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裂国:民国军阀往事之西南军阀
13510700000042

第42章 新桂系篇(6)

不过话说回来,老蒋之所以那么护犊子,其实还就是因为没有安全感。老蒋在国民党中央混了那么久,见过的事情多了,知道手里头没实力,压根人家就不理会你,于是,老蒋才拼命维护嫡系第一军,强化第一军对自己的忠诚,然后用以稳固地位。但是,事情总有两面性,老蒋越是护犊子,反对的声音就越多,政敌们就越起劲,而政敌越是反对,老蒋就越是没有安全感,反而变本加厉,到最后,就成了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讲不清了。到了这个阶段,我们已经说不清是老蒋党同伐异在先还是政敌攻击在先了,总之,进入了死循环,这个套是解不开了。不过,从老蒋的角度来讲,有了属于自己的军队,他就不怕政敌说三道四了,这叫有备而无患,有敢瞎嚷嚷的,就武力压服。

老蒋护犊子当然也是把双刃剑,黄埔生对校长倒是俯首帖耳,唯命是从,但是这些打着“天子门生”的名号四处招摇的所谓优等生是否还能真的优等呢?实际情况是,忠于老蒋的一些黄埔生,别的能耐不提,骄娇二气倒是俱存,跑到兄弟部队见习,拉帮结派,眼高于顶,也没法跟别人打成一片,总之就是一副老子看不起你们这些乡巴佬的架势。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尤其是军人,更是需要艰苦环境的历练。黄埔生倒好,有了黄埔的牌号,在校长手里,只要学会投机钻营,就能官运亨通,就算有些过失,老蒋也是能保则保,这样的人能成大器?当然,也不是说老蒋就对黄埔生疏于管束,实际上老蒋也经常对黄埔生声色俱厉地训斥。但是训多了之后,黄埔生就明白了,打是亲,骂是爱,老蒋骂你,那是看得起你,反而不以为忤了,骂当然也没啥效果了。黄埔生的忠诚在老蒋的努力下自然没话讲,但如果是一群废物,再忠诚又有何用?

如此,老蒋的情况就很明显了,虽然身为北伐军总司令,国民党军界第一人,但是,在他眼里,大概这个总司令是第二位的,而第一军军长、黄埔军校校长才是第一位的,总司令可以不干,但这两个位子倒是非保不可的——当然,在老蒋看来,没有第一军和黄埔生,他这个总司令也就是空头司令。

在老蒋的带动下,上行下效,大家都开始经营私产了,最典型的,当然是唐生智。两湖之战,唐生智以地主之利大得其便,恶仗四七两军打,而军械给养就第八军捞,如今两湖既克,唐生智也就开始准备以缴获的吴佩孚军械为基本,开始扩编了。唐生智的胃口大得吓人,他的第八军一共四个师,他的意思,都顺次上升一格,四个师改成四个军,李品仙、叶琪、何键以及刘兴四个师长就变成四个军长,瞬间,小鸡变凤凰,唐生智成了真正的大佬。当然了,因为老蒋自己也在那搞扩编,第八军军功又比第一军大,唐生智要这么搞,老蒋也不好说什么。第八军扩编完了,第四军紧接着上,当然,第四军在北伐中功勋卓著,要扩编也是顺理成章,最后第四军扩成了三个军,分别是张发奎第十二师扩编成第四军,陈铭枢第十师扩编成第十一军,而留在广东的李济深第四军余部则扩编成第八路军。扩编成功的当然心满意足,而没能扩编的比如第二三六军自然就相当不满,而矛头所指,自然还得是老蒋这个总司令。

这也扩编,那也扩编,扩编完一看,老蒋觉得问题严重了。留驻武汉的本来是第八军和第四军两个军,如今瞬间成了六个军,更麻烦的是,唐生智野心勃勃自不在话下,就是第四军也跟左派较为接近,而武汉方面也因为军队的护航,工会农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罢工罢市如家常便饭。总之,革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高到老蒋都觉得心慌。大家知道,在北伐之前,武汉便已经被国民党高层内定为都,但是如今武汉这个状况让蒋介石心惊胆战,哪还敢去履职?要真去了武汉,到底听唐生智的还是听他的?更不要说中共跟老蒋在中山舰事件中结下了梁子,真要闹起来,老蒋势必陷入孤立,政争必然处于绝对下风。老蒋思来想去,觉得真是定都武汉,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那怎么办呢?

