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13633800000031

第31章 父母怎样带,孩子才聪明(5)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孩子“没有业余特长”并未引起父母的重视,甚至在很多父母的眼里,这根本不能称其为一个缺点。有些父母甚至还会为此而高兴,因为在他们看来,业余活动就是“不务正业”,没有业余特长,反而可以将全部的精力都用于学习上。真的是这样么?当然不是,孩子没有业余爱好,其实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一起来看一看吧!没有业余特长,孩子失去了什么?

第一,如果孩子没有特长,他们将会失去一些机会。我们常常会在生活中发现这么一个现象:有很多读书时成绩很好的人,由于没有任何特长,工作后,离开了考试和成绩,就开始变得平庸起来。由于没有特长,他在公共场所不敢展示自己,这样就会失去很多机会。例如:恋爱的机会、结识朋友的机会等。

第二,如果孩子没有一定的特长,他们将会失去应有的自信。没有特长的人,很难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在人群中显得不起眼。这样慢慢地,他就会给自己一种心理暗示“我不行”,从而拒绝一切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发展下去,他就会真的变得平庸起来。

第三,如果孩子没有特长,他们将会失去很多乐趣。如果说学习和工作是人们不得不承担的责任的话,那么业余特长就是自己在生活之余的一种享受。没有任何特长的人,无疑会失去很多人生的乐趣。即使赚再多的钱,人生也是贫瘠的。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没有自己的特长,那么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有哪些呢?

原因之一:父母过多地强调学习。父母过多地强调学习,把学习的地位提得太高太高,进而把一切其他的活动都压下去。甚至向孩子传达这样一个观念:除了读书,其他的全都是不务正业。孩子从小受到这样的教育和熏陶,就会认为根本没必要发展个人爱好。

原因之二:孩子性格比较内向。要想具备一两项特长,首先得发现自己的特长。但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不敢在集体中展示自己,这就不利于发现自己的特长。比如说:一个孩子参加了班里的文艺晚会,大家都夸他歌唱的好。他就会有意识地在音乐这个方面多提高自己,慢慢地形成特长。然而有的孩子,因为从来没有得到过他人的肯定和表扬,根本就没有目标也没有信心去发展特长。

原因之三:家庭条件的限制。有些孩子虽然有特长,但由于在小的时候,父母没有给孩子创造条件,导致天才被扼杀了。比如说,孩子对钢琴比较敏感,但若是家里不能给他提供一台钢琴,或是请个钢琴老师,他就很难有机会发展自己的特长。

原因之四:曾受到过打击。现在,很多学校都开设了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等,在这些科目上,老师也有一定的考核标准。有的孩子有天赋,有的孩子天赋会差一些。如果老师不多鼓励那些天赋差的孩子,孩子就很容易丧失信心。比如说:一个孩子不会唱歌,但老师却非要他到讲台上表演,结果被同学们嘲笑了,他就会对唱歌产生恐惧感,甚至对其他的活动也产生排斥感。再比如说,一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兴致勃勃地想学画画,可学了很久仍然比较平庸,他就会自我安慰:“算了,懒得学了,学习好就够了,画画有什么了不起的?”

那么父母应该从哪里入手科学地培养孩子的特长呢?教育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1.注重孩子特长的培养,不要只看孩子的学习成绩

父母要转变观念,要抛弃那种“只要成绩好,其他无所谓”的错误思想。只有当父母认识到了培养孩子业余特长的重要性时,才会试着去发觉并培养孩子的特长。

2.培养孩子的特长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

多观察孩子,发现孩子感兴趣的项目,或者发现孩子的特长。鼓励孩子多参加课外活动,去发展自己的特长。

3.尽量给孩子提供培养特长的有利条件

当孩子对某样东西,如绘画、舞蹈等,表现出特别浓厚的兴趣时,父母一定要对孩子的热情有所反应,除了鼓励孩子外,还应主动给孩子创造条件,例如,帮孩子报一个舞蹈班,给孩子请一个舞蹈老师,给孩子买一些光盘等。

