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常青藤教子课
13532100000005

第5章 仁慈不利于成长(5)

父母的仁慈往往在于袒护孩子,袒护孩子是指孩子爸爸妈妈或者是爷爷奶奶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或思想,没有理由的支持和保护。很多时候,父母明明知道孩子有错,可还是会在家人或外人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当着孩子的面袒护他而不是去制止他的错误思想言行,其实,这些父母往往是出于自私和狭隘的偏见心理。这对教育孩子来说,是个致命的错误。

这样的现象很常见: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是个孩子呢!”有的父母教孩子,爷爷奶奶可能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不如他好呢!”

出现这样的情况,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难度非常大。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因为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所以,大都不会形成是非观念,其后果只能是造成孩子性格扭曲,让孩子错上加错,在迷途上越走越远。

不要袒护孩子的错误

西蒙教授在课堂上讲起了他以前的邻居,一个认为她们的孩子是天下最完美的孩子的妈妈和奶奶.这个孩子叫做杰西,确实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

有一天,西蒙因为身体不舒服没有去学校,而在家中休息。他发现了这个“乖巧”的杰西的“秘密”:西蒙站在窗子前看到杰西正在用针管往邻居家的邮筒里灌水。这真是个令人恼怒的恶作剧。西蒙以前也发现自己的报纸经常湿淋淋的,但却从来没有想到是杰西的“杰作”。西蒙觉得有必要跟杰西的妈妈说一下了。

于是西蒙去找杰西的妈妈说,以后好好管一下孩子,这样不好。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孩子的妈妈坚持自己的孩子是乖巧懂事的,并认为西蒙是在欺骗自己,是在欺负邻居,杰西的奶奶也从屋子里跑了出来,手里拿着棒球棒。

西蒙哭笑不得,只得离开。

而这件事情的始作佣者,杰西却始终没出来。已经是七岁的孩子了,应该懂事了,最起码出来给人家道个歉,可有奶奶和妈妈的袒护,杰西此后又做了类似的事情好几次,往别人家的邮筒里注水,最后还是被人家警告才罢手。

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不及时正确引导。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家长应该及时制止孩子的行为。告诉孩子他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没有人会喜欢做坏事的孩子,做坏事的孩子是不受欢迎的,叔叔阿姨还有小朋友都喜欢懂事的孩子。在孩子有进步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表扬,增进孩子做好事的自信心。家长要把对孩子的爱转换为实际行动,不做空谈家。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心肝宝贝,家长很爱孩子但不溺爱。做到爱之有度,让孩子健康自信的成长。

不在孩子遇到挫折时袒护

另外,当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父母一定不要表现出怜悯与袒护。当孩子遭遇困难和挫折时,他的内心是脆弱的,对父母的态度会非常敏感,这时,如果表现出对孩子表现出怜悯,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更应该怜悯自己;如果为孩子感到难过,孩子就会更加难过,甚至他还会认为自己很不幸。如此一来,在挫折中的孩子不是想办法自己解脱,而是等待父母的袒护与帮助。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孩子就会丧失本来应有的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

西蒙说:“我的女儿就经常向我求助,米雪儿遇到了不会拼写的单词,就迫不及待地问我。尽管我知道,但还是回绝了:‘孩子,我也不清楚,你自己去查字典。’看着女儿拿出字典,查到那个单词,我欣慰地笑了。”

要知道,在表面上看,父母的对孩子的帮助看似让孩子暂时脱离了困境,但是,父母只能帮他一时,帮不了他一世。所以,轻易对孩子的帮助就等于把孩子推入了另外一个困境、一个更危险的境地。所以,父母要早日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不要一切围绕孩子

不可否认,今天的独生子女备受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关注与呵护,是在一种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在家里就是一个“小太阳”,大部分孩子都是唯我独尊,任性、娇嫩,吃不得一点点苦头,也受不了半点的委屈。

经常听说有的孩子威胁父母,以拒绝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还以各种美丽的谎言敷衍教师,这些孩子面对心急如焚的父母和老师却若无其事……这已经成为今天教育的一大难题。为此,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终身老师的父母更应履行教育孩子的神圣职责,引导孩子积极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同时加强对孩子进行“笑对失败”的教育。

