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裂国:民国军阀往事之西南军阀
13510700000050

第50章 新桂系篇(14)

阎锡山在北洋时代是个小人物,也没出过什么风头,但是这不代表他就没想法,事实上,他只不过是在等待机会罢了,当北伐军势头旺盛,克取两湖,席卷东南之际,他明白民国到了改头换面的时候了,以投机客特有的敏锐,他决定趁着大好时机也干他一票,于是便在1927年6月6日,看着良辰吉日,宣布易帜。不过,投机这种事自然是有输有赢,阎锡山按说时机把握不错,但是他万没想到南方的国民党北伐到了一半,就开始内讧了,把北方这一滩浑水丢给了他一个人,于是就惹来了奉系的攻击。9月,阎锡山被迫跟奉系独自交战,原本,冯玉祥就在旁边,国民政府也命令冯玉祥帮帮忙,结果,冯玉祥发布了一道令人啼笑皆非的命令,说“不遵令擅自退却者,枪决!不遵令擅自前进者,亦枪决!”意思很明确,就是我要看戏,你们都给我待着别动。冯玉祥不帮忙,国民党那边又顾着内讧,阎锡山这是倒了大霉,这笔投机算是低开了,晋绥军被奉军一顿暴揍,只打得眼冒金星,好歹因为江西多山,没被抢了地盘。一来二去,冯阎算是扯直,但是,这不过是我在说扯直,他们可不认为是扯直。

当然,老蒋复出之后,北伐还得接着来——这也是老蒋大封诸侯的目的所在。如今的态势,津浦线上张宗昌苦苦支撑,孙传芳奄奄一息,而张作霖也开始盘算着撤回关外再做计较,这仗基本是走个过场。3月,老蒋宣布二期北伐,4月中旬,桂系方面白崇禧率收编的李品仙第十二军北上京汉线参与作战,此战波澜不惊,唯独场外事件值得一叙。在第一集团军5月2日攻取济南之后,日本在5月3日制造了济南惨案,蒋介石选择忍让,遂有绕道北伐的故事;而后张作霖见大势已去,由北平返回奉天的路上,在皇姑屯被日军河本大作炸死,酿成皇姑屯事变,张学良遂得以接掌奉系,然彼时已无战意,遣人来与国民党商议易帜事。真正算打仗的也就是对张宗昌残部,由于张宗昌早年刺杀了蒋介石政治导师陈其美,蒋介石自然欲将其置于死地,而张学良为了向国民党示好,居然不允张宗昌退入关外,最后倒霉的张宗昌就被白崇禧、鹿仲麟和商震等部合力剿灭。

事情发展至此,北伐当然也基本是大功告成,然而所谓旧去新来,虽然吴佩孚、孙传芳以及张作霖这样的元老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以李宗仁、冯玉祥和阎锡山等代表的新贵力量却正式登位,北伐并没有结束军阀割据的现象,而只是旧军阀换成了新军阀,如此罢了。蒋介石虽然新近为了北伐而大封诸侯,但是他也显然不愿只当项羽式的霸王,因此,撤藩就进入了蒋介石的字典——新一轮的闹剧由此开启!

国民党新军阀混战

裁兵

历经波折无数,北伐终于还是告一段落,如今只需小张下定决心易帜,民国就能自辛亥革命以来首次达到名义上的统一。然而,北伐并没有解决民国军阀割据的根本问题,而只不过是换了批演员罢了,戏还得接着演。仗打完了,接下来自然是善后。于是,老蒋便电邀各方要人在北平开个善后会议,讨论时局。然而,该倡议刚一出,冯玉祥就生病了,紧接着阎锡山也生病了,唯一没生病的成了李宗仁——这当然是拜惯弄权术的蒋介石所赐。

