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13633800000016

第16章 父母怎样劝,孩子才肯改(2)

一位母亲下班后,看到孩子看电视,就板着脸对孩子说:“你怎么一放学回家就看电视,你这样能够把作业做好吗?考试能考好吗?”孩子马上说:“妈妈,您不了解情况别乱批评,怎么能说我一回家就看电视呢?我回来已经做了一小时的作业了,我刚看了几分钟您就说我老看电视。”妈妈说:“你狡辩说没看电视,还不承认,我看你考试怎么办。考不好咱俩再算账。”母子俩为此争吵了起来。母亲批评孩子是为了使孩子专心致志做作业,批评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引得母子俩心里都不愉快,实际上也影响了孩子做作业的情绪。批评要合理,批评合理才能使孩子从心理上产生接受感。家长对孩子进行批评首先要把孩子不良行为的事实搞清楚,事实不清,夸大其词会使孩子产生拒绝心理。

3.批评时不要翻旧账

一位初中学生把自行车钥匙丢了,回家后告诉了妈妈,没想到妈妈借题发挥说:“上个月前叫你去买菜丢了3块钱,刚买的新圆珠笔没用多长时间也丢了,半年前买的橡皮没用多长时间也找不着了。”本已内疚的孩子更加内疚地低下了头。一些父母批评孩子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东拉西扯,翻老账,把上星期,甚至一年前、两年前孩子的过失都放在一块算。这样就冲淡了要批评过失的主题,孩子也不知道挨批评的重点是什么,让他改正什么也不清楚,容易使孩子产生消极情绪。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总是有缺点,这样会使孩子失去信心。批评孩子时要掌握批评的主题,指出孩子错误的主要内容和原因是什么,危害在哪,怎样想办法去改正。切不可翻旧账,孩子一件事没做好,就借题发挥,旧账新错一起算。

4.批评时,不要“一棍子打死”

批评时注意不要以偏概全,忌用“你总是”、“你从来”、“你永远”、“你一辈子”这些词,以免把错事与做错事的人混为一谈。

春风化雨式批评最灵验

培养最聪明的孩子

批评不仅要合理,还要合时,只有合时合理的批评才能真正起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误,家长都完全可以采用较为乐观的方式进行批评,实事求是地解释问题,指出犯错误的具体原因。这样,更能使孩子明白自己所犯的错误,并虚心接受批评,改正错误。以下是一些较为合理的批评技巧,希望能有助于家长朋友更好地管教自己的孩子。

1.春风化雨式批评

一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每天放学回家就看电视,他妈妈看见后就骂他一顿,结果这孩子还是照样回家之后就先看电视,因为他放学比他妈妈先到家,后来他妈妈也觉得总这样训斥他,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妈妈就主动和孩子谈心,并主动承认过去批评他有时态度不好,同时又帮他分析看电视的害处。母子俩通过谈心有了共识,孩子当场表示,以后要克服回家先看电视的习惯。从此,孩子终于改掉了这个习惯,学习成绩明显提高。由此可见,父母批评孩子时,要心平气和,态度和蔼,这样孩子就会更容易接受些。如果粗声粗气、瞪眼拍桌子,气氛紧张,孩子往往会为应付批评,为了避免挨骂挨打,而撒谎为自己的错误辩护,这样就很难收到好的效果。

2.利用外人来批评孩子

有时父母100次的责备,莫如别人的一句话有效。有的母亲说:“我家的孩子太闹,不能带到别人家去。”的确,有时把孩子带到亲戚家或熟人家去时,孩子举止不好,会令母亲不好意思,很为难。因为孩子知道父母在别人家不会过分批评自己。并且,往往当母亲责备孩子时,这家人就会说:“行啦,别太介意。”这时,孩子抓住了大人的这种心理,会更加闹得起劲。在这种情况下,大人与其自己批评,不如试着问主人:“你家能允许孩子这样淘气?”虽然不会有许多人说“不允许”,但这时对方的态度也会令孩子懂得自己这样做是不受欢迎的。而且以“在这个家里是不能这样淘气的”这种规矩来要求孩子,反而能很容易地进行礼节教育。因为孩子对他人比对自己的父母更强烈地感受到“社会”。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孩子不得不听别人的话的心理,带其到别人家拜访时,也可以积极灵活地利用别人家作为让孩子学习礼节的场所。当然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事先与对方家里协调好。例如,让对方家的主人按照自己家的规矩要求孩子,这样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3.责罚有度

