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女士发现女儿练小提琴的姿势不对,就提醒女儿,谁知女儿很不服气。可能因为情绪不是很好,刘女士就突然来气,数落起女儿来:上课时老师让同学们看老师的正确姿势,你的眼睛却往别处看,结果总是不能正确模仿;学琴的人那么多,可每当外面有人进来,只有你分神扭头去看;说了你多少遍琴头要抬高,还是拉不了半分钟就低下去了;很多事情明明能做到可是偷懒不做……女儿被母亲责备也不吭声,依然不紧不慢地练,但她眼里含着委屈的泪。刘女士和大部分在火气中的父母一样,女儿如果说一句让妈妈觉得她自己做得不好的话,刘女士的火气可能就会消了,可女儿不吱声。刘女士就觉得那是一种无声的抗议,于是越发烦躁,愈加责备女儿了。结果自然是女儿没心思练琴,效果不好,而刘女士也越来越觉得这样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最后女儿哭了,刘女士也难受得流泪了。
其实,孩子经常犯错误,父母的批评是必要的,但态度一定要诚恳。倘若大声训斥,甚至拳打脚踢,结果收效甚微或适得其反,使孩子变得更加不听话。为此,父母不应该总是以权威的口气批评孩子,即使批评孩子,也要讲究科学的方法。
1.指责孩子要适时、适度
孩子有了缺点错误,父母应及时给予责备,趁热打铁,不可拖拉。在责备孩子时,态度要严肃,语气要平和,摆事实,讲错在何处,不要翻老账,拉三扯四。让孩子听烦了,孩子就会当作耳边风,结果会事与愿违,达不到目的。
2.向孩子说明过失的后果
例如孩子不慎抓破了同伴的脸,有的父母开口便责骂孩子:谁让你去抓人家的?看我不打你的手。这样一来,反而强调了孩子的过失行为,孩子的注意力就会全部集中在与你的责备相对抗上,根本不会想到反思自己的行为,也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可以用说明过失后果的方式来调动孩子的情绪体验,比如,可以对孩子说“你把别人的脸都抓破了,流了血,如果是你会不会很疼呢”,从而唤起孩子的同情心,这样他才能反思自己的过失行为,并逐渐改正。
3.语速放缓慢,态度要温和
有的父母一见孩子犯了错误,不问青红皂白就自己先激动起来,连珠炮似地数落孩子,孩子往往因惧怕一句也没听清楚,更没听进去,父母说了也白说。如果说话时语速放慢,低而有力,让孩子听清楚你所表达的思想,更有利于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
批评的底线——别伤害孩子的自尊
培养最聪明的孩子
每个人都有被别人尊重的需要,不要以为孩子年龄小就不需要被尊重,实际上,孩子有很强的自尊心,一样需要维护自己的尊严。所以,聪明的父母不做伤害孩子自尊的批评!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批评只有在以尊重为前提的条件下,才能够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其实,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不是缺少对孩子的爱,而是缺乏对孩子的尊重。一方面,大多数父母认为,孩子甚至比自己还重要,可是另一方面,他们教育孩子的时候又习惯于要求孩子完全放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种做法包含了多么巨大的矛盾呀!它只会导致孩子对于批评的恐惧。要想让批评对孩子起到教育的作用,父母必须始终小心翼翼地去维护孩子幼小脆弱的自尊心。
有一个上初中的女孩,有一段时间十分热衷于打扮而耽误了自己的学习。她父亲察觉后,本想当面和她好好谈谈,但又觉得很多话在嘴上不好说,于是便给她写了一张字条:“外表美只能取悦于人一时,内在美才能经久不衰。一味追求外表美而放弃学习的人,美将离她越来越远。”女孩读了字条以后,内心受到震撼,体会到父亲对自己深沉的爱,从此就用心学习了。大家想想看,如果那位父亲当时不顾孩子的自尊,对其大肆责骂或冷嘲热讽,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孩子难免会有一些缺点,会犯一些错误,家长们万万不可过分重视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对其进行羞辱和讽刺式的批评教育,这样做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乐乐是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他是班里的尖子生,但这次考试却因为马虎而失利了,数学只得了69分。拿到成绩单后,妈妈的脸马上沉了下来,她开始“批评”乐乐:“就这成绩,以后你可怎么办?还说什么‘尖子生’,我看是差等生吧!我告诉你,以后再考这种成绩,你就别进门!”像这种批评的方法,绝对不会有任何的教育效果。
