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常青藤教子课
13532100000006

第6章 无情未必不爱(1)

康奈尔大学建于1865年,是由艾兹拉·康乃尔创建的。在所有“常春藤盟校”中,康奈尔是历史最短的一个,而同时它又是最大的一个。它拥有本科生13000多人,遥遥领先于其它“常春藤盟校”,让人想起“百川归海,有容乃大”的古话。

康奈尔大学的尤瑟教授是儿童心理研究的专家,他提倡“狮子理论”,即父母对孩子“无情”一点,从而培养孩子的能力,就像小狮子一样,终究要自己学会捕猎。

“无情”背后是大爱

尤瑟教授从事儿童心理研究,后来供职于常青藤盟校之一的康奈尔大学。尤瑟教授主张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当向狮子学习,向一些动物学习。这些动物家长们早早地就教会自己的孩子独立,迫使它们自己学会生存的本领。虽然过程中孩子会因父母的“无情”受到伤害,但这“无情”背后却是沉甸甸的大爱。

尤瑟教授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是关于一个母亲和她的孩子的:

孩子叫卡尔,刚刚七岁,他天生聪明,就是有些淘气过度。

有一次,卡尔和小区里的小伙伴玩捉迷藏,一下撞倒了小区门口的一个水果摊。立刻,水果滚了一地,还摔坏了许多。小贩当然不乐意,于是找到卡尔的妈妈索菲,让她包赔损失。索菲十分干脆,让小贩算好多少钱,然后做出了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举动。她说,事情是卡尔引起的,所以责任得让卡尔自己来承担,让他每天放学后去给小贩帮忙,直到赚够赔偿的钱为止。

结果,卡尔整整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在小区门口帮助小贩卖水果,才赔上了小贩的损失。而在这一星期里,好多小伙伴走过小区门口时,都暗暗笑话卡尔是“超级小水果贩”;许多大人也对卡尔指指戳戳地议论,纷纷谴责这位“不近情理”的母亲。是呀,不就是几十元钱嘛,值得让孩子如此辛苦还丢人现眼吗?许多人议论纷纷,甚至有人私下打听:卡尔的母亲是不是后妈?

这位母亲的行为貌似很不靠谱,很无情,但细细思忖,却不得不佩服这位母亲。她在教育孩子明白一个道理:自己做的事情,要自己负责。在让孩子明白这些道理的同时,其实也让孩子体验了一下生活,让他明白做小生意的不容易。这就是这位母亲教育孩子的高明之处。看似残酷、不近情理,其实是一个做母亲的一番良苦用心。

现在的许多孩子,大多生活在富足而温暖的家庭,家长给予他们所能给的一切,看似很幸福、很温暖、很富足,但其实,他们是最苍白的一代。他们缺乏锻炼,缺乏磨砺,更缺乏爱心。许多家长,都一厢情愿地想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但许多家长只是片面地把优秀理解成为只要学习好,就能搞定一切。因此,为了这个目标,他们给孩子请家教,送孩子进补习班,甚至有些孩子在一个暑假里,竟然进了四五个补习班。这些孩子像走马灯一样去接受各种知识的教育,却从没有哪一个学习班是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进行一次“做人”的教育。

看似是关爱孩子的一生,但却把孩子拴在一条永远也跑不到头的学习战车上,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教育,把孩子从人生起步开始就搞得疲惫不堪,难道这是爱?索菲看似无情的举动,却是饱含对儿子的爱。

像卡尔的母亲,在教育上应该算是一位智者,至少,她让孩子从小就明白什么是责任。这样的孩子,责任心会陪伴着他走过一生。而孩子从小没有被太多的宠爱包围,他就更容易看到别人的存在,不会那么自高自大地以自我为中心。

那些生长在山上的小树,或者野外的丛林,它们没有被人为地专门培育,经常遭受风吹雨打,但它们的生命力却十分顽强,即使把根扎在没有土壤、没有水分的岩石缝中,也能顽强地生存下来。

这些树木,生命力顽强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人照顾它们,没有人去关爱它们,一切都得靠自己。所以,它们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反倒磨炼出了超出园林中其他同类的生存能力。而大自然给予它们的风吹雨打、雪打霜侵,其实是一种最厚重的爱。正是这种看似残酷的爱,才让它们的生命力格外顽强,才使它们得到更多的锻炼。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这样的生命力?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坚强得能抗得住各种打击和折磨?但只给孩子温暖和富足,不让他们体验困难,感受残酷,那他们就永远像园林中的树木和花草。孩子就如一棵柔嫩的小苗,需要温暖的阳光、细柔的轻风,同样,他们也需要磨炼他们意志的困境和磨难。

看一个孩子优秀与否,分数不是唯一的标准。报纸上经常有这样的报道:许多离家求学的大学生,在假期回到家里,带给父母的不是久别的思念,也不是用自己的零花钱给父母买一些父母喜欢吃的食品或者小礼物,他们带回来的是大包小包待洗的衣服。看到自己辛苦养育了那么多年的孩子这样对待自己,相信哪个父母的心里也不会有幸福、甜蜜的感觉,但这是谁的错?作为父母,是不是该好好地反思一下呢?

