自至元后,至至顺、后至元间,《录鬼簿》所谓“已亡名公才人,与余相知或不相知者”是也。其人则南方为多;否则北人而侨寓南方者也。三、至正时代,《录鬼簿》所谓“方今才人”是也。此三期,以第一期之作者为最盛,其著作存者亦多,元剧之杰作大抵出于此期中。至第二期,则除宫天挺、郑光祖、乔吉三家外,殆无足观;而其剧存者亦罕。第三期则存者更罕,仅有秦简夫、萧德祥、朱凯、王晔五剧,其去蒙古时代之剧远矣。
就诸家之时代,今取其有杂剧存于今者,著之。
此外如王子一、刘东生、谷子敬、贾仲名、杨文奎、杨景言、汤式,其名均不见《录鬼簿》。《元曲选》于谷子敬、贾仲名诸剧,皆云元人,《太和正音谱》则直以为明人。案王、刘诸人不见他书,惟贾仲名则元人有同姓名者。《元史·贾居贞传》:“居贞字仲明,真定获鹿人,官至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卒于至元十七年,年六十三。”则尚为元初人,似非作曲之贾仲名。且《正音谱》宁献王所作,纪其同时之人,当无大谬。又谷、贾二人之曲,虽气骨颇高,而伤于绮丽,颇与元曲不类,则视为明初人,当无大误也。
更就杂剧家之里居研究之,则如下表:
大都中书省所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所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所属
关汉卿李好古(保定)陈无妄(东平)赵天锡(汴梁)金仁杰(杭州)
王实甫彭伯威(同)王廷秀(益都)范康(同)
庾天锡白朴(真定)武汉臣(济南)陆显之(同)沈和(同)
马致远李文蔚(同)岳伯川(同)钟嗣成(同)鲍天祐(同)
王仲文尚仲贤(同)康进之(棣州)姚守中(洛阳)陈以仁(同)
杨显之戴善甫(同)吴昌龄(西京即大同)孟汉卿(亳州)范居中(同)
李寿卿(太原)
纪君祥侯正卿(同)刘唐卿(同)张鸣善(扬州)施惠(同)
费君祥史九敬先(同)乔吉甫(同)孙子羽(同)黄天泽(同)
费唐臣江泽民(同)石君宝(平阳)沈拱(同)
张国宝郑廷玉(彰德)于伯渊(同)周文质(同)
石子章赵公辅(同)萧德祥(同)
李宽甫赵文殷(同)狄君厚(同)陆登善(同)
梁进之陈宁甫(大名)孔文卿(同)王晔(同)
孙仲章李进取(同)郑光祖(同)王仲元(同)
赵明道宫天挺(同)李行甫(同)杨梓(嘉兴)
李子中高文秀(东平)
李时中张时起(同)
曾瑞顾仲清(同)
张寿卿(同)
王伯成(涿州)赵良弼(同)
由上表观之,则六十二人中,北人四十九,而南人十三。而北人之中,中书省所属之地,即今直隶、山东西产者,又得四十六人。而其中大都产者十九人。且此四十六人中,其十分之九,为第一期之杂剧家,则杂剧之渊源地,自不难推测也。又北人之中,大都之外,以平阳为最多,其数当大都之五分之二。按《元史·太宗纪》:“太宗二七年,耶律楚材请立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编集经史,至世祖至元二年,始徙平阳经籍所于京师。”则元初除大都外,此为文化最盛之地,宜杂剧家之多也。至中叶以后,则剧家悉为杭州人,中如宫天挺、郑光祖、曾瑞、乔吉、秦简夫、钟嗣成等,虽为北籍,亦均久居浙江。盖杂剧之根本地,已移而至南方,岂非以南宋旧都,文化颇盛之故欤?
元初名臣中,有作小令套数者;惟杂剧之作者大抵布衣,否则为省掾令史之属。蒙古色目人中,亦有作小令套数者,而作杂剧者,则惟汉人(其中帷李直夫为女真人)。盖自金末重吏,自掾史出身者,其任用反优于科目。至蒙古灭金,而科目之废垂八十年,为自有科目来未有之事。故文章之士,非刀笔吏无以进身,则杂剧家之多为掾史,固自不足怪也。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及臧懋循《元曲选序》均谓蒙古时代,曾以词曲取士,其说固诞妄不足道。余则谓元初之废科目,却为杂剧发达之因。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且金时科目之学,最为浅陋(观刘祁《归潜志》卷七、八、九数卷可知)。此种人士,一旦失所业,固不能为学术上之事,而高文典册,又非其所素习也。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而又有一二天才出于其间,充其才力,而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然则由杂剧家之时代爵里,以推元剧创造之时代,及其发达之原因,如上所推论,固非想象之说也。
附考:案金以律赋策论取士。逮金亡后,科目虽废,民间犹有为此学者。如王博文,白仁甫《天籁集序》谓:“律赋为专门之学,而太素有能声(太素,仁甫字),号后进之翘楚。”案仁甫金亡时不及十岁,则其作律赋,必在科目已废之后。当时人士之热衷科目如此。又元代士人不平之气,读宫天挺《范张鸡黍》剧第一二折,可见一斑也。
十元剧之存亡
元人所作杂剧,共若干种,今不可考。明李开先作《张小山乐府序》云:“洪武初年,亲王之国,必以词曲千七百本赐之。”然宁献王权亦当时亲王之一,其所作《太和正音谱》卷首,著录元人杂剧,仅五百三十五本,加以明初人所作,亦仅五百六十六本。则李氏之言或过矣。元钟嗣成《录鬼簿序》,作于至顺元年,而书中纪事讫于至正五年。其所著录者,亦仅四百五十八本。虽此二书所未著录而见于他书,或尚传于今者,亦尚有之。然现今传本出于二书外者,不及百分之五,则李氏所云千七百本,或兼小令套数言之。而其中杂剧,至多当亦不出千种。又其煊赫有名者,大都尽于二书所录,良可信也。至明隆、万间而流传渐少,长兴臧懋循之刻《元曲选》也,从黄州刘延伯借元人杂剧二百五十种。然其所刻百种内,已有明初人作六种(《儿女团圆》《金安寿》《城南柳》《误入桃源》《对玉梳》《萧淑兰》);则二百五十种中,亦非尽元人作矣。与臧氏同时刊行杂剧者,有无名氏之《元人杂剧选》,海宁陈与郊之《古名家杂剧》,而金陵唐氏世德堂亦有汇刊之本。唐氏所刊,仅见残本三种:一为明王九思作,余二种皆《元曲选》所已刊。至《元人杂剧选》与《古名家杂剧》二书,至为罕觏,存佚已不可知。