孩子当然知道要用功,只是一时疏忽才考得不好,父母怎能一生气就骂孩子是“差等生”呢?这实在是太过分了!或许这些父母认为,这样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他们心想:“儿子是自己的,即使骂得重了点,也不会怎么样,何况,如果不这么骂,他根本就不当一回事。”可是,他们没有想到,孩子心里却觉得人格受到轻视。不管怎样,这种责骂的方式,显得非常不明智。其实,每个人都有被别人尊重的需要,不要以为孩子年龄小就不需要被尊重,实际上,孩子有很强的自尊心,一样需要维护自己的尊严。教育学家早已告诉我们,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是教育孩子的大忌。因为不尊重孩子不仅会使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疏远,还会使孩子尊严扫地,很难再以正常的心态去面对其他人与事,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有一个问题很多父母都不明白:“为什么孩子总是和差孩子比呢?”许多父母认为是孩子没有出息,没有自尊心。其实,孩子和比自己差的孩子比,恰恰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
有一位已退休的老师说:“我当老师的时候,很少在课堂上批评学生,当遇到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我就用眼神暗示他。他改了更好,不改,我也不会立即批评他,让他在同学面前难堪,而是下课后找他谈话。指出问题之后我会说:‘老师知道你自己可以改正,你不会辜负老师的期望吧?’下次只要我看他一眼,他立刻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一般都会马上改正错误的。我尊重他们,他们也尊重我,我的课堂纪律一直很好,学生很少故意给我找麻烦。”
优秀的父母对孩子往往非常有礼貌。当外人去他们家办事情的时候,如果父母正在和孩子谈什么或者做什么,不会因为外人来了,就放下孩子不管,而是告诉客人,我和他谈完就过来,您先坐。如果父母正在和客人谈事情,孩子跑过来要求父母做什么事情,也是一样。父母会告诉孩子,“我正在和客人谈事情,等我谈完了就过去和你一起做。”优秀父母对待孩子和对待客人一样的尊重,并非只尊重客人而忽视孩子。而有的父母却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常常是不管和孩子在做什么,只要有客人来了,马上就放下孩子不管,接待客人去了,这对孩子其实就是不尊重。
人与人之间的礼貌和尊重是很重要的。孩子有了过失,做父母的不管场合,轻则叱责,重则打骂。他们不知道孩子正处在自我观念的可塑阶段,在这个阶段,父母的评价对孩子的发展相当重要。要是做父母的经常说他是傻瓜,他就会慢慢相信自己是傻瓜。这样,时间一久,孩子的自信心、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为避免被人嘲笑,他将不再主动做事,不愿参加任何竞争和比赛,他只想消极处世来求自保。还有一些在家里得不到尊重、信任和温暖的孩子,长大后极可能疏远双亲,而加入不良团伙,到那里寻找暂时的满足。
因此,真正懂得教育的父母绝对不做伤害孩子自尊心的批评,他们善于运用技巧满足孩子的自尊心,更好地批评教育孩子。其实,这一点并不难理解:人都有一个特点,你说的事情让我内心满足,我当然愿意听你的,否则我为什么要听你的?孩子感觉到你尊重他,他就会听你的话,如果感觉到你不尊重他,他就很反感,当然就对你的话听不进去了。许多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孩子才会自强不息,创造出奇迹。
