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裂国:民国军阀往事之西南军阀
13510700000031

第31章 旧桂系篇(3)

护国功臣的荣光并没有让陆荣廷惬意多久,广东的善后问题只是小麻烦,大麻烦是本来山高皇帝远的两广居然过不多久就成了风暴中心——北洋系和孙中山都盯上了这儿。北洋系那边,府院之争总算告一段落,手握雄兵的总理段祺瑞在轻松搞定了复辟的张勋之后,顺手也把引狼入室的总统黎元洪踹到一边,内乱平歇后不久,段祺瑞就喊出了武力统一的口号。段祺瑞志在一统中华,平八荒扫六和,建万世之功,抱负如此,我们后人自然也要奉上一些敬意,但是,段祺瑞这口号一喊,北洋系而外的土大王们就不乐意了——陆荣廷便是如此。陆荣廷对中央的是是非非,本来没啥兴趣,只要不惹到他,爱谁谁。但是,中央的这些强人,都不是省油的灯,哪个愿意挂个空衔?中央要名副其实,少不得对地方开刀,而陆荣廷这个地方派自然不愿拱手让权,免不了挣扎一番。

陆荣廷一听段祺瑞喊出这个口号,知道此人不是善类,得留个心眼,当然,喊口号谁都会,段祺瑞喊统一,他就针锋相对。喊独立?陆荣廷可不想惹事,他喊的口号是自主。所谓自主,意思就是你这个中央,我是承认的,但是我给你面子,你也得给我面子,少来管我的闲事,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谁也别找谁的不是。这个自主虽然不是独立,但跟独立也差不多少,就跟东周的诸侯国似的,表面上都尊奉周天子,实际上,周天子压根管不着他们,也就赶上啥变故有个签字盖章的权力——认可权可以有,决定权真没有。

段祺瑞喊统一,陆荣廷喊自主,这下气氛就搞僵了,这气氛一僵,唯恐天下不乱的孙中山就逮着了机会,于是,在1917年7月跑到了广东,打起了护法的旗帜。要讲喊口号,不管是武夫段祺瑞,还是土匪陆荣廷,都不是他老孙的敌手,孙中山没兵没钱,两手空空,能混到今天这个地步,不就是仗着能说会道,擅长忽悠吗?护法这个口号表面上听起来挺光鲜,好像孙中山是占着个理,但实际上,政治这东西,只谈得上过节,压根就谈不上道义。孙中山维护所谓临时约法,实际就是维护国民党议员的地位——因为国民党议员老帮着黎元洪跟段祺瑞唱反调,段祺瑞回来后,就把他们给废了。

民国的问题,无非是地方割据,军阀混战,要解决问题,无非就是统一——谁统一不是统一?凭什么段祺瑞不能统一,非得让孙中山统一?难不成孙中山会喊两句口号就高人一等,了不得了?那能不能不打仗就解决问题呢?当时一些知识分子也在想啊。最后提出一口号,叫联省自治。

当时民国一些政客文人就想,与其老是打来打去的,不如各省管各省的事儿,末了搞个联邦制,也省了诸多麻烦。听起来好像不错,但问题是,这并没有解决地方割据的中心问题——军队,只要各省长官都手握雄兵,那让他们各守其分不打仗,就是天方夜谭,大家有谁见过联邦制国家的军队还不统一的吗?总之,如果不把各省军队收归中央,统一管理,地方割据的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但是,那些高喊联省自治的地方军阀们哪个愿意裁兵废督呢?