不要孩子每做错一件事就责罚他一次。如果是这样的话,孩子一天大概会被责罚到上百次。吹毛求疵对父母和孩子都是不好的,可能会滋长孩子的对立情绪,以致形成逆反心理。因而,父母要懂得可以不挑剔的时候就不要挑剔。父母要了解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时,会有些什么样的行为。了解以后,就不会对孩子的某些举动过于忧虑或生气了。惩罚一定要合情合理,假如孩子偷了商店里的玩具,教导孩子把东西还回去并且向店老板道歉;假如孩子在墙壁上乱画,清理墙壁的工作就要让孩子来做;要是孩子耍脾气,又踢、又叫、又捶,就要让他一个人呆在房间里直到恢复平静为止。责罚孩子的时候不要过于严峻,责罚一定不要变成虐待或是伤害,责罚的时间也不宜太长。更不要用嘲笑辱骂的方式来责罚孩子,嘲笑辱骂的字眼会长久地烙在孩子的心中,使孩子变得孤僻、易怒、彷徨和多疑。

最后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良品德、不良学习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有些父母看到孩子有不良行为发生,并没有及时制止和批评,等到孩子的不良行为发展成坏习惯时,才觉得问题严重了,再去批评孩子,其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总之,父母要把握好批评孩子的尺度与分寸,掌握好批评的火候,既能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又不伤害孩子的自尊。

别板着面孔和孩子说话

培养最聪明的孩子

与孩子交谈时,父母如果没有亲切感,这样的交流就不会有好的效果。因为面对板着面孔的父母,孩子是不可能把心里话吐露出来的。

许多父母都认为,在孩子面前应该保持家长的威严,让孩子怕自己,这样孩子才会听话,因此,在和孩子沟通时,父母,尤其是父亲,都尽量板着面孔和孩子说话。但这样真能达到家长所希望的效果吗?

大多数父母很少向自己的孩子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只习惯于对孩子做道貌岸然的训导。可是,反过来父母却要求孩子向自己透露一切,这种不平等的要求,根本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父母有没有注意到自己在和孩子交谈的时候所用的语调?孩子有时候会问:“你是不是生气了?”家长绷着脸说:“没有。”然而,你的脸上的表情却分明写着你在生气、在愤怒。孩子是十分敏感的,他们能迅速地分辨出父母在讲话时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和态度。

有的父母也同意应该尊重孩子,和孩子交流,而不是训导。可是,事实上,板着面孔与孩子说话已成了他的习惯,而父母是不可能用同样的表情来和朋友交谈的。因此,既然认识到用这种表情与孩子谈话达不到沟通交流的目的,父母就应该开始改变自己。

父母只有以平等的、像和朋友谈话的口气来和孩子交谈,而不是板着面孔对孩子训话,才能够顺利地和自己的孩子交流思想。除了板着面孔训导孩子的习惯外,有些父母还喜爱利用任何机会向孩子讲述道理,有时候态度是友好的,可是因为是灌输的方式,孩子并不能听进去。其实,教育光靠说教是不可能取得理想效果的。凡是希望孩子事事听自己的,要求“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都不可能收到理想的结果。

如果在孩子还非常小的时候,父母就有意识地培养和孩子之间的一种和谐的交流关系,交流的大门就会敞开。真正的交流取决于父母是不是尊重自己的孩子,即使在父母与孩子的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孩子们总是无意识地观察,看父母说话时的表情,并把获得的结果输入到一个体系里,然后按照他们自己的结论去作出相应的反应。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世界。

如果从小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或没有那种经常交流的习惯,那么这扇大门就有可能永远地关闭了。

父母常常以为孩子的思想就是不服从家长,反抗父母。父母劝他们抛弃他们的思想,而想着用自己的思想来改变和填充他们的头脑。父母想塑造孩子的性格、头脑和品质,但孩子并不是一块非常软的橡皮泥,可以任家长去“捏”。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专制。这并不表示父母不能影响和引导孩子,而是意味着父母不能强迫塑造孩子。孩子的不听话和反抗,有时候就是因为对专制的对抗,并不是父母说的没有道理,或孩子没有听懂父母的道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创造性,每个孩子都会对自己遇到的事情作出反应,每个孩子也都在努力地塑造自己。父母的责任是引导孩子,而不是教训孩子。

孩子胡闹时,父母该怎么教

培养最聪明的孩子

孩子无理取闹,是让父母很头痛的一种不听话行为。但是有时候,无理取闹也是孩子与众不同或者创造力的表达。因此,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父母一定要有耐心、细心和爱心,不能一概抹杀。

不少父母这样抱怨:“孩子长大了,但却变得越来越无理取闹了!”当孩子从不懂事的宝宝逐渐长大,他自己开始有了“主见”,当父母逐渐减少和他们身体上的接触时,他们会以无理取闹等方式引起家人注意。只要父母处理好和孩子的关系,不盲目满足他们的要求,学会适时地说“不”,孩子无理取闹的情况就不会再有。