于是,老蒋开始闹腾了,本来定都武汉是板上钉钉的事,结果老蒋说不妥,要定都南昌。当然,你说要定都南昌,理由呢?老蒋当然不能说武汉的政治空气不利于我,我不愿去,得找个冠冕堂皇的。结果,老蒋说党政部门应和总司令部设在一处。那问题来了,既然设在一处,为啥不是总司令部迁到武汉,而得是党政机关迁到南昌?老蒋又说了,总司令部当然是设在前线为好,便于临阵督战,但是这个理由同样站不住脚,武汉战略地位之优越众所周知,要说高屋建瓴,鼎定中原,怎么也是武汉更好啊。所以说,老蒋说要迁都南昌,理由压根就很牵强,也就差没明说“我希望你们来我地盘,而不是我去你们地盘”了。但很多事情心照不宣,老蒋私心自用,挑起迁都之争,反蒋运动又要掀起新高潮了。

风向

老蒋其人有一股子拧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个特质已经在武昌、南昌的攻城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老蒋也知道定都武汉不可挽回,但却偏要闹上一闹。如今的老蒋,在党内和军内都有陷入孤立的趋势。党内不用说,老蒋资历本就不深,如今急速蹿红,靠的是纵横捭阖的权术——先在刺廖案中拉拢左派打击右派,搞掉了军界的竞争者许崇智;而后又给公开唱反调的西山会议派扣上了反革命的帽子。按说左派的位子坐实了吧——结果,接下来又是一个急转身,先是跟苏联顾问季山嘉闹别扭,而后在中山舰事件中铤而走险,这回,左派也跟他杠上了。说来说去,老蒋闹到如今爹不疼娘不爱的境地,还就是因为他性情褊狭,生性多疑,处事极端——这点在中山舰事件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左转右转之后,幸蒙斯大林看觑,老蒋才好歹保住了位子,反而倒是把左派领袖汪精卫给逼出了国——汪精卫跟孙公比,差就差在这了,一点没韧劲,遇事想的不是迎难而上,而是消极躲避。政治上孤立既已成现实,如今在军事上,老蒋看起来也孤立得很。如今是扩编的反他——比如唐生智,不扩编的更是反他——比如二六两军,总之,老蒋的日子难过了。

面临如此危境,老蒋的能耐就展现出来了,要搁汪精卫,估计就得把官位一交,然后出国去也,但是老蒋他是迎难而上。你们不是要反我吗?那大家就拼个鱼死网破吧!因此,老蒋之所以明知道挑起迁都之争会引发新一轮的反蒋高潮,但他还是非得这么干,这就叫输人不输阵,老子就算要死,也得干过一架再说。当然,个人认为,老蒋这么搞,不单是耍小性,展示绝不屈服的决心,更重要的目的,恐怕是投石问路,探测风向。老蒋知道自己如今在党内四处是敌,所以他也不怕将这种台面下的事儿摆上台面,横竖要反他的终归是反他,甭管他折不折腾,反正都不能让他好过。但是,老蒋明白在此绝境要死中求活,就必须找到可联合的盟友。因而,老蒋借这次迁都之争折腾一番,其目的也不过是表明自己的立场,并寻求那些可能存在的盟友。老蒋挑起迁都之争后,原先反对他的,或者即将反对他的,都旗帜鲜明起来,于是,那些态度暧昧的,或者公开挺他的,就是他可以利用的盟友。

