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与心灵对话:改变你一生的60个心理实验
13500900000023

第23章 道德的选择题(1)

图: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鲁本斯 油画 243 x 210 cm 现藏费城美术博物馆

——在正义和强权冲突时,我想,我们心中都应该有个榜样——普罗米修斯。

理论加油站:海因斯盗药

芝加哥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科尔伯格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在芝加哥大学所做的研究工作围绕着这样一个主题:一个儿童是怎样从无道德意识而变为有道德观的。他想证明的是,人的道德判断能力是在儿童时代分阶段发展起来的。换句话说,一个儿童只有达到了一定的智力水平才有可能发展那一阶段的道德观。

科尔伯格有个最著名的实验故事,讲的是: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名的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

这个病妇的丈夫海因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海因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斯别无它法,只能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海因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3.海因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

5.海因斯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海因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

科尔伯格找了72个分别为十岁、十三岁、十六岁的男性少年儿童,每个年龄组有一半来自中上层家庭,另一半来自中下层家庭。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是看孩子们怎么回答。其中的部份孩子是这样回答的。

丹尼,十岁,回答道:我想那个丈夫是不对的,他偷东西,会被警察抓的。

唐,十三岁,回答道:那确实是药剂师的不对。他那样做是不公平的,想要高价,看着别人死。那丈夫想要救他的妻子才那样做的,任何人都会这么做。我想法官不会把他关进监狱,法官会全面考虑,而看到那药剂师是要价太高了。

安迪,十三岁,回答道:我觉得那丈夫这么做是对的,他妻子对她很好也很重要,所以他要尽一切努力去救她。

乔治,十六岁,回答道:我不认为那丈夫应该那样做,如果那药剂师有权定药价的话。我不能说那丈夫所做的是对的,尽管我想人人会为他妻子那样做。看来他情愿为救他妻子进监狱了。在我看来他这么做是有正当的理由,但在法律看来他是错的。我只能说这么多了。

考尔伯格根据被试的回答总结出道德观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一,前道德水平

阶段一:对错是根据行为产生的后果来决定的(受不受大人惩罚)。在这阶段儿童还没有认识到其他人的利益,做“好”事主要是怕不这样会受惩罚。

阶段二:对错根据是否满足本身快乐需要。孩子做好事只是为取得同样的回报,为了本身的需要。

二,道德观与传统要求一致水平

阶段三:遵照“好男孩好女孩”标准,使大人满意就是好的。这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别人的利益需要,及自己在同别人关系中的作用。儿童想要满足大人的期望,并保持那种信任的关系。

阶段四:遵照外界权威的标准,如法律,命令等。 把完成规定的义务作为‘好’的标准。这时人开始按社会的观点来判断,认为好的行为就是遵守法律的行为。

三,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

阶段五:开始把那些公众同意的法律和条约作为对与错的标准(尊重社会价值和公民权力),人的道德判断开始超越已有的社会规定,认识到有些法律比另一些好,有时合道德的并不合法,或合法的并不合道德。

阶段六:把世界公认的准则、道德判断作为自己的世界观,认为有适用于全体人的道德原则,当一个特定的法律与其相左,他或她会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行动。

实验结果表明,年龄越大,孩子的回答越向高级的阶段接近,尽管每个年龄中孩子成熟的程度不一。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式给我们勾画出:我们每个人的道德几乎都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发展起来的。道德发展是连续的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则不能。

趣味实验:

1.职业道德测试

实验原理:诚实,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

实验主持人:加拿大某电器零售公司

实验对象:前来应聘的职员

实验过程及结果:

加拿大一家电器零售公司给前来应聘的人员出了三道选择题。

第一题:你在以往若干年的工作中,有没有未经许可拿过公司的东西回家?

A.从没有;B.价值不超过5元;C.价值不超过20元;D.价值不超过100元。

第二题:你的一名同事拿了公司的一元钱而没有申报,你认为老板以下做法是否合适:

A.批评;B.阻止其提升或给予其降职;C.开除;D.报警,起诉该员工。

第三题:你在商店买了东西回家,一看营业员少收了你一元钱,你会开车回去还给他吗(开车的费用超过一元)?

结果前来应聘的200人中,只有两个人成功的通过了这次考验。

实验联想:

答案是这样的:第一题绝对不能选拿过;第二题应该是起诉(在加拿大,即使是拿公司的文件回家去加班,也必须事先经过主管的同意,否则性质就很严重,属于偷窃,公司就完全应该起诉,更何况是一元钱的现金了);第三题应该是还回去。这些让人瞠目结舌的答案,让我们重新认识到这个社会里“信用”的重要性。在西方文化圈里,个人信用是相当重要的东西。这里对什么都宽容,就是对信用这东西一点都不宽容,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什么“浪子回头金不换”、“改了还是好同志”的说法。一个人的信用完了,就和这个人本人完了没什么区别,根本不给你第二次建立信用的机会。所以这里很多信用出了问题的人不得不去法院申请改掉自己的名字,以抹去以前不光彩的历史。试问,我们是不是也把个人信用看得这么重要呢?

2.暴风雨夜的选择

实验原理:讲道德的同时,也要讲方法。

实验主持人:读者

实验对象:读者

实验过程及结果:

在一个下着暴风雨的晚上,你开着一辆车,经过一个车站。这时,有三个人正在焦急的等公共汽车。一个是病重的老人,他需要马上去医院;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你做梦都想报答他;还有一个女人/男人,她/他是你做梦都想嫁/娶的人,这次错过了也许就没有下次了。但你的车只能再坐下一个人,你会如何选择?每个人都有坐上你的车的原因:老人命在旦夕,你首先应该先救他;因为医救过你,所以这是个好机会报答他;还有就是你的梦中情人,错过了这个机会,你可能永远不能遇到一个让你这么心动的人了。有人的答案是:给医生车钥匙,让他带着老人去医院,自己则留下来陪梦中情人一起等公车!

实验联想:

这是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一个道德考验题,目前来看,以上的回答是最好的,你是不是一开始就想到了呢?想不到的原因,是不是由于我们从未想过要放弃手中已经拥有的优势(车钥匙)呢?

有时,如果我们能放弃一些我们的固执、狭隘,甚至一些优势的话,我们可能会得到更多。

测测你自己:你的道德取向是怎样的

先阅读下面的小故事,再做出选择。

小约翰和罗宾汉被诺丁汉郡长抓住并关在地牢里,少女玛丽恩恳求郡长释放他们,因为她深爱着罗宾汉。郡长提出,除非玛丽恩愿意嫁给他,他才可能释放罗宾汉,玛丽恩同意了。

第二天早上,罗宾汉和小约翰被释放,他追问玛丽恩是如何说服郡长还他们自由。玛丽恩告诉他真相,但是罗宾汉骂她是个叛徒,并称再也不要看到她,玛丽恩非常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