4.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进而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欠缺之处

只有当孩子融入集体时,才能深刻地体会到业余爱好的妙处。例如,当孩子参加一场文艺晚会时,看到表演得好的同学,就会感到羡慕,自己也想学会。经常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孩子就会经常受到刺激,就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激起强烈的改正欲望。

5.给孩子机会展示特长,让孩子体验成就感

当发现孩子在某一方面的特长后,父母应试着帮孩子施展一下自己的特长。例如,孩子唱歌好,可以帮孩子报一个歌唱比赛,或者试着去参加电视节目;如果孩子作文写得好,可以帮孩子向一些刊物投稿。这不仅可以扩大孩子的视野,还能让孩子从中获得莫大的成就感,更加激发孩子的兴趣。

6.父母不可过于功利,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孩子的每一种爱好,一旦有了名利的压力,学起来就不那么有趣了,还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口才出众的孩子最聪明

培养最聪明的孩子

只要我们不去压抑他们的说话欲望,尊重孩子的交往本能,注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就一定能变成雄辩之才、社交能手。

大多孩子喜欢说话,像欢快的小鸟,“唧唧喳喳”个没完,家长有时候不耐烦,因为小孩子说话的逻辑不清晰,用父母的话说就是:“说的乱七八糟”。但孩子在交往的过程中,口头表达自然会慢慢清晰,与人交往越多,孩子的口头表达会越丰富、越流畅,更有条理。

交往需要语言表达,孩子虽然所具备的词汇还太少,语言功能尚未臻于成熟阶段,表达能力不太好,可是他们却渴望有成年人的表达方式。这种情况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减轻孩子的负担,常常抢着帮孩子说话:“别急,你是不是要告诉妈妈是……意思呢?”这种情形对孩子口才练习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小孩心里有强烈的口头语言表现欲,却因父母的怜惜,把话抢着说去了,不但丧失了表现的机会,也挫伤了他的口头表达欲望。

小孩子表达时思维力也不完善,会出现“语言误用”的现象,有些父母对此很在意,这实在是多虑了。孩子的语言功能是日积月累而形成的,应顺其自然。当孩子误用语言时,不要勉强去纠正,若父母强用固定的语文规则,塞进孩子的自由想像中,则阻碍了孩子活泼的思考,破坏了孩子的想像力,同样是对孩子说话欲望的压抑,这并无好处。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婴儿时期是拼命鼓励他们说话。可一旦孩子学会说话,父母又会在无意中拿出成人的观念来压抑孩子的说话欲望。

一天晚上,妈妈邀请了几个朋友在家里吃晚饭,饭后,9岁的莹莹收拾桌子,而妈妈则和大人闲聊。莹莹很愿意收拾桌子,但是边干边不停地说话。即使没有一个人听她说,她也不住嘴。妈妈无数次打断她:“莹莹,别说话!干活的时候别说话!”情形变化多大呀!假如是在以前,如果莹莹边干活边不停地自言自语,或者极力参与大人的谈话,妈妈会表扬她的;然而现在妈妈却经常告诉她:“小孩子应该安安静静,不说话。”这件事很有代表性,在许多家庭里司空见惯。

小孩子有很强的表现欲,有时阻止他是很残忍的。有时候父母因为世俗的习惯而压抑孩子的表达,比如在餐桌上父母突然发威:“谁叫你吃饭时说话,真没规矩!”相信这种话语常出现在东方父母身上,他们总是名正言顺地阻止孩子在餐桌上说话。甚至晚上一家人在一起休息时,中国的父母惯用的方式是:“作业做完了没有,去做作业!”很少与孩子交流。

