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与心灵对话:改变你一生的60个心理实验
13500900000031

第31章 用勇敢的心战胜孤独

图:鲁滨逊漂流记

——唯有勇敢的心,方能战胜孤独。

理论加油站:狼孩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一事。

据美国《自然史》杂志1976年4月号刊登的一篇书评说,“狼孩”的发现者、孤儿院的主持人辛格在他所写的《狼孩和野人》一书中,详细地记载了他和妻子一起如何努力把这两个像狼的女孩转化为人的经过,书中还附有美国人类学家津格的评论。

像印度“狼孩”这种野兽抚育人类幼童的事例绝不止一件。1875年时,著名的瑞典生物学家林耐所著的生物分类著作中,就记载了关于野兽抚育孩子的事例:如1344年在德国黑森发现的被狼哺育长大的小孩;1661年在立陶宛发现的与熊一起长大的小孩;及1672年在伊朗发现的为绵羊所哺育的小孩。

关于被遗弃在森林里长大的小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1797年法国大革命时代,猎人从森林里找到了一个17岁的男孩,由于长久隔绝于人类社会之外,找到他时已变成“野兽般的孩子”。这一发现曾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并进行了多方面的科学研究。这个野男孩死于40岁。据说经过长期人为的训练,他终于被“驯化”了,“失尽了他的动物行为”。1976年出版的《阿威龙的野男孩》一书,介绍了这个野男孩被发现的概况。

至20世纪50年代末,科学上已知有30个小孩是在野地里长大的,其中20个为猛兽所抚育:5个是熊、1个是豹、14个是狼哺育的。

据记载,本文提及的印度“狼孩”刚被发现时用四肢行走,慢走时膝盖和手着地,快跑时则手掌、脚掌同时着地。她们总是喜欢单独活动,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行。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让人们替她们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每天午夜到清晨三点钟,她们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她们没有感情,只知道饥时觅食,饱则休息,很长时间内对别人不主动发生兴趣。不过她们很快学会了向辛格的妻子去要食物和水,如同家犬一样。只是在一年之后,当阿玛拉死的时候,人们看到卡玛拉“流了眼泪——两眼各流出一滴泪”。

据研究,七八岁的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她只懂得一般6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2年后才会直立,6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直到死也未能真正学会讲话:4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7年时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几句话。在最后的3年中,卡玛拉终于学会在晚上睡觉,她也怕黑暗了。很不幸,就在她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时,她死去了。辛格估计,卡玛拉死时已16岁左右,但她的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趣味实验:

1.感觉剥夺

实验原理:人和社会,就好比鱼和水,谁也离不开谁。

实验主持人: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心理学家

实验对象:志愿者

实验过程及结果:

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

受试者在感觉剥夺试验七天后,出现了经典的病理心理现象:①出现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及继发性情绪行为障碍;②对刺激过敏,紧张焦虑,情绪不稳;③思维迟钝;④暗示性增高;⑤体诉多,各种神经症症状。

实验联想:

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的心理学者也进行过类似的“感觉剥夺试验”,结果类似。这说明一个人在被剥夺感觉后,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各种心理功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正常。这个实验表明: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

2.孤独者和免疫力

实验原理:强者,享受孤独;弱者,被孤独吞噬。

实验主持人: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人员

实验对象:大学生

实验过程及结果: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人员为参加测试的83位大学生每人配备了一台掌上电脑,让他们记录下两周内的交谈对象的数量和出现孤独感的次数,他们还对学生体内压力激素皮质醇的水平进行了测量。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给每位学生注射了一种常见的流感疫苗。研究人员发现,孤独感最强的学生,其体内出现流感抗体的数量比孤独感最弱的学生低16%。研究者将两周内只同4至12人交往过的学生定为社交圈最小的人,将同期与20人交往过的人定为社交广泛者。分析结果显示,社交圈小者对流感疫苗的免疫反应比社交广泛者要低11%。但研究人员也指出,孤独是一种心灵感受,并不一定与接触人的多少相关,也没有一种良药能有效消除孤独感,但是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更多的参与集体性质的健身活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孤独。

实验联想:

这项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身心要想正常工作,就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取新的刺激。而无论是主动或是被动,这样的刺激接受不多的“孤独者”,最终会导致免疫力降低、体内也更容易产生与动脉硬化有关的物质。在另一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发现,与其他人相比,好友少的人、未婚者等社会交往相对最少的人,其血液中白细胞介质素6的水平最高,这种物质是人体可能存在炎症和动脉硬化的标志物之一。

测测你自己:测测你对孤独的感觉

终于搬到了梦寐以求的乡间小木屋,这时体贴的好友想在木屋外最适合观赏日落的位置,买一张休闲的长椅给你,你想这椅子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A.藤制凉椅。

B.古朴的长椅。

C.悬挂像是秋千的椅子。

测试结果:

选择A的人:你是一个很怕孤独的人,只要一孤独就会忍不住什么悲伤的情绪都上来了,把自己弄得多愁善感的样子。其实人生就是这样,你也不必想得这么多,快乐点过日子吧。

选择B的人:你是可以自己独处的人,甚至可以很享受这种感觉。只是你很容易会被回忆所苦,虽然平时就像个陀螺一样打着转,可是一旦思潮沉淀,就会为从前的种种感到无比的唏嘘。哎……放轻松点吧。

选择C的人: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你最常做的事就是发呆,不然就是在那里没事东想西想,你很能沉醉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之中。你是一个性情中人,可能为任何事感动得痛哭流涕,不过偶尔流流泪对身体也是有益的噢。

