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13633800000024

第24章 父母怎样管,孩子才肯服(2)

其实,这是他们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的一种体现。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上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减少,独立意识强烈,成人化倾向明显,希望别人尊重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随着生活领域的扩大,知识信息的增多,他们的内心变得敏感起来,感情变得细腻起来,许多想法开始在内心翻腾,原先敞开的心扉开始渐渐关闭,有了自己的隐私;而且,即使有不少话想说,但观点已经与长辈不一致了,于是他们与父母的心理沟通明显减少,转而向“心爱的日记本”大量倾诉内心的“秘密”,或者在信件中诉说内心的感受。

因此,他们往往会把日记本视为不许别人染指的珍宝,并用“锁”划出他人不可随意进入的内心世界的“警戒线”。这是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的体现,是孩子走向社会的前奏曲,对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的身心健康关系重大。然而,有的父母往往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千方百计地窥视、探测孩子的隐私,没想到这种“爱心”却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成为阻碍其心理健康成长的绊脚石。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会有许多孩子不愿向父母说的秘密。拥有秘密是孩子成长的营养品,对孩子来说,秘密往往与责任紧密相连,并且要独立承担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秘密的“水晶人”是永远长不大的,拥有秘密并能恰当处置是孩子走向独立的标志。

而许多父母往往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够独立,一方面又想了解孩子的所有秘密,生怕孩子脱离自己的监管会成为脱缰的“野马”。这其实是不信任孩子的一种表现。如果采用偷看孩子日记等方式则更是虚伪的表现。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发现,近30%的中小学生日记和信件被父母偷看过。难怪有位中学生在给孙云晓老师的信中写道:“我想用世界上最大的声音,告诉所有不信任我们的人:请信任我们!路是我们的,人生是我们的,生命是我们的。我们能够自己装点人生。大人应该给我们一些机会,让我们也试一试,不做一个永久的观众。父母老是说:‘我想了解你的想法。’可是他们知道归知道,但并不按我们的想法去安排。这样的理解等于零。”因此,作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秘密,尊重孩子的隐私。虚伪的、不光明的行为只能培养出更加虚伪的孩子,诚实要靠诚实来感染,了解孩子并不等于掌握孩子的全部秘密。

毫无疑问,保护孩子的“隐秘世界”是对孩子的尊重,父母也会因此赢得孩子的敬重和爱戴。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隐私和秘密呢?

1.用心了解,掌握孩子的蛛丝马迹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一些不健康的因素在悄悄地腐蚀着孩子的心灵。如养成抽烟喝酒的不良嗜好,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晚间外出甚至彻夜不归、早恋等一些品行变化和心理动态,父母应及时观察和掌握孩子的这些“隐秘世界”的蛛丝马迹,以利于正确的引导。

2.理解沟通,尊重孩子的自尊自由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独立人格的形成,孩子的“保密性”越来越强,如写日记和书信,与同学交往和谈话内容,都不愿主动地向父母透露。这时的父母,可以经常主动地找孩子交谈,达到与孩子情感上的沟通,营造家庭中平等、民主、理解、宽松的行为模式,使孩子感到自己和父母之间不仅仅是血缘上的亲子关系,更是生活中可以信赖的朋友。这样一来,孩子也很愿意把自己心中的秘密告诉父母。

3.有的放矢,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尽管孩子的自主意识增强,但正确的人生观尚未形成,是非观念不强,缺乏自我克制的能力,正值成长的心理危险期,所以在处理诸如学业、情感、人际关系、生活等许多方面,还不可能把握好尺寸。因而父母在细心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掌握孩子内心隐秘的同时,要根据其性格、爱好等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培养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当孩子有了自己的爱好、理想甚至异性朋友时,更应循循善诱,加以引导。使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把握自己的思维、生理和内心隐秘,规范自己的品德和人格,使自己学会如何去辨别朋友、增进友谊、处理矛盾,并不断排除和修正内心隐秘世界中非健康的因素。当然,父母还要允许孩子“保密”。内心的秘密是每个正常人具备的基本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尊重孩子的“隐私”,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

父母要了解孩子对“受人尊重”的需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隐私和秘密。

尊重孩子的价值取向

培养最聪明的孩子

父母教育孩子,必须尊重孩子的心灵世界,尊重孩子正当的价值取向,培养孩子自由的精神。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5个层次理论认为,人在满足了生理本能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以及自尊需要后,需要就会达到更高的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个过程是自然的,有顺序的。当满足了孩子生存以及基本情感需要后,孩子也有自我实现的高级情感需要了。孩子的自我实现需要主要的表现就是他们的价值取向。比如孩子希望按自己的要求去学习生活,他觉得人活着要有自由,这就是一种价值取向;有的孩子觉得活着要有责任心,要想办法报答爸爸妈妈,这也是一种价值取向。孩子认为这个世界是好是坏等观念都是孩子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价值观,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价值取向。