仗刚打完,老蒋就迫不及待地施展手腕,玩弄伎俩,比如,平津二地本是冯玉祥和阎锡山合力取下,甚至,冯玉祥功劳更大,结果,到了分赃的当口,冯玉祥却被踹到了一边,阎锡山捞了个钵满盆满。蒋介石本意是扶弱抑强,用阎锡山来牵制势大的冯玉祥,顺带也拨弄是非,挑拨原本就不和睦的冯阎二人的关系。但是,冯玉祥也不是第一天出来混,老蒋这种小伎俩怎么能瞒得过久历世故的冯焕章?于是,冯玉祥这一怒之下,就托病河南,不愿去开会了,而阎锡山眼见冯玉祥动了肝火,知道自己趾高气昂地跑到北平开会,难免犯了冯玉祥忌讳,于是干脆也以休养为名,跑北海养心斋避事去了。眼看要冷场,身居事外的李宗仁不免出来当好人,斡旋一番,而冯玉祥见李宗仁出马相劝,也知道该给的面子还得给,表示“德公去,我就去”。如此波折一番,蒋介石方才带着一众党政要人从南京出发,取道武汉,前去北平。

蒋介石去武汉,当然李宗仁还是得做足场面,带着汉方要员欢迎一番,然后设下晚宴洗尘,然后问题就来了。按说这么个欢迎晚宴,出席的又都是国府有头有脸的大腕级人物,当然李宗仁那边应该是悉数到齐,给个面子,结果,夏威、胡宗铎和陶钧这仨第四集团军的军长,就给了老蒋脸子看——不去赴宴。李宗仁一看这仨没到,也颇觉尴尬,赶紧派人去催,结果,这仨还真有股拧劲,愣是不愿意来,搞得老蒋颇为难堪。这倒罢了,次日老蒋阅兵,当然发表了番冠冕堂皇的训词,结果未曾想,半路杀出个胡宗铎,晚宴不去参加,插嘴倒不落下,如果说些欢迎总司令指导的场面话倒罢了,问题是,他发表的这番言论着实是辣劲十足,大概是表示要中央开诚布公,赏罚分明,用人唯才,说方有如此,武装同志为国牺牲才有意义。俗话说打人不打脸,胡宗铎倒好,当众抽老蒋耳刮子,好在老蒋城府之深远甚汪精卫,这才没发作。不发作归不发作,但是李宗仁部下这么甩脸子,看在老蒋眼里,当然更是坚定了对李宗仁不甘人下的看法。

好在不给面子的只是武汉,冯玉祥和阎锡山倒还好歹装装样子,一路无事,抵达北平。7月6日,为了表表功,做做场面,老蒋率一行人等到西山碧云寺祭奠总理阴灵,此间,老蒋突然拿出了奥斯卡影帝级别的表演功力,给大家扮了出哭灵好戏——精彩度直追越剧名角徐玉兰的《贾宝玉哭灵》,李宗仁冷眼旁观,当然更是极端鄙夷。戏演完了,接下来就得开会,而会议的主题当然是毫无悬念的裁兵。事实上,在此之前,老蒋已经为此做足了铺垫,比如,在6月12日,老蒋就假惺惺地表示将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之职,意图以此为要挟,逼迫各派交出兵权,结果当然是冷场一片,那仨都爱搭不理,老蒋这才在17日表示打消辞意,要将军事负责到底;后在6月20日,小舅子宋子文在上海召开经济会议,啰唆一堆,无非是国家财政困难,养不起那么多兵,速求各方裁兵之类,甚至,老蒋还紧锣密鼓地调动起了媒体,为裁兵打造声势;铺垫完了,北平的这次善后会议当然要动真格的了。

老蒋首先抛出一份方案,说全国300个师,要大裁特裁,裁成50个,然后全国分12个区,各集团军各控制一个区,按比例保留军队。大家当然不是傻子,集团军有4个,军区有12个,12-4=8,那另外八个军区怎么办?还不得是老蒋仗着自己中央的名头去打理?老几位避实就虚,开始漫无边际地东拉西扯,结果一连开了四天会,大家各说各的理,各诉各的苦,到最后也没议出个所以然,当然,这就意味着老蒋A方案破产了。7月11日,几位接着在汤山开会,两天后老蒋又抛出了B方案:一、军队以师为单位,留国防军50至60个师;二、全国军队统一编制,打破原建制,各军军官轮调中央军校训练,在全国设置几个大的练兵场,各师编成后分期调集训练;三、撤销各集团军总司令,各集团军总司令到京师供职。老几位当然不傻,在乱世混靠的就是嫡系部队,这么混编整训之后,还有嫡系可言吗?至于去京师为官,明摆着就是要各位去当人质,所谓离窝毁巢,几位当然不乐意。于是几位再次开始诉苦,甚至阎锡山还援引新近新疆发生的杨增新被刺事件,说边疆不安稳,裁兵须从长计议,最后啰唆半天,还是没议出个所以然。最后,会议不了了之,大家各走各道,北平遂人走茶凉。

