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结果,白崇禧也同意黄劭竑的意见,而李宗仁虽仍是心存疑虑,最后也还是听从了黄劭竑的意见,在深夜2时,宣布退选。李宗仁作出声明,说:“这次国民大会在选举副总统时,存在着某种压力,使各代表不能本其自由意志投票……最近有人制造谣言,谓本人此次竞选,志在‘逼宫’,谣诼纷兴,人心震撼。为肃清流言,消除误会,不得不放弃竞选,以免影响大会的进行。”
不出黄劭竑所料,这招一出,蒋介石和孙科立马就陷入了尴尬的局面,两个对手满腹委屈地宣布退选,而且都把矛头指向了孙科及其后台,那孙科怎么办?孙科要是接着往前上,不就是变相承认自己胜之不武吗?孙科不愿那么干,蒋介石也不愿孙科那么干,最后没辙,孙科也只好宣布退选。一夜之间,三个候选人连珠炮似的纷纷退选,次日的国大会议当然是彻底没法开了。这下尴尬的成了蒋介石,眼看着这出秀要黄,老蒋也无奈,只好在中午召开国民党中常会,派人分头去请求候选人重新回来参选,并在适当时候重新召开国大会议。
这下李宗仁彻底看懂了黄劭竑此计的玄机了,那接下来就得摆摆架子了,要演戏也得三分像啊,架子还得要摆。于是,当老蒋的代表们来劝说时,李宗仁就端足了架子,到26日,劝说还无结果。没办法,蒋介石只能自己出面了——当然见李宗仁也怪尴尬的,他召见了白崇禧,对其表示,我离不了你们俩,北伐和抗日都是有了你们俩才最终赢得胜利,眼下这个局面,我还是需要你俩的支持,你帮我劝劝德邻兄,回来参选吧,我一定鼎力支持。白崇禧回去通报之后,李宗仁觉得演得差不多了,见好就收吧,遂决定重新出来参选。
28日,总算三个候选人都重新回来选举了,停开了3天的国大会议终于重新恢复,是日投票结果出炉:李宗仁高居榜首,得1156票;孙科得1040票,增幅不大;程潜得515票,依法退出下一轮竞选。可能有人要问了,这不还是得回到李宗仁和孙科二人转的局面吗?为什么此前程潜退选时不决战,非得等到程潜被淘汰之后再决战呢?答案是,经过李宗仁配合程潜这么一闹腾,他一方面是赢得了拉票的时间——前次程潜退选后过于仓促,因此不确定性太大,另一方面是赢得了各方的同情,包括同病相怜的程潜方的同情,也有利于拉票。说到底,李宗仁退选的根本点是消除不确定性,从而为决战赢得先机,赢得时间。
高潮终于要来了,副总统竞选僵持了这么多天,经历了这么多风波,经过三轮选举之后,终于到了决战的时刻——此次选举不统计得票率,谁票多谁当选。双方的助选团也同样武装到了牙齿:蒋介石在黄埔路官邸坐镇指挥,蒋经国在南京中央饭店设置机关,为孙科竞选部署一切;李宗仁方面,则由黄绍竑等人四处活动,拉票直至大会召开前夕。但是,此时李宗仁终究还是占据了竞选的主动,正如我刚才所言,赢得了时间和同情的李宗仁,也争取到了更多程潜的代表,29日的第四次选举中,李宗仁终于等到了胜利的一刻:李宗仁得1438票,孙科得1295票——李宗仁当选!
副总统一职本无足轻重,但是,此次选举的根本意义也并非副总统本身,而是蒋李这对老对手的又一次正面交锋,李宗仁赢得的也不是副总统,而是击败老对手之后的成就感。
看看谁整谁!
惊心动魄的副总统争夺战终于落下了帷幕,李宗仁相当解气地打败了老对手蒋介石——然后,蒋介石当然是得想法子摆李宗仁一道,好歹找回些场子。蒋介石怎么办的呢?当时李宗仁去问蒋介石,说就职仪式咱俩穿什么呀?蒋介石说,咱都是军人出身,就穿军装呗。李宗仁也没疑心,结果5月20日的就职仪式上,李宗仁就穿着军装,胸口挂满了丁零当啷的大小勋章,昂首阔步地上台了,结果转眼一看,蒋介石穿的啥?蒋介石穿一身长袍马褂!两相对比,一文一武,不知道的还以为李宗仁是蒋介石副官呢,还说什么呢?李宗仁被蒋介石给耍了呗!
