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母亲守寡多年,一直居住在位于锡拉胡同的府宅,外国使馆区附近。慈禧当上太后,便封她的母亲为诰命夫人。她的母亲给人的印象是:知书达礼,德艺双全,甚至在以女子才智显著的氏族中也是出类拔萃的。她死后被葬在家族墓地中丈夫的陵墓旁。这个家族墓地位于城外西边欧洲人赛马场附近。为尽孝道,慈禧为父母竖起牌楼、大理石碑。
1902年1月,西逃之后慈禧乘坐火车自正定府返京,若按往昔从京汉铁路进入北京,线路接近其父母之墓。若不下车前去祭拜则会被视为不敬。但由于归京时间紧迫,最终慈禧转道由南进京。凭着这件事,她博得了臣民的尊敬。
有关慈禧童年之事,历史记录不多。但可以确定的是,少女时期,她有一个玩伴名叫荣禄,其实是她一位亲戚。在慈禧执政的众多紧要关头,荣禄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说,两人曾经还定有娃娃亲,但此说法并未得到证实。毫无疑问,两人自年少便关系密切,由此荣禄对慈禧的影响远非其家人或其他高官所能比拟。康有为及一些反对满族统治的汉族官员毫不犹豫地断言,从逃往热河时起,也就是在咸丰帝还没有驾崩的时候,荣禄与慈禧的关系就已经过于暧昧。
慈禧接受的虽然是传统教育,但她与众不同。她头脑灵敏机警,思维异常活跃,再加上抱负非凡,向往权欲,最终成功凌驾僵化教育的影响之上,在男权统治社会获得了一席之位。慈禧还学习了绘画,并以此为乐。她的诗文功底雄厚,所作诗歌丝毫不逊于英国公立学校培育出的精英学生的作品。
传说16岁时,慈禧便能够用汉语及满语熟读五经,还通晓二十四史。毫无疑问,她对知识的热爱,是其智慧的源泉和权力的秘诀。除此之外,她还深谙权术。这些都奠定了她不凡的人生根基。
注释:①清代邮政的专管单位,设立于光绪年间,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改为交通部。
1850年,道光皇帝驾崩,十九岁的四皇子此时算是长子,因此由他继承皇位,年号咸丰。依照传统,服丧期间(27个月)新帝不得婚娶。等丧期一过,皇帝立即下旨,要求所有达到结婚年龄的满族美女到内务府登记注册,等待宫廷选秀。
咸丰曾娶穆扬阿的长女为妻,但不幸的是她于咸丰即位前便去世了。穆扬阿的次女钮钴禄氏(后来的慈安皇太后)以及年轻的叶赫那拉·杏贞(也就是后来的慈禧)此次都参加了选秀。1852年6月14日,约六十名端庄典雅的满族贵族之女来到太后跟前,接受严格苛刻的遴选。太后最终选出了28名女子,又按照规矩将她们分为四个等级,即“妃”“嫔”“贵人”和“常在”。钮钴禄氏被封为“嫔”,叶赫那拉·杏贞则被封为了“贵人”。通常来说,这些宫女名分上是皇帝的妻妾,但实际上更像是太后的侍女。
理论上讲,后宫宫女人数最多七十,但实际远远不止这些。除了她们,皇宫中还有近两千满族女子,或为侍女或为杂役,受太监的支配。后宫家事由太后掌握大权,尽管皇帝可以审阅选上的秀女,但是在她们的等级问题上没有任何发言权。
就这样,叶赫那拉·杏贞离开了锡拉胡同的娘家,住进了紫禁城,从此与家人切断了一切直接联系。一位老嬷嬷从慈禧进宫之日起便在她身旁伺候,直到慈禧去世。从她那里,我们得到以下有趣的描写,是有关慈禧唯一一次省亲过程的。
慈禧诞下龙子九个月的时候,皇帝下旨特许其离宫省亲。一大早,几个太监就被遣至慈禧娘家,向其母亲通报,慈禧,即当时的懿贵人,将于正午归家省亲。
得到如此喜讯,亲朋好友格外惊喜。左邻右舍倾巢而出,争相观看慈禧乘坐的轿子,那轿子由黄帘遮盖,富丽堂皇。慈禧的母亲及家人(包括一些长辈)依次排在院门入口两侧,恭候慈禧轿子进院。轿子到内院台阶前才停下,随从的太监服侍她下轿,随后,她进入正屋,于上座坐下。她的家人毕恭毕敬近前行礼,除了她的母亲及长辈之外,众人皆行跪礼。之后又举办了家宴。
