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有功”的江湖】
1888年,当苏北人推着独轮车找租界抗捐的时候,在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杜家宅,以开米店为生的杜文庆成为一名父亲。这一天恰巧是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秋月正圆,杜文卿便给新生的男婴取名为“月生”。许多年后,这名男婴在上海滩飞黄腾达时,国学大师章太炎引经据典,为其改名为“杜镛”,号“月笙”。
杜月笙的幼年命运多舛,3岁生母朱氏去世,5岁父亲感染时疫不治身亡,8岁继母张氏也神秘失踪。成孤儿的杜月笙便在娘舅家寄居,受尽了冷落和白眼。因此,杜月笙经常浪荡街头,由乞讨到偷鸡摸狗、打架斗殴、街头赌博。无人管教的杜月笙成为了一个街头小混混,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历练出了日后闯荡上海,蛮横霸道而不露声色的狠劲,以及使尽浑身解数处理好所有社会关系的能力。
1902年,这一幕在杜月笙的人生中被反复提及: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15岁的他身穿一套粗布褂裤,背着小包袱,扑进了大上海的十里洋场。当时的外滩已是商贾云集,各色人等熙来攘往,周围货栈店铺鳞次栉比,人烟稠密,每天从早到晚人声鼎沸。从浦东乡下赶来的杜月笙,见此景象不由热血沸腾,一种要出人头地的强烈欲望,猛烈地撞击着他。
在上海,杜月笙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鸿元盛”水果店当学徒,没有薪水,只供吃住。因为年纪小,又识字不多,杜月笙只能服侍老板娘,每天倒夜壶、刷马桶,生意上的事情毫不沾边。
1904年,受美国排华政策的影响,上海爆发抵制美国货的游行,血气方刚的杜月笙也跑去参加,结果被老板逐出了水果店。饭碗砸了,潦倒之际,当年同在“鸿元盛”当学徒的大师兄王国生满师,自己另开了一家“潘源盛”水果店,就让杜月笙在他店里当店员,按月领一份薪水度日。
杜月笙在这家水果店待了三年。因为脑瓜活络,即使是烂水果,杜月笙都有办法推销。据说,他有一手削烂梨的绝活,一只烂梨一剜、一削、一转,眨眼之间果皮被均匀地削下,一刀到底不折断,就剩下雪白的梨肉,因此还得了一个“莱阳梨”的绰号。但这种安分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到街头拓展批发业务的杜月笙,因为嗜赌成性,经常偷拿水果店的钱当赌资,再次迷失在了上海的花花世界。
此时,久经江湖的杜月笙终于悟出一个道理,要想在上海滩站住脚,混得出人样,就必须要有靠山,于是决定拜“老头子”,入青帮。
青帮是19世纪末崛起于上海的一股民间帮会,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间的漕运。在京杭大运河上运送“皇粮”的漕运水手,以及沿途码头为船队服务的苦力们,为少受些欺负而秘密地结社。它像是早期的工会组织,是为了更好地谋生而自发成立的有着互助性质的水手团队。因此,帮派很大程度上是劳工们互助合作以对抗压迫、风险的产物。