孙中山跑到广东搞护法,正好陆荣廷跟北洋政府之间又有些剑拔弩张,孙中山总算是没白吆喝,看来陆荣廷是要上船了。但是,纵是如此,陆荣廷跟孙中山也非一条心,孙中山搞护法,是以推翻北洋政府为目的,而陆荣廷参与护法,实际只为自保,当然顺手能牵个羊是最好不过了。段祺瑞是什么实力,自己是什么实力,陆荣廷自然一清二楚,实际上,此次交锋,陆荣廷只求能把三板斧打出去,唬住北洋,然后顺利求和,维持现状——至于护法问题,这跟陆荣廷有关系吗?陆荣廷和孙中山这是相互利用,陆荣廷利用孙中山的名,孙中山利用陆荣廷的兵,各取所需,谁都不欠谁。

段祺瑞看到南方打出护法的旗帜,自然也不相让,前期目标瞄准了两个地方,湖南以及四川。湖南督军是谭延闿,此公也出自官宦世家,他老爹谭钟麟是晚清名臣,官至督抚,显赫一时,谭延闿自小聪颖,于制艺时文颇有造诣,还曾在会试中考中头名会元,是在湖南十里八乡闻名的奇才。谭延闿虽然是文人出身,但枪法神准,在湖南辛亥革命那阵,靠着这一手,压住了台脚,被推举为都督。谭延闿虽然名为甘草,行冯道之术,与人为善,但总体来讲偏向南方,因此,段祺瑞要摆平广东,就先从湖南下手。谭延闿见局势不利,没奈何,也只能向陆荣廷求援,陆荣廷也不含糊,并发五路,两广出兵80营,以谭浩明为帅,出兵湖南,而与之同时,革命党老人程潜也在湖南成立护法军,如此,护法战争打响。

湖南在护法战争中大概就是前面段祺瑞皖系冲锋,后面冯国璋直系扯后腿,结果就是北洋军在湖南输了个稀里哗啦,段祺瑞一生气,干脆辞职了事。而冯国璋呢,也就喊起了和谈的口号。冯国璋一喊和谈,陆荣廷乐了,同时,孙中山怒了。

陆荣廷打之前就抱定了见好就收的念头,这次出兵湖南好歹捞了一票,这下冯国璋主动抛橄榄枝,陆荣廷也不傻,岂有不接之理?孙中山当然怒了,他不怕打,就怕不打,巴不得民国打个天翻地覆,好让他浑水摸鱼,当个大总统啥的。本来南方的实力就跟北方有差距,打下去除了让老百姓遭点罪,也捞不着什么好,但是孙中山不管那个,眼下局势有利,怎么能抛弃好局,玩和谈呢?

这下问题就来了,这护法军政府,到底是谁说了算?这广东地面,到底该听谁的?孙中山没军队,陆荣廷有军队,真要闹起来,谁占便宜谁吃亏,一望便知。孙中山也正是苦恼,自己有天下之志,但是手里头又没点硬家伙,跑到广东来又受陆荣廷的腌臜气,着实不爽。

当然,孙中山其实早就知道手里没军队放屁都不响,所以初来广东的时候,就开始筹划怎么搞个军队出来——桂系能让孙中山有军队吗?少不得就得斗一场,斗争双方,自然是广东督军陈炳焜以及在桂系淫威下做小媳妇的革命党。

真小人伪君子

陈炳焜初到广东的时候,广东省省长是朱庆澜。朱庆澜是绍兴人,明清两朝,绍兴师爷名扬天下,朱庆澜他爹就是个师爷,但是朱庆澜命苦,6岁丧父,14岁丧母,尔后便贫苦无依,自力更生了,17岁那年还去黄河做河工。朱庆澜真正开始发迹,是在东北遇上了赵尔巽——传说中的闯关东,尔后深受赵尔巽赏识,官阶扶摇直上,后随赵尔巽来到四川,升至陆军第十七镇统制,成为西南新军的主要将领,辛亥革命后被举为四川副都督。赵尔巽在四川没待多久,接替他职务的则是他的兄弟,同样鼎鼎大名的赵尔丰,如前文所叙,赵尔丰后来被尹昌衡诛戮,朱庆澜算是走运,好歹捡了条命。捡了条命的朱庆澜回到了东北,后督理黑龙江,并在1916年7月被段祺瑞任命为广东省省长。