每一位父母都应该明白,孩子一旦离开父母,他仍旧能够在未来不确定的生活中经得起生活的考验,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目标所在。父母要让孩子懂得“不历经风雨,就不能见彩虹”的道理,同时,父母自身更应该在实际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真正地践行这句话。

如果父母懂得深化孩子对各种环境的感受以及情感的感知,孩子在今后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就能够品尝得了痛苦,承受得住伤心,也能够把各种压力转化为巨大的动力,更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应该实事求是,讲求方法,一方面要多给予孩子爱心与宽容,另一方面还需对孩子严格教育。父母应该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感受成功和挫折,体验喜悦和失落,这样才能让他茁壮地成长。

西蒙分析说,作为家长,如果想要表现的“仁爱有度”,第一步就要给孩子定出一个界限,让孩子能够接受你说“不”的时候。比如孩子已经有了二十辆玩具小汽车,当他缠着你再买一辆;或者临睡前已经讲完了第三个故事,孩子还要您再讲的时候,就一定不要再对孩子让步。

有时候做父母的会觉得很难拒绝孩子的某些要求,比如在超市里,孩子吵着闹着一定要买糖果,你马上就会觉得其他顾客的眼睛都看着你。这时,你一定要将政策贯彻到底,告诉孩子如果他要这么闹下去的话,下次就不带他一起出来买东西,如果孩子继续闹下去,你下次就一定不要再带孩子一起去买东西。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知道你所讲的话都是当真的。

不要怕如果你对孩子说了“不”字,孩子会不喜欢你。任何人都不会因为你对自己亲爱的孩子说了一次“不”,而觉得你是坏妈妈或坏爸爸。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一旦说不,就要坚持下去拒绝之后不能出尔反尔,即便发现有不妥,可以以后弥补,但不要当场反悔,特别不要因孩子撒娇哭泣就改变决定,否则他们就会“学会”用撒娇哭泣来获取他们想要的。

作为家长,要理解拒绝的重要性。适当拒绝孩子,只要注意方法技巧,大有稗益。拒绝孩子后,不但不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怨恨,反而能够树立父母的威信,也使他们懂得生活和做人的道理。

在拒绝孩子之后要简单解释,这会让孩子感觉到尊重,这样的拒绝不但很容易接受,也使孩子学会了理解和支持父母。在向孩子解释时要注意三点: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就事论事。

对父母来说,对孩子说“不”是必需的,只有这样,孩子以后才会对她自己说“不”。对于所有的孩子,以及某一些成年人来说,要延缓自己得到满足的欲望是很难做到的。“我现在就要”是一种冲动性的渴望,对初学走路的孩子来说尤其如此。学会接受别人说“不”,其实是对己说“不”的前奏。真正会给孩子带来麻烦的是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作出不假思索的、冲动的回应——立即加以接受——没有花时间用他们的大脑来想一下,没有仔细地考虑是否有必要对自己说“不”。

对孩子说“不”要营造一种平衡。对孩子说太多的“不”和太多的“是”都会有损于孩子的自律能力。在孩子的环境中实现“是”和“不”的正确调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很少对孩子说“不”,那么一旦你对他说“不”的时候,孩子会感到崩溃,因为他不习惯于受到挫折。如果他整天都被“不”所淹没,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这是一个消极的世界,他长大后就会成为一个消极的人。这个世界实际上总是充满着“是”和“不”。在许多家庭当中,孩子很快就会发现父母中谁是说“是”的好好先生,谁常常会说“不”。即使是《圣经》的“摩西十诫”中也有“允许”和“不允许”。随着孩子逐渐地学会生活的这个道理,他就会渐渐地养成一种健康的、折衷的个性。

“不”也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变化。你对孩子说“不”的技巧随着孩子的成长也逐渐成熟起来,在幼儿时期,孩子的需要和要求没有什么变化,因此作为父母,你大体上总是对他说“是”。而在3岁以后,孩子的要求就不一定总是谨慎、健康的,因此你会成为有时对他说“是”、有时对他说“不”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