一个孩子若没有优秀的素质,说重了其实就是一个不健康的、存在着某些缺陷的“病态人”。而造成孩子们病态的原因之一,正是家长们在孩子的教育上疏忽了“挫折”教育。只有太过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而忽视了更重要的生存之本的东西,结果就本末倒置了。

后来,卡尔和她的妈妈索菲一起,被邀请到电视台做一期儿童节目。参加这期节目的孩子很多,只有卡尔脱颖而出,各方面的才能都远远超出了其他小朋友。

主持人问索菲是如何教育出这么一位优秀的儿子,索菲的母亲语出惊人:“在情感上,他是我最亲近的人,但在教育上,我从来没有把他当成一个孩子来对待!”

此语一出,全场哗然。索菲接着说:“现在的孩子,可以说是缺‘爱’的孩子,父母给予得太多了,当爱成了泛滥时,其实是一种严重的欠缺。因为,父母不知道孩子们真正需要什么,只是一味地给予。可当被给予得太多的时候,孩子就只变成由别人摆布的木偶。我的孩子,在他没有能力挣钱养家的时候,我提供给他住、吃、穿。但是,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必须得他自己来做。”

虽然人们对卡尔母亲的教育观点持有不同意见,但却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位有着大智慧的母亲,因为在她看似残酷无情的教育后面,是一位母亲最深厚的温情和爱。

无情未必无爱,有时候对待孩子无情一点,让孩子多接受一点风雨,去面对一些残酷与挫折,帮助孩子成长与进步,未尝不是一种大爱。

做一头“无情的母狮”

康奈尔大学的尤瑟教授在谈及家庭教育的时候做过这样一个比喻:教育孩子就像是喂养一头小狮子,父母所能给予的永远无法满足它,而父母真正应该做的却是对它“残酷”,培养它自己猎食的本领。

在这方面,美国的家庭教育是出众的。他们会平等地看待自己的孩子,要求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父母的付出,他们更喜欢“无情”地把孩子赶出屋檐经受风雨而好过他们在温暖的被窝里慢慢“腐烂”。

对孩子“无情”,对孩子“残酷”,这个道理似乎简单易懂,但在中国,却很少有家长能够做到。

如今的社会,竞争之激烈,让家长们从孩子没出生就开始怕。等孩子出生,就开始从早教到幼儿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小学之后,普通的兴趣班已经发展到考级和获奖为目的,早已失去兴趣本身的魅力。然后,升学,找工作……如果孩子弱了,早就被那些“强者”吃掉!怎么办?

要是孩子多,吃掉几个倒也无妨。在这个每家只有一个孩子的社会现实中,这一个,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全部。所以,谁家都输不起,谁家都不想输。都想把孩子培养成赢家——培养成动物界的狮子,最好还能当上狮子王。

如果一头狮子从小丰衣足食,那么他可能永远学不会捕食的本领,为什么呢?因为他不需要发展捕食的能力就可以获得丰富的食物。如果这头狮子的母亲从狮子小时候一直到大都供给他足够的食物,那么这头狮子就基本上废了——他永远学不会捕食的本领,因为他觉得没有必要。同时他也不需要感谢他的狮子妈妈,因为他不知道捕食的辛苦和艰险,所以他不知道为什么要感谢。反而,当他的狮子妈妈老了不能供给他食物的时候,他可能因为没有办法在外面捕食而把自己的妈妈吃掉。

上面的故事当然不是事实。因为狮子妈妈不会这样养育小狮子。不过大多数人就是这样养育自己的孩子的。如今的啃老族,不正是真实的写照吗?

如果你希望孩子丰衣足食,就不要提供丰富的食物给他而是“饿他冻他”,逼他发展“捕食”的本领,否则你就是在削弱甚至剥夺他让自己丰衣足食的能力;如果你希望孩子拥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就不要处处告诉他应该如何,而是让他在困惑中思考,去发展他独立思考的能力,否则你就是在培养孩子成为别人意识的附庸,人云亦云;如果你希望孩子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不要事事帮他处理,而是让他在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主动与人打交道,获得自己想要的目标,否则你就是培养孩子只与你一个人交往的能力。

如果希望孩子勇敢自信,就要让他在困难的环境中独自面对,通过自己的努力而突破困境。如果你在他困难的时候担心他受苦,把你“正面的爱和帮助”给他,那么,你帮他解决了一时的问题,却剥夺了他去发展可以让自己一世受用的能力——面对困难的勇气和相信自己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更多的父母依然陷在“只要孩子高兴就好”的谬论里。父母们有一句话常常挂在嘴边:只要孩子高兴就行。这句话言外之意,就是只要孩子高兴,我怎么着都行。把这句话泛化一下,就是“只要他高兴就行”。想想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对什么人有这样的想法呢?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态又是什么?

