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司马青衫泪》(《元曲选》己集上,《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元曲选》丁集下,《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太华山陈传高卧》(元刊本,《元曲选》戊集上,《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元曲选》甲集上,《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录鬼簿》无“破幽梦”三字)《半夜雷轰荐福碑》(《元曲选》丁集上,《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元刊本,《元曲选》癸集下,《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
李文蔚一本:
《同乐院燕青博鱼》(《元曲选》乙集上,《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录鬼簿》作《报冤台燕青扑鱼》)
李直夫一本:
《便宜行事虎头牌》(《元曲选》丙集上,《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录鬼簿》作《武元皇帝虎头牌》)
吴昌龄二本:
《张天师断风花雪月》(《元曲选》乙集上,《录鬼簿》《正音谱》著录。《录鬼簿》作《张天师夜断辰钩月》,《正音谱》作《辰钩月》)《花间四友东坡梦》(《元曲选》辛集上,《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
王实甫二本: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明归安凌氏覆周定王刊本,近覆凌本,《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
《四丞相歌舞丽春堂》(《元曲选》己集上,《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录鬼簿》“四丞相”作“四大王”)
武汉臣三本:
《散家财天赐老生儿》(元刊本,《元曲选》丙集上,《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李素兰风月玉壶春》(《元曲选》丙集下,《也是园书目》著录,作元无名氏,《元曲选》题武汉臣撰)《包待制智勘生金阁》(《元曲选》癸集下,《也是园书目》著录,作元无名氏,《元曲选》题武汉臣撰)
王仲文一本:
《救孝子烈母不认尸》(《元曲选》戊集上,《录鬼簿》《正音谱》著录)
李寿卿二本:
《说专诸伍员吹箫》(《元曲选》丁集下,《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月明和尚度柳翠》(《元曲选》辛集下,《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录鬼簿》作《月明三度临歧柳》)
尚仲贤四本:
《洞庭湖柳毅传书》(《元曲选》癸集上,《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尉迟公三夺槊》(元刊本,《录鬼簿》《正音谱》著录)《汉高祖濯足气英布》(元刊本,《元曲选》辛集上,《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元曲选》不著谁作)《尉迟公单鞭夺槊》(《元曲选》庚集下,《也是园书目》著录)
石君宝三本:
《鲁大夫秋胡戏妻》(《元曲选》丁集上,《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李亚仙诗酒曲江池》(《元曲选》乙集下,《录鬼簿》《正音谱》著录)《诸宫调风月紫云庭》(元刊本,《录鬼簿》《正音谱》著录。《录鬼簿》“庭”作“亭”。又戴善甫亦有《宫调风月紫云亭》,此不知石作或戴作也)
杨显之二本:
《临江驿潇湘夜雨》(《元曲选》乙集上,《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郑孔目风雪酷寒亭》(《元曲选》己集下,《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郑孔目”《录鬼簿》作“萧县君”)
纪君祥一本:
《赵氏孤儿冤报冤》(元刊本,《元曲选》壬集上,《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冤报冤”钱目作“大报仇”)
戴善甫一本:
《陶学士醉写风光好》(《元曲选》丁集上,《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陶学士”《录鬼簿》作“陶秀实”)