粮船水手的生活十分清贫,他们只有半年的工钱,空船回来时没有收入,他们便利用空船之际倒卖一些南北商品,谋取钱财。后来他们发现了一个很好的生财之道——夹带私盐贩卖。盐是政府管制物品,贩卖私盐者,官府一旦查处刑法极严,于是原本松散的类似工会的组织结构便开始严密起来,甚至约定了帮规,此时的漕帮隐隐有了与政府对抗的意味。
19世纪中叶,黄河改道,运河缺水淤塞,又加上太平军占领南京,漕运凋敝。1848年,清政府将河运的漕粮改由海运并遣散水手,一些水手只好上岸成了游民,于是漕运所经之地,到处聚集着失业的船工。他们失去了“饭碗”,挣扎在生死线上,情绪激愤。1949年3月,一些船工在青浦县与英国传教士发生了冲突,引发了众所周知的“青浦教案”。教案发生时,青浦一地聚集着37艘停运漕船,700多名水手。
英国人借此调遣军舰封锁上海港,不放一艘中国漕船离港。当时,黄浦江上停泊了400余艘运粮的漕船,按每艘有水手20名计,400多只漕船就相当于有八千多人。人数如此之多,竟被几门大炮弹压得丝毫动弹不得。
案件最终以中国船工的受辱告终,失去生计的船工和农民,无奈以流浪者身份进入城市谋求活路,形成了一个游民阶层。他们中许多人转行,往返两淮,成为私盐贩,兼营打家劫舍的勾当,在苏北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秘密社团——安清会。
到19世纪末,海禁开通,大运河上的漕运彻底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以上海为起点的海运。上海成为了漕运系统的新枢纽,大量与运河漕运有关的人,在上海的码头、货船上重新找到工作。此时,恰是上海的资本主义经济腾飞的时期,大量农民涌入上海,弃农成为新兴的产业工人,一个庞大的以劳工为主的无产阶级群体因此形成,“安清会”等行帮自然是其中组织性最强的力量。
从1843年,英国人迫不及待地在上海外滩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租界后,上海县就开始了裂变,它不再是一个城市,而是三个,即华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这三个圈有沟通,但也各有自己的行政、司法、治安系统,它们的合作有时远比一个国家中的三个城市间的联系要艰难得多,因为动辄涉及国际关系,所以即使两个外国租界之间,交流也相当不畅。一个可以说明的细节是,直到1925年“五卅”运动时,法租界与英美主导的公共租界之间还没有直通电话。
上海开埠后,政权系统的分裂、租界的自治管理模式以及运河漕运的解体,三方面的因素是促成上海青帮形成的真正原因。在政治分裂,官方治理能力低下的时代,民间社会的自治力量就会发达起来,结社成立会馆、公所。其中一些心术不正者,聚伙结会,从事偷盗、抢劫、贩毒等活动,这些人就是近代上海黑社会的基本组成。此外,广东、福建等各地盐枭、游勇、匪患等社会黑势力也涌入上海寻找机会,他们或秘密结成会党,或混入会馆、公所并以此为落脚点,在上海与租界间如鱼得水。他们逐渐融合,结成了一个属于天地会系统的秘密团体——小刀会。
根据历史学家的调查,天地会、洪门或小刀会,其实与台湾“反清”的郑氏并没有太大关联,而是贫富差距、社会矛盾积累的产物。他们成立的初衷都是为了保护自己,反抗不公平的待遇。所谓“反清复明”的政治主张,只不过是一个“造反有理”的口号,仅为证明其存在的合法性。
一帮人因为被欺压,或是为了某些需求聚集起来,成为一种势力之后,如果要维持下去就一定有其独特的生存之道。因利益而生,因利益而起,因此每当社会有矛盾的时候,这些团体就会揭竿而起。