不管怎么说,李宗仁终归还是当上了副总统,但是,副总统这职位,大家伙争的时候着实是热火朝天,恨不得台面上台面下的功夫都使上,不过,等到尘埃落定,李宗仁就发现了,自己确实是争了一口气,但也只争了一口气。副总统是个虚衔,是个比北平行辕主任还闲的位置,李宗仁在北平这三年,虽然没有权,但好歹说成日里宾客盈门,有说有笑的,热闹,眼下倒好,当了个副总统,没权不说,热闹也没了。南京是老蒋地盘,而李宗仁跟老蒋又这破关系,老蒋平时开会讨论军国大事,没李宗仁的份儿,老蒋设宴招待国际友人,还是没李宗仁的份儿,只是偶尔老蒋想到好像还有这么个副总统,才让李宗仁出来见见客,老蒋对李宗仁这态度,那一帮趋炎附势的达官显贵们还愿意去招惹李宗仁这个瘟神吗?避之唯恐不及啊,生怕跟李宗仁扯上点关系,被蒋介石忌恨,误了自己的锦绣前程。于是乎,原本在北平还门庭若市的李宗仁府邸眼下真可说是门可罗雀,而因为不甘寂寞而拼命争夺副总统之位的李宗仁却更寂寞了。
李宗仁很寂寞,为了排解寂寞,他打算出去散散心,走走看看,为此他屡次向蒋介石提出要出国,要出京,要去前线,而蒋介石都无一例外地打了回来。最后,李宗仁总算想出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说要去交接北平行辕的工作,蒋介石这才没有拦阻——其实北平行辕这破工作有什么好交接的?李宗仁去北平当然不是去交接什么工作,而是去会朋友的。在6月抵达北平之后,他跟当时华北军政的一把手傅作义多次交谈,交换对时局的意见,而傅作义也毫不避讳地表达了他的悲观情绪,此外,李宗仁多次约请在北平的社会贤达聚会畅谈,同时,李宗仁还跟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有所接触。李宗仁在北平活动频繁,当然大大犯了蒋介石的忌讳,于是,蒋介石就给我们再度展示了他的气量。
8月,彼时已经回到南京的李宗仁突然接到长兄德明在桂林病殁的消息,兄长过世,那李宗仁这个做兄弟的该不该回去奔丧?结果李宗仁去向蒋介石请假,说要回去吊丧,蒋介石却死活也不同意,最后冒出一句“嫂夫人很能干,让嫂夫人去料理好了”。蒋介石啥心思,大家想必都了解,他是怕纵虎归山,不愿李宗仁在广西搞什么把戏,但是,甭管李宗仁会不会在广西搞把戏,当兄弟的有没有义务回去奔丧?这事说到天边去,也没蒋介石的道理啊。更气人的是,蒋介石关于嫂夫人那句评语话里有话,好像在讽刺郭德洁在副总统竞选期间过于“能干”,不让人奔丧也罢了,还冒了这么句酸话,蒋介石这气量未免也太狭隘。这也无怪李宗仁在回忆录里慨叹:“自思我身为副总统,在中国真可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但是先兄去世,我连吊丧的自由都没有呀!”
蒋介石的心思再明显不过,李宗仁和白崇禧这一主一副两员桂系主将双双在宁,考虑到桂系曾有过逼宫的前科,而如今国共内战的形势说实在对他也已然不利,他当然担心桂系会在适当时候再度上演北伐那一幕,为了防患于未然,蒋介石自然不得不先下手为强,把李宗仁和白崇禧拆开来摆。白崇禧当然知道蒋介石是什么意思,因此是一肚子的不满意,为此他直接跑到上海,坚不赴命,行前还邀请李宗仁到他家吃饭,向其表明了他的态度。要照蒋介石平日的性格,白崇禧这么公开跟他顶牛,他一准借势把白崇禧给办了,但是,如今的蒋介石却压根没那么干,不但让上海方面友情款待白崇禧,还让黄劭竑去劝说白崇禧,说自己这么干没别的意思,只是出于军事需要和将士渴望,还望健生早日赴任云云。蒋介石对白崇禧如此客气,其实道理简单得很——内战局势如斯,不用不行啊。
本来蒋介石似乎对国共内战的前景自信满满,还曾扬言要在一年内摆平中共,结果,先是全面进攻受挫——刘峙指挥20余万大军,将中原共军6万余人围在宣化店周边方圆百里的地区,最后竟硬生生被中共搞了个中原突围,实事求是讲,中原突围中共损失算得上惨重,但是大包围态势如此,兵力差距如此悬殊,取得这点成绩值得骄傲?这还没完,在共军撤入山区之后,国民党俨然回到了苏区围剿时代,真可谓是噩梦重演,中共以运动战的老手段让国民党苦不堪言,整整八个月,国民党生生损失了70万兵力,全面进攻遂告失败。
后是重点进攻打了个稀里糊涂,我们的胡宗南将军领着20余万大军进攻陕北,结果到处扑空也就罢了,他居然还有脸在占了个延安空城之后谎报军功说自己俘敌5万人。而进攻山东的国民党则有60万之众,战略也不能说不对,至少我军惯用的游击战在国军齐头并进的形势下没了用武之地,但是不巧的是,国军碰上了真正的硬茬子——粟裕。粟裕决定以暴制暴,干脆以大兵团决战的方式来玩,结果就导致孟良崮一战在抗战中扬名立万的国军精锐中的精锐整编74师全军覆没,不用说,重点进攻遭遇重挫。
国军集重兵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屡屡受挫之外,还在广大后方留下了真空,于是就给了中共机会: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大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陈毅、粟裕领导下的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如此一来,国民党南线军队近半被这三支部队所牵制,而在广大北方,国军则陷入了战略被动。
瞧瞧老蒋这些嫡系将领的能耐,除了谎报军功就是战意懈怠,没一个指得上的,此次他将白崇禧调往华中,虽说主要是想拆了李白组合,但显然同时也想让白崇禧帮他在前线撑撑场子。还是黄劭竑看得明白,他跟白崇禧说:“你和德公在南京高高在上做副总统和国防部长,不是等于关在笼子里的鸟一样么?现在蒋要把笼门打开放你出去,还不快快地远走高飞……他正开始要整我们,我们就要借此机会出去。到了外面,再反过来整他……时机到的时候,就可以同共产党妥协言和。蒋到了无法应付的时候,必定下野,德公就可以出来收拾局面。”黄劭竑分析得够透彻,他为桂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蒋介石不是要整我们吗?咱骑驴看唱本,走着瞧,看最后到底是谁整谁!