李好古一本:
《沙门岛张生煮海》(《元曲选》癸集下,《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录鬼簿》无“沙门岛”三字)
张国宾三本:
《公孙汗衫记》(元刊本,《元曲选》甲集下,《录鬼簿》《正音谱》著录。《录鬼簿》“公”字上有“相国寺”三字,《元曲选》作《相国寺公孙合汗衫》)《薛仁贵衣锦还乡》(元刊本,《元曲选》乙集下,《录鬼簿》《正音谱》著录)《罗李郎大闹相国寺》(《元曲选》壬集下,《也是园书目》著录,元无名氏,《元曲选》题元张国宾撰)
石子章一本:
《秦翛然竹坞听琴》(《元曲选》壬集上,《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
孟汉卿一本:
《张鼎智勘魔合罗》(元刊本,《元曲选》辛集下,《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钱目及《元曲选》作《张孔目智勘魔合罗》)
李行道一本:
《包待制智勘灰阑记》(《元曲选》庚集上,《录鬼簿》《正音谱》著录)
王伯成一本:
《李太白贬夜郎》(元刊本,《录鬼簿》《正音谱》著录)
孙仲章一本:
《河南府张鼎勘头巾》(《元曲选》丁集下,《也是园书目》著录。《录鬼簿》孙仲章下无此本,而陆登善下有之,《元曲选》题元孙仲章撰)
康进之一本:
《梁山泊李逵负荆》(《元曲选》壬集下,《录鬼簿》《正音谱》著录。《录鬼簿》作《梁山泊黑旋风负荆》)
岳伯川一本:
《岳孔目借铁拐李还魂》(元刊本,《元曲选》丙集下,《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录鬼簿》《元曲选》作《吕洞宾度铁拐李岳》。钱目作《铁拐李借尸还魂》)
狄君厚一本:
《晋文公火烧介子推》(元刊本,《录鬼簿》《正音谱》著录)
孔文卿一本:
《东窗事犯》(元刊本,《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录鬼簿》、钱目均作《秦太师东窗事犯》。案:金仁杰亦有此本,未知孔作或金作也)
张寿卿一本:
《谢金莲诗酒红梨花》(《元曲选》庚集上,《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
马致远、李时中、花李郎、红字李二合作一本:
《邯郸道省悟黄粱梦》(《元曲选》戊集上,《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录鬼簿》、钱目作《开坛阐教黄粱梦》)
宫天挺一本:
《死生交范张鸡黍》(元刊本,《元曲选》己集上,《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录》著录)
郑光祖四本:
《梅香骗翰林风月》(《元曲选》庚集下,《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钱目作《梅香骗翰林风月》)《周公辅成王摄政》(元刊本,《录鬼簿》《正音谱》著录)《醉思乡王粲登楼》(《元曲选》戊集下,《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迷青琐倩女离魂》(《元曲选》戊集上,《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
金仁杰一本:
《萧何追韩信》(元刊本《录鬼簿》《正音谱》著录。《录鬼簿》作《萧何月夜追韩信》)
范康一本:
《陈季卿悟道竹叶舟》(元刊本,《元曲选》己集下,《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
曾瑞一本:
《王月英元夜留鞋记》(《元曲选》辛集上,《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录鬼簿》作《佳人才子误元宵》)
乔吉甫三本:
《玉萧女两世姻缘》(《元曲选》己集下,《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杜牧之诗酒扬州梦》(《元曲选》戊集下,《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李太白匹配金钱记》(《元曲选》甲集上,《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录鬼簿》作《唐明皇御断金钱记》)
秦简夫二本:
《东堂老劝破家子弟》(《元曲选》乙集上,《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宜秋山赵礼让肥》(《元曲选》己集下,《录鬼簿》《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
萧德祥一本:
《王翛然断杀狗劝夫》(《元曲选》甲集下,《录鬼簿》《也是园书目》著录。钱目作无名氏撰)
朱凯一本:
《昊天塔孟良盗骨殖》(《元曲选》甲集下,《录鬼簿》《正音谱》著录。《录鬼簿》无“昊天塔”三字,《正音谱》及《元曲选》作元无名氏撰)
王晔一本:
《破阴阳八卦桃花女》(《元曲选》戊集下,《录鬼簿》《也是园书目》著录。钱目作元无名氏撰)
杨梓一本:
《霍光鬼谏》(元刊本,《正音谱》著录,作元无名氏撰。今据姚桐寿《乐郊私语》,定为杨梓撰)
李致远一本:
《都孔目风雨还牢末》(《元曲选》癸集上,《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均作元无名氏撰,《元曲选》题元李致远撰,钱目作《小妻大妇还牢末》)
杨景贤一本:
《马丹阳度脱刘行首》(《元曲选》辛集上,《正音谱》《也是园书目》均作无名氏撰,《元曲选》题元杨景贤撰,或与明初之杨景言为一人)
无名氏二十七本:
《严子陵垂钓七里滩》(元刊本,各家均未著录,惟《录鬼簿》宫天挺条下有《严子陵钓鱼台》,此剧气骨亦与宫氏《范张鸡黍》相似,疑或即此本)《诸葛亮博望烧屯》(元刊本,《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张千替杀妻》(元刊本,《正音谱》著录,作《张子替杀妻》)《小张屠焚儿救母》(元刊本,各家均未著录)《陈州粜米》(《元曲选》甲集上,未著录)《玉清庵错送鸳鸯被》(《元曲选》甲集上,《也是园书目》著录)《随何赚风魔蒯通》(《元曲选》甲集上,未著录)《争报恩三虎下山》(《元曲选》甲集下,未著录)《庞居士误放来生债》(《元曲选》乙集下,未著录)《硃砂担滴水浮沤记》(《元曲选》丙集上,《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包待制智赚合同文字》(《元曲选》丙集上,《也是园书目》著录)《冻苏秦衣锦还乡》(《元曲选》丙集下,《正音谱》著录,作《苏秦还乡》,又有《张仪冻苏秦》一本)《小尉迟将斗将认父归朝》(《元曲选》丙集下,《也是园书目》著录,《小尉迟将斗将将鞭认父》)《神奴儿大闹开封府》(《元曲选》丁集上,《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谢金吾诈拆清风府》(《元曲选》丁集上,未著录)《庞涓夜走马陵道》(《元曲选》戊集上,《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朱太守风雪渔樵记》(《元曲选》戊集下,《也是园书目》著录)《孟德耀举案齐眉》(《元曲选》己集上,《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李云英风送梧桐叶》(《元曲选》庚集下,《也是园书目》著录)《两军师隔江斗智》(《元曲选》辛集上,未著录)《玎玎珰珰盆儿鬼》(《元曲选》辛集下,《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逞风流王焕百花亭》(《元曲选》壬集上,《也是园书目》著录)《锦云堂暗定连环计》(《元曲选》壬集上,《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正音谱》作《王允连环计》,钱目作《锦云堂美女连环计》)《金水桥陈琳抱妆匣》(《元曲选》壬集上,《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风雨像生货郎旦》(《元曲选》癸集上,《正音谱》《也是园书目》著录)《萨真人夜断碧桃花》(《元曲选》癸集上,《也是园书目》著录,“夜断”作“夜斩”)《冯玉兰夜月泣江舟》(《元曲选》癸集下,未著录)
上百十六本,我辈今日所据以为研究之资者,实止于此。此外零星折数,如白朴之《箭射双雕》、费唐臣之《苏子瞻风雪贬黄州》、李进取之《神龙殿栾巴噀酒》、赵明道之《陶朱公范蠡归湖》、鲍天祐之《王妙妙死哭秦少游》、周文质之《持汉节苏武还乡》,《雍熙乐府》中均有一折,吾人耳目所及,仅至于此。至如明季所刊之《元人杂剧选》《古名家杂剧》与钱遵王所藏钞本,虽绝不经见,要不能遽谓之已佚。此外佚籍,恐尚有发见之一日,但以大数计之,恐不能出二百种以上也。
十一元剧之结构
元剧以一宫调之曲一套为一折。普通杂剧大抵四折,或加楔子。案《说文》(六):“楔,也。”今木工于两木间有不固处,则斫木札入之,谓之楔子,亦谓之。杂剧之楔子亦然。四折之外,意有未尽,则以楔子足之。昔人谓,北曲之楔子,即南曲之引子,其实不然。元剧楔子,或在前,或在各折之间,大抵用〔仙吕·赏花时〕或〔端正好〕二曲。惟《西厢记》第二剧中之楔子,则用〔正宫·端正好〕全套,与一折等,其实亦楔子也。除楔子计之,仍为四折。惟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则有五折,又有楔子。此为元剧变例。又张时起之《赛花月秋千记》,今虽不存,然据《录鬼簿》所纪,则有六折。此外无闻焉。若《西厢记》之二十折,则自五剧构成,合之为一,分之则仍为五。此在元剧中亦非仅见之作。如吴昌龄之《西游记》,其书至国初尚存,其著录于《也是园书目》者云四卷,见于曹寅《楝亭书目》者云六卷。