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都感觉跟孩子讲道理是非常难的一件事:父母说得天花乱坠,孩子这耳朵进,那耳朵出。那么父母怎样说,孩子才会听呢?与孩子沟通是心与心的沟通,孩子的喜怒哀乐父母要用心去感受,用言语来安慰,用行动去帮助。同时让孩子知道,孩子的喜怒哀乐就是父母的喜怒哀乐。当父母对孩子有情绪时,也要坦诚地告诉孩子,让孩子体谅父母的苦衷。
孩子不听话父母怎样说
培养最聪明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说话,父母的习惯用语、语气和态度,均能影响到与孩子的沟通。
王先生有一个13岁的儿子,今年上初一了。他与班里一个大款的儿子很要好,常常羡慕那个同学家很有钱,穿的是名牌,吃的是牛排,喝的是饮料,玩的是手机,他什么东西都敢买。一天,王先生的妻子教育儿子说:“妈妈下岗,爸爸工资也不高,我们不能同有钱人家比。其实,有钱念不好书,将来一点用都没有。”没想到儿子反驳说:“有钱有什么不好,你让我考大学、读博士,不也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多挣钱吗?”
这样的情形,相信很多父母都遇到过。现在的孩子比以前顶嘴多了,不仅常和父母顶嘴,有时对父母的话一点也听不进去。是这些父母没有威信?是这些父母太娇惯了孩子?还是孩子心变“野”了?是打是骂?父母怎样说,孩子才肯听呢?为这事王先生夫妻俩真是越想越感到困惑。
一天,王先生被著名的心理学家法斯博士的一句话点破了心扉:“两代之间的争辩,对孩子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第一步,是寻求与父母沟通的另一种方式。”的确,孩子长大了,他在寻求与父母沟通的方式,而父母却全然不知。反省自己平时的家教方式,大多是站在父母的高位,采取高压政策,总认为孩子的想法和所作所为都是幼稚的、不成熟的,很少用心去体验孩子的感受和思想。为此,王先生想了很多,并从中悟出了用“心”去与孩子沟通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那么,对于大多数父母而言,怎样用“心”去与孩子沟通呢?关键是语言上的沟通,语言上沟通了,也就与孩子的心有了沟通。
1.孩子赖床时,父母该怎样说
叫孩子起床时,父母应说:“现在7点钟,该起床了,我们不再叫你了。”不应说:“这么大了,每天睡得像死猪一样,总要人叫,难道你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
2.孩子迷恋看电视时,父母该怎样说
孩子看电视时间太长时,父母应该说:“你花在电视上的时间太多了,是不是需要调节一下?”不应该说:“你如果读书像看电视一样就好了。”
3.孩子乱买东西时,父母该怎样说
孩子乱买东西时,父母应说:“我知道你很喜欢它,但我们应该节约开支。”不应说:“你以为要什么就有什么,父母亲又不是开银行的,哪有那么多钱。”
3.孩子擅自外出时,父母该怎样说
当孩子私自外出时,父母应该说:“你外出能否先招呼一声干什么事,什么时间回家,好让父母放心。”不应说:“别把家里当旅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没有一点规矩。”
4.孩子顶嘴时,父母该怎样说
当孩子顶嘴时,父母应该说:“你的意见和我们父母的不一样,我们可以再讨论。”不应说:“你的翅膀硬了,居然和父母顶嘴了,目无尊长,到底谁是老子?”
5.孩子懒惰时,父母该怎样说
当孩子不愿做家务时,父母应该说:“知道你不想做这些事,如果都让父母中的某一人去做,就要做很长时间,也会很累,如果全家三个人都动手,一人做一点就很轻松了。”不应说:“你怎么这样懒,专要人伺候,太不像话了!”
6.孩子不爱学习时,父母该怎样说
当孩子不想做功课时,应该说:“你不想做功课?是不是不会做?要不要我教你?”不应说:“成天想着玩,将来能有什么出息?”