家宴上,慈禧坐上座,其母坐下座,以此表示慈禧作为皇子生母的尊贵。虽然离家多年,慈禧性情却如往日一样随和,令在座的亲朋好友赞叹有加。她似乎并未被宫中繁杂的礼节与富丽堂皇的生活改变,依然如同寻常家的女儿般谈笑自如,对家中事务也很是关心,尤其关心妹妹们的教育问题。
家宴一直持续到傍晚,此间,慈禧询问也回答了许多问题。由于时值一月,白昼缩短,暮色渐至,随从太监请求准备回宫。慈禧依依不舍,告别家人,慨叹与家人分隔两地心中非常难过,希望不久能够再次获得恩准归家省亲,也希望母亲能够被恩准随时前来宫中探望。赏赐完家人后,慈禧上轿离开。自此之后,她再也没有归过家,但她的母亲后来时常前往紫禁城探望。
进宫伊始,慈禧便极力讨太后欢心,并依靠自身势力及人格魅力,迅速成为皇帝首宠。1856年4月,她诞下龙子,咸丰皇帝终于不再为没有皇子而整日郁郁寡欢。母凭子贵,慈禧在宫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慈禧入宫时,京城上下皆因太平天国叛乱而忧心忡忡。1853年3月,叛军占领南京。慈禧此时已经开始帮助皇帝批阅各省呈递的奏折,并为皇帝出谋划策,对天子的影响与日俱增。在她的强烈推荐下,曾国藩被擢升为统军首领,并得到了朝廷用来建立湖南团练的饷银。曾国藩的湘军由此迅猛发展起来,再加上英国上将戈登的协助,最终平息了太平天国叛乱。
慈禧不受环境和传统的束缚,在国难面前,胆识过人,行事果断,政治才能令人赞叹。按照朝廷旧制,曾国藩当时正在为母亲服丧,实际上是不能参军领兵的。但慈禧认为旧制应该以国家兴亡为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慈禧即是君主。
1855年8月,皇太后(道光帝的皇后)薨。由于“尽职尽责”,叶赫那拉氏被晋升为“嫔”。与此同时,钮钴禄氏被立为皇后。
当时,中国文人普遍认为,大清统治“天命已尽”,咸丰帝将成为大清帝国的亡国之君。举国上下,叛乱四起,咸丰皇帝孱弱淫乱,尽失民心。在士大夫眼中,他堕落无能,完全不具备五位先皇流芳历史的贤明风范,更不懂得效仿先祖编纂巨著典册来赢得文人的敬慕。二十五岁依然未得子嗣,这在中国人看来是大清朝的不祥之兆。想当年,几位先皇早在15岁前就已经有了子嗣。因此,当1856年慈禧诞下龙子,加上朝廷又将太平天国的叛军逐出了湖南和江西时,民众认为不详的兆头已经烟消云散了,清政府再次得到了上天的眷顾。
但此时,咸丰皇帝突患中风,全身瘫痪,一病不起。作为太子的生母,慈禧凭借自己不凡的政治才能,一步步成为大清的真正掌权者。钮钴禄氏对国事毫无兴趣,几乎不过问朝政。慈禧此时已经被晋升为仅次于皇后的“贵妃”,在京城通常被人们称为“懿贵妃”,“懿”字为其尊号,意为“贤德”。
这一时期,慈禧在对外政策上属于主战派。考虑到她的童年、宗族优越感以及对外国的一无所知,这一点并不令人惊讶。英国额尔金攻陷大沽炮台,耆英作为清廷特使前往夷营劝其退出大沽。然而,耆英使命未达,失败归京,朝廷赐其白绫自缢,高傲的慈禧认为赐他自缢算是朝廷对他的仁慈。在慈禧的劝说下,皇帝下谕禁止两广总督叶名琛与英国洽谈通商事宜,此决定直接导致次年英军武力攻占广州。据史册及当时日志记载,皇帝的意见及所为已无足轻重,皇城上下大小事务均由慈禧说了算。在中国这样一个男权主宰的社会,这实在是罕见。而当时的慈禧仅为贵妃,年仅22岁。
慈禧有诸多名字和称谓,极易让人混淆。在此,有必要稍作澄清。赴京选秀前慈禧跟娘家姓叶赫那拉。被封为皇后(又称西皇后)后,她仍然使用叶赫那拉这个姓氏,但人们常称其为“懿贵妃”。慈禧成为圣母皇太后后,与东太后一起垂帘听政,得尊号“慈禧”,之后又被加封多个尊号。但是民众多称其为皇太后或老佛爷。慈禧晚年的时候,北方几乎统一尊称其为老佛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