父母对子女,应该是尽力地教育,完全地解放。父母应尽力解放孩子的潜能和心灵。但父母总是习惯性地把孩子年龄小与思想幼稚划上等号,甚至无意中让孩子“穿上了父母自己的鞋”,用父母的价值观作为判断标准,来判断孩子行为的对错。他们没有意识到孩子在成长,而且也没有注意到孩子在成长中,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

一位哲学家曾经在国王的御花园中思考问题。一天他随手从地上拾起两片树叶,拿在手中仔细观察。突然,他脑海中迸出一个想法:世界上有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呢?于是,他在偌大的御花园中不停地寻找。可是,过了很多天,他都没有如愿地找到自己的目标,于是最终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事物。孩子也一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心灵。

有位女生在她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很多时候,我总觉得爸爸妈妈的想法实在老土。比如,我认为女孩子不一定要文静、要淑女才像个好女孩,那种观点现在早就不流行了。如果哪个女孩像林黛玉那样娇滴滴的,可真让人受不了。可是,我爸妈就看不惯我像个男孩子那样,剪个寸儿头,跟男同学称兄道弟,说话大大咧咧。他们总觉得作为女孩就要有女孩的样子。可是,为什么老要像别人那样,不能做自己呢?我爱穿什么是我的自由啊!女孩剪短发,男孩留长发,本来就是两性回归嘛。”

孩子的价值观了,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最大。父母的观点总是有形无形地影响着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深入到了孩子的无意识中,有时候陈腐的观念束缚了孩子潜力的发挥。要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有一个这样的条件:拥有自己的自由。这个自由,是心灵的自由。

有一个小女孩到外婆家去玩,外婆家花园的草地上有一些用于浇花的水喷龙头。小女孩很想玩水,却又不敢去打开水龙头,显得十分犹豫。外婆看到后,鼓励她说:“宝贝,不要怕,你可以打开它的。”但是这个小女孩却说:“不行,我不能打开它。因为我的保姆告诉我不可以玩水。”外婆继续劝说道:“但是她现在不在呀,外婆让你开。”可小女孩竟然说:“不行,保姆说了,那也不行。”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心灵被她的保姆代替了,主人不再是自己。孩子把自己的心灵变成别人的命令与观念的奴隶,这是一件多可悲的事。

长期压抑孩子自己自由的价值取向,使孩子的心灵迂腐不化,消磨孩子的想像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必将影响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父母教育孩子,必须尊重孩子的心灵世界,尊重孩子正当的价值取向,培养孩子自由的精神。

一个人的价值取向的形成非常重要,它仿佛人生路上的灯塔,靠着它而不依靠别人或者父母,孩子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奔跑。而使孩子产生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的关键是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这样不仅使孩子得到尊重,使之形成一定的自我行事的准则,还能培养孩子的主见和决断力。让孩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必须让孩子肯定自身的价值,一个处处受到制约,没有自信的人很难形成一套科学的价值观。首先对孩子生活上的一些自我选择要尊重,比如孩子想要穿什么样的衣服,这说明他已有自己的审美观点和情趣,只要不是太出格,就让他自己选择。

明明上初二了。一天,放学回来他对妈妈说,要买一双鞋,并告诉妈妈要买什么样式的鞋。第二天,明明妈妈跑了一上午,买回了一双鞋,可明明一看说不是他要的那个样式,无奈,第三天,明明妈妈又跑去换了一双,可明明还是说不行。最后,还是明明自己去挑了一双鞋。明明说妈买的鞋“样式太老,不新潮”,明明的妈妈却说“小孩子要什么新潮”。父母不宜用自己的标尺来控制和干涉孩子的价值观。否则,长此以往,孩子会认为他的想法总是被大人们忽视,造成对自己的观念的怀疑,甚至因长期遭到父母的忽略,在心理上与父母发生对抗。

父母不尊重孩子的选择与决定还体现在对孩子的批评上,有些批评无疑大大杀伤了孩子的价值取向。当孩子做错了事或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家长忍不住要批评孩子,比如:“没出息的家伙”,“你要是能把事情做好,那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你怎么没皮没脸的”,“我的脸都让你给丢尽了”,“我真为你害臊”等等。家长这种破坏性的批评,会让孩子泄气,瞧不起自己,并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只要是孩子的正当选择和决定,父母不仅要尊重,还要鼓励和赞扬。