以朱庆澜仕途轨迹而论,他是不折不扣的晚清旧僚,理应跟北洋系比较接近,更何况,让他去广东的还是段祺瑞。但是,朱庆澜偏是让人大跌眼镜,居然主动邀请孙中山来粤,而且,在孙中山来粤之后,居然还主动提出将二十营省长警卫军改编为护法军,归陈炯明统领。大家想必有些糊涂,这朱庆澜按说跟革命党的关系一清二白啊,要不然段祺瑞也不能让他去当广东省省长,现如今朱庆澜怎么摇身一变,成了孙中山的铁杆了?这大变脸,川剧演员都自愧弗如啊。其实,仔细想想就明白了,朱庆澜跑到广东人生地不熟,无依无傍,上面还有桂系的几位爷当太上皇,这小媳妇做得也确实憋屈了点,朱庆澜要想跟陈炳焜争权,他可不得找些帮手吗?在广东能跟桂系抗衡的势力不就只有革命党吗?他不跟孙中山套近乎,又怎么能把广东这片天给翻过来呢?所以,一切都明白了,虽然朱庆澜是晚清旧僚,按说还是北洋政府属臣,但是,归根结底,朱庆澜是个政客,他不愿意受桂系的气,他要争权,所以,他就主动投效孙中山了。

话说陈炳焜来到广东,大概也想到了广东水深,但是,北洋政府任命的广东省省长为了争权居然会主动投效孙中山,这估计他死都想不到——除了感叹朱庆澜能耐,还能咋办呢?朱庆澜上赶着跟孙中山套近乎,想找个牢靠的后台跟桂系对着干,陈炳焜自然也不甘示弱——争斗的中心便是那20个营的省长警卫军。在广东,陈炳焜也是外人,所以他也得拉个当地人搭把手,他拉拢的是龙济光旧部李耀汉——办法是与其结为儿女亲家。于是陈炳焜便跟朱庆澜杠上了,陈炳焜想把那20个营收归己用,壮大桂系,而朱庆澜则想将其当作见面礼送给孙中山,于是便争执不下,吵得不可开交。到最后,还是陈炳焜被迫让了步,追随孙中山护法的北京政府海军总长程璧光和桂军宿将林虎出面斡旋,陈炳焜才不情愿地将这20个营让了出去。当然,要是陈炳焜早知道这20个营最后对桂系造成了什么影响,估计抽自己一百个大耳刮子都不解恨。

陈炳焜吃了这么大一亏,自然很不甘心,当然也得想办法找补,于是便致电北洋政府,要求将朱庆澜解职,并推荐李耀汉接任。段祺瑞早就对朱庆澜恨得牙痒痒了——奶奶的,老子派你去广东帮北洋撑场子的,你倒好,直接反水,跟孙中山套近乎,还他娘的护法喊得震天响,这种反骨仔,岂能再用?于是,一听说广东督军陈炳焜也跟朱庆澜不愉快,当然没啥说的,撤职了事。朱庆澜如此自然不得不离职了,但是他能让陈炳焜如愿吗?离职之后,朱庆澜就把省长印信交给了省议会,然后,省议会选出了新任省长胡汉民——当然,陈炳焜一准不认同。很快,北洋政府的命令就下来了,李耀汉当省长,陈炳焜也不含糊,直接派人跑到省议会将省长印信给抢了过来,于是,李耀汉便渔翁得利,当了省长。

如此这般,陈炳焜跟革命党的梁子就算结下了,广东可是革命党老巢,就算陈炳焜有军队撑着,你能挡得住人家在报纸上攻击你吗?再者说,陈炳焜又不是清廉自守、毫无瑕疵的人,有的是把柄给人家抓,很快他在广州跟参谋长秦一民包烟包赌的事儿便被揭发了,革命党还添油加醋说他贪污勒索,中饱私囊,一时之间陈炳焜在广东成了过街老鼠,日子可算是难熬了。陆荣廷是欲哭无泪啊,广东这地方连陈炳焜都摆不平,那谁能摆平?眼看着陈炳焜在广东是待不下去了,也就死马当活马医,换人,在1917年11月派上了把兄弟莫荣新。当然,陈炳焜也是觉得委屈,觉得自己为桂系这么卖命效劳,最后还得不着好。陆荣廷也知道这事赖不着陈炳焜,更知道陈炳焜委屈,为了安抚这员桂系的干将,在1918年6月任命他为广西省省长。

