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一定要让孩子心悦诚服,这样父母的教育才能起到作用。首先,父母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居高临下的恐吓只能让孩子口服心不服,春风化雨式的管教才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所以,父母要牢记:为了自己的孩子学有所成,父母对孩子实施一定的管束是十分必要的,但要做到管之有方、管之得法、管之有度。
父母怎样做孩子才服管
培养最聪明的孩子
温和的态度是一个人良好修养的体现,是一种艺术的体现,温柔的眼神、微笑的表情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使孩子乐于接受父母的教育,使孩子信服父母的主张。
要达到良好的教育管理沟通效果,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很关键的。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总是以一副威严的面孔面对孩子,以严厉的语气对孩子讲话,无形中会使孩子产生畏惧的心理,从而不敢和父母交流,有的孩子甚至还会产生反抗的心理。这样不但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而且会阻断亲子间的沟通。因此,想要达到真正良好的教育效果,父母温和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李明是个非常调皮的男孩,上小学三年级。放学后,李明总是不做作业,放下书包就跑出去玩。为此,父母总是训斥他,有时还打骂他,可他却总也不改这毛病。有时在父母的训斥下李明被押回家,勉强坐下来做作业,可是很长时间作业也做不完,而且做得马马虎虎,错误很多,父母拿他也没办法。
有一天,飞飞的小姨到他家来,正好看到飞飞的妈妈因为做作业的事在训斥飞飞,可飞飞很倔强,不管妈妈怎么说,他就是不开口,也不去做作业,气得妈妈要打他。小姨见此情景,对飞飞的妈妈说:“姐姐,把孩子交给我吧,我来和他谈谈。”飞飞的小姨是位老师,她把飞飞带到他的房间里,摸着他的头问:“飞飞,在外面玩得开心吗?”
飞飞说:“不是特别开心。”
小姨问:“那妈妈让你做作业,你为什么不做?”
飞飞委屈地说:“妈妈对我太凶了,总是骂我,有时还打我,我就是不做,故意气她。”小姨问:“那你觉得完成作业再去玩好,还是玩过再做作业好呢?”
飞飞不说话,小姨又说:“你是不是也觉得做完作业再去玩,心里没有压力,也不用听父母的责备,会玩得更开心?”飞飞点点头。
小姨说:“我知道,飞飞是个懂事的孩子,聪明也爱学习,就是妈妈不催,你也会主动完成作业的,是不是?”飞飞没说话,而是走到书桌前,打开书包,开始做作业,而且特别认真。飞飞的妈妈由此认识到了自己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由于对飞飞粗暴的态度让孩子反感自己,越来越不听自己的话。从此以后,飞飞的父母改变了态度,不再严厉地责备他,而是以温和的态度对待他,飞飞反而听话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父母以温和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孩子才愿意接受,这是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也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艺术。
1.温和的态度能使孩子感到爱和温暖
父母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在面对父母时就不会因为害怕父母而紧张、恐惧,也不会因为反感父母的训斥而产生对抗甚至仇视的心理,孩子会用一种平静的心情和父母交流,会认真听取父母的意见,按父母的要求去做。
2.温和的态度使孩子没有心理压力,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
父母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与孩子平等地交流,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父母的尊重,而且父母温柔的眼神、鼓励的话语让孩子产生倾诉的欲望,使孩子会把自己内心的想法都告诉父母。
3.温和的态度是和孩子交流的一种艺术
态度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与人交流时用什么样的态度,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如何,即使是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也不可忽视这个问题。温和的态度是一个人良好修养的体现,是一种艺术的体现,温柔的眼神、微笑的表情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使孩子乐于接受父母的教育,使孩子信服父母的主张。
专制“管”不出好孩子
培养最聪明的孩子
父母不要用“专制教育”,而要善待孩子的不服管,把他们的思辩和不讲礼貌区别开来,让他们在争辩中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对与错,从而更坚定自己的正确想法。
