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裂国:民国军阀往事之西南军阀
13510700000049

第49章 新桂系篇(13)

事情到了这份上,看起来是汪精卫逃过一劫,而李宗仁则是损失惨重了,但是,这事还没完——广州的事儿不还得解决吗?不巧的是,汪精卫真是倒了血霉,怕什么来什么。预备会结束后次日,中共也来凑热闹,当时中央的瞿秋白等人脑子发热,认为可以借着这个机会攻取大城市了,然后张太雷、叶剑英几个就在广州发动了起义。一早新桂系就说汪精卫跟中共合作,意图不轨。如今中共还真就应景地来了出起义,这下新桂系可算是抓住了攻击重心,痛骂汪精卫里通外敌,谋叛党国了,然后,监察委员邓泽如在新桂系授意下抛出《查办汪系集团案》,而白崇禧更是磨刀霍霍,命令军队控制汪系人物了,甚至还亲往法租界,要捕杀汪精卫。其实,汪精卫跟中共的关系真是小葱拌豆腐,但是新桂系言之凿凿,汪精卫也是百口莫辩,唯一的希望就是老蒋能看在汪精卫拥戴上位的份上,再帮帮忙了。

老蒋愿意帮忙吗?毫无悬念嘛,汪精卫其实就是老蒋复位的催化剂,如今催化作用达成,那汪精卫还有用吗?汪精卫死命折腾,跟李宗仁斗,斗了半天,非但没能借着蒋介石下野的大好良机收复河山,还顺手把蒋介石斗复出了,倒也不妨,可以合作啊,结果现在蒋介石把他当块臭抹布一样给扔了。鸡飞蛋打,一切成空,又混到了出国避祸的境地。

最后说说广州事变的后续发展,照着汪精卫的计划,原本是调虎离山,引君入瓮,双管齐下,一举拿下两广,到时候搞成既成事实,就爱谁谁了,结果偏是横生枝节,引君入瓮这一路出了岔子,让黄绍竑事前得悉,溜了,于是只剩下了一条腿走路,局面显见不利。正当张发奎屯兵粤桂交界,准备不管三七二十一,霸王硬上弓,跟桂系拼个死活之时,那边厢中共闹了起义,成立了苏维埃,张发奎一看不对,赶紧调兵镇压——这事变,那事变,倒霉的还不是老百姓?张发奎将中共的起义镇压下去之后,一看四周皆敌——李济深已调动兵力围剿张发奎,而黄绍竑回梧州后也抽调兵力意图戡乱,大势已去,没奈何只得和黄琪翔一块儿下野了事。人能下野,军队不能,而英雄的第四军落到这般田地,也着实令人唏嘘。

善后

蒋介石终究还是回来了,他有巨大的党内影响力,他跟江南财团关系非凡,甚至,借着跟宋美龄结婚的契机,他打通与美国的外交通道——蒋介石的政治根基终究比李宗仁深得多,以李宗仁目前的实力,根本不足与其全面对抗。但是,李宗仁所做到的一切已经足够让蒋介石吃惊了:在龙潭击溃了孙传芳主力,在宁汉合流中联合西山会议派排挤汪精卫得手,甚至,在宁汉的总对决中轻松搞定不可一世的唐生智。一个入党四年、统一广西不足三年的新贵,李宗仁已经做到了极致,之所以依然无法阻挡蒋介石归位,非唯人事,实则天命也。

当然,李宗仁是个脚踏实地的人,他不像唐生智那样得志便猖狂,他明白自己的能量还不足以问鼎中枢,能过那么小半年的瘾,也就差不多了,蒋介石要回来就让他回来吧,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而今摆在他面前的核心任务,不是阻止蒋介石复出,而是掌握两湖。要掌握两湖,首先要面对的自然还是唐生智所部的收编问题,事实上,如果没有汪精卫策动张黄事变,大概新桂系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如今汪精卫这么一捣鼓,把老蒋给弄复出了,对新桂系而言也确实有些不妙,好在老蒋有更重要的任务——四中全会,倒也暂时无暇顾及两湖。当然,老蒋复出毕竟还是敲响了警钟,李宗仁也颇有忧患意识,知道再跟这帮人耗下去,不免夜长梦多,为今之计,也只有霸王硬上弓,快刀斩乱麻,趁着老蒋分心,一鼓而定两湖。

1928年1月15日,李宗仁终于不能忍受唐生智旧部这么拖拖拉拉,不给个准话了,决定用武力解决问题,程潜率第六军及第四十四军等部,自武长路南下,而白崇禧率夏威第七军及胡宗铎第十九军由通城向平江会攻长沙。21日,两部发动全线总攻,未几则与唐部激战于汨罗江两岸,正待李宗仁希图一鼓作气拿下长沙时,叶开鑫四十四军突然叛变,向程潜部侧背发动猛攻,情势相当危急。白崇禧闻知此讯,乃暂停急进,向南京总部提出两条意见:一是回师救援,稳固武汉;二是正面突破,直取长沙。当时南京总部跟李宗仁在一处的有谭延闿、何应钦和李烈钧三人,这三人都认为应该稳字当先,先稳住后方,后徐图再进,认为该让白崇禧率军回师救援,然而,李宗仁意见则正好相反,认为只要白崇禧能势如破竹直下长沙,叶开鑫便不敢恋战,后方之围立解,因此主张白崇禧继续前进。