第就其目观之,则《元人杂剧选》之出《元曲选》外者,仅马致远《踏雪寻梅》、罗贯中《龙虎风云会》、无名氏《九世同居》《符金锭》四种耳。《古名家杂剧》正、续二集,虽多至六十种。然并刻明人之作,内同于《元曲选》者三十九种,同于《元人杂剧选》者一种。此外则除明周宪王、徐文长、汪南溟各四种外,所余惟八种。且为元为明尚不可知。可知隆万间人所见元曲,当以臧氏为富矣。姚士舞《见只编》谓:“汤海若先生妙于音律,酷嗜元人院本。自言箧中所藏,多世不常有,已至千种。”朱竹垞《静志居诗话》谓:“山阴祁氏淡生堂所藏元明传奇,多至八百余部。”汤氏自言未免过于夸大。若祁氏所藏,有明人作在内,则其中元剧,当亦不过二三百种。何元朗《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七)谓其家所藏杂剧本,几三百种,则当时元剧存者,其数略可知矣。惟钱遵王也是园藏曲,则目录具存。其中确为元人作者一百四十一种,而注元明间人及古今无名氏杂剧者,凡二百有二种,共三百四十三种。其后钱书归泰兴季氏,《季沧苇书目》载钞本元曲三百种一百本,当即此书。则季氏之元曲三百种,当亦含明人作在内也。自是以后,藏书家罕注意元剧。惟黄氏丕烈于题跋中时时夸其所藏词曲之富,而其所跋元曲,仅《太平乐府》数种。向颇疑其夸大,然其所藏《元刊杂剧三十种》,今藏乃显于世。此书木函上,刊黄氏手书题字,有云“《元刻古今杂剧乙编》。士礼居藏。”不知当时共有几编。而其前尚有甲编,则固无疑。如甲编种数与乙编同,则其所藏元刊杂剧,当有六十种,可谓最大之秘笈矣。今甲编存佚不可知,但就其乙编言之,则三十种中为《元曲选》所无者,已有十七种。合以《元曲选》中真元剧九十四种,与《西厢》五剧,则今日确存之元剧,而为吾辈所能见者,实得一百十六种。今从《录鬼簿》之次序,并补其所未载者,叙录之如下:
关汉卿十三本(凡元刊本均不著作者姓名,并识):
《关张双赴西蜀梦》(元刊本,《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并著录。《正音谱》作《双赴会》)《闺怨佳人拜月亭》(元刊本,《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并著录。“亭”《录鬼簿》作“庭”。钱目作《王瑞兰私祷拜月亭》)《钱大尹智宠谢天香》(《元曲选》甲集下,《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并著录)《杜蕊娘智赏金线池》(《元曲选》辛集上,《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望江亭中秋切脍旦》(《元曲选》癸集上,《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元曲选》乙集上,《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录鬼簿》作《烟月旧风尘》)《关大王单刀会》(元刊本,《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温太真玉镜台》(《元曲选》甲集下,《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诈妮子调风月》(元刊本,《录鬼簿》《正音谱》著录)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元曲选》丁集下,《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感天动地窦娥冤》(《元曲选》壬集下,《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元曲选》戊集下,《也是园书目》著录作元无名氏,《元曲选》题元大都关汉卿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第五剧(明归安凌氏覆周定王刊本,近责池刘氏覆凌本,他本皆改易体例,不足信据。《南濠诗话》《艺苑巵言》皆以第五剧为汉卿作,是也)
高文秀三本:
《黑旋风双献功》(《元曲选》丁集下,《录鬼簿》《正音谱》著录,《录鬼簿》作《黑旋风双献头》《须贾谇范叔》(《元曲选》庚集下,《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录鬼簿》作《须贾谇范雎》)《好酒赵元遇上皇》(元刊本,《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
郑廷玉五本:
《楚昭王疏者下船》(元刊本,《元曲选》乙集下,《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包待制智勘后庭花》(《元曲选》己集上,《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布袋和尚忍字记》(《元曲选》庚集上,《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看钱奴买冤家债主》(元刊本,《元曲选》癸集上,《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崔府君断冤家债主》(《元曲选》庚集上,《也是园书目》著录作元郑廷玉撰,《元曲选》题元无名氏撰)
白朴二本: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元曲选》丙集上,《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裴少俊墙头马上》(《元曲选》乙集下,《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录鬼簿》作《鸳鸯简墙头马上》)
马致远六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