真情百叶窗:爱因斯坦:令人惊叹的孤独症天才

说起来可能会吓你一跳,爱因斯坦、爱迪生、牛顿、陈景润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大科学家,竟然都是孤独症患者!准确地说,他们是高功能孤独症患者。他们在有心理、性格问题,或情感障碍(如孤独症)的同时,还拥有与上述障碍全然相对的、惊人的心理运作能力。事实证明,部分孤独症患者有着超常的认知能力,具有极强的数字记忆、美术、音乐等特殊能力,这使部分孤独症患者成为孤独症天才。

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出世时,有一个大得出奇而且有棱角的后脑勺,母亲以为是个畸形婴儿。两岁半了,还不会说话。一天,家里来了一个骑脚踏车的小妹妹,他说出了一句完整的话:是的,可是她的小轮子究竟在哪里呢?5岁时脾气狂躁,把家庭教师吓跑了,还用儿童锄头在妹妹头上敲了一个“大窟窿”。

但这个小孩子也有让家长得意的地方。他5岁开始拉小提琴,特别喜欢莫扎特,长大后,在四重奏方面很有造诣,甚至达到了艺术家的完美境地。三四岁穿过慕尼黑最繁华的大街时,第一次给他指明道路,第二次观察他,他就能先看右方,再看左方,毫不胆怯地穿过去。不到10岁,就能一次用卡片搭起14“层”高的楼房,显示了他的耐心与毅力。

没人知道儿童孤独症存在的历史有多长,直到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科医师肯纳才首先在其发表的“情感接触的孤独症障碍(AutistiC.Disturbances

oF.AffectivE.Contract)”一文中才正式提出孤独症的概念和描述。但真正让公众知道孤独症并开始关注孤独症群体的则是曾获奥斯卡奖的好莱坞电影《雨人》。电影《雨人》是一部描写人性回归,表现兄弟之间手足情深、温馨感人的伦理片,曾获第6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编剧4项大奖;影片男主角是一名有着特殊才能却无法生活自理的孤独症患者,由此引发了人们对孤独症群体,尤其是男主角的原身、真正的雨人金·皮克的极大兴趣。

金是一个机械记忆能力超强的天才。金的总智商约87(±3),然而他的记忆智商约达220。金是一位典型的孤独症学者,是智障、天才与孤独症的综合体。他所拥有的特殊能力领域很广,但大多与记忆有关。所有人口超过八百人的美国城市,金都能告诉你该市有几号公路经过、那条铁路或河流穿过市区或市郊、该市的邮政编码,如果要看区域电视,应看第几频道。但对

“你从那里来?”、“ 搭飞机或搭火车?”等问题均问东答西,完全无法与之沟通。

当采访他的记者说来自台湾彰化时,金立刻说:“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位于中国东南外海,彰化在台湾西部,台中之南。”金的表情就像是小学生在背书。记者又说:“我生于1955年5月8日,有何指教?”金立刻说:“你要在2020年5月8日退休,那一天是星期五。”

有些孤独症患者有着特殊的音乐才能,如美国的蕾丝莉。她未受过正式的音乐训练,十多岁时,首次听到柴可夫斯基(Peter Tchaikovsky,

1840-1893)的降B小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她毫不犹豫并且流畅地在钢琴上弹出。她可以用钢琴弹出任何她听过的音乐,无论它有多长或多复杂,而且可以记住长达一年之久。然而她不能握住刀叉、汤匙或碗筷吃饭,缺乏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当你对她说话时她不能重复你的语句,连鹦鹉式的模仿都有困难。

日本的孤独症患者山村则有美术特殊才能。他的智商介于48到53之间,直到十四岁才会叫“妈妈”。山村进入特殊班后,他的老师很快就发现他画苍蝇与蝴蝶的技巧与他的智力极不相称。他对人没什么兴趣,在教室中他不干扰别人,也从未与他人建立任何人际关系,画人时经常漏画手指,或以单一线条当作脚,但对于小动物及昆虫却有特殊兴趣。山村上学只做两件事:追踪、观察小动物与昆虫,然后画它。山村在接受了有计划的绘画教育后表现出特殊的绘画才能,成为一名动物与昆虫的指画画家。

当然,并不是每个孤独症患者都有特殊的才能。据调查,70%的孤独症儿童伴有智力障碍,20%多智力正常,5-10%的孤独症儿童在某些方面有着超常的智力。

“流落于此,不知是幸还是不幸,幸的是活下来了,不幸的是这个世界只有我一个。”——鲁滨逊

其实孤岛生存的故事在其它小说中也发生过不少,如金庸笔下,瑛姑的泥潭居、小龙女的水帘洞、张无忌的冰岛生涯等等,这些武林高手都曾经历隔离人世的生活。但不一样的是,这些人都身怀绝技,不食人烟,只因爱或恨,才逃离人世。而鲁滨逊,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一场船难挪移了他的生活,改变了他的全部世界。他没有爱恨情仇,他只要生活。

鲁滨逊是一个懂得计划晓得过日子的人。孤岛生存二十六年,他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把一个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风生水起。他造了两所精致又实用的房子,还诙谐地称自己是富翁,拥有一座海边大房,一座乡间别墅。在孤岛生活的第二十三个年头,他靠智慧和勇气,从野人手中救出了星期五,也赢得了一位忠实的朋友与仆人。他无师自通学会了很多本领,打猎、种植、编柳筐、烧陶罐、酿葡萄酒、圈养山羊、驯养家禽、造独木舟...在这孤独的生活中,他的创造力达到了顶峰。

我们不得不佩服鲁滨逊,因为他——有颗勇敢的心。他的勇敢在于超越了孤独,认真而精彩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