7.孩子成绩不好时,父母该怎样说
当孩子没有考出好成绩时,父母应该说:“这次没有考好,不要紧,只要你努力,下次会考出好成绩的。”不应说:“你看你有多笨!看样子是‘烂泥巴扶不上墙’的了,以后还能做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讲,沟通失败,家庭教育也就失败了。但愿所有做父母的,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时,切忌用命令、讽刺、挖苦之类的语言去损害孩子的自尊心,特别是10~20岁的孩子,由于在身体和心理上有较大变化,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我们一定要用“心”去与孩子沟通,当好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教师”。
父母要平等地与孩子说话
培养最了不起的孩子
与孩子沟通是对孩子的尊重。一定的时间,平等的气氛,耐心的态度,都能让孩子敞开心扉,还能表达父母对孩子的尊重。
现在许多的父母都认为自己辛苦挣钱,在各方面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就已经足够了,却往往忽视与孩子间的沟通。要知道,仅是物质的充裕并不能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他们更需要的是与家长有更多的交流以及家长对自己的理解。
然而,与孩子的交流却总因种种原因不得不搁浅。问题就在于,我们的父母在与孩子交流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便处于了领导地位。这种交流方式表明父母根本不关心孩子的感受、想法和正在做什么,对孩子产生这样一种暗示: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父母总是强大的、聪明的,父母的需求是更重要的。它抑制了孩子的情感表达,使孩子认为父母对他想说的话根本不感兴趣。
父母与孩子交流中另一个常犯的错误就是说教,交流常常变成了父母一方的演讲。他们觉得自己总是对的,这类父母最爱用的词是“你应该怎样怎样”、“你不应该怎样怎样”。当父母采用这种方式与孩子交谈时,就往往会发现孩子的眼神开始是惊异的,然后是疑惑的,再之后则是冷漠的。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决定关闭自己的心扉,不再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了。因为,就算是孩子也不会愿意去听别人说教。
还有一种父母与孩子交流的障碍是责备。比如:“我告诉你什么来着?我早就知道这事儿迟早会发生。”“如果你早听我的……”“你怎么这么笨。”在父母的批评、训斥、贬低、责备声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不愿与父母讨论问题,因为他们知道,不管他们怎样努力,都不会得到父母的夸奖。
种种交流方式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父母更多的是站在教育者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心理交流的立场上。这样常会使孩子们感到父母根本就没有认真倾听他们的感想,甚至会认为父母根本就不关心、不理解他们,因而他们也就不愿意与父母进行交流。
要想打开与孩子交流的大门,最重要的是要使交流显得坦诚和有效,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他们投入了全部的爱心和真诚来与他交流。
1.父母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
孩子能够从父母的语调中得到的比在话语中所得到的信息更多。做父母的听一听自己是怎样给孩子们讲话的,就明白了。他们跟孩子们讲话的语调、声音和成人讲话的语调、声音完全不同。如果他们把对孩子讲过的话录下音来,认真地听一听自己的声音,就会发现他们是多么不尊重孩子。所以,与孩子说话首要的是平等看待孩子。
2.把握与孩子说话的时机
尽管父母非常希望了解孩子,但当机会来临时,却又总是不留意地将它放过了。父母大都有自己的烦恼与事务,孩子开口的时间也许的确不凑巧,如正碰上情绪低劣或忙于处理事情的时刻,没有精力去探究孩子的用意或话外音。但如果想到要花数倍努力在其他时间去敲开这扇门时,就不该不假思索地回绝这份邀请,而应当接住这个信号,促使谈话能够继续下去,或者给予一些解释,不让孩子感到被忽视。此外,如果碰上父母自身有烦恼时,与孩子交流一下自己的困惑,不仅能够疏散一下自己的情绪,而且也能使孩子感到自己受到父母的重视与尊重,为自己能够给父母帮一些忙而骄傲。
3.创造与孩子说话的机会
父母应当创造与孩子交流的机会,这种交流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关键是我们应当敏感一些,对孩子的谈话欲望给予充分的注意,尽量满足他们的谈话要求。谈话可以在饭桌上、一起购物时,或共同参加家务劳动时。有时谈话内容未必有什么实质性内容,也可以毫无意义,但这种随时随地的谈话,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宽慰。
4.做到真正地接受对方
一个13岁的女孩子这样讲:“我父母常对我说我这不好、那不对,似乎我做的每一件事都让他们不满意。既然他们认为我这样一无是处,我索性按他们认为的那样去做,也不会有更坏的评价。”父母所表现出的接受态度,是使孩子发挥他的积极态度和发展潜力的关键。传统的观点认为:如果我们接受孩子的现状,他便会长此以往,不会自我改进,如果要想帮助他成长,父母必须不断告诫他:“你这样是不行的,那样也不行。”大部分家长习惯使用否定语言来培养孩子:批评、纠正、命令,使孩子感到自己一无是处,不为家长所接受。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他认为自己被对方完完全全地接受之后,才可能考虑接受对方的建议,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有益的修正,使自己成为更完善更有能力的人。因此,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对谈话对方的接受。这一点运用到孩子身上,尤其如此。
5.别用伤害性的语言与孩子说话
沟通交流的成功与否,往往与沟通者的语言有很大的关系。一些伤害性的语言,容易导致沟通的失败。如:“你真笨,这点小事也做不好。”“你敢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这些伤害性的语言通常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和人格,使孩子感觉不到父母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这种语言环境中,将会成长为懦弱、没有主见的人。其次,它将对孩子的性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不良的影响。孩子在这种冷漠的环境中长大,对别人也会没有热情和信任,会冷漠地对待周围的一切。再次,这种语言构成了一种压抑的气氛,阻碍了孩子创造性和想像力的发展,从而影响到孩子智力的开发。否定性的语言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也打消了他们与父母对话的热情,因为谁也不愿意总听负面的评价。相反,肯定性语言会使孩子向你开放心扉,鼓励他们与你分享自己的问题、情绪和感觉。做父母的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和掌握说服教育的艺术性。与孩子讲话,除注意情绪、语调和句式外,还要努力做到讲话简洁、明晰、形象生动、幽默风趣,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学会用多种表达形式跟孩子讲话。
总之,父母只有经常性的与孩子平等交流和说话,才能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更进一步引发孩子述说的欲望。
这样的话千万别说
培养最了不起的孩子
与孩子说话,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而不能用大人的眼光看问题,千万不要让自己的话语伤害了孩子。有些话是不能对孩子说的。
每天,爸爸妈妈都要与孩子进行许多对话。这些话,有的是父母精心组织过的,想以此对孩子进行某种教育;有的则是漫不经心的问答。下面列举了常见的有问题的对话,请想一想,你也常这么说话吗?