父母应积极地思考,帮孩子获得健康积极的价值取向,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人教会他这些,那几乎是灾难性的。比如,应该怎样看待自己?应该怎样看待别人?怎样看待物质的世界?等等。而且,如果孩子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当要他自己做抉择时,常常优柔寡断,不知所措。

杰出的人一般从小在选择和决策等方面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训练,能够正确地思考他们所遇到的人、事和物,从而使得他们根据自己的思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社会规范。以此使他们得到了他们想要达到的结果。父母应充分肯定孩子的自主选择和决定,当孩子的选择或者决定偏离正常的轨道时,父母再予以指导。帮助孩子树立起理想,激发起他们奋斗的雄心,唤起孩子为理想而读书的热情,使孩子摆脱平庸。

那么,父母怎样管,孩子才肯服从呢?以下是教育专家提出的建议:

1.不要吓唬孩子

教育孩子时,父母不要开一些让孩子产生心理恐惧的玩笑,比如:“妈妈不要你了”,“把你扔下去”等,以孩子的判断力,会使孩子的童心遭受恐惧的威胁,不利于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

2.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为杰出的人,家长必须扮演孩子的生命导师的角色。此外父母要给孩子说明、演示各种人生模型,让孩子看到,当科学家是怎样的人生,当政治家是怎样的人生,当企业家是怎样的人生,当文学家会有什么作为等等,说明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3.认真观察孩子的成长,以便能“对症下药”

孩子在生活中的每一次细小变化都是孩子成长的标记,比如孩子要独立做一件事情向家长证明实力,或者突然不爱与父母交流了,或者突然爱与父母顶嘴等等。

让孩子自觉地服从管教

培养最聪明的孩子

父母应该努力与孩子之间建立信任的关系,这种信任会促使孩子信守诺言、自觉服从父母正确的管教。如果一旦破坏了信任关系则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子皓最近被一部动画片迷住了,因此他一放学回到家就打开了电视,在厨房做饭的妈妈听到电视的声音,知道儿子放学回来了。她走过来关上电视说:“先把作业做完再看电视。”子皓对妈妈说:“我把这部动画片看完,一定做作业。”妈妈对子皓做出了让步。谁知,子皓看完动画片又看足球赛,吃完晚饭后,子皓又打开了电视,这下妈妈急了:“你说好看完动画片就做作业的。”子皓刚要解释,妈妈就不容分说关上电视:“我不听你的解释,以后我再也不会相信你!”尽管子皓的做法是错误的,但是,妈妈一句“以后我再也不相信你”的话,也足以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孩子的心灵是很脆弱的,一句话可以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影响。父母不如冷静下来,想想孩子虽然不遵守诺言,但可能这次真的是有特别原因。先听听孩子解释,如果连解释也不听,孩子可能不会再愿意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想了。要与孩子再建立真诚的沟通,便更困难了。更糟的是孩子可能因此觉得父母不讲道理、不体谅自己,对所犯过错的罪恶感也会减少。试想想,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如果听到父母说不再相信自己了,孩子的心情会是多么失落。

孩子本来答应父母自己做完功课才看电视,但结果还是没有做到。爸爸妈妈当然会很失望的。此时不妨坦白向孩子表达自己的强烈不满,父母正在为你而生气。这样孩子才会明白事态的严重性,而且没有一个孩子希望让疼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生气啊!

父母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希望他下次要遵守承诺。除此之外,父母也要给予孩子肯定,让孩子明白他们还是对他有信心的,相信他会有改善。也要试着向孩子说明不遵守承诺可能带来的后果,例如孩子答应6点之前做好功课,然后便可以到公园玩耍,但如果孩子没有做到,便要留在家中了。如果父母真的能贯彻执行,久而久之,孩子不遵守承诺的情况便会得以改善。

要想让孩子守信、说话算数,父母就必须向孩子讲明守信的重要性,告诉孩子只有守时守信的孩子才会受人欢迎,更容易获得社交的成功。守信的人,别人就愿意与他合作。此外,做父母的还要以身作则,言而有信,这样才能让孩子重信用,知道该怎么做。

别做蛮不讲理的家长

培养最聪明的孩子

作为一个民主的家庭,应该这样对孩子:引导而不支配,自由而不放纵,尊重而不溺爱,鼓励而不怂恿。

在民主的家庭里,父母的威信是父母和孩子之间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是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与孩子对父母的爱戴,不是训斥与听命、支配与服从的封建君主专制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