琳琳上小学一年级,是一个活泼好动、聪明机灵的小女孩。在家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宠着她,从不拒绝她的要求,她也很会讨家人喜欢。不过,琳琳有一个坏习惯,就是总爱无理取闹、不讲道理。她的小脾气上来时,谁都拿她没办法。有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她就会大闹不止。她明知道应该同小朋友们互相帮助,友好相处,可还是会抢小朋友的玩具……在家里,琳琳经常把爷爷当马骑,如果爷爷说腰疼不答应,琳琳便放声大哭,爷爷只好趴在地上让她骑。有一次,琳琳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们玩游戏,起先还玩得很好,但过了一会儿,她忽然大叫肚子疼。老师急忙跑过去,把她抱起来,要去看医生。可她却说:“我要让妈妈带我去,老师,你打电话把我妈妈叫来,快点,我就要疼死了。”老师拗不过琳琳,只好打电话叫来琳琳的妈妈。当妈妈接到电话,风风火火地跑来以后,琳琳却咯咯地笑起来:“我根本没事,我是骗你们的,我的肚子一点都不疼,我只是有点想妈妈了。”听了琳琳的话,妈妈和老师都感到无可奈何。

像琳琳这样爱无理取闹的孩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这也可以说是当今社会独生子女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无理取闹其实是儿童缺乏自制力的一种表现。自制力指能够控制自己、支配自己的行动,并自觉地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它表现为既善于促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又善于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孩子的自制力主要是靠后天的教育培养起来的。当今独生子女经常会无理取闹的原因主要是父母的不当教育方式造成的。孩子几乎生下来就会察言观色,父母最初的无条件妥协是造成孩子无理取闹的起始原因;加上祖父母的溺爱和袒护,更助长了孩子无理取闹的气焰。

无理取闹的坏习惯一旦养成,孩子就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愿望,往往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出现种种“越轨”行为。这会严重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但是,孩子活力充沛,创造力强和独特个性带来的“无理取闹”,父母一定不能一概否决,一定要正确对待,不妨适当表示赞赏和鼓励。

那么,父母怎样教,孩子才肯改正无理取闹的行为呢?身为父母你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坚决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

父母有必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既是友善随和的,同时,又是有权制止他们的无理取闹行为的。父母不能一贯纵容孩子,这样孩子将不会有满足感。适当地拒绝孩子,会使孩子学会与人相处时要讲道理,不能为所欲为。宠坏了的孩子,即使在自己家里也不会感到幸福,一旦他们进入社会,肯定会感到与他人格格不入,他们会发现没有人愿意与自己相处,因为别人都不喜欢他无理取闹,自私自利。父母若坚持一贯的要求,孩子就能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约束自己。

2.帮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

父母在纠正孩子无理取闹的坏习惯时,一定要坚持说理,既要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要那样做”,又要让他知道“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要那样做”,为孩子建立一套行之有效、持之以恒的行为准则,作为孩子评价、判断自己行为的依据,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只有让孩子了解行为准则的意义,他才会心悦诚服地遵守和执行,并自觉地去控制自己不符合规范的行为。

3.供应孩子的物质条件要适当

丰富的物质条件容易使孩子挑三拣四。我们经常会看到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往往不听话,而条件不好的却很懂事。因此,对孩子的物质条件适当剥夺,会有利于改正孩子无理取闹的坏习惯。比如,吃东西的时候给什么就吃什么,如果不愿意吃就挨饿;不该买的玩具一定不给买,孩子怎么闹也不答应。父母应意识到,孩子的习惯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在小事上也要坚持原则,不能妥协。

4.对孩子的无理取闹置之不理

孩子的无理取闹一般发生在父母不满足他的某种需要的情况下,尽管父母给孩子讲了一大堆道理,但孩子根本听不进去,这时父母可以对孩子采取置之不理的方法。让孩子尽情哭闹,一定不要妥协。过一会儿,孩子感到自己这样做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就会停止无理取闹行为。如果父母始终坚持这样做,孩子就会逐渐改掉无理取闹的坏习惯。

用“建议”代替“权威”

培养最聪明的孩子

孩子经常犯错误,父母的批评是必要的,但态度一定要诚恳。

据美国教育专家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与肉体处罚比较起来,父母对孩子动不动就破口大骂的行为,更有可能在以后的岁月给他们造成心理障碍。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马丁·H·泰切和他的同事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撰文指出:“父母不应该低估责骂对孩子产生的恶果。”他们还表示,父母应该对孩子所遭受的各种不同的创伤给予细心的关注,因为与那些特定的身体上的虐待相比,这或许更具严重性。研究还表明:遭受辱骂或者经常被指责,容易让孩子产生压力,心情紧张,这又会影响他们大脑中某些脆弱区域的正常发育,导致他们在精神方面出现一些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