善后会议未能善后,老蒋当然不会就此收手,回南京之后,继四中全会后开了个五中全会,议论半天,最后无非是撤销政治分会、各派首脑去南京任职。毫无悬念的是,各派首脑再次以各种理由——冯玉祥接着生病,阎锡山接着休养,而李宗仁更绝,没任何理由——不去南京供职,至于裁兵嘛,几位权当没听见。如此这般之后,老蒋见各位大佬油盐不进,不愿就范,发出最后通牒,年底在南京召开编遣会议,并再次在媒体上大肆造势,各派头目见群情激奋,倒也不便相阻,只好在12月下旬陆续抵京——当然,气色想必不太好看。

上次群聊没聊出个所以然,老蒋这次决定换个方式,改私聊。先找冯玉祥去泡温泉,问他怎么办,冯玉祥倒也不客气,说要裁弱留强,裁无功留有功,抛出一个方案,说一二集团军各编12个师,三四编8个师,其余留8个师。老蒋表示焕章兄所言极是,到会上你就这么说,我挺你。12月26日,预备会召开,冯玉祥大大咧咧地把他的方案说了出来——结果还用说?当然遭阎锡山和李宗仁围攻呗,而表示要挺他的蒋介石则让何应钦出来说了些不咸不淡的套话,压根就没一点挺他的意思。其实想想就知道,冯玉祥这方案把自己跟中央摆一个位置上,老蒋居然还能说挺好,不是陷阱能是什么?老蒋又不是二百五,也就是想看戏罢了。冯玉祥一时利欲熏心,上了蒋介石的套,又羞又恼,急火攻心之下遂再次告病。整完了冯玉祥,接下来轮到阎锡山,由何应钦出面,设宴相邀,然后问怎么办,阎锡山聪明,不愿得罪人,搞出了个令人拍案的方案,说一二两个集团军各编10个师,三四编8个——到这也就平平,妙的是后面,说地方杂牌编6至8个师,而这些杂牌就归中央了。瞧瞧,多么八面玲珑一人儿啊,怪不得李宗仁跟他初次见面就说他工于心计,这么妙的方案,这么不得罪人,还不自己吃亏的方案,也就亏精明到了极致的阎锡山想得出了。

于是,1929年1月1日,编遣会议正式召开。席间老蒋就拿冯阎提出的方案讨论,大家伙当然表面装着乐意编遣,但实际又是能拖则拖的架势,所谓议而不决,不一会儿冯玉祥拒绝参会,阎锡山跑苏锡常镇一带游山玩水,而李宗仁更是会上装瞌睡,不置一词。拖拖拉拉开了一个月的会,当然,没能议出个大家都接受的方案,各派都是面和心违,使出拖字诀,到最后,冯玉祥说刚打完仗就说编遣伤感情,还是等一等,李宗仁说得更妙,说快过年了,再不休会,大家要在路上过年了。老蒋见各位兴致索然,也知道拖下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了,于是,编遣会议再度不了了之。照中国人办事的逻辑,文斗完了,接下来就该武斗了——那么,谁是老蒋第一个下手对象呢?

