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裂国:民国军阀往事之西南军阀
13510700000056

第56章 新桂系篇(20)

南宁城守得固若金汤,这当然给前线新败的李宗仁整顿部队,增援南宁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两步走:第一步,李宗仁让黄旭初率部增援南宁,争取进入城内,以安民心;第二步,白崇禧率部或赶往南宁,争取和黄旭初里外夹击,打垮滇军。当然,要如愿以偿跟滇军赢得一对一的机会,就必须先拖住粤军,李宗仁的办法是,令李品仙率部佯攻宾阳的粤军,而主力则绕出宾阳,长驱直进,直逼南宁。此计果然奏效,当白崇禧率部出现在滇军面前时,滇军真有天兵天将从天而降的感觉——他们怎么突破粤军防线的?滇军也无非是只能做最坏的打算,那如此一来,滇军岂不成了深入桂境的孤军?这么一想,本就士气低迷的滇军还有心思接着在广西打仗吗?10月13日,黄旭初得知援兵将至,突从城内杀出,而白崇禧则从背后杀去,本就无心再战的滇军这下立即溃不成军,仅用一天,滇军便全面崩盘。桂军乃衔尾急追,先后在隆恩、马平发生激战,滇军节节败退,等到桂军抢先占领百色,占据有利地形之后,滇军更是只能从山间小道奔命,到最后,如我们介绍滇系时所言,15个团剩了6个,损失近六成,滇军终一败涂地。

桂军在极端不利之境先是顽强死守南宁长达三月,后又在援兵到来之后瞬间击溃滇军,此战再一次展现出了广西兵惊人的强悍,被逼到墙脚之后的逆袭,声势足堪惊人。当然了,即便是击溃了偷鸡摸狗的滇军,新桂系也并没有能全面控制广西大局,更麻烦的,显然还是盘踞桂东的粤军——这股势力又当如何应对呢?新桂系驱逐了滇军之后,显然已经是强弩之末,一时之间再没精力跟粤军开战,为今之计,也无非是主动示弱,争取到和平局面,而后惨淡经营,以待来时。情况也大抵如此,李宗仁以白崇禧、黄绍竑和夏威等人的老上司马晓军做中间人,致电粤方和中央,表示希望能够恢复桂人治桂的旧局面,当然,骨头很硬的李宗仁同样表示,如果对方一意孤行,那也只能正当防卫了。粤军当然不愿意真把新桂系惹毛了,嘲讽两句之后,也就没了下文,彼此相安无事。自蒋桂之战以来,新桂系诸人就一直疲于奔命,即便是复出,也不过是在苦熬,折腾半天之后,也不过是四处碰壁,如今李宗仁总算是拨开云雾见青天,倒霉日子要到头了,粤军停止攻击只是好运气的开始,更好的运气是,粤桂联盟的恢复。

粤桂联盟要恢复,可能性只有两个:一是李济深逃脱牢笼,重新入粤掌权,但这种可能性是个人就知道是零,逃脱牢笼已经不可能了,还要压住二陈,重新掌权,那就是痴人说梦了;而另外一种可能性,则是如先日的桂张联盟一样,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毫无疑问,这便是实际情况。这个共同的敌人,想都不用想,除了敌人满天下的蒋介石,不做第二人想,问题是,为什么前一段还跟着老蒋鞍前马后的陈济棠如今却跟蒋介石反目相向了呢?这就要从胡汉民讲起了。

胡汉民是国民党元老,孙中山手下头号干将,在孙中山在世之时,为其臂膀,无须多言,孙中山离世之后,胡汉民原本也被认为是最有资格成为国民党领袖的人物,事实上他也确实接替孙中山成为了大元帅,但是政治斗争何其险恶?胡汉民这样个性十足的硬骨头很快就尝到了个中滋味。孙中山去世后的第一波政潮就波及了胡汉民,廖仲恺遇刺之后,作为右派领袖,胡汉民被迫引咎下野,自此退出国民党主流政界,而蒋汪二人转的格局也就此形成。而胡汉民得以重新进入国民党中枢,得益于宁汉对立,蒋介石为了与汪精卫的武汉政府对立,将老资格的胡汉民作为对抗的棋子,胡汉民也当上了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胡汉民虽然回归,但可悲的是,昔日大佬如今已经成了当年小弟的政治工具,个中酸楚,实难尽言。胡汉民倒是没把自己当成政治工具,工作尽职尽责,还颇有些倚老卖老的傲气,在蒋介石面前一直以前辈自居,动辄申斥,不留情面,屡屡让蒋介石当众难堪,蒋介石念在胡汉民还有些政治价值的份上,也就忍了,可悲的是,胡汉民却浑然不觉,而最终酿成此次的激变。