1853年(咸丰三年)9月7日,对外称“义兴公司”的上海小刀会,发动武装起义占领了上海。与国内其他地方的会党相比,上海小刀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是更接近于现代帮会的城市型会党。其成员多为来自粤的失业水手、船夫以及游勇。他们各自又有自己的势力:广东帮有香山派、嘉应派;福建帮有同安派、龙溪派、兴化派;上海本地发展的有庙帮﹑塘桥帮﹑百龙党﹑罗汉党等,其人员复杂,简直可以说是一帮“乌合之众”。由于会党复杂,刘丽川发布的命令如同一张废纸。从某些意义上讲,小刀会并不是纯粹的农民起义,或许用外地游勇策划的城市暴动来形容会更合适些。
有史书称小刀会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小刀会与太平天国在组织上毫无任何联系。值得“玩味”的是,小刀会占领上海建立了“大明国”政权后,不久就改用太平天国纪年,为首的刘丽川也自称“太平天国招讨大元帅”,以“未受臣职”之名上书洪秀全表示愿接受领导,试图融入太平天国运动的洪流。然而,风头正劲的洪秀全根本不买这个“编外大元帅”的账,且对上海小刀会打天国旗号勃然大怒。
在小刀会革命中,唯一的受益者是保持“中立”的租界。它们不仅因祸得福“繁荣”起来,而且趁火打劫掠去了中国的海关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由于有大量粤闽籍商民牵涉到小刀会起义,起义被镇压后,粤闽人被逐出县城,不准在城内居住,以使秘密会社难以在上海立足。但广东人的外贸经验以及洋行买办身份庇护,让粤商一时免于被完全清洗。
福建人则没有那么幸运,1853年的小刀会起义成为他们在上海的命运转折点,清军对闽人进行了残酷无情的镇压。黯然神伤中,他们重拾漂泊海外的传统,放眼南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移民潮。一个多世纪后,人们发现,台湾的蔡万霖、王永庆、辜振甫,新加坡的黄廷芳、李成伟;马来西亚的林梧桐、林国泰,菲律宾的陈永栽、郑周敏,印尼的黄奕聪、林天宝,这些世界级富豪的“根”皆在福建。
小刀会失败后,原本欣欣向荣、派别林立的洪门在上海衰败。在晚清社会,有一句流行的话“红花绿叶白莲藕,三教九流本一家”,指的就是洪门、青帮和白莲教,俗称“青红白”。洪门是江湖三大社团的老大,也称为天地会、三合会,口号是“反清复明”,彼此间以兄弟相称;青帮控制漕运,因此也曾被称作漕帮,会众以师徒相称;白莲教盛行北方民间,带有宗教色彩,内部实行家长制管理。
中国的秘密会社,在地区分布上,教团主要分布在北方,会党则活动在南方,因此有“北教南会之说”。
根据清代官方记录,洪门出现的时间约为乾隆中期,是当时最大的地下秘密反政府团体,尽管洪门没有统一的组织,也不存在中枢管理机构,却也不是一盘散沙。在通信不发达的年代,洪门制定一套暗语和手势来进行敌我识别。
农民起义也好,流民起事也罢,自下而上的社会革新总是会充满血腥的暴力色彩。上海小刀会的起义,使得腐朽的清政一步一步走向衰弱,但也伤害了民众。作为战争的另一方,上海道台吴健彰率领清军攻城,为了切断小刀会的后路,竟然放火焚烧县城店铺民房,上海百年老城尽被战火损毁。英国创办的《华北捷报》都大叹可惜,“祸首竟是一个理应保护而不应破坏同胞财产的人”,认为吴健彰是一个“完全失掉民心的道台”。上海籍学者、档案专家姜龙飞对此不禁怒言:“攘外无能,残民有术,中国的政治生态何以总是培植这等谬种?”