如果我们不与自己的孩子交谈,那么就没有人与他们交谈。因为许多研究表明,学校无法有效地帮助我们的孩子发展口语能力。因此,孩子一旦学会了说话,大人让他们自己连续评述身边的事对于锻炼口才是十分有用的。在晚上,一家人在一起,孩子们会不断地倾吐白天的点点滴滴给父母听,或是加入父母的话题中。若是在这种气氛下阻止孩子说话,便会抑制孩子的表现欲。建议父母,为了让孩子有被重视感,不要阻止他们说话,甚至可以加进他们的话题中,或是设计话题来刺激他们,以增进智力和口才。

父母怎样带孩子,孩子才会更聪明,才会口才出众呢?以下是教育专家提出的几点建议:

1.父母要多与孩子谈话

大多数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中也能找到时间做其他事:尽情地边喝咖啡边休息,吃午餐、晚餐,读报纸、看晚间新闻或球赛、洗碗、挂半个小时电话、去购物中心,从不错过他们喜欢的黄金时间的电视节目。然而,我们为什么不能也找些时间与孩子谈谈话呢?

2.诱导孩子进行口头表达

父母平时要十分注意孩子说了什么,以及怎样说的,诱导孩子进行口头表达,特别是那些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怎么诱导呢?要求孩子评述就是一种口才锻炼方式。比如要求孩子连续评述正在发生的事和回顾已经发生的事,使得他们在家里不停地得到造句的训练;成功地描述和复述一个人的经历也能锻炼语言逻辑思维。另外诱导孩子说话要注意提问的方式,提出的问题一定是要孩子用长句或者片段话语才能回答清楚的。比如我们问孩子“用这些锅和盆在做什么呢”,他们不得不用长一点的语句来回答,甚至还会说出自己的心里感受。当孩子再长大些时,我们让他们复述一天发生的事。“你和爸爸出去散步了吗?你们去公园了吗?在公园干什么了?”父母尽量不要问那些只需要用简单的“是”与“不是”、“对”或者“不对“就可回答的问题,这对锻炼孩子的口才和思辨没有任何用处。

3.无论跟孩子说什么话,要尽力给他们留出应答的时间

不要打断孩子说话或者思考,只有在他有所回应之后,才接着说:“这样多好哇!”表示你也在对话中扮演了一个角色,你也可以对孩子说的话作出反应。“你为什么这么说呢?”妈妈问道,仍然等孩子回答,用期待的目光望着他,相信孩子也一定给予你丰厚的回报。

4.父母应该学会倾听,满足孩子说的欲望

当孩子回到家里见到父母通常会把自己认为有趣的、稀奇的事儿说给你们听。这时父母应认真倾听孩子的讲述,并要用一些神态或身体语言让孩子感觉到你们听得很投入。如果父母正忙着无暇听,可以温和地跟孩子商量:“瞧,我正在忙着呢!等会儿我坐下来仔细听,好吗?”因为孩子在讲话前总是一腔热情,如果父母因为忙就不耐烦地说:“走开走开!没见我正忙着吗?”那么孩子会觉得很失望,说的欲望受到压抑,长此以往,便会不想说话。

5.父母也要帮助孩子说正确的话

孩子说话时常会有发音不准、用词不当、前言不搭后语等现象。父母在听的过程中,应随时帮助孩子正音,教孩子选用正确的词,让孩子把话讲完整,教育他把自己想讲的话联系起来思考后再讲。长期的正确指导,孩子的语言的准确性也将不断提高。

6.父母应该学会提高孩子的思辨能力

孩子由于知识浅,接触外界的机会少,因此,辨别能力较低,他们说的话常会与客观事实不符。父母在听的过程中,应随时对孩子的说话内容作出肯定或者判断。如果孩子一时还不能理解或接受你的判断,父母就要进一步举些例子来帮助孩子弄懂这些问题。在父母与孩子共同的评析过程中,孩子的思维会变得更具准确性和深刻性。每一位父母只要持之以恒地抓住点滴机会,见缝插针地训练孩子的口才,将使孩子变得能说善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