李宗仁之所以要求白崇禧不顾一切地长驱直进,当然有他的考虑。最终当然还是照着李宗仁的意思行事,而白崇禧也果然不负厚望,接电后率部急攻,挡者披靡,竟于26日占领长沙,而唐生智各部则皆溃散。

长沙既克,当然唐生智各部再没理由负隅顽抗了,以保存实力计,也就只能被迫接受新桂系的改编,两湖战事遂告结束。新桂系拿下两湖之后,便与原有的两广连为一体,实力鼎盛,一时无两,当然,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接下来李宗仁要面对的则是更微妙复杂的局面。大家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九死一生干革命,如今略有小成,大封功臣,自然不在话下。当时湖北鄂人治鄂的呼声甚高,而李宗仁亲信爱将胡宗铎恰好是湖北人,而他本人也颇有些衣锦还乡、当仁不让的意思,李宗仁也就顺水推舟,任其为武汉卫戍区司令,打理湖北军事。当然,胡宗铎还认为光当军事头目不够爽,一度要求连行政一块儿兼了,但是李宗仁认为军人就该干军人的事儿,胡宗铎打仗确实可以,但治政难免出岔子,也就以自己向来主张军政分离为由驳回了胡宗铎的要求。李宗仁看得很准,对胡宗铎的使用也是扬长避短,恰到好处,然而问题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李宗仁的眼光。

拿下武汉之后,新桂系收编了不少军队,当时也是打算组建第十八军,接下来,不用说,自然是军长的人选问题。以资历而论,钟祖培和李明瑞这两位师长当然是最佳人选,然而,当时白崇禧和胡宗铎却力保资历尚浅的旅长陶钧。陶钧的能力倒也没问题,其骁勇善战,也是一员虎将,而治军严苛,又颇得白崇禧欢心,才堪匹配,自然不在话下。问题是,将帅的升迁是那么简单的吗?一个派系里头,要让大家劲往一处使,最要紧的,就是一碗水端平,不要贻人口实,所以一般来讲,将帅的升迁拔擢是有定例的,按照资历战功顺次排序,该谁就是谁,就算无亮点,至少也没问题。如今陶钧的升迁属于越级拔擢,能力虽没问题,资历却不够,这么做当然会惹来风波——比如,钟祖培一怒之下,便挂冠而去,解甲归田。而李明瑞虽没那么极端,但是不满的情绪也是不言而喻。

当然,如果说白崇禧力保陶钧还是爱其才的话,那么胡宗铎力保陶钧就有结党营私之嫌。广西人排外,湖北人胡宗铎虽立下赫赫战功,但不免也有势单力孤之叹,他推荐陶钧,主要原因不是陶钧行,而是陶钧是湖北人,如果陶钧当上了军长,那胡宗铎也就有盟友了。事实也大抵如此,自打陶钧当上军长之后,便与胡宗铎一吹一唱,结成了朋党,往后但有好处,都尽着第十九军和第十八军两军先来,而在北伐中功劳最大的第七军却反倒成了客军,吃穿用度反而不如后来的这两个军,广西人玩命,湖北人发财,也就埋下了不合的种子。

李宗仁为什么不坚持使用钟祖培或李明瑞?白崇禧和胡宗铎这两人是多大的面子?李宗仁能驳回吗?即便知道有些不妥,为了派系上层的团结,李宗仁也就只能弃车保帅,如此将就罢了——一句话,当老大难啊。当然,如今对于新桂系而言,湖北虽有这样那样的暗流,但终究矛盾还在潜伏期,而湖南的问题则要大得多。按照讨唐之初的默契,湖南自然是要交给程潜打理,刚打下湖南时,李宗仁问程潜,该让谁来执掌湖南,程潜倒也没明说,只说湖南局势复杂,非有权的强力人物担当不可,言下之意,湖南这块肥肉,老子吃定了。李宗仁见程潜当仁不让,加之湖南复杂也是实情,也就不便相阻。

然而,政治上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所谓盟友也只是讨唐的盟友,唐生智垮了,联盟也就散了,接下来无非是磕磕碰碰,到最后决一高下罢了。李宗仁不愿程潜将湖南独吞,而程潜不愿让李宗仁染指湖南,矛盾是免不了的,到最后,程潜不把李宗仁放眼里,独吞湖南税收,不愿分点出来给李宗仁,李宗仁自然很是恼火,多次疏通未遂之后,不免痛下杀手。当然,李宗仁也不会真杀了程潜,不过是借着开会的当口,将他扣押,不过,李宗仁素以忠厚君子自居,如今玩出了老蒋擅长的招数,也足见政场的残酷,人心的险恶。

当然,不管如何,李宗仁终于还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了两湖的善后问题,如今坐拥两广两湖的新桂系,诚然是风光无限,即便是新近在四中全会上大包大揽,终于在党权上独占鳌头的蒋介石,大概也须避让三分。内争告一段落,接下来的问题自然还是北伐,而对手则只剩下了张作霖一人,局势至此,大概也是水到渠成了,然而,旧军阀倒了,新军阀再生,北伐就算成功,又济何事?