“革命”是一把双刃剑。
内外交困之下,清政府迫不得已搞了一个洋务运动,带来了所谓的“同光中兴”,但此时的清政府,空有四亿人口的市场并延续着世界领先的GDP数字,却已经丧失了近代的最后发展机遇,而沦为帝国主义刀俎下的鱼肉。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那一年(1860年),英国占世界制造业产量的份额第一次超过了中国(199%对197%)。
连年的兵变和时局的动荡,上海洋泾浜北边那块原本不怎么有吸引力的荒滩,忽然变得诱人,人气骤升。英美法租界的总面积,从开埠之初的不到4000亩,乘机扩展了12倍,在上海老城的卧榻之侧,方圆10公里的租界成为了“十里洋场”。可以肯定地说,上海租界的发迹,实际上没有用过西方列强的一分钱。
租界是用中国人的钱建起来的,但它的管理方式是西式的。上海的存在,给中国民族工商业提供了一个窗口和机会。因为有了上海,清朝的洋务运动便有了最佳的承载载体。李鸿章开办的江南制造局、机器织布局、轮船招商局等,都是在上海起步。其中,轮船招商局更被李鸿章视为是“开办洋务四十年来最得手文字”。
在时局跌宕、法律失效的时候,另一种秩序就会浮现出来,那就是江湖的规矩,谁的势力大谁便拥有发言权。在租界这块土壤里,敏感的人们不难观察到,处于急速变化中的近代中国社会,由于某些政治大环境的因缘际会,黑社会的因子已悄悄地种下,并迅速破土萌芽。
凭借黄浦江畔的独特“风水”,大量帮会云集上海滩。在整个19世纪70至80年代,黑社会处于小团伙作案阶段,主要手段是偷窃、诈骗、开赌场、贩卖人口、承包烟馆、收保护费等勾当。另有一些人开始与租界内的洋行合作,在码头上毫无顾忌地运输和销售鸦片,这种“洋药”已经替代私盐,成为各帮派间趋之若鹜的大生意。
此间,上海最赫赫有名的人物,是一个会拳脚的山东马贩子,他的名字叫马永贞。在诸多影视剧中,马永贞被塑造成了上海滩的一位悲壮式英雄,原因是马永贞漂泊上海十里洋场时,做了两件轰动沪上、大快人心的事情:其一是在租界跑马厅的秋季赛马会上,战胜两届赛马冠军英国人史蒂夫;其二是以查拳击败了号称“无敌”的西洋拳击者。
这两件“教训”洋人的事情,让马永贞声名大噪,但他实际上是个飞扬跋扈、依靠着帮派身份,以欺诈恐吓谋生的江湖中人。
大上海是英雄地,也是英雄冢。1879年,一位叫顾忠溪的马贩子,拉着30匹马到上海贩卖,马永贞闻讯后仗势讹诈,同时提出要“借用”顾忠溪随身的一名俊美男童。顾忠溪也是行走江湖多年,绝不轻易向别人低头,于是双方结仇。
4月13日,“过江龙”顾忠溪和“地头蛇”马永贞各带了10多号人,在南京路一洞天茶馆“吃讲茶”。江湖有江湖的规矩,所谓“吃讲茶”,就是甲和乙发生冲突了,第三方的和事佬出面请双方喝茶调解,甲、乙的茶分别是红茶和绿茶,如果双方达成谅解,就把茶调和在一起,大家喝下意为和好,如果谈不拢,就杯子一摔决斗。
马永贞和顾忠溪坐定后,几句不合便摔了杯子开始斗殴。顾忠溪纠集的打手马连撒出一包石灰粉,让马永贞的眼睛睁不开,再用刀劈砍他的双腿。一身武艺的马永贞,就这样被一把石灰彻底击溃,当夜便伤重致死。
昨天还在上海滩叱咤风云,今天就诡谲地结束了江湖生涯,马永贞成为旧上海黑社会最耀眼、最短命的流星。
京杭大运河的南端杭州,是青帮始创者的“家庙”所在,在失去河运漕粮的工作后,他们中的一大批人迁移到了海运的起点——上海。另外一支最早进入上海的青帮,是来自镇江、扬州和苏北运河沿线的苏北帮。他们在这个远东第一大城市,成功地适应了口岸城市的近代化变化,突破原有水手组织的局限,广纳下层民众,将大量无产阶级产业工人、第三产业服务人员吸收了进来,由一个船帮迅速演化为城市帮会,成为上海滩举足轻重的民间势力。
苏北帮的领头大哥叫徐宝山,是镇江丹徒人。和马永贞一样,徐宝山也是臂力过人,刀枪剑棍无所不精,每次械斗都能以寡敌众,因此江湖号称“徐老虎”。徐早年在江淮一带以贩卖私盐为生,但他不是普通的私盐贩子,而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盐枭”。徐宝山加入青帮后还联络洪门,创设“春宝山”山堂,建立了一支颇具实力的帮会武装。1899年前后,徐的名声已响彻长江中下游的江河沿岸,拥有走私盐船700余艘。