根据孙中山的路线图,应该是军政、训政和宪政三步走,如今军政已完,当然是训政阶段,但是当时胡适等一批知识分子对所谓训政颇不以为然,强烈要求国府速定宪法,早日进入宪政阶段。蒋介石刚刚清理完反对势力,仍有余悸,一众反对派动辄以独裁为由对他攻击,蒋介石烦不胜烦,此次也想搞个形象工程,顺应民意,于是便有了修订约法的倡议。当时胡汉民是立法院院长,作为孙公铁杆拥趸,他不同意,立法院院长说不同意修订宪法,这不当众抽信誓旦旦的老蒋耳光吗?老蒋当然一开始也想让胡汉民就范,但无奈心高气傲、拗劲十足的胡汉民压根就软硬不吃,蒋介石这一怒之下,可能也是一时脑子发热,新仇旧怨一起报,就将胡汉民软禁在了汤山。

蒋介石扣押胡汉民,这当然是轰动性的头条新闻,这独裁的罪过怎么也是逃不脱了,那此事怎么又跟广东有关呢?原来,胡汉民的亲信古应芬是广东陈济棠的老师,眼见胡汉民遭此大变,当然立即潜出南京,跑广东来找学生帮忙了。而陈济棠当时正跟陈铭枢闹得很不愉快,二陈争权,如火如荼,陈济棠一心独揽粤政,当然要排挤陈铭枢,但是陈铭枢自宁汉对立之初就支持蒋介石,陈济棠自度虽有账面优势,但却没有政治后台,胜负难料,而此次事变一出,当然来得正好。陈济棠当时虽然表面拥护蒋介石,但也知道自己跟蒋介石交情平平,远不如陈铭枢有分量,如今趁着这个机会闹他一闹,一方面借机逐走陈铭枢,另一方面找来胡汉民这样的大佬,岂不美哉?好戏看来就要开场了。

内乱高于外战

自打孙中山去世之后,反蒋就成了国民党政治的主旋律,但是,不得不说,蒋介石确实命硬,从中山舰事变,到迁都之争,再到宁汉对立,及至桂系逼宫,乃至中原大战,各门各户对蒋介石进行了一波又一波凶狠的攻势,但是,蒋介石偏是岿然不动,反倒是一众反对势力渐次销声匿迹。中原大战大获全胜之后,蒋介石已是天下之大,唯我独尊了,老对手中,唐生智还没赶上较劲,就先垮了,汪精卫如今更是连闹腾的气力都没了,冯玉祥完蛋了,阎锡山避难了,而李宗仁,看似骨头挺硬,其实是快散架了,所以,蒋介石得意了。蒋介石一得意,就不想再像过去那样夹着尾巴做人了,于是,脑子一热,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元老中的元老胡汉民给软禁了。没错,反蒋派确实都不复当年之勇了,但逮到这样的机会,少不得也要做做文章。当然,不排除蒋介石可能是想借着这个机会将潜在的反对者一网打尽,但是这一网撒下去,能捞到几条鱼呢?就算捞到了几条,能顺顺当当地给提上来吗?