奴才(仆人)对主人会有这种想法,当奴才说只要他高兴就行了,因为奴才目光短浅,无法对主人的行为负责任,而主人掌握着奴才的生杀大权,所以奴才会不顾一切地让主人高兴。什么是不顾一切呢?那就是只要保全自己眼下的身家性命,尊严、责任和荣誉都可以不顾。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以“只要你高兴就行”为目的,其实骨子里就是这种奴才思想在作怪。

只要孩子高兴就好,可能会牺牲父母自己的高兴。关键是,父母的妥协并没有成就孩子内心真正的强大,而是喂养了孩子的小我,使孩子变得更加自以为是,飞扬跋扈——这样去让孩子高兴,等于是父母放弃对自己的尊重,如果父母不尊重自己,怎么会赢得孩子的尊重呢?所以,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对自己的父母比较嫌弃和反感,在行为语言上拒绝或排斥自己的父母。反之,那些能够尊重自己的内心,不顾孩子一时的不高兴,而把真正符合孩子灵魂成长的需要给予孩子的父母,更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亲近。

只要孩子高兴就好,而永远让孩子处在“顺境”之中,是鼠目寸光的父母所为。眼前的高兴,将使孩子永远失去在逆境中成长的信心和能力。一旦面临逆境,自杀或杀人的孩子都是在逆境中找不到真正的出路才会出此下策。逆境出人才,严师出高徒。不忍心让孩子受苦,担心孩子吃亏,那么,将来孩子一定受苦一定吃亏。如果想让孩子真正具有创造顺境的本领,父母就要让孩子在逆境中学习走出逆境的本领。这才是符合孩子灵魂成长的要求,也是顺应孩子成长的“道”。

如果只要孩子高兴就好,可能孩子一辈子只吃一种食物;可能孩子一辈子只会做一件事……因为一旦接触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就会有不适应或不舒服的感觉——孩子就不高兴了。这严重破坏孩子的成长规律。更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中国古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时所形成的行为模式反映出对他今后待人处事的方式,但是在7岁之前还有机会调整。而7岁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将影响人的一生。对孩子负责任,就要在他小的时候,及时纠偏,以免养成习惯,耽误一生。但是这个纠偏的行为,可能是严厉的,可能是残酷的,孩子当时必定会不高兴,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心灵成长的需要,被假象迷惑,被那些不懂真教育的人不负责任的评价所迷惑(他们可能会说你对孩子太狠了,你太残酷了等等),那真正的爱将无法进入孩子的心灵,这对孩子来说是不负责任的。

例如:当孩子出现逃避困难和责任的行为时,家长不能因为怕“孩子不高兴”而不去要求他。恰恰相反,家长要在这个时候对孩子提出要求,甚至动用惩罚的手段让孩子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关键是,家长在这么做的时候,不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是要发展孩子的正面能量。这很微妙,但是孩子却知道得很清楚。当父母的动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时,孩子虽然做了他的心却会和你越来越远;当父母的动机是为了发展孩子的正面能量,孩子虽然当时不舒服,但之后却会和你越来越近。这是灵魂的选择,也是灵魂的欲望:认识并体验到自己有多好,并且经验到这种越来越好的无上光荣。

当孩子表现出正面能量时,家长就要去肯定他,让孩子经验到属于自己的荣誉。这有助于让孩子觉察自己的行为,将正面能量巩固到生命中。家长的这种肯定可能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可能是一句话或是一个奖励。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告诉过许多人,即使物质奖励也不要太多,以免孩子把关注点从自己内在的喜悦转移到外在的物质上。

狮子的养成,是由于狮子的爸爸妈妈适时“残酷”的对待它的孩子,让狮子的本性得以发展。家长要想让孩子成为不被别人吃掉的狮子,就要觉察自己行为的后果,让孩子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哪怕这个责任会让孩子难受,哪怕这个责任看起来有点残酷。

“无情”养出“小狮子”

康奈尔大学的尤瑟教授在孩子教育方面有一则“狮子理论”,是说教育孩子就像母狮喂养小狮子,一味的爱护与满足只会让小狮子失去生存的能力,而无情地抛开不管,让小狮子自己学会捕食与狩猎,反而能使小狮子真正的强壮。

很多为人父母者,对子女过分爱护和关心。现在的很多学生,从小到大,除了会读书以外一无所能,既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没有独立行动的能力,一旦被放到陌生的环境中就完全不知所措,变得茫然而无助。究其原因,多是因为从小被溺爱所致。很多父母完全不明白对于孩子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他们为孩子把一切都准备好:做饭、洗衣、打扫房间、接送上学,甚至帮着孩子把铅笔都削好了,就是忘了最重要的东西: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拥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能力的人,把孩子锻炼成一个今后在社会上能够勇敢地打拼并取得成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