对待孩子采取简单粗暴的专制管教形式,事事都要过问和干涉,希望孩子越温顺、越听话越好,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剥夺孩子说话的权利,一味让孩子听话……过分的管教恰恰会害了孩子。
每一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过这种权利,特别是孩子,常常受到父母专制的对待。当他受到批评、指责时,他们的解释和辩解常常被这样的话打断:“你不要辩解了,这没用”,“闭上你的臭嘴”,“你又开始撒谎”。这些话几乎在很多家庭和学校都可以听到,人们习以为常,不再奇怪。但是,一个人受到批评和责骂时,他为什么不能辩解呢?这从道德和法律上都说不过去。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一般会本能地产生委屈的感觉,进而伤心、怨恨。他会把这种委屈发泄到其他的对象上或者去想各种好玩的事情来摆脱这种情绪。
罗美芳今年上小学五年级了,她觉得自己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可妈妈却认为她是个爱顶嘴的孩子。美芳认为自己很冤枉。有一次,美芳做完各科作业后打开电视,妈妈突然发现电冰箱的门没有关紧,就怒气冲冲地说她:“你看你,又忘记关紧冰箱门!”美芳随口回答了一声“不是我”就接着看她的电视了。妈妈看美芳还在看电视,更加生气:“不是你,还有谁?谁整天忙着看电视,什么也不顾!”美芳觉得很委屈,便忍不住跟妈妈争起来:“你凭什么说是我干的?你看到我没有关吗?今天我根本就没有开过冰箱!再说,我写完了作业,看电视也没有影响谁,你冲我吼什么?”妈妈气得连说:“你看,你还顶嘴!”于是母女俩谁也不服谁,一场激烈的争吵就这样开始了。
孩子要对某件事进行辩解,而时机又不合适,聪明的父母应该这样说:“你有辩解的权利,现在我很忙,但我一定会听你的解释,等我有时间咱们再慢慢谈,好吗?”想想吧,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大旱逢甘露”,他不但不委屈、怨恨,反而信心大增,并会想自己是不是有什么地方的确做得不妥。
受委屈的孩子很少去反省自己有什么过错,因为愤怒和不平占据了他的心灵;而被感动的人常常反省,因为感动增加了他内心的勇气;从现实的方面讲,难道有哪位父母真的希望孩子长大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而不辩解吗?不,那时他的母亲一定会尖叫着说:“你为什么不辩解?”孩子的这种权利受到尊重,一般会增强他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他反而会注意别人的权利是否也被自己尊重,从而自治能力增强。
孩子的不服管在某种程度上能防止一些不良心理的形成。孩子的不服管,是他们对大人“不合理”要求的公开抗争,也是一种心理宣泄。这样的孩子不会有畏缩心理、压抑心理及懦弱、保守、逆来顺受的性格。生活中,乖孩子最讨父母或其他长辈的喜欢,而不服管的孩子往往会遭到大人们的训斥,甚至被剥夺辩解和说明的权利。父母的这种专制作风,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一系列危害。
1.产生逆反心理
生活中有的孩子犯了错误,试图找出理由为自己辩护,其目的无非是为求得父母对自己的谅解,这种心理很正常,也是孩子鼓足了勇气才这样做的。如果父母武断地加以“打击”,孩子会认为父母不相信自己。对父母的这种“蛮横”做法,孩子虽不敢言,但心不服,以后孩子即便有更充足的理由也不会再申辩了。孩子一旦形成了这样一种心理定势,父母的批评就根本无法接受,还会把父母的训斥当作耳边风。
2.形成认识障碍
一些犯了错误的孩子,因为没有真正认识到错误而与父母争辩。而这时父母简单粗暴地不给孩子争辩的机会,不让其通过“辩”来分清是非,根本性的问题其实没有真正解决。由此,孩子的认识就会逐渐产生偏差。
3.扼杀新思想
一个不服管的孩子,往往能将是非、善恶权衡在自己的评判标准上,显示了不惟命是从、求实明理的思想特质。许多孩子正是在有所听和有所不听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了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而父母“必须听话”的高压使孩子产生了唯唯诺诺的心理,这让他们以后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处理问题呢?
教育专家认为,专制的家庭只能培养出唯唯诺诺的庸才,民主的、平等的家庭才是产生具有独立意识的科学创新人才的摇篮。
敞开心扉让孩子接纳自己
培养最聪明的孩子
父母应向孩子敞开心扉,谈谈自己的梦想、成功和失败,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在交流中传导给孩子。
与孩子沟通,目的是要增进彼此的了解。有些父母只顾向孩子说道理,惟恐孩子不明白似的,不断解释再解释,或者不时教孩子“你这样这样做便行,那样那样做便好”。这些父母以为,将自己的见解和要求向孩子说清楚,让孩子完全明白父母的意思,便是沟通。
其实,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因为那只是单向性的,目的只想孩子能做到父母所期望的。这些父母是否想过:你们要求孩子听话和了解父母的意思,但你们有没有耐心倾听孩子说的话?有没有了解过孩子的想法?