南昌攻克之后,原本在广州的一部分中央委员、国府委员包括苏联顾问鲍罗廷,都取道江西北上,当然,半道被老蒋截了下来,去庐山开了个会,会议的议题自然是迁都问题。这帮左派人士(右派此前都被整了)对老蒋此举颇有不愤,会议没能议出个所以然,而且,估计老蒋也预料到了,这帮人开完会后就去了武汉。这帮人去武汉之后,当然就把事情给挑明了,搞了个联席会议,会议的目的倒也清楚,就是反蒋,而反蒋的大旗这么一打,武汉的军人就开始纷纷表态,毫无悬念的,一心跟老蒋争雄的唐生智表示服从,而左倾的张发奎同样表示服从,至于不愿服从的武汉卫戍司令陈铭枢,不久后也被排挤出了武汉。

老蒋也不甘示弱,当时滞留广东的还有两个重量级的,分别是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以及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张静江。老蒋二话不说,直接将这两人“请”到了南昌,还让他们住了好几个礼拜,其目的,自然是让其就范。谭延闿本来是个无可无不可的人物,为人圆滑,人缘极佳,但是最近第二军没能赶上扩编,谭延闿心里头也很有些不乐意,如今老蒋居然用这种方式迫其就范,那不是逼着谭延闿反蒋吗?至于张静江,此公是革命党元老,还是老蒋的拜把子义兄,是老蒋的铁票,老蒋能当上黄埔军校校长,成为北伐军总司令,张静江厥功甚伟,但是,张静江对迁都南昌的态度也不甚积极。当然了,反蒋还是拥蒋,在从此二人的行程中便可见一斑。离开南昌后,谭延闿去了武汉,而张静江则去了上海。

与之同时,老蒋也在经营自己的势力,比如,李宗仁在南昌总司令部就见到了几张生面孔,主要是政学系的黄郛和张群。当时政学系在国民党主流政界还被视为洪水猛兽,原因也简单得很,当年孙中山在广东护法,政学系就跟桂系勾勾搭搭,最后孙中山被排挤出权力中枢,政学系可是没少出力。因为这个历史恩怨,孙公在世之时,政学系还较为接近北洋政府,黄郛就历任要职,甚至一度出任内阁总理。当然,顺理成章的,国民党主流政界就对政学系抱有极深的成见。不过,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政学系跟孙中山梁子很深,但跟蒋介石却私交甚笃,黄郛和张群都是老蒋在日本振武学堂的同学,甚至黄郛还是其浙江老乡,在民国初年,同时任职于陈其美处,于是便效法当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拜了把子。老蒋而今正是用人之际,亟须人手来跟武汉方面的左派对抗,于是,也不管国民党中央那票人的反对,启用了政学系,充做羽翼。

不过,即便老蒋非常努力,党内有张静江、吴稚晖这样的元老人物力挺,自己也起用政学系,充实了幕府力量,但相较当时武汉强大的反蒋阵营,老蒋的力量仍然十分单薄,因此,他需要找到新的盟友。而这个有力的盟友就是看似不可思议,但细想又合情合理的新桂系。老蒋之所以发现新桂系,当然就是源自迁都之争时李宗仁的表现。南昌战后,北伐军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而屯兵鄂东、战略方向为安庆的第七军将军部迁到了汉口,于是,李宗仁也进了武汉这个是非窝。武汉方面反蒋声浪此起彼伏,李宗仁这个新贵红人当然更是门庭若市,联席会议的一票人来拜访李宗仁,当然少不得要谈谈老蒋的独裁问题。李宗仁的态度颇是耐人寻味,不管什么人来游说,也不管用什么理由游说,李宗仁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只说一切大局为重,要尽力避免当年太平天国洪杨内乱之事,又说老蒋固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党部的态度应该是帮助,而不是罢黜,诸如此类。