在生活当中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人格,认真对待孩子,用心去感受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才肯改正自己的错误,进而努力上进,从而成长为有用之才。
批评之后要“善后”
培养最聪明的孩子
批评之后的善后工作,直接关系到批评效果的好坏。所以,要记得处罚孩子后,轻轻地拥他入怀,告诉孩子你爱他。
批评之后的善后工作,直接关系到批评效果的好坏。孩子做了错事对其进行批评或者劝告,这是父母理所当然的职责,但批评之后的抚慰工作对孩子是否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虚心接受批评尤为重要。如果批评孩子后采取弃之不管的态度,还说“我一批评你,你就跟我怄气”这样的话,这无异于火上浇油。孩子在被责备后出现反抗心理,从人的心理角度讲也是正常的。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反抗再加以批评,反而更加助长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会给父母与子女关系造成无可挽回的局面。特别是处于反抗期的孩子在被父母责备之后,更不会主动地靠近父母。
反抗是孩子精神成熟的重要标志。从根本上讲,孩子自立、有主见就意味着要脱离父母并且开始具有与父母相异的想法。当然,其中有些想法可能会与父母近似。然而,即使这样,他们也不会囫囵吞枣地接受父母的批评,而是将其纳入自己的思维框架中进行选择,接受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部分。孩子进入反抗期以后,动不动就会顶撞父母,在父母看来,一直对自己言听计从、老老实实的孩子,忽然间变得判若两人,事事都要与自己对着干,有时不免就会大动肝火。以前只要批评几句,孩子就会默默接受。可现在就不同了,你越是极力想控制他,他越是反抗。以至于有些家长感到纳闷:“为什么事事都要对着干呢?”当家长批评他时,他反而振振有词:“妈妈您不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吗?为什么只说我?”反倒指责起自己的父母来了。即使再有耐心的家长,听到这些话,也会勃然大怒。
迅速成长时期的孩子通常对父母的批评怀有不平与不满。成长起来的孩子自我产生的要求,与父母所要求的规范不断地产生不相容之处,孩子则经过这种冲突,成长为更加成熟的大人。因此,无视和压制孩子的不平和不满,或者反过来采取因为令人厌烦而完全接受的随便应付的办法,孩子就不能如父母所期望的那样成长。所以,为了防止批评后的不平和不满在孩子心中留下伤痕,父母只有妥善善后,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父母在必须批评孩子的时候,就要合理地批评。而且在责备结束时,父母要伸出救援之手。例如,在责备之后幽默地说:“刚才批评了你,妈妈的喉咙都干了,快给妈妈倒一杯水!”这样既能消除孩子心中的紧张,也会使孩子冷静下来反省自己为什么会惹父母发火。如孩子对父母的批评置之不理,说明孩子感情上的疙瘩在心中占很大的比重,因此,孩子就不能冷静地反省自己被责备的原因,也就不会明白父母到底为什么会发火。
当然,在孩子的反抗期,父母除了做好善后工作外,也必须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设法缓和自己的语言
为了避免发生正面冲突,可利用第三者和写信、写日记等方法,用语言使之缓和下来,说“你的心情我理解”,表示理解对方的感情。
2.不要用指责或命令的口气
创造一种首先尊重对方,接纳对方,同时对方也能接纳自己的气氛。不是用指责、命令的口气,而是用建议或商量的口气说,如果对方顶嘴,就耐心听完对方的所有辩解。
3.创造有利于孩子接受的气氛
先减轻孩子的精神压力,孩子心里自然就有了听取批评的准备,然后对孩子说:“无论如何你让我说两句话。”父母一开始就创造出让孩子听的气氛,这样即使稍有些刺激的劝告,孩子也能听得进去。此外,父母还可以以期待和信赖的口气对孩子说:“你一定能行。”父母可以用促使孩子行动的话,根据其过错的程度灵活地劝告孩子。
4.告诉孩子“父母很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