鱼当然是有的,要是老蒋这么玩了之后,民国各门各派还能装聋作哑,那也就不叫民国了,但是,不得不说,鱼确实小了点,也没办法,大鱼之前都被他捞完了——广东的陈济棠,要资历没资历,要实力没实力,要名气没名气,可能老蒋也压根没把他放眼里,但是如今他扛起了反蒋的大旗。光凭陈济棠来反蒋,当然是以卵击石,即便再加上些胡系党人,再来点闲着也是闲着的无聊政客,比如西山派的一些人,又比如有意求好的汪系分子——因刺廖案一事,胡汉民和汪精卫是老死不相往来的,也于大局无益。如此一来,陈济棠当然是要找些好歹还像那么回事的盟友来共襄盛举了——政客毕竟只是政客,光能骂街也骂不死蒋介石不是?如今的局面上,真是说还能好歹拉过来充充场面的反蒋派,其实满打满算,也就剩新桂系一家了,所以,新桂系可不是运气来了吗?

李宗仁本来还正愁着怎么将粤军赶出广西呢,没想到现如今老蒋这么一闹腾,不用赶,人家主动出去,甚至,还说要友好往来,共谋大事。都赶上这运气了,虽说李宗仁也明白光靠这些阿猫阿狗是玩不赢老蒋的,但是既然人家愿意交朋友,能解眼下的燃眉之急,凑凑热闹又待如何?反正反蒋都反了这许多年了,也不差这一次。于是,当陈济棠表现出愿意交朋友的意愿之后,李宗仁当然毫无悬念地笑脸相迎,表现出合作的诚意了。1931年4月30日,来到广州的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几个委员,联名通电弹劾蒋介石,要求其下野;5月3日,陈济棠通电附和;11日,李宗仁同样通电附和。然后,新桂系一众要员先后来到广东,准备跟陈济棠商谈具体事宜,稍事整顿之后,反蒋热潮居然又死灰复燃了。

蒋介石在软禁胡汉民之后,大概就料到会有这种情况出现,但没料到的是,广东方面还整得像模像样的,也无妨,老蒋处理这种事情最有经验,第一步,拖。老蒋之所以要拖,一是因为这段时间正集中精力围剿中央苏区:老蒋本来以为能马到成功的,只是没想到穿着破衣烂衫、拿着破铜烂铁的所谓共匪实在牛逼,在1930年年底进行的第一次围剿中,毛泽东设计生擒清乡主将张辉瓒,甚至还为此写了首诗;眼下从1931年2月开始部署的第二次围剿,眼看又是跳进了同一个陷阱,红军这么一收缩,一转移,国军就成了没头苍蝇,就等着被拍了;老蒋连吃两次鳖,当然不能善罢甘休,得玩第三次,如此一来,自然无暇南顾了。第二个原因,当然是让对手的千钧重拳打在棉花上,以柔克刚,甚至,还能让对手自乱阵脚。

老蒋打出了和平的招牌,在五中全会上,又是选举胡汉民当中央委员,又是恢复李济深党籍的——虽然这两人都在汤山晾着,明示我不想动手,你们也别逼人太甚。结果,老蒋这招太极一打,反蒋阵营果然就乱了,而且乱的不是别人,而恰是此次的主将陈济棠。从7月开始,广东方面就嚷嚷着北伐,其实真是说干就干的只是李宗仁和汪精卫;李宗仁的意思是,打是为了和,你不打出点样子来,凭什么老蒋愿意跟你和?而汪精卫唯恐天下不乱,当然也同意李宗仁打的意见。陈济棠啥态度呢?陈济棠说“以政治为先驱,以军事为后盾”,意思无非是和。那为啥陈济棠有这态度呢?陈济棠此次反蒋,其实一是为了驱逐陈铭枢——如今陈铭枢已经离粤,二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争取到广东超然的政治地位,有胡汉民做后盾,老蒋也并非不会妥协。老蒋如今主动示好,对于目标将要达成的陈济棠来讲,当然没必要使刀弄枪的,更何况,真要干架,也确实不是对手。最后,陈济棠虽说在李宗仁和汪精卫的要求下松了口,却到处使绊子,居然提出让桂系去打衡阳,然后白崇禧说要钱,他又死活不愿给,气得跟他谈了一夜钱的汪精卫直接就去了香港,反正就两个字——不打。

看起来陈济棠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一门心思要求和了,那老蒋能和吗?陈济棠当然被老蒋摆了一道,老蒋前面示好是虚招,目的是让你自乱阵脚,实际是,老蒋这实力,还能真怕了你不成?当年中原大战多大的阵势?老子不照样扫清六和?陈济棠毫无悬念碰了个钉子,然后回过头来跑桂系这来说我们打吧。李宗仁对陈济棠这德行,当然是越看越不顺眼,也觉着这家伙想一出是一出,没溜,不靠谱,难成大事,但是考虑到要粤军主动退出广西,打一打,做做样子,还是必要的,毕竟陈济棠想广东超然化,李宗仁何尝不想?于是,也就将就着吧。而负气出走香港的汪精卫,听说陈济棠要打,也就少不得将先前的不快抛到九霄云外了,又回来了。

但是,反蒋派实力实在太差,真说是要干起来,能有他们的好活儿吗?真要打的话,不是正中蒋介石下怀吗?结果,又出了一档子事,让民国的局面更显混沌。日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先是在事发当日于北京票戏,回来后又是一枪不放,撤兵锦州,结果让日本轻轻松松长驱直入,东三省遂告瞬间沦亡。现在官方口径是,不抵抗命令是蒋介石下的,张学良只是背黑锅的,现在的问题是,到底谁背了黑锅呢?当时的东三省,说实在的蒋介石实际控制力极为有限,压根是张学良一人说了算,东北军也是老张留下来的奉军家底,即便老蒋说不打,张学良也未必要听他的,此为其一;其二,从最功利的角度考虑,东三省打仗,首当其冲的是张学良,老蒋暂时不用动一兵一卒,让东北军跟日本两败俱伤,不是来得正好吗?其三,正常人碰到这事该怎么办?我要是老蒋,一准让张学良自己看着办,我干啥自己来做这冤大头?在千百年后还被千夫所指,后人痛斥?没道理嘛。当然了,张学良晚年也在多个场合说过,不抵抗跟老蒋无关,是他自己的主意,这也解释了这些逻辑漏洞。

不管怎么说,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然后东三省居然就被几千关东军那么给拿下了,作为领袖的老蒋,不管说没说不抵抗,责任都是无可推卸的。不消说,打仗肯定是不可能打了,但是蒋介石也因此再度陷入了四面楚歌的窘境,尤其是两广的这些人,可不是要借着这个机会来逼迫他下野吗?大家有没有觉得讽刺呢?日本人都杀到家门口了,一帮政客居然还没想要紧密团结起来,一致抗敌,这帮道貌岸然成天吃饱了没事干的政客哪点是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心上呢?大敌当前,他们首先想的居然是“机会来了,蒋介石你总算该滚蛋了”,他娘的,蒋介石滚蛋了,你们能撑起这个局面吗?蒋介石是不好,但再不好不也得事后问罪吗?他们倒好,直接不依不饶了,敢情内乱比外敌更重要?

共赴国难

眼瞅着几千日本兵在东北地面上耀武扬威,不可一世,而守着老爹给留下的三四十万装备堪称民国一流军队的张学良,却吓得屁都不敢放一个,整个过程除了不抵抗之外,就只会向国联哭爹喊娘了,国难当前,内乱许久的民国又有什么新气象呢?新气象当然有,也无非是一众脸皮比西瓜皮还厚的政客,在那里高喊共赴国难了,很好——行动呢?一边说共赴国难,另一边又说蒋介石下野,是不是够讽刺呢?

当然,蒋介石自己也不是啥好货,这次反蒋派气势汹汹,要逼他下台,其实说穿了就是自找的,没他软禁胡汉民那一下,这帮反对派能反对得起来吗?如今倒好,自己惹了事,还没等压服下来,又出了更大的事儿,东三省眼瞅着沦亡了,他这个国府领袖又有什么表现呢?说蒋介石下不抵抗命令那确实冤枉了老蒋。但是,蒋介石态度消极却是不争的事实,明摆着的,他要真有强烈的抵抗意志,那就下令让张学良打啊。说到底,蒋介石还不是怂了?他不敢威逼张学良,其实还不是怕到时候惹火上身,自己拼完了,让一众对手捡了便宜?说来说去,国家大义面前,包括蒋介石在内的一众民国大佬,还不都是一个二个打着自己的那点小算盘,争相保存实力,借以维护地位?哪个是把民族大义摆在个人地位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