李宗仁看起来虽然老成厚道,一团和气,但是实际上心高气傲,不甘人下,此次北伐,李宗仁第七军战功赫赫,更是提升了党内地位。并且,李宗仁对老蒋实际并不心服口服,那他为什么没有顺应时势,甚至鲍罗廷以总司令之职相诱都没有加入反蒋阵营呢?当然,李宗仁回忆录里是说自己对权位没啥兴趣,关心的只是革命事业,因此不希望革命阵容一旦分崩之类的场面话。但场面话终究只是场面话,能当真吗?个人认为,李宗仁态度暧昧——在那样的形势下,暧昧其实就是拥蒋,其原因大概有如下几条:其一,李宗仁生性老成持重,与中共的激烈格格不入,再加上有些误解和偏见,当然不愿融入武汉阵营;其二,李宗仁认为一旦与武汉方面合作,难免受制于唐生智,李宗仁深知唐生智为人,当然不愿与其有过多瓜葛;其三,如与老蒋合作,一旦成事,将来就是双雄并立,到时候或许还能利用武汉方面的反蒋情绪坐收渔利。当然,如果李宗仁果出于如上三点选择在此敏感时期倒向老蒋,我们就不得不佩服李宗仁的心路算计了。

老蒋利用迁都之争跟左派撕破脸皮之后,虽然如他所料,反对他的依然是主流,但是,在一片反对之声中,老蒋终于还是发现了新大陆,李宗仁当时的中立态度实际就暗示老蒋有合作的可能。在此之前,老蒋与李宗仁只有寥寥数面,相知不深,而李宗仁的心机城府其实也很让老蒋摸不透,将来要摊牌,老蒋自然同样不清楚地位非同小可的新桂系将倒向哪一边。但是,老蒋不愧是玩弄政治的大师级人物,闹一闹、吵一吵之后,李宗仁的政治倾向立刻被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迁都之争的成败对于老蒋当然并不是最关键的事情,他挑起这场纷争,最重要的目的只是要找到与他同道的盟友,如今的情况,似乎新桂系就能扮演这样的角色,而有了新桂系的支持,老蒋当然就有足够的力量跟武汉方面扳手腕了。

树旗

迁都之争当然毫无悬念地以势孤力薄的老蒋失利而告终,但是,这个结果想必老蒋在挑起这场纷争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于他而言,最关键的是,他终于不再是孤军奋战。当然了,如今反蒋运动如火如荼的武汉对于老蒋来说是龙潭虎穴,即便如今迁都武汉已是既成事实,老蒋也不能就此服软,南昌不成,不还有南京吗?摆在老蒋面前的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当然是从孙传芳手里将南京拿下;第二个,则是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权。简而言之,就是以反×压倒反蒋,转移视线。当然,饭要一口一口吃,首要的任务,自然是东进江浙。

江西一战,孙传芳主力尽失,所部离心,已是濒临绝境,好在孙传芳能屈能伸,当得老子,也能当得儿子,自己不行,不还可以找帮手吗?张大帅倒是比孙联帅明事理,其实即便联帅不当儿子,大概大帅也是要出手的,恩怨归恩怨,利益归利益,在唇亡齿寒这点上,张大帅可比孙联帅看得透彻多了。张大帅也没有忘记吴大帅,当此紧要关头,北洋的存亡比派系的纠葛重要得多,因此,雨帅也向退守河南的玉帅抛出了橄榄枝,大概意思就是我们三家三位一体,共渡难关,玉帅反应如何呢?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玉帅选择了沉默以对。我们说吴子玉是性情中人,在他危难之际请求孙传芳支援时,孙传芳居然不闻不问,如今孙传芳倒霉了,然后说我们一起合作?吴子玉大概也知道大势已去,既然如此,就尽人事听天命,何必与孙传芳这类人为伍?

于是乎,在北洋最危难的时刻,三角同盟并没有应运而生,真正合作的只是张作霖和孙传芳,而吴佩孚呢,一副大家井水不犯河水的架势。你们的死活我管不着,我的死活也不用你们管——吴佩孚的思维不像个政客?本来便是如此啊。吴佩孚笑看风云淡,张作霖倒是对干儿子的安危很是上心,直鲁联军直接接管了苏皖北部的防务,好让孙传芳一心一意防守浙沪,而孙传芳一旦不利,直鲁联军和奉军就可沿津浦线南下,南渡长江,以为后应。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孙传芳好歹能在浙沪一带抵挡一阵,给奉军足够的调动时间,可悲的是,如今的五省联帅孙传芳已成了孤家寡人,仗还没打,就输了一多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