沟通,要求父母主动地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向孩子剖白,同时也应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互相倾听,互相了解。这样,才能了解到孩子心中的所思所想,而后“对症下药”,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在向孩子敞开心扉时,不妨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1.让孩子知道父母不是完人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必刻意呈现最好的一面。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缺点,父母自然也不例外。孩子遇到烦恼、失败与挫折而向父母倾诉时,父母不妨利用这个机会,坦诚地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种种情绪倾诉出来。
有一个孩子读书不用功,妈妈无论责备或鼓励,都是徒劳。孩子总是将妈妈的话当作耳边风,每日放学回家,不是躺在床上睡觉,便是看电视。一天,妈妈又是苦口婆心地劝孩子专心做功课,孩子仍然是一边做、一边东张西望。妈妈看见孩子爱理不理的态度,越劝越气愤,越想越伤心,不禁掉下眼泪,无奈地对孩子说:“是妈妈不好,妈妈没有用,妈妈以后不会再向宝宝唠唠叨叨的了。”然后默默地返回自己的房间。想不到孩子听到妈妈这番发自内心的话后,反而感动起来,走到妈妈的房间,摇着妈妈的手说:“妈妈不要再哭了,我知错了,我以后会很用功地读书,不会再令妈妈伤心了。”有时用这种表现内心难过的真挚态度教诲孩子,比恶言恶语或责骂会来得更有效。和孩子交心,就得让他知道,孩子的喜怒哀乐也就是妈妈的喜怒哀乐,这一点在亲子沟通中是不容忽视的。
2.让孩子知道父母过去的事情
父母可以将自己失败和挫折的经历向孩子坦言相告:自己曾有过什么抱负、梦想与目标,曾经因为自己所犯的错误而付出过多少代价;怎样由许多失败、痛苦,而累积到经验,终于走向成功的道路,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向孩子尽情倾诉,将上一代的阅历与经验,灌输到孩子的思想中去。假如你幼年时代家境清贫,没有机会受教育,最后凭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大学课程,成为一个出色的教师的话,你应该这样告诉孩子有关你的奋斗史:
“爸爸(妈妈)小学毕业后没有机会再继续读中学,只有一边工作,一边在夜校上课,有时假日和晚上的睡眠时间,也要用来温习书本。爸爸还要储备一笔生活费给家里人,然后辞去工作,专心应付考试,最后才读上了大学。爸爸领悟过没有机会读书的苦处,于是决定大学毕业后,要做一位好老师。”
孩子会很专注地听你的细诉,并会受你坚毅不屈的精神熏陶的。当然,你也可以告诉孩子,你小时候曾经梦想做一个出色的足球运动员,可惜因一次意外,弄伤了足踝,令你好梦难圆,因此变得自暴自弃,且消极悲观,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幸好得到体育老师的帮助,重新培养起对其他类型运动的兴趣,从而体会到人生不如意的事,会经常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只要积极面对,便可处之泰然。
孩子会从你一点一滴的经历中,领悟到许多做人处事应有的态度,不会因为你的过失或梦想无法达到而小看你,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你的引导与教育!
尊重孩子的个人隐私
培养最聪明的孩子
尊重孩子的隐私权,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这样做并非放任自流,而是对孩子的隐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积极的引导。
有一位父亲有一次未敲门就进入儿子的房间,儿子竟恼怒地大声问道:“有什么事?为什么不敲门进来!”这位父亲十分伤心:“白养这么大了,怎么这样对待我。”可是儿子在自己的日记中却这样写道:“我看书写作业时,有时学着学着,感到背后喘气声,猛一回头,发现爸爸正在偷偷地看我。每当这时,我就觉得自己像做错了事,气得跟他们吵。对他们不敲门进房间我特反感,每个人都要尊重别人的想法,父母也不例外。”这种现象极为普遍。父母与孩子交流方面的冲突日渐突出。
随着孩子的长大,成人对孩子的担心,慢慢转变为不放心和不信任。于是一些父母偷听电话、偷看日记,甚至用雇私人侦探“跟踪”的办法干涉孩子的生活。孩子之所以要求父母“请勿打扰”,根本原因在于父母无视孩子的存在,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与自尊,“看”着孩子学习,引起孩子的反感。这表明孩子需要父母的尊重和理解,他们也有自尊。
一个女孩子在倾吐成长的烦恼时,在写给某青少年心理咨询所的信中写道:“老师,我是一名初二学生,我有一个很大的烦恼,那就是妈妈老是要私拆我的信件。我有不少朋友,比如小学里的、外面辅导班里认识的、一起排练节目的,等等。平时学习太紧张了,我们就写信联系。可是信一寄到家,我妈妈就要拆开来,先看看,然后才肯给我。我说了她好几次,她就是不听。我感到自己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小孩子了,应当拥有自己的交友领域了,所以我感到妈妈这样做是不尊重我。那天,妈妈拆看了我的来信后,一边把信扔给我,一边说:‘哼,你现在什么也不告诉我了,我看你瞒得了我。’天哪!我有什么东西要瞒着她呀!老师,你说我妈妈这样做,我该怎么办?”
处于十四五岁花季的孩子,为什么十分反感父母偷看他们的日记、私拆他们的信件,为什么总爱在家中自己使用的抽屉上锁上一把锁?似乎有什么不宜公开的秘密,或者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父母正是因此而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