天生老大

毫无悬念,蒋介石最先盯上的是李宗仁,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恐怕是在这三个藩王中,李宗仁是蒋介石最有力的竞争者。冯玉祥是个狠角色,也称得上精明,在三个藩王中实力最强、资历最深、名号最响,但是,冯玉祥即使战斗力固然可观,但他终究只是个旧军阀,他有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冯玉祥最大的弱点也是他最大的优点,那就是讲究实际,一切从利益着眼,事实上,冯玉祥能混到今天,靠的就是这个。但是,利益分大利与小利,分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冯玉祥的问题在于,他往往将重心放在眼前利益上,而忽略远期利益。当然,这是时代决定的,在北洋时代,不关注当下,就意味着失去未来,冯玉祥摸爬滚打多年,最知道的道理就是拿到手的才是自己的,正因为如此,冯玉祥才动辄改换门庭,成为名声颇为不雅的倒戈将军。蒋介石了解冯玉祥,事实上,在裁兵会议的试探中,蒋介石就已经摆了冯玉祥一道。冯玉祥是个为了利益直来直去、不留后路的人,但是与之同时,冯玉祥也是个见利忘义的人,只要有好处,他就什么都能干,这种人当然只是表面可怕罢了。

与直眉楞眼的冯玉祥不同,阎锡山则是个圆滑到了顶点的人物。阎锡山可说是中国传统官僚的典型代表,八面玲珑,机巧乖滑,有心计,有城府,让人摸不透。阎锡山绝对不可能被人摆一道,因为他太聪明了,聪明到你在想什么,他都能猜得到,即便是狡猾如蒋介石,也休想占到他的便宜,而相反,他在想什么,你却很难猜得透。阎锡山就是这样四平八稳的人物,绝对不会犯下什么致命的错误,也永远不要指望你能一拳就将他击倒,看起来似乎阎锡山很不好对付,但是像阎锡山这样的人物,也有他的致命缺陷——那就是他永远在趋利避害,永远在给自己留后路。要想真正在乱世称雄,光会保存实力是不够的,还得在要命的关节上豁得出去,阎锡山豁不出去,所以他只是个出色的守成之主——阎锡山很难被搞垮,但是与之同时,只要你足够能耐,他也很难搞垮你。

不管是冯玉祥还是阎锡山,虽然他们混到今天都不是偶然,都有各自的法宝,但是,要论争夺乱世之中的头把交椅,他们则各有难以克服的缺陷,因此,他们虽然都称得上一时俊杰,却还不是老蒋真正的对手,而在三个藩王中,老蒋真正的对手恰恰是那个论资排辈需要叨陪末座的小字辈——李宗仁。李宗仁本是个排长出身的小人物,没有雄厚的家世背景,也没碰上能助其腾飞的贵人,他能走到今天这步,完全是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如果说李宗仁有什么运气的话,那就是上天给了他很多建功立业的机会。但是,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如果不是李宗仁这般的豪杰,纵有机会又有何用?

李宗仁真正成为能在广西拥一席之地的实力派人物,自然是孙中山援桂之战后,彼时旧桂系老大陆荣廷被逐,桂军群龙无首,及至陈炯明炮击总统府,广西乃天下大乱,而李宗仁正是借着这个机会,退入山林,招兵买马,广纳英杰,一年内连升三级,成为广西新贵。事实上,广西局势如此,并不单是给了李宗仁机会,机会是平等的,见者有份,但是,真正能迅速崛起的小字辈,也仅是李宗仁一人,而这当然不再是偶然。李宗仁其人宽宏能容,老成厚道,见之可亲,退入山林之后,不论谁来投他,他都倾心接纳,而同样,不论谁要离去,他也都放任自流,为将治军,纪律严明,又能与普通士兵共甘苦,因此,不论将士,都对其钦服有加,这自然是李宗仁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

当然,真正能体现李宗仁恢弘气度的,还是与黄绍竑相交一事。黄绍竑于危难之际投奔李宗仁,而李宗仁善意接纳,即是如此,便是理所应当的上下级关系,背之不义,然而陆沈相争之时,黄绍竑不甘寂寞,意欲另谋出路,投奔沈鸿英,而这,则是某种意义上的背叛。然而,李宗仁并不以此为忤,反而耐心地为其分析局势,研究出路,甚至,还表示愿意在其攻打梧州时出兵相助,恩义如此,即是黄绍竑不受羁縻,也颇是感动。而后在广西的统一战争中,讨贼军和定桂军旗号分明,矛盾重重,也同样是李宗仁压制了军中的不满情绪,才使得李黄联盟得以维系,不至半途分崩。最后黄绍竑能在讨贼军声势全面压倒定桂军的情况下甘心认小,不争老大,不得不说是李宗仁攻心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