1.“不可以这么说,小明是个好孩子。”
孩子同小明玩耍后宣称:“我一点儿也不喜欢小明。”父母千万不要这样说:“不可以这么说,小明是个好孩子。”你只是不希望孩子对他人过分地指责,或许事实上小明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或许你同小明的妈妈是好友,你希望两个孩子相处愉快。不过在这时候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去“喜欢”别人是不对的,这等于是轻易地否认他对小伙伴的判断力,很可能抑制他今后判断人、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的发展。
孩子不喜欢另外一个孩子总有他的理由。还是同孩子聊聊吧,问他:“那你今天过得不开心了?小明对你怎么了?他做了什么事情让你不高兴了?下次碰到他你准备怎么办?”通过这种方式来鼓励孩子,告诉孩子,同小朋友相处要掌握一个基本的交往原则:先判断一下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万一发生了不愉快可以试试有没有改善的办法,如果相处得不好,实在没法达成一致,断交也行。正确地指导孩子,对他将来的社交一定大有好处。
2.“你是最棒的。”
当孩子告诉你,今天班里上舞蹈课时,老师表扬她了。父母千万不要这样说:“你是最棒的!”如果父母总是用“最漂亮的”、“最可爱的”、“最能干的”这样的词鼓励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令孩子对自己期望过高,压力过大,以至不能承受。而且,孩子同小伙伴一比较,发现“玲玲跑得比我快”,“露露唱歌比我好”,她会渐渐发觉她并不是样样都比别人好。心理学家做过一项调查,发现盲目夸大的表扬会导致孩子自我怀疑,令孩子不自信。只有符合事实的表扬和鼓励才会真正对孩子有益。所以,父母不要不切实际地表扬孩子。“今天真漂亮”比“你是最漂亮的”合适得多。“这个故事真有趣”比“你讲故事是全班最棒的”更合理。
3.“我想让你知道,爸爸妈妈今天下午为什么吵架。”
父母大吵的时候,让5岁的孩子听到了,做妈妈的想对孩子作一番解释。父母千万不要这样说:“我想让你知道,爸爸妈妈今天下午为什么吵架。”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如果知道了争吵的来龙去脉就不会胡思乱想了。没错,听到父母发生激烈争吵,孩子会害怕、不快,但是把大人之间的事全盘托出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担忧,在他们的小脑瓜里,觉得生活像他们在电视电影里看到的那样混乱、易碎,你们夫妇或许觉得激烈的争吵不过是漫长的婚姻道路上的一点小波折、小点缀,孩子却马上会跳到最坏的状态:这争吵是不是我引起的?爸爸妈妈还会和好吗?我们的家要散了,爸爸妈妈不要我了。
父母可以这样说:“爸爸妈妈刚才火气都太大了,这跟你没关系。”然后,在孩子面前同你的配偶来个简单的拥抱或是说句调侃的话,这样孩子才会放心,觉得警报解除了。
4.“你的鼻子挺漂亮啊,妈妈就喜欢你这个样子。”
5岁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后闷闷不乐,因为同伴嘲笑她有一个大蒜头鼻子。父母千万不要这样说:“你的鼻子挺漂亮啊,妈妈就喜欢你这个样子。”妈妈不过是在宽慰孩子,告诉她无论她长什么模样,妈妈一样爱她。但是这其实等于告诉孩子她担心的东西是真的。事实上,两三岁的孩子就开始注意自己的长相了。到了五六岁,他们会同别人比较,然后会抱怨:“我的腿太粗了。”“我是不是太矮啊?”你告诉他:“你这样子就很好看啊。”可能令他怀疑自己的判断力,他会用你告诉他的标准去看周围的人,他也可能觉得你不理解他的伤心,于是以后会一个人把不快压在心底,不再对你说什么,在今后的社交中出现心理障碍。
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哪里长得不好看,先问问他,是不是在和谁作比较。然后可以同他讨论,看看能不能帮他。如果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同伴高大,可以告诉他各人有各人漂亮的地方,如果真的想高大一点,可以鼓励他多练习跳起摸高,学习游泳。
当然,有时候对于孩子的抱怨我们实在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形下,你还是可以对他的不快表示理解,千万不要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