旧去新来

衡量一个时代好坏最重要的标准大概就是民生,民国之所以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坏的时代,也无非就是存在战乱频繁、吏治腐败、苛捐杂税、贫富悬殊等事关民生的诸多问题,而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归结起来,也就是两个字——军阀。所以,民国问题其实就是军阀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政界、知识界也提出了一大堆的方案,什么废督裁兵啦,什么联省自治啦,什么武力统一啦,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当然,在这如许口号中,喊得最响亮的便是武力统一,从袁世凯到段祺瑞再到吴佩孚,包括孙中山,这些大腕级政客,无一不是武力统一的拥趸,而所谓北伐,也不过是武力统一论的一个分支罢了。

孙中山时代所谓北伐,不过是联合一些军阀来攻打另外一些军阀,先是联合西南军阀对抗北洋军阀,而后又准备联合皖系、奉系对抗直系,这样的北伐,当然无助于任何问题的解决。革命的口号喊了多年,孙中山不免人老珠黄,最后一命呜呼,终于,他的后辈帮助他完成了未尽的理想,然而,此次北伐跟先前又有多大区别呢?这也不过就是几个政治集团联合起来对抗另外几个政治集团罢了,到最后,得势的几个政治集团还不是又要分个高下?所以说,一切内战都是毫无意义的事情,但是,悲哀的是,似乎停止内战的唯一方法还就只有打内战。

此次北伐,某种意义上说,不过是乱世之中又一次毫无意义的军事演出罢了。诚然,吴佩孚倒了,孙传芳垮了,张作霖也快撑不下去了,但是,北伐军联盟还没等赢得最后的胜利,就已经开始自顾自地内讧起来,一会儿反蒋,一会儿分共,一会儿又是西征,再又广州来个兵变,真比北洋时代消停吗?就算北伐真取得了胜利,军阀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吗?悲哀的是,我们根本看不到任何缓解的迹象,只不过是此消彼长,走了几个资深元老,来了几个后起之秀罢了。

比如,最近老蒋复出之后,当然想接着北伐,为了把声势搞起来,让大伙能捧他的场,开始大封诸侯。老蒋设立了4个政治分会,由第二集团军司令冯玉祥掌管开封政治分会,控制河南、陕西、甘肃;第三集团军司令阎锡山任太原政治分会主席,下辖山西、绥远、察哈尔;第四集团军李宗仁任武汉政治分会主席,下辖湖南、湖北;李济深掌管广州政治分会,控制两广。戏台还是那个戏台,剧本还是那个剧本,只不过一代新人换旧人,除了演员变了,其他照旧。老蒋大封诸侯,也不过是送个顺水人情,北伐发展到如今这个阶段,四大军事集团割据一方已是既成事实,而老蒋只不过是将军阀割据合法化罢了。当然,大家永远不要抱有让这几位和平相处、共创美好未来的念头,别看现在还没闹到兵戎相见的份上,但明争暗斗、钩心斗角的戏码早就开始上演了。民国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斗只是武斗的序幕罢了。

李宗仁跟老蒋之间就不用多说了,从合作到逼宫,关系就这么一步步搞僵了,闹到如今,几乎已是水火难容,两件事可资佐证。第一件,蒋介石跟宋美龄大婚,我们知道,政客做事情向来是争斗归争斗,场面归场面,跟老蒋关系好的,当然礼到人到,无须多言,就算不好的,如程潜之流,也尽量礼到人不到。而李宗仁呢,人不到,礼也不到,李宗仁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做得这么极端,可见与老蒋关系差到什么份上了。第二件,蒋介石诰封李宗仁为武汉政治分会主席,按说这是老蒋给的人情,如阎锡山、冯玉祥之流都是迅速收下。但李宗仁居然这点面子都不给,居然坚辞不就,非得逼着老蒋三番五次派人来催,李宗仁才不情愿地在别人宣誓就职后一个多月宣誓就职。李宗仁不愿接受武汉政治分会主席的位子,他自己是声称遵从总理“只愿做大事,不愿做大官”的遗训,搞出一副淡泊名利的架势,但实际上,是个人就知道,李宗仁这是不服蒋介石,李宗仁不甘人下,当然不愿接受别人尤其是老蒋的册封。李宗仁的这点心思,老蒋岂能不知?但是,老蒋也不过是暗做计较罢了。

至于北方的冯阎之间,当然也是互不相让。阎锡山自辛亥革命后执掌山西以来,基本上都是看着自家一亩三分地过活,安心当着土大王,不去招惹是非,但是,巧就巧在这了,阎锡山按说跟谁都没过节,但就是跟冯玉祥有过节。当年吴佩孚跟国民军南口大战一事,不巧的是,阎锡山也去凑了把热闹,帮着吴佩孚堵截国民军,当然,梁子就这么结下来了。冯玉祥这个人,恩怨必报,睚眦必较,是个得罪不得的人,阎锡山在背后捅了他一刀,当然他得想法子找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