明凌濛初《西厢序》云:“吴昌龄《西游记》有六本”,则每本为一卷矣。凌氏又云:“王实甫《破窑记》《丽春园》《贩茶船》《进梅谏》《于公高门》,各有二本。关汉卿《破窑记》《浇花旦》,亦有二本。”此必与《西厢记》同一体例。此外《录鬼簿》所载,如李文蔚有《谢安东山高卧》,下注云:“赵公辅次本”,而于赵公辅之《晋谢安东山高卧》,下则注云:“次本”。武汉臣有《虎牢关三战吕布》,下注云:“郑德辉次本”,而于郑德辉此剧下,则注云:“次本”。盖李、武二人作前本,而赵、郑续之,以成一全体者也。余如武汉臣之《曹伯明错勘赃》,尚仲贤之《崔护谒桨》,赵子祥之《太祖夜斩石守信》《风月害夫人》,赵文殷之《宦门子弟错立身》,金仁杰之《蔡琰还朝》,皆注“次本”。虽不言所续何人,当亦续《西厢记》之类。然此不过增多剧数,而每剧之以四折为率,则固无甚出人也。
杂剧之为物,合动作、言语、歌唱三者而成。故元剧对此三者,各有其相当之物。其纪动作者曰科;纪言语者曰宾、曰白;纪所歌唱者曰曲。元剧中所纪动作,皆以科字终。后人与白并举,谓之科白,其实自为二事。《辍耕录》纪金人院本,谓教坊魏、武、刘三人,鼎新编辑,魏长于念诵,武长干筋斗,刘长于科泛。科泛或即指动作而言也。宾白,则余所见周宪王自刊杂剧,每剧题目下,即有“全宾”字样。明姜南《抱璞简记》(《续说郛》卷十九)曰:“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相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则宾白又有别矣。臧氏《元曲选》序云:“或谓元取士有填词科(中略),主司所定题目外,止曲名及韵耳。其宾白,则演剧时伶人自为之,故多鄙俚蹈袭之语。”
填词取士说之妄,今不必辨。至谓宾白为伶人自为,其说亦颇难通。元剧之词,大抵曲、白相生。苟不兼作白,则曲亦无从作,此最易明之理也。今就其存者言之,则《元曲选》中百种无不有白,此犹可诿为明人之作也。然白中所用之语,如马致远《荐福碑》剧中之“曳剌”,郑光祖《王粲登楼》剧中之“点汤”,一为辽金人语,一为宋人语,明人已无此语,必为当时之作无疑。至《元刊杂剧三十种》,则有曲无白者诚多,然其与《元曲选》复出者,字句亦略相同,而有曲白相生之妙,恐坊间刊刻时,删去其白,如今日坊刊脚本然。盖白则人人皆知,而曲则听者不能尽解。此种刊本,当为供观剧者之便故也。且元剧中宾白鄙俚,蹈袭者固多,然其杰作如《老生儿》等,其妙处全在于白。苟去其白,则其曲全无意味。欲强分为二人之作,安可得也?且周宪王时代,去元未远,观其所自刊杂剧,曲、白俱全。则元剧亦当如此。愈以知臧说之不足信矣。
元剧每折唱者,止限一人,若末,若旦;他色则有白无唱,若唱,则限于楔子中,至四折中之唱者,则非末若旦不可。而末若旦所扮者,不必皆为剧中主要之人物;苟剧中主要之人物于此折不唱,则亦退居他色,而以末若旦扮唱者,此一定之例也。然亦有出于例外者,如关汉卿之《蝴蝶梦》第三折,则旦之外,俫儿亦唱;尚仲贤之《气英布》第四折,则正末扮探子唱,又扮英布唱;张国宾之《薛仁贵》第三折,则丑扮禾旦上唱,正末复扮伴哥唱;范子安之《竹叶舟》第三折,则首列御寇唱,次正末唱。然《气英布》剧探子所唱,已至尾声,故元刊本及《雍熙乐府》所选,皆至尾声而止,后三曲或后人所加。《蝴蝶梦》《薛仁贵》中,俫及丑所唱者,既非本宫之曲,且刊本中皆低一格,明非曲。《竹叶舟》中,列御寇所唱,明曰道情,至下〔端正好〕曲,乃入正剧。盖但以供点缀之用,不足破元剧之例也。惟《西厢记》第一、第四、第五剧之第四折,皆以二人唱,今《西厢》只有明人所刊,其为原本如此,抑由后人窜入,则不可考矣。
元剧脚色中,除末、旦主唱,为当场正色外,则有净有丑。而末、旦二色,支派弥繁。今举其见于元剧者,则末有外末、冲末、二末、小末,旦有老旦、大旦、小旦、旦俫、色旦、搽旦、外旦、贴旦等。《青楼集》云:“凡妓以墨点破其面为花旦”,元剧中之色旦、搽旦,殆即是也。元剧有外旦、外末,而又有外;外则或扮男,或扮女,当为外末、外旦之省。外末、外旦之省为外,犹贴旦之后省为贴也。案:《宋史·职官志》:“凡直馆院则谓之馆职,以他官兼者谓之贴职。”又《武林旧事》(卷四):“乾淳教坊乐部”,有衙前,有和顾,而和顾人中,如朱和、蒋宁、王原全下,皆注云“次贴衙前”,意当与贴职之贴同,即谓非衙前而充衙前(衙前谓临安府乐人)也。然则曰冲、曰外、曰贴,均系一义,谓于正色之外,又加某色,以充之也。此外见于元剧者,以年龄言,则有若勃老、卜儿、俫儿;以地位职业言,则有若孤、细酸、伴哥、禾旦、曳剌、邦老,皆有某色以扮之,而其自身则非脚色之名,与宋金之脚色无异也。
元剧中歌者与演者之为一人,固不待言。毛西河《词话》,独创异说,以为演者不唱,唱者不演。然《元曲选》各剧,明云末唱、旦唱,《元刊杂剧》亦云“正末开”或“正末放”,则为旦、末自唱可知。且毛氏连厢之说,元明人著述中从未见之,疑其言犹蹈明人杜撰之习。即有此事,亦不过演剧中之一派,而不足以概元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