莫荣新是什么人呢?当然也是粗人,好在幼年短暂读过私塾,略通文墨,在桂系里,也算是个文化人,也就比陈炳焜差点的意思吧。莫荣新18岁从军,然后就开始四地扑火——广西别的没有,就土匪多,有的是事干,他跟陆荣廷结识,跟陈炳焜一样,也是在陆荣廷被招安之后的事儿,同样也深得陆荣廷倚重,成了桂系的骨干成员。莫荣新来广东,有个桂系余人没有的优势,他祖籍是广东的,后来才落籍广西,广东人不是对广西人执掌广东不满吗?莫荣新有道理了,大家一家人,我也是广东人啊。当然,大家切莫以为莫荣新是什么善类,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挺乖滑,但实际桂系里头就属他爱杀人,镇压会党那几年,莫荣新每天的例行功课就是杀人,而且喜欢自己亲自动手,时人呼为“莫屠户”。莫荣新既够狠又够滑,还能说两句粤语,陆荣廷总算是找对人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李耀汉是因为陈炳焜跟朱庆澜争权上的台,这回朱庆澜完了,亲家陈炳焜走了,所以,他这个位子就坐不稳了。李耀汉这个人,土匪出身,为人阴损歹毒,素无信义,人格颇是低劣——招安后为了升职,居然挑拨领导杀了自己顶头上司。陆荣廷虽然也是土匪,但好在堂堂正正,对兄弟讲义气,因此,陆荣廷瞧不起李耀汉,再加上李耀汉又是龙济光旧部,自然更加为陆荣廷所忌。莫荣新上台后,就开始拿李耀汉开刀,没一年就将其排挤了出去。当然,李耀汉这种小人不过是小卒子,莫荣新要对付的,等级可比李耀汉之流高得多。李耀汉是真小人,那么莫荣新要对付的孙中山就是伪君子。

一拍两散

孙中山炮打观音山,明摆着就是以武力胁迫桂系,迫使桂系低头——当然,孙中山所能利用的也就只有海军这点力量了,但是,海军也不是孙中山的,这是程璧光带来的,那程璧光是个什么态度呢?

程璧光跟孙中山瓜葛也有限。他是在晚清水师成长起来的,参加过甲午海战——当然是战败,后被革职。宦海失意,前途灰暗,这是程璧光人生的低谷,也就是在此时,经孙中山和其弟程奎光的劝说,犹豫再三,才勉强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不过,很快兴中会起义事泄,程奎光罹难,孙中山出走,程璧光怕受牵连,流亡南洋,一度销声匿迹,与革命党断绝了往来。后来李鸿章旅欧,途经槟榔屿,程璧光前去求见,复为启用,总算仕途重现光明。程璧光以其资历,当然是海军元老,袁世凯时代被聘为海军高级顾问,尔后任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参议,并在袁世凯死后被北洋政府委为海军总长。

总的来讲,程璧光跟革命党的关系也就是一夜情,是寂寞潦倒时的酒后乱性,酒醒之后,程璧光便后悔了,也跟革命党划清界限了。问题来了,既然程璧光跟孙中山交情有限,为什么放着好好的京城高官不做,跑到广东护什么法呢?要让程璧光的选择在逻辑上说得通,那就只有一个可能,就是他跟段祺瑞的关系极为恶劣,不能再在京城为官。事实也的确如此,程璧光跟段祺瑞本人,要说也没什么旧怨,之所以闹到水火不容,是因为黎元洪。袁世凯死后,府院之争就成了北洋政府的主旋律,总统黎元洪跟总理段祺瑞在对德宣战问题上闹了个不可开交——不巧的是,黎元洪是程璧光的老部下,他这个海军总长也是黎元洪极力推荐的,如此一来,程璧光自然就站在黎元洪一边,然后就跟段祺瑞有了梁子。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再加上孙中山在府院之争中也偏向黎元洪,如此一来,黎元洪被挤走后,深感在京城无法容身的程璧光就顺理成章投靠了还算有薄水交情的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