残局
搁平常时节,副总统这个位子就是个橡皮图章——只要总统不出问题,那副总统就是个摆设。但是,如今的局势微妙就微妙在不同寻常上,以黄劭竑的判断,总统蒋介石的败亡只在反掌之间,而一旦总统出了问题,那副总统这个橡皮图章就成了金字招牌。因此,在这样的局面下,白崇禧在外当个统兵一方的封疆大吏就远比在京城做个样子好看却被处处掣肘的国防部长有用得多,白崇禧带的兵越多,统辖的地域越广,桂系的资本就越雄厚,而与之同时,李宗仁的机会也就越多,副总统的价值也就越大。白崇禧当然是个聪明人,一点就透,他立即意识到桂系渴望多年执掌中枢的机会要来了,因此当即表示愿意履任。
果然,随着中共战略决战的展开,蒋介石政权很快便到了崩溃的边缘。
首先是辽沈战役,以当时的战略态势来看,这是一场根本就无悬念的战事——彼时东北野战军坐拥70万兵力,兵精粮足,控制了东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而当时的国民党军队则只有沈阳、长春和锦州这三个孤立的据点,东北守将卫立煌手中仅有55万兵力,其中正规军48万,显然,不论从什么角度来看,共军都全面压倒了国军。中共如今在东北所拥的压倒性优势自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战争初期,林彪还曾有过四平街惨败,要不是美国方面强烈要求蒋介石就此收手,林彪可能再没翻身之日。可悲的是,当代宋襄公蒋介石耳根子太软,优势意识又太强,而随着关内战事的全面展开,东北竟停战三四个月之久,这也让林彪获得了难得的喘息之机,此后林彪率部三下江(松花江)南、四保临江、血战四平,终于一扫先日惨败阴霾,而东北形势也就此发生逆转,终至如今国军的不可收拾之局。
辽沈战役是国军无能的一个经典范例,在战事开打前6个月,蒋介石就跟卫立煌在东北的防御问题上争执不休,蒋介石要卫立煌打通沈锦线,将主力撤至锦州,与华北的傅作义形成呼应,此后进可攻退可守,结果卫立煌死活不同意,偏要固守那三个孤立据点,对蒋介石的方案多方抵制,以至于从3月吵到9月,国军竟连个统一的防御方案都没有。而在战斗开始后,卫立煌依然跟蒋介石对着干,林彪集中兵力攻打锦州,蒋介石要卫立煌派兵增援,卫立煌竟称锦州之围须关内部队解除,因此任凭蒋介石喊破了嗓子,他就是不动一兵一卒,蒋介石无奈,只得亲赴沈阳部署一切,从关内调集兵力组织救援。而后林彪围点打援,国军增援锦州的部队竟被我军生生堵在了塔山一线,以至于我军对锦州发动炮火攻势后,竟在一天内攻破城池。而此后的辽西会战中,东北国军主力廖耀湘兵团10余万人被东北野战军围歼,而廖耀湘本人也被生擒,至于其后的沈阳战事,也不过是尽人事罢了。辽沈溃败,蒋介石盛怒之下,将不听命令的卫立煌撤职查办,随后将其软禁在南京,以资惩戒。辽沈战役自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军47.2万余人,其中毙伤国军官兵5.68万人,俘虏32.43万人,反正及投诚6.49万人,起义2.6万人,俘虏国军